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区系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区系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区系
生,种以上分类单位绝大多数是单境发生。
• 4.泛境发生论:旧种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在旧种的背
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 主要环境因子
• 1.气候因子 • 2.土壤因子 • 3.地形因子 • 4.生物因子 • 5.历史因子 • 6.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 扩展(extend):种群由发生中心分 布到另一地区的过程
• 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 酷寒
(六)南极区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① 植物:
• 种类非常贫乏,主要有苔藓、 地衣
• 植物约1600种,其中 75%是特有种,如南洋杉 属
(六)南极区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②动物:
• 主要由极端耐寒的无脊椎动物 (螨类和无翅昆虫)组成
• 无真正陆栖高等动物,所有鸟类 生活与海洋有密切联系,如企鹅
• (2)现代自然条件:
• 温带到热带均有, 有大面积沙 漠;
• 自然条件较复杂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①植物
• 植物区系成分独特,特有属、种
很多
瑞丽山龙眼
• 75%的维管束植物为特有种、属
• 特有科:山龙眼科、桃金娘科、 木麻黄科等
(五)澳大利亚区
• ②动物
• 动物区系古老,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特征 • 最突出特点:缺乏哺乳动物,但保存了现代最原始
• ②动物
• 动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 • 变温动物少,恒温动物较多,盛产大型种类
(二)非洲热带区(古热带区、
埃塞俄比亚区)
• (1)范围 • (2)现代自然条件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二)非洲热带区
• (1)范围 • 第二大区,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

地理: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地理: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一、植物的水平分布 (1)纬度分带性 (2)经度分带性
二、植物的垂直分布 (1)森林线 (2)雪线
第二节 动物的分布与组成
动 动物空间分布的规律程度不及植物

气温
的 分
影响动物分布因素
水分

与 季节与动物活动
植物分布

成 环境与动物活动
动物的分布与组成
• 全球尺度下,动物分布规律与植物分布规律 具有高度相关。
人口增加使饲养的牲口数量增加
大考抢先看~
2.“当其他生长条件都相同时,地表植被的类型会随 降水量的多寡而变化。”下图中,那两幅符合此陈 述?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B)温度与降水会影响植被分布。
向内陆递减,例如~ 东亚到中亚:森林→草原→沙漠 (3)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水气进入大陆内部,加 剧经度分带性,如南美安地斯山 搭配宝典P216
植物的水平分布
图14-2 假想大陆植被分布图。此图的北半球相当于欧亚大陆 ,南半球则相当于南美洲。
二、植物的垂直分布
1. 发生地区:高山高原区 2. 影响因素:
•依其空间分布的变化,可分为水平分布、垂直分布
• 在地表均质平坦假设下,气温的变化和纬线方向 一致; 雨量的变化和经线方向一致。

热 潮湿
干燥
一、植物的水平分布
1. 纬度分带性
(1)影响因素:气温 (2)太阳辐射能量不同:
热带雨林→温带林→寒带针叶林→苔原
2. 经度分带性
(1)影响因素:水分 (2)中纬度地区受距海远近影响,降水量由沿海
二、生态失衡─热带雨林的开发
1. 生物特征 (1)动植物众多,生物多样性高物种基因库。 (2)湿热气候适合霉菌生长,落叶迅速分解。 (3)根系浅而密集,能有效吸收养分,养分大都 储存于植物体。

第六章 分布区与动物区系

第六章 分布区与动物区系

栖息地(habitat):
能够提供给某种动植物生存所必需条件的地 方。例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 Βιβλιοθήκη 。栖息地的范围因种类而异,可大可小。
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将某种动物在自然界实际的栖居的地 点,用黑点标在地图上.
➢先在地图上表出某种动物分布的边界 点,然后用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例如哺乳类的管齿目现仅分布于非洲,而根据 化石资料分析,它却发生在亚洲西南部。当然, 种的发生中心,也可能与现代分布区相吻合, 这种情况只有在一个种从出现直至现今,其分 布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分布区的扩展: ➢ 扩展:
动物的种群,由种的发生中心分布到 另一地区的过程即为扩展,其结果是 扩大了种的分布区。
第一节 分布区
动物的分布区及栖息地的概念: ➢动物的分布区: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是指动 物在地球上所占的一定地区。 动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 间,在此空间,该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 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栖息地是生物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 所。
在种的分布区内,该种动物的种群,不可能 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它们只能生活在具有 维持它们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这 种地方即是动物的栖息地。
其中对于两个相近的种被阻隔分布于相邻地区分布区不相重叠或只有小部分重叠这种现象称为系统替代现象这些种称为系统替代种或称地理替代生态替代现象而对于不同地区分类上相距甚远而生态特点相近生活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的种类可称为生态替代现象
西南林学院
保护生物学学院
郭爱伟 二00五年八月
第六章 分布区与动物区系
第一节 分布区 第二节 动物区系
古狭区:有一些很古老种,由于本身处于自然衰退 阶段和其他原因,以及被比较年轻和适应性更强 的种排挤,现在仅分布在很小的地区,称为古狭 区。例如楔齿晰.仅分布在新西兰.

地理-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地理-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生物的分布与组成
课程大纲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与组成
1.生物区系:依 气候 因子决定的热带生 物区系、温带生物区系、寒带生物区 系、干燥生物区系。
2.生物区系在大范围空间尺度中,主要 由 水分 和 温度 影响。依其空间变化, 可分成水平及垂直分布。
第一节
植物的分布与组成
一、植物的水平分布
影响
说明
因素
(A)纬度愈高森林线愈低,所以是负相关。(B)森 林线和雪线间会有草原。(C)北半球的森林线约 在 7 月 10 ℃的位置。(D)森林线以上多为草原, 植物相单纯。
搭配P219
2.地理学研究地表的空间分布,常将其分成4个主 要的生物区系,请问下列何者是划分生物区系 的主要因子? (A)地形 (B)气候 (C)纬度 (D)经度
地区
动物种类与特征
以地栖生活的草食性有蹄类为主,
莽原 区 大型的肉食动物亦因而得以生存—
视觉较佳、善奔跑,如非洲狮
草原区
草食性穴居啮齿类+大型有蹄类动 物,如土拨鼠
沙漠

水分稀少、植被稀疏→需水量及耗 水量小的动物为主,如蜥蜴
极地苔原 或 动物种类和数量少,动物具厚脂肪
高山草原 或浓密兽毛,耐寒力强,如牦牛
名。 水,雪线较赤道高
词 (2)向阳坡的雪线较背阳坡高 (3)迎风坡雪线较背风坡低
搭配P219
1.森林线是森林分布的最上限,通常森林线 上就是高山草原。下列对于森林线的叙 述,何者正确? (A)森林线高度和纬度呈负相关 (B)正常情形森林线等于雪线 (C)北半球的森林线约在1月0℃的位置 (D)森林线以上植物相最丰富
太阳辐射能量不

同热带雨林→常

绿阔叶林→温带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地理区系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地理区系

第五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地理区系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是以物种基本形式存在的,环境对生物种的分布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对生物类群发展进化起着选择作用,一方面,受现代生态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生物群落的地域性规律;另一方面,又受区系历史的影响,表现出生物的区系性,形成了一定的分布区和生物区系区。

不同生物类群分布成因不能完全用现代自然环境条件来解释,还必须从历史时期的地质环境、古气候条件及生物分布去探究,因为区系性反映了历史时期生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地理隔离情况。

区系生物地理是生物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所谓区系性,是指不同的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

区系性反映生物彼此间的亲缘一个生物区系中,特有类群愈多,分类等级愈高,说明它们愈古老,地理隔离愈久,即区系性愈强。

例如,澳大利亚区系具有许多特有目,甚至特有亚纲的动物,说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脱离较早,动物区系很早就开始独立发展了。

相反,在全北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动物区系,却找不出一个特有目,甚至特有科也比较少,这说明动物区系比较年轻。

在许多情况下,现代生物区系区,与其说反映了它们与现代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如说反映了历史地理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动、植物的进化过程。

很早以前,人们就根据这种区系性规律,按着特有种或持有类群的组合情况,将地球上的动、植物区系分为许多区。

例如,把植物分为全北区、古热带区、新热带区、好望角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等;把动物分为古北区、新北区、东洋区、埃塞俄比亚区、新热带区和澳大利亚区等。

最近有人将动、植物合起来,分为8个生物区系区:古北区、新北区、非洲热带区、印度马来西亚区、大洋洲区、澳大利亚区、南极区和新热带区。

第一节生物的分布区一、分布区的概念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并且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的分布
各类群生长的上限温度
类 群
上限温度(℃)
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 藻类 真菌
56 55-60 60-62
原核微生物盐
盐细菌 光合细菌 无机化能细菌 异养细菌
70-73 70-73 >90 >90
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盐环境--盐湖、盐池和盐腌制的食品等是常见的高盐环境。通常把能在含盐量高于15%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嗜盐菌,常见的种类有盐球菌属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环境条件和土壤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一般
01
肥沃泥土中微生物多;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
02
表层和深层含菌量较少,在距离地面10-20cm的土层中含菌量最多,在4-5m的深土层中几乎呈无菌状态;
03
随季节的变化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改变。
(二)呼吸道的微生物
(一)体表的微生物
动物的体表由于与外界环境密切接触,常附着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等。
胚胎期和新分娩的幼畜,其消化道是无菌的。在出生后数小时的幼畜消化道中即能发现微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
口腔 细菌较多,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乳杆菌、棒状杆菌、螺旋体等;
互生关系
01
共生关系
02
竞争关系
03
寄生关系
04
拮抗作用
05
第三节 正常微生物的生态关系
概念:两种生物都可以单独生活,当生活在一起时,比单独生活的好,但二者不形成共生组织(生命整体)的关系。
如: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
互生关系
概念: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互相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彼此依赖,形成一个在形态上具有共同结构,而在生理上却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产物的生存关系。如将二者分开,各自都生活不好。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1气候因子:有些生物的现代分布严格地受某种气候条件的限制2土壤因子:土壤类型或土壤的某些理化性质也决定生物的分布3地形因子:山脉、海洋等空间隔离往往成为分布区的天然界限,由于地形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常常是造成生物种侵移和扩展中断的主要原因4生物因子5历史因子:有些生物的分布区不能用现代的自然条件来解释,而是古地理环境的反映6人为因子:人类活动不仅可缩小或消灭某些生物种的分布,而且也能扩大生物的分布分布区的扩展1主动扩展——正常扩展、先锋扩展2被动扩展——水扩展、风扩展、生物携带扩展分布区的类型1根据大小划分——广域分布区、狭域分布区2根据形状划分——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3根据变化划分——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各分布区的特点1广域分布区——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一般来说,种的生态幅度越广,克服阻限能力就越大,分布范围就越广2狭域分布区——生物分布范围狭小,只限于局部地区3连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分布区内没有生态障碍(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隔开,没有失去基因交流,但在分布区内,生物种并不是在空间上连续密闭分布,只是分布在适宜的地点4间断分布区——也称为星散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5扩展分布区——某种生物尚未达到自己生存条件的区域边界,则不断向外扩展6潜在分布区——某种生物完全可以生存和分布的地区,由于受阻限的影响,该种生物尚未分布到此,当阻限消失后,该种生物不仅可以定居下来,还可以向分布区外扩展7特有性分布区——某些生物只生存于局部特有的生境,称为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称为特有性分布区8残遗分布区——最初具有广泛分布区,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地壳构造运动等原因,面积大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间断分布的成因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徙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海洋生物区系和陆地生物区系的区别1海洋中有极其丰富的等级较高的类群,并有广泛的世界性分布,陆地则相反,但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却比海洋丰富得多2海洋生物结构比较简单而原始,这与海洋环境条件稳定有关,陆地生物结构比海洋生物高级而复杂,这与陆地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陆地生物区区系的划分全北区(古北区和新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全北区全北区又称泛北极区,六个生物区系区中最大的一个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及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8.4056×107k㎡由于全北区面积广泛,它的不同部分的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它的现代植物区系多种多样,但整个区的植物区系都起源于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这个植物区系比现代的植物区系更加丰富现代,全北区植物区系已经包括很多温带的科:山毛榉科、桦木科、杨柳科、毛茛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蔷薇科、报春花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本区的典型科与热带区系有显著不同,这里没有或几乎没有非洲热带植物区和新热带植物区的热带各科,如观音座莲科,桫椤科、苏铁科,仙人掌科、棕榈科虽然全北区面积广泛,占北半球大部分,但它的动物区系组成却比较贫乏,这与现代的生态条件和地质历史条件相关全北区特有科或主要分布本区的科有:鼹鼠科、鼠兔科,河狸科,林跳鼠科,潜鸟科,松鸡科,太平鸟科非洲热带区非洲热带区又称古热带区、埃赛俄比亚区,它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从白垩纪或第三纪起,几内亚和刚果的热带森林的丰富植物区系就在西部保存下来,这里有桑科、豆科、棕榈科、番荔枝科,梧桐科在非洲的热带森林中,有典型的巨大的血桐、酒棕榈,油棕、利比亚咖啡,在萨王纳群落中有许多金合欢属植物,还有猴面包树,肉质植物,如芦荟属本区植物区系种类丰富,除热带共有科以外,有不少的特有科和特有属,特有科有龙脑香科,露兜树科,芭蕉科,棕榈科,兰科,本区植物区系虽然丰富,但比南美州和亚洲南部的植物区系较为贫乏本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具有一些特有目和特有科,哺乳类有蹄兔目、管齿目,金毛鼹科,吸足蝠科,狐猴科,长颈鹿科,河马科仅分布本区的有大猩猩、狐猴、斑马、大羚羊、非洲象和狒狒等,狮子是典型的非洲兽,鸟类中的非洲鸵鸟和鼠鸟是本区的特有目,本区与东洋区有许多共同的类群新热带区新热带区是世界六个生物区系区中很有特色的而且种类最丰富的一个区,它包括中美洲和南美大陆有较丰富的特有科和特有属,仙人掌科,凤梨科,美人蕉科,巴拿马草科本区还有其他热带大陆也分布的泛热带植物本区陆栖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并拥有众多的特有类群和固有类群东洋区东洋区又称印度—马来西亚区,由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太平洋岛屿组成本区大体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区系最丰富马来亚植物区系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些种类主要存在于热带雨林中,但特有种很少,占优势的是各个不同的热带科本区西部的印度半岛植物区系种类成分上都较接近于非洲,无论在德干高原的萨王纳群落还是在印度山区植物区系都有非洲种本区的动物区系复杂而多样,仅次于新热带和非洲热带区,在更新世冰期时,自全北区向非洲热带区与东洋区迁移的成分,形成本区的主要特征特有科有长闭猿科,眼镜猴科,猫猴科,熊猫科本区与非洲热带区拥有许多共同的高等类群,但它们在两区的代表多属于不同的种或属,古生代研究证明,第三纪末期,南亚、南欧和北非的动物区系是很相似的,说明这些大陆曾存在一定联系澳大利亚区澳大利亚区是由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组成本区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及特有种、属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任何区无法比拟的本区动物区系是世界动物区系区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中生代晚期动物区系的特征,缺乏普遍分布于其他大陆有胎盘哺乳动物,而保存着现代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类群。

间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
15分钟
5分钟
第10页
延边大学教案
周次
第13周,第1次课
章节
名称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三节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授课
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时 数
2
教学
目的
要求
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并了解世界范围六个陆地生物区系区。
要求:
学生理解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原理。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
二、分布区的形成
例如,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生长的赤松,它的分布区只局限于海
三、分布区的扩散
四分布区的类型
(1)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可划分为广域分布区和狭域分布区;
(2)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可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3)根据分布区的变化可划分为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
作业
思考题
1、生物分布区的概念
2、分布区的扩散类型有哪些?
3、生物区系形成的地质学基础?
10分钟
5分钟
6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第8页
延边大学教案
周次
第12周,第2次课
章节
名称
第六章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第三节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授课
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时 数
2
教学
目的
要求
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并了解世界范围六个陆地生物区系区。
冈瓦纳古陆(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舌叶蕨属及恒河蕨属占优势,通称舌叶蕨植物区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
•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生物区系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世界海洋生物区系区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一、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 二、分布区的形成 • 三、分布区的扩展 • 四、分布区的类型 •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一、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 (一)分布区的概念 • (二)分布区的制图方法
3.生物携带
四、分布区的类型
• 不同生物的分布区大小、形状、 变化等不同
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划分
• (一)广域分布区( eurychochoric
area)
(一)广域分布区
• 世界分布区
• 指生物种分布范围广泛, 通常遍及各大洲 • 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分 布范围很广的生物种 • 自然界不多
• 迁移:指动物定期的在严格固定的路 线上往返进行.如鸟类迁徙
• 漫游:指有些个体迁移后不返回原来
的地区而到达其他地区。利于扩展 • 爆发:一种大规模的迁移,一般由于 环境条件不利,如缺乏食物引起。如 蝗虫。不一定扩展分布区
(二)被动扩展
• 被动扩展:指借助生境的外力(如风力、 水力、动物、人类)来进行扩展 1.水 2.风 椰子 蒲公英、小动物以及卵 苍耳、鬼针草等
• (五)澳大利亚区 Australian realm
• (六)南极区 Antarctic realm
(一)全北区(泛北极区)
• (1)范围 • (2)现代自然条件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一)全北区(泛北极区)
(1)范围:面积最大。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以温带为主的
广大地区,地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包括:东南亚以 外的欧亚大陆、
• 1.自然条件变化 • 2.第四纪冰川的影响
• 3. “陆桥”下沉 : 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以 及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的地理隔离
• 4.大陆漂移 • 5.跳跃式传播 • 6.人类影响
第二节
生物区系
•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 二、生物区系区形成的地质学基础
和早期的生物分布
一、生物区系的概念
• 生物区系:一个地区所
• 例如:
• 偃松:在东北亚的分布区
(四)间断分布区
• 又称不连续分布区 • 指一种(或科、属)生物因地理或生态 屏障(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占有 两个以上相互隔离的地区 • 例如:
• 东亚和北美间断
分布:植物共有 属达155属,如 鹅掌楸属、莲属 等
根据分布区的变化划分
• (五)扩展分布区 • (六)潜在分布区(potential area) • (七)特有分布区(endemic area) • (八)残余分布区(remain area) • (九)替代分布区(vicarious area)
(六)南极区(Antarctic realm)
• (1)范围
• (2)现代环境特点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六)南极区(Antarctic realm)
• (1)范围:
• 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
• (2)现代环境特点:
• 气候极端恶劣,冬季漫长 酷寒
(六)南极区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① 植物:
• 种类非常贫乏,主要有苔藓、 地衣 • 植物约1600种,其中75%是 特有种,如南洋杉属
(六)南极区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②动物:
• 主要由极端耐寒的无脊椎动物
(螨类和无翅昆虫)组成
• 无真正陆栖高等动物,所有鸟类
生活与海洋有密切联系,如企鹅
• 兽类只有海豹和海狮
二、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①植物
• 植物区系成分独特,特有属、种
很多
• 75%的维管束植物为特有种、属
瑞丽山龙眼
• 特有科:山龙眼科、桃金娘科、
木麻黄科等
(五)澳大利亚区
• ②动物
• 动物区系古老,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特征 • 最突出特点:缺乏哺乳动物,但保存了现代最原始 的哺乳类型,如鸭嘴兽(原兽亚纲)和有袋类(后 兽亚纲),真兽亚纲仅有少数几种蝙蝠和啮齿类
(二)非洲热带区
• (2)现代自然条件
• 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群落主要为萨王纳群落、 热带雨林
(二)非洲热带区
• ① 植物
• 植物区系丰富,有45000种以上 • 特有科40个
典型:龙脑香科、露 兜树科、芭蕉科、棕 榈科等
龙脑香
(二)非洲热带区
• ②动物
• 动物区系复杂
• 特有种类丰富:蹄兔目、管齿目、非洲鸵鸟目、
(七)特有分布区(endemic area)
• 特有种:分布只局限于某地区或某生境
• 特有分布区:特有种的分布区
• 例,大熊猫、藏羚羊、银杉、金佛山兰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 一、分布区及其制图方法 • 二、分布区的形成 • 三、分布区的扩展 • 四、分布区的类型 •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五、间断分布的成因
界、新北界、新热带界、旧热带界 (埃塞俄比亚界)、 东
洋界和澳洲界
二、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 (一)全北区 Holarctic realm
• (二)非洲热带区 Africotropical realm
• (三)新热带区 Neotropical realm
• (四)东洋区 Oriental realm
(三)新热带区
• ②动物
• 动物种类繁多、特有种类很多 • 哺乳类特有科:吸血蝠科、卷尾 猴、豚鼠科、硬毛鼠科等
吸血蝠
新袋鼩
(三)新热带区
• 鸟类有25个特有科, 最著名的代表:美洲 鸵鸟、麝雉 • 蜂鸟种类和数量丰富
(四)东洋区(印度-马来西亚区)
• (1)范围 • (2)现代自然条件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特有科很少,特有属、种比较多
• ②动物
• • 动物区系繁杂 特有类群不多
(五)澳大利亚区
• (1)范围 • (2)现代自然条件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五)澳大利亚区
• (1)范围:
• 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 斯马尼亚及附近太平洋上的 岛屿
• (2)现代自然条件:
• 温带到热带均有 , 有大面积 沙漠; • 自然条件较复杂
(四)东洋区(印度-马来西亚区)
• (1)范围:
• 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
山、缅甸、中南半岛、 菲律宾、太平洋岛屿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四)东洋区(印度-马来西亚区)
• (2)现代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四)东洋区(印度-马来西亚区)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①植物


植物区系非常丰富;
发生,种以上分类单位绝大多数是单境发生。
• 4.泛境发生论:旧种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在旧种的背
景上于整个分布区中一次发生
(二)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
主要环境因子
• 1.气候因子 • 2.土壤因子 • 3.地形因子 • 4.生物因子 • 5.历史因子 • 6.人为因子
三、分布区的扩展
• 扩展( extend):种群由发生中心分
金毛鼹科、狐猴科、河马科、长颈鹿科等
蹄兔
土豚
(三)新热带区
• 最具特色且种类最丰富
• (1)范围 • (2)现代自然条件 • (3)现代动植物组成特点
• (1)范围:包括中美 洲和南美大陆 • (3)现代自然条件: 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三)新热带区
(三)新热带区
• ①植物
• 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仅巴西一国有4万多种 • 特有科25个:仙人掌 科、美人蕉科、凤梨 科、旱金莲科等
• 动物:家蝇、褐家鼠
(二)狭域分布区
• 生物种分布范围狭小,只局限 于局部地区
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划分
• ( 三 ) 连 续 分 布 区 ( continuous
area)
• (四)间断分布区 ( discontinuous
area)
(三)连续分布区
• 连续分布区:一个物种多 次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 区域 • 具体生长地点不连续
世界陆地植物区系:
• 德国恩格勒( Engler) 和 狄 尔 斯 ( Diels)
• 六个植物区: • 泛北极(全北)植物区
最早对其划分
• 不少学者在其基础上
• 古(旧)热带植物区
• 新热带植物区 • 好望角植物区 • 澳洲植物区 • 南极植物区
修改补充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
• 1857年英国斯克莱特,将全球分六大鸟区 • 1876 年,英国华莱士,修改、形成六大动物地理区 :古北
布到另一地区的过程
• (一)主动扩展
• (二)被动扩展
(一)主动扩展
• 主动扩展: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 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性的迁移,
使分布区扩展
• 可分为:


1.正常扩展
2.先锋扩展
1.正常扩展
• 指物种由发生中心逐 渐地向外扩展而到达 新的地区 • 有规律、缓慢进行
2.先锋扩展
有生物种类的总和。
包括动物区系和植物
区系。
二、生物区系区形成的地质学基 础和早期的生物分布
• (一)大陆漂移学说
• (二)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理论 • (三)大陆上早期生物分布
第三节 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
• 海洋生物区系 • 陆地生物区系: 包括岛屿和陆地水
域生物
一、陆地生物区系区的划分
• 世界植物区系 • 世界动物区系
序的科;
• 灌木和草本植物有菊科、毛茛
科、十字花科、禾本科、莎草
科等
• ②动物
• 动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 • 变温动物少,恒温动物较多,盛产大型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