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不同季节的养生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时间划分方式,它将一年分为24个小节气,每个小节气代表着一种气候变化或自然现象。

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一、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苏醒、万象更新的时节,中医养生强调传统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清明时节,春雨润物,宜选择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营养,滋润肌肤。

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阳气渐旺,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炎热高温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夏至节气。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最旺,阴气最衰,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害脾胃。

同时,多吃清凉食物,如西瓜、薏米等,帮助消暑清热。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中医养生强调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凉爽,应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受凉。

秋分时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加大,要适时增减衣物,保持体温平衡。

此时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万物休眠、阴寒凝结的季节,中医养生注重冬至、小寒两个节气。

冬至时节,阳气日益衰退,应注意保暖,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小寒时节,寒冷更为严寒,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

五、节气养生食谱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养生食谱。

如立夏时宜多吃绿色蔬菜和海鲜,帮助祛火解暑;白露时宜多吃梨、柿子等润肺生津的水果;大寒时宜多食韭菜、羊肉等温暖身体的食物。

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相应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身体,增强免疫力。

六、节气养生运动除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还注重节气养生运动。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运动方式。

如春季适宜散步、打太极拳等缓和的运动;夏季适宜游泳、太极剑等消暑降温的运动;秋季适宜散步、打羽毛球等锻炼身体的运动;冬季适宜冬泳、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的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四季养生分析

中医四季养生分析

中医四季养生分析中医四季养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它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万物生长,人的身体亦然。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智慧,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守护我们的健康。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中医认为,春季是人体肝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以养肝血。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正是我们调整身心,激发潜能的大好时机。

夏日炎炎,万物茂盛。

中医认为,夏季是人体心火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饮水,以养心神。

正如古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季,正是我们调养心神,激发创造力的黄金季节。

秋风送爽,万物凋零。

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肺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敛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清淡,多吃梨、柿子等润肺食物,以养肺气。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季,正是我们调整呼吸,净化心灵的好时节。

冬日严寒,万物收藏。

中医认为,冬季是人体肾气旺盛之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

此时,宜饮食温补,多吃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以养肾气。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冬季,正是我们积蓄能量,迎接新的一年。

中医四季养生,不仅关注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注重调养身心,激发潜能。

正如古人所说:“养生之道,莫先于调身。

”在四季更迭之际,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做到“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让身心与大自然同步,共享和谐之美。

愿我们在这中医四季养生的智慧指导下,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守护我们的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一、春季养生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人体阳气也会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中医的养生观念中,春季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养生:1.合理调整饮食:春季气候多变,宜多食用具有“散寒祛湿”的食材,如姜、葱、蒜、辣椒等。

同时,要适量增加蔬果摄入,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注意起居调节: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早晚温差较大,人们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早起晚睡要逐渐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

3.适度运动:春季适合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有利于调节情绪。

二、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炎热的天气会使人感到疲惫、易出汗。

中医养生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饮食清淡:夏季气温高,人体容易出汗,所以饮食宜以清淡为主。

尽量少食用油炸、辛辣、油腻等食物,多食用新鲜蔬果,如黄瓜、西瓜、苦瓜等,以保持补水和清凉。

2.午休充足:夏季气温高,人体消耗较大,午休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以补充体力和调整体温。

3.避免暴晒:夏季阳光强烈,外出时要注意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遮阳伞等防护措施,避免晒伤。

三、秋季养生秋季是阳气渐消的季节,人体阳气也逐渐收敛。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肺润燥: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人体肺部受损。

养生时可以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2.适度运动:秋季气温适宜,人体精力充沛,适合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如登山、游泳等,以增强体质。

3.合理安排作息: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人们要注意增减衣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室内外温度的平衡。

四、冬季养生冬季是阳气蕴藏的季节,气候寒冷,人体阳气也相对收敛。

中医养生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保暖防寒:冬季气温低,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保护好头、颈、胸、腹、腰等寒凉易感部位。

2.合理补充营养:冬季人体消耗相对较大,要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四季养生的好处

四季养生的好处

四季养生的好处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四季特点采取不同的滋补方案,那么四季养生有什么好处吗?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四季养生的好处,快来看看吧!四季养生的好处春季养生,就是指在春天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复苏,各种生物欣欣向荣的季节。

人们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起床后要全身放松,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舒畅自己的情志。

人们从冬季已经习惯了的“早睡晚起”,过渡到春季的“晚睡早起”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要太急于转变,而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时间变化而逐步转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春季的运动养生保健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节。

由于寒冷的冬季限制人们的运动锻炼,使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特别是全身的肌肉和韧带,更需要锻炼以增强其运动功能。

春季人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保持体内的生机,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不过,春天的气候呈现温差大、风大的特点,要注意防风御寒,因此在遇到强风时要适当地减少外出锻炼,以免风大伤肝。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

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

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养生原则:春季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跃,应该调养肝脏,保养肝气。

同时,要“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后要做适量的运动,以活跃阳气。

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养护肝脏。

夏季养生原则: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清凉养生。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要适量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喝绿茶,以防止脱水。

夏季还要注意适当锻炼,但避免在高温天气剧烈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养生原则:秋季是阳气渐减,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人体的肺脾经络相对脆弱。

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调养肺脾。

在饮食上,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等。

同时,还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滋养肺脾。

冬季养生原则:冬季是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

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温补阳气。

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蒜、牛肉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出汗和服用过多寒凉药物。

冬季还要注意保暖,合理添衣,避免受寒。

此外,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医养生都强调平衡饮食、适度运动、调适情绪等方面的原则。

平衡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

饮食要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类禽类、豆类均衡摄入,尽量少食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等对身体不利的食物。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饭后散步、太极拳等适合保健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调适情绪:情绪的调适对身体健康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度的焦虑、紧张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

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经常进行放松、休闲活动,如读书、听音乐等。

总之,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注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养生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季节保健中医根据季节特点的养生方法

中医季节保健中医根据季节特点的养生方法

中医季节保健中医根据季节特点的养生方法季节变换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考验,按照中医的观点,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养生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根据季节特点提出的养生方法,帮助您在不同季节中保持身心健康。

春季养生方法春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气温逐渐回暖,但还伴随着寒冷的天气。

1. 饮食保健:春季宜多食用新鲜蔬果,如芦笋、菠菜、黄瓜等,以补充营养。

此外,还应注意节制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火过旺带来的不适。

2. 运动保健:早春阳光较多,适宜进行户外活动。

可以选择晨间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3. 睡眠保健:春季气候较为干燥,人体容易失水,因此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补充体内的水分。

夏季养生方法夏季是一个炎热潮湿的季节,人体容易出现疲劳和中暑等问题。

1. 饮食保健:夏季宜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

此外,还要适量饮用水,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润。

2. 运动保健:夏季气温高,运动时要避免中午或下午的烈日。

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室内或户外活动,可以选择游泳、瑜伽等凉爽的运动方式。

3. 睡眠保健:夏季容易出汗过多,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因此,保持室内凉爽通风,避免睡眠环境过于闷热,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秋季养生方法秋季是一个凉爽干燥的季节,气温较宜且湿度适中。

1. 饮食保健:秋季宜多食用益气养阴的食物,如柿子、梨和蘑菇等,有助于滋养肺脏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2. 运动保健:秋季气候宜人,适宜进行各类户外运动,如慢跑、健身等。

同时秋季也是锻炼肺功能的好时机,可以多做深呼吸和咳嗽疗法。

3. 睡眠保健:秋季温度适宜,睡眠环境不容易受到干扰。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冬季养生方法冬季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季节,人体很容易受到寒冷侵袭。

1. 饮食保健:冬季宜多摄取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糯米、红枣和羊肉等。

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热食物,帮助提升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中医四季养生知识总结导言: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达到保健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知识出发,详细介绍中医对于每个季节养生的要点和方法。

第一部分:春季养生1. 春季气候特点:春天阳气逐渐升发,气温回升,昼夜温差大。

2. 饮食调理:-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芦笋、菠菜等。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等。

- 宜多喝温开水或淡茶水。

3. 起居调理:-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运动调理:- 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晨跑等。

- 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第二部分:夏季养生1. 夏季气候特点:夏天阳气旺盛,气温高,湿度大。

2. 饮食调理:-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黄瓜、西瓜、草莓等。

- 忌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宜多喝凉开水、绿豆汤等清凉饮品。

3. 起居调理:-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阳光下。

4. 运动调理:- 避免在中午和下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剧烈运动。

- 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适量运动,如游泳、打太极球等。

第三部分:秋季养生1. 秋季气候特点:秋天阳气渐收,气温适宜,干燥少雨。

2. 饮食调理:- 多吃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 忌食辛辣和油腻食物。

- 宜多喝温热的饮品,如红枣水、菊花茶等。

3. 起居调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适当使用加湿器。

4. 运动调理:- 可选择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健身操等。

- 避免剧烈运动过度消耗体力。

第四部分:冬季养生1. 冬季气候特点:冬天阳气收藏,气温低,干燥寒冷。

2. 饮食调理:- 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 忌食生冷和寒凉性食物。

- 宜多喝温开水、姜汤等暖身饮品。

3. 起居调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

- 居住环境适当加湿,并保持通风良好。

中医四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

•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 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 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 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 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 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 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 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 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 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 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 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
•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 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 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 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 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 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 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 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 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 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 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 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 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 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 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 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 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 止湿邪的侵袭。
游乐宜清幽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 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 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 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 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 顿消
居室宜清凉
• 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 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 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 神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在不同季节的养生
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

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

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

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

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

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

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热水洗脚,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至时节,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

造成头痛头晕的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

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
方,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三、秋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进入立秋以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人体的消耗也会逐渐减少,食欲也开始增加。

因此,阐释时节正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间,人们可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地营养摄取及饮食调整,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好准备。

在此节气期间,气候干燥,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养生原则,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银耳、乳品之类的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功效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间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姜、蒜等辛味之品。

起居方面,立秋后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因为早卧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虽有凉风时至,但暑热未尽,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凉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立秋后清晨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此时气温不冷且不热,气候舒适,天高气爽,使人精神抖擞。

找一个清静或江河湖畔,或林荫道中进行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秋季天气十分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

肺与秋天在五行中同属于金,肺也喜润恶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要勤润肺。

秋燥容易引起咳嗽,由于现在正处于季节交替时期,早晚天气较凉、中午热,一天之内温差较大,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和免疫能力较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受凉,而且一旦感冒了就不容易痊愈,存在干咳的现象。

秋燥也容易让小朋友患上“秋泻”,夏秋换季时节,天气时暖时热,腹泻的小朋友就会多起来,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最为常见。

有些皮肤比较敏感的人,在这个季节里也不好受,秋燥容易让这些人感到皮肤瘙痒,甚至引发过敏。

而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这个季节也要特别注意。

有些上班族会感觉入秋以来,身体容易乏力,对于“夏困秋乏”这一说法,由于夏季人们消耗体内太多气,到了秋季,气还没有补过来,而且现在气候也凉爽,有些人的睡眠时间就会比较长。

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补水,最佳饮料是淡茶水、白开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

秋季上市的雪梨、鸭梨、葡萄、苹果含水量大,有生津滋阴的作用,宜多吃。

萝卜有生津作用,当作水果生吃尤宜。

也可以多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多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四、秋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

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

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

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

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菜品可首选羊肉炖萝卜。

它对腰膝
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其次是炒双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冬季的风常为北风,其性寒。

同时,“寒”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点。

中医认为,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季应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

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且不要做剧烈运动。

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外,冬季的传统养生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叩齿、干洗澡、揉腹、艾灸等。

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对身体很有益处。

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还可以在肚脐里放些盐,艾灸肚脐,那里是神阙穴,这个穴位对补益元气十分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