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作业纸课题: 测电阻丝的电阻率
实验:《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2.测定金属导体的电阻率。
3.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两种使用方法和螺旋测微器的正确读数。
二、实验原理设金属导线长度为l ,导线直径为d ,电阻率为ρ,则: 由S l ρR =,得:l R d l RS 42⋅==πρ。
三、实验器材被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测三次导线的直径d ,取其平均值。
2.按照实验电路连接好电器元件。
3.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值。
4.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记下三组不同的电压U 和电流I 的值。
5.根据公式计算出电阻率ρ的值。
五、实验数据d/m U/V I/A R/Ω ρ/Ω·m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六、实验结论金属丝的电阻率ρ= Ω·m七、【注意事项】1.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访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2.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3.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并入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4.闭合电键S 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5.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正的值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
实验单:测量金属的电阻率

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 姓名: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目的了解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原理,学会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理解测量金属丝电阻率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学会测量金属丝电阻率,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实验原理测量电阻丝的电阻R、直径d和电阻丝有效长度l =
l
Rρ
S
d R
ρ
l
2
π
=
4
2
π
=
4
d
S
实验器材电流表A1:0~0.6 A量程,内阻约为0.125 Ω;
电流表A2:0~3 A量程,内阻约为0.025 Ω;
电压表V1:0~3 V量程,内阻约为3 kΩ;
电压表V2:0~15 V量程,内阻约为15 kΩ;
电源为3V,滑动变阻器最大值5 Ω;
待测金属丝的总电阻约为10 Ω;
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毫米刻度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步骤
1.电阻的测量:把一段金属丝按实
验原理中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把滑动
变阻器的滑动触头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
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
误后,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
U的值,通过U-I图像,由R= U
I
求得电阻R。
2.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在待测金属丝上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
3.量长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待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重复测量3次,并记录。
数据采集电阻R/Ω
导线直径d/mm
导线横截面积S/mm2。
《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作业设计方案

《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作业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
3、理解电阻率的概念,学会计算导体的电阻率。
二、实验原理1、电阻的测量根据欧姆定律,电阻 R = U / I,其中 U 为导体两端的电压,I 为通过导体的电流。
通过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即可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2、金属丝直径的测量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螺旋测微器的精度通常为 001mm。
3、金属丝长度的测量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游标卡尺的精度通常为 002mm 或005mm。
4、电阻率的计算电阻率ρ = RS / L,其中 S 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R 为电阻,L 为金属丝的长度。
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S =π(d/2)^2,d 为金属丝的直径。
三、实验器材1、电源(直流电源,电压约 3V)2、电流表(量程 0 06A,内阻约01Ω)3、电压表(量程 0 3V,内阻约3kΩ)4、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Ω)5、开关6、导线若干7、金属丝(电阻率已知)8、螺旋测微器9、游标卡尺四、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在金属丝的不同位置测量其直径,共测量 5 次,记录测量数据,并求出平均值。
2、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测量 3 次,记录测量数据,并求出平均值。
3、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丝串联连接。
将电压表并联在金属丝两端。
4、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金属丝两端的电压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读出并记录几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5、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每次测量时金属丝的电阻,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6、根据测量得到的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7、利用电阻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表格|测量次数|金属丝直径(mm)|金属丝长度(mm)|电压(V)|电流(A)|电阻(Ω)||||||||| 1 ||||||| 2 ||||||| 3 ||||||| 4 ||||||| 5 ||||||2、数据处理计算金属丝直径的平均值:d =(d1 + d2 + d3 + d4 + d5) / 5计算金属丝长度的平均值:L =(L1 + L2 + L3) / 3计算每次测量的电阻:R = U / I计算电阻的平均值:R_avg =(R1 + R2 + R3 + R4 + R5) / 5计算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 =π(d/2)^2计算金属丝的电阻率:ρ = R_avg S / L六、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实验测量电阻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目的
掌握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01
电阻率是描述导体材料导电性能 的重要参数,通过实验测量电阻 ,可以掌握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02
实验中需要使用电学测量仪器, 如伏安表、恒流电源等,通过测 量金属丝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 ,计算出电阻率。
用于测量金属丝中的电流和电 压。
导线
连接各个实验器材,形成完整 的电路。
搭建实验电路
将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 器和金属丝依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 闭合的电路。
确保连接牢固,避免出现接触不良或 短路的情况。
进行实验测量
将滑动变阻器调节到最小值,逐渐增大金属丝中的电流和 电压,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在不同的电流和电压下,分别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
数据记录与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测量的电流和电压 值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金属丝在 不同电流和电压下的电阻值。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电阻与电流、 电压的关系图,并求出金属丝的
电阻率。
04
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
数据处理
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校准,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电阻率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压力、金属种类等因 素对电阻率的影响,以更深入地理解电阻率的本质。
探索新型测量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有更精确、更简便的测量方 法出现,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并应用这些新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体会
实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报告单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电阻定律和电阻率的概念;2.通过实验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3.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阻定律表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R与其长度L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R = ρ × (L/S)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是反映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本实验通过测量金属丝的长度、直径和电阻,进而计算其电阻率。
三、实验器材1.金属丝(待测);2.电流表;3.电压表;4.滑动变阻器;5.电源;6.开关;7.导线若干;8.米尺;9.千分尺。
四、实验步骤1.使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并记录数据;2.使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d,并计算其横截面积S(S = π ×(d/2)^2);3.按图连接电路,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和待测金属丝连接成串联电路;4.打开电源,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稳定;5.记录电流表的读数I(单位:A)和电压表的读数U(单位:V);6.计算金属丝的电阻R(R = U/I);7.根据电阻定律,计算金属丝的电阻率ρ(ρ = R × S/L)。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金属丝长度L = 1.00m;2.金属丝直径d = 0.50mm;3.金属丝横截面积S = π × (0.50/2)^2 = 0.196mm^2;4.电流表读数I = 0.50A;5.电压表读数U = 0.40V;6.金属丝电阻R = U/I = 0.40/0.50 = 0.80Ω;7.金属丝电阻率ρ = R × S/L = 0.80 × 0.196/1.00 =0.157Ω·mm^2/m。
六、实验结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为0.157Ω·mm^2/m。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
【课件】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课件)

电阻丝电阻R=_________Ω
室温T=_________℃
根据
d 2
4l
R,求得当温度为_____℃时,金属丝得电阻率
__,
查询数据推测,该金属丝得材料可能是_________。
PART 04
误差分析及讨论
问题讨论及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本实验中产生的误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系统误差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电阻丝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偶然 误差有电阻丝长度和直径的测量读数、电表读数引起的误差
实验原理
➢ 根据电阻的决定式 R l ,可得 SR ,式中需要测量的物
S
l
理量有:电阻R、导体长度l,及导体横截面积S
➢ 电阻的测量: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多组电
压、电流值,通过U-I图像求得电阻R。
➢ 电阻丝有效长度的测量:电阻丝长度的测量工
具应选用刻度尺。需要注意,在测量电阻丝的长度时,测量的
并不是电阻丝的总长度,而是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l。反复测
量多次,得到有效长度的平均值。
➢ 电阻丝直径的测量:因为电阻丝比较细,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进行测量或测量工具(累加法、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
PART 02
实验仪器及步骤
实验仪器
长约0.5m的电阻丝、米尺(最小刻度为1mm)、螺旋测微器或游标 卡尺、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温度计。
实验步骤
电阻的测量 3.检查电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若不是应进行机械调零。 4.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金属丝电阻较小,电流表采用外 接法,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 5.如图连接好电路图,接线时开关断开, 闭合开关前检查线路,滑动变阻器滑片 调到电阻丝电压为0的位置(如图置于 左端),电表的表面应朝向实验者,有 利于读数。 6.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读数电压表、电流表示 数,记录数据,描点作出U-I图像,求得电阻。
电阻率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2. 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阻率是描述材料对电流阻碍能力的物理量,其单位为欧姆·米(Ω·m)。
根据电阻定律,电阻率(ρ)与电阻(R)、长度(L)和横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为:ρ = R (L/A)。
本实验采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通过测量电阻丝的长度、直径和电阻值,进而计算出电阻率。
三、实验仪器1. 电阻丝:直径为0.1mm,长度为1m。
2. 电流表:量程为0~0.6A,精度为0.1A。
3. 电压表:量程为0~15V,精度为0.5V。
4. 直尺:量程为0~1m,精度为0.1mm。
5. 秒表:精度为0.1s。
6. 导线:若干。
7. 电源:电压为5V,输出电流可调。
四、实验步骤1. 测量电阻丝的长度:使用直尺测量电阻丝的长度,记录为L(单位:m)。
2. 测量电阻丝的直径:使用直尺测量电阻丝的直径,记录为d(单位:mm),计算横截面积A = π (d/2)^2(单位:mm²)。
3. 接通电路:将电阻丝接入电路,串联电流表,并联电压表,接通电源。
4. 测量电压和电流:调节电源输出电流,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5. 计算电阻: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R = U/I(单位:Ω)。
6. 计算电阻率:根据电阻定律,计算电阻率ρ = R (L/A)(单位:Ω·m)。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长度L (m) | 直径d (mm) | 横截面积A (mm²) | 电压U (V) | 电流I (A) | 电阻R (Ω) | 电阻率ρ (Ω·m) || :--------: | :--------: | :--------------: | :-------: | :-------:| :-------: | :------------: || 1.00 | 0.10 | 7.854×10^-4 | 5.00 | 0.50 | 10.00 | 1.27×10^5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阻率ρ与电阻R、长度L和横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符合电阻定律。
实验报告: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

实验报告: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
实验报告:测量电阻丝的电阻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2.研究使用伏安法测量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器材:
毫米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直流电压表(量程3V)、直流电流表(量程0.6A)、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5V)、开关及导线、金属电阻丝。
三、实验原理:
将电阻丝连入电路,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丝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根据R=U/I计算电阻R,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电阻丝的有效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的直径d,计算出电阻丝的横截面S,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电阻率:
ρ=L/(S*R)。
四、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在导线的3个不同位置上各测一次,取直
径d的平均值。
2.将电阻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挂直,用毫米刻度尺
测量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L(即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L的平均值。
3.按照电路图将器材连接好,并把滑动变阻器调至最左端。
4.电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
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记录在表格内,断开开关S,求出电阻R的平均值。
5.将测得的R、L、d的值带入电阻率计算公式ρ=L/(S*R),计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
6.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数据测定:
见表格
六、数据分析:
由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电阻丝的电阻率为1.94×10-5Ω·m。
七、误差分析:
在电路测量中,电流表及电压表对电阻测量有一定影响,测得的电阻值可能会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作业纸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
1
.(2017·玉环中学模拟)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曾对市场中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负责人说:“十几个不合格产品中,大部分存在导体电阻不合格问题,主要是铜材质量不合格,使用了再生铜或含杂质很多的铜;再一个就是铜材质量可能合格,但把横截面积缩小了,买2.5平方毫米的线,拿到手的线可能是1.5平方毫米或1.5平方毫米多一点,载流量不够;还有一个问题是绝缘层质量不合格,用再生塑料制作电线外皮,电阻率达不到要求……”.
(1)现从一捆横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不合格的电线中截取一段,采用绕线法测量其横截面积,读数如图1甲所示,可得该导线的半径约为________mm(保留3位有效数字);经你判断该导线的横截面积________(填“合格”或“不合格”).
(2)欲测量该捆电线的电阻率是否合格,经查阅,纯铜的电阻率为1.8×10-8Ω·m.取长度为100 m(真实长度)的该电线,并用伏安法测量其电阻,所用器材有:
A.电源(电动势约为5 V,内阻不计)
B.长度为100 m的待测电线一捆(电阻约为2 Ω)
C.滑动变阻器(5 Ω,2 A)
D.电压表(量程为5 V,内阻为5 kΩ)
E.电流表(量程为0.6 A、3 A,内阻分别为0.125 Ω、0.025 Ω)
某同学设计如图乙的电路,所选电表量程均合理,则电压表的另一端应接________(填“a”或“b”),测得电压表读数为4.50 V,电流表读数如图丙所示,为________A,经你判断,这捆电线的电阻率________(填“合格”或“不合格”).
图1
2.(2017·浙江4月学考·18)小明用电学方法测量电线的长度,首先小明测得电线铜芯的直径为1.00 mm,估计其长度不超过50 m(已知铜的电阻率为1.75×10-8Ω·m).
现有如下实验器材:
①量程为3 V、内阻约为3 kΩ的电压表
②量程为0.6 A、内阻约为0.1 Ω的电流表
③阻值为0~20 Ω的滑动变阻器
④内阻可忽略,输出电压为3 V的电源
⑤阻值为R0=4.30 Ω的定值电阻,开关和导线若干
—————————————————————————————————————————————
课题:测电阻丝的电阻率
小明采用伏安法测量电线电阻,正确连接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的示数从0开始增加,当示数为0.50 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2甲所示读数为________ V,根据小明测量的信息,图乙中P 点应该______(选填“接a”“接b”“接c”或“不接”),Q点应该______ (选填“接a”“接b”“接c”或“不接”),小明测得的电线长度为__________ m.
图2
3.(2017·金华十校调研)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3所示电路对镍铬合金丝和康铜丝进行探究,a、b、c、d是金属丝.
图3
(1)实验小组讨论时,某同学对此电路提出异议,他认为,电路中应该串联一个电流表,只有测出各段金属丝的电阻,才能分析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你认为需不需要串联电流表?
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2)几根镍铬合金丝和康铜丝的规格如下表所示:电路图中四种金属丝a、b、c分别为下表中编号为
A、B、C的金属丝,则d应该选下表中的________(用表中编号D、E、F表示).
4.(2017·
有关外,还与哪些因素相关”,他找来了电阻定律实验器,电阻定律实验器规格:将一根细铜丝连接在a、e间,横截面积相同的细铁丝连接在b、f间,再将一根横截面积相同的镍铬丝一端接在g 处,接下来拉直后接到c处,再接到d处,最后接在h处.
(1)为了测定电阻丝的电阻大小,小王经分析后,正确地选用了伏安法中的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电流表的外接法.在测量细铜丝电阻时的实物连接如图7所示,闭合开关S前请老师检查,老师指出图中标示的①、②两根连线有一处错误,错误连线是________(选填“①”或“②”);图中标示的③、④和⑤三根连线有一处错误,错误连线是________(选填“③”“④”或“⑤”).
图7
(2)接下来某次测量中(已采用正确的测量电路),小王将导线⑥连接在g上,导线⑦连接在c上,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多次测量得电阻R1.再将导线⑦连接到h处,多次测量得电阻R2.小王认为,若R2=2R1,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你认为上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指出问题即可).
(3)“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方法与下列哪个实验的方法是相同的________.A.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B.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C.探究做功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D.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5.(2018·苏州调研)某实验小组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过程中:
(1)小组同学正确操作获得金属丝的直径以及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如图甲、乙、丙所示,则它们的读数值依次是________ mm、________ A、________ V。
(2)已知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10 Ω,电流表内阻约几欧,电压表内阻约几十千欧,电源为干电池组(不宜在长时间、大功率状况下使用),电动势E=4.5 V,内阻较小。
则A、B 两电路图中,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电路为本次实验应当采用的较好电路,但用此电路测量的金属丝电阻仍然会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若已知实验所用的电流表内阻的准确值R A=2.0 Ω,那么能准确测量出金属丝电阻R x的电路应是上图中的________电路(选填字母代号)。
使用该电路实验时,电流表示数为I、电压表示数为U,则金属丝电阻R x=______。
(用题中字母代号表示)
答案
1.答案(1)0.625合格(2)a 2.50不合格
解析 (1)由题图甲可知,10匝线圈的直径的总长度为:12.5 mm ,则导线的半径为:12.5 mm 10×2
=0.625 mm ,则横截面积为:S =πr 2≈1.23 mm 2,说明横截面积合格.
(2)因待测电线的阻值很小,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所以电压表的另一端接a ,电流表的量程选3 A ,
最小分度值为0.1 A ,则读数为2.50 A .电阻R =U I =4.502.50 Ω=1.8 Ω,ρ=RS L =1.8×1.23×10-
6100 Ω·m ≈2.21×10-
8 Ω·m ,故这捆电线的电阻率不合格. 2.答案 2.50 接b 接a 31.4
解析 量程为3 V ,最小分度为0.1 V ,故读数为2.50 V ;根据题意知,本题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根据R x +R 0=U I
R x =ρL S
S =πd 24
联立可得L =31.4 m
3.答案 (1)不需要 (2)E
解析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不需要测出电流,根据电阻两端电压比值即可得出电阻比值.
(2)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已选编号为A 、B 、C 的金属丝,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d 时应控制材料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等而材料不同,因此应选表中的E.
4.答案 (1)① ④ (2)没有考虑c 、d 间导体的电阻 (3)B
解析 (1)由于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图中连线①应连在滑动变阻器的左下接线柱上;由于电流表采用外接法,图中连线④的左端应接在细铜丝a 端(或电流表0.6 A 接线柱上).(2)因g 、h 间接入电路的电阻包含了c 、d 间导体的电阻,故在操作上未考虑此电阻是错误的.(3)该实验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在实验方法上均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B.
5.解析:(1)螺旋测微器示数为:0.5 mm +40.0×0.01 mm =0.900 mm ;电流表量程为0.6 A ,则最小刻度为0.02 A ,指针所示为0.42 A ;电压表量程为3 V ,最小刻度为0.1 V ,需估读一位,故可读为
2.27 V 。
(2)因电源不能在大功率下长时间使用,则本实验应采用限流接法;同时电压表内阻较大,由以上读数可知,待测电阻的内阻约为5 Ω,故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误差较小;在实验中电压表示数准确,但电流测量的是干路电流,故电流表示数偏大,则由欧姆定律得出的结果偏小。
所以选A 电路,此电路测量的金属丝电阻仍然会比真实值偏小。
(3)因已知电流表内阻准确值,则可以利用电流表内接法准确求出待测电阻,故应选B 电路;待
测电阻及电流表总电阻:R =U I ,则待测电阻R x =U I
-R A 。
答案: (1)0.900 0.42 2.27 (2)A 小
(3)B U I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