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承
《老子》“玄”与晚唐五代“极玄”诗歌美学

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 No.lJan.2021《老子》“玄”与晚唐五代“极玄”诗歌美学罗曼(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玄”是《老子》中的重要概念,唐人多将其释为幽深玄远之“境"。
唐代姚合首次明确以“玄”为审美核心编选唐诗选本《极玄集》,颇尚时趣并引领了晚唐五代以“玄”为选诗标准和选本命名方式的唐诗编选潮流。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姚合推崇的“极玄”诗美理想具体表现为:情致绵邈,韵味隽永,辞采清丽,格式工致,多以五言律诗为体裁,精于摹琐屑纤弱的物事,绘幽暗深细的景致,造荒冷寂清的境界。
与此相关,自长庆元年(821)起,姚合便投身于践行他所提出的“极玄”诗美理想,从“武功体”的诗歌创作、《极玄集》的诗歌编选以及《极玄律诗例》的诗 歌评论可见一斑…关键词:《老子》;“玄”;姚合;《极玄集》;诗歌美学中图分类号:丨20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M-5744(202丨)0丨-0061-08“玄”是老子思想及道家言论中非常核心的一 个概念,《老子》首章即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且“玄”之衍生概念如“玄德”“玄览”“玄牝”“玄鉴”等贯穿于全书各章。
自古至今,笺释阐发《老+》者 指不胜屈,历代学者对于“玄”的解读也不断推陈 出新,到了唐代,“玄”已成为一个意蕴丰富深邃的 哲学概念。
但较少引人关注的是,晚唐五代时期开 始盛行一种“玄”式诗歌审美,时人的眼光转向一 种纤弱、细微、幽约、玄妙、隽永之美,甚至偏爱一 种荒冷寂清、枯淡寒瘠的境界,具体的标志是一批 以“玄”为选诗标准和诗集命名的唐诗选本的出 现,以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为代表。
此外,姚合创作的“武功体诗歌”与其提出的“极玄”诗美 理想一脉相承,广受时人的推崇和追随,深谙其道 的贾岛诗歌使这一“极玄”诗歌美学登峰造极。
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学“淡”范畴

老子的“无味”之“味”说与中国文艺美学“淡”范畴李天道转载自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内容提要从原初视域来看,中国美学对“淡”之境域的美学追求,其生成原点应该归依于老子美学中的“无味”之“味”说。
在老子看来,“无味”之“味”,乃为“味”之极至,是“至味”之所在,“无味”是“道”之境域的显现。
这是老子美学要义之所在。
老子认为,“道”之境域的呈现是“淡”而“无味’,而这“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味”引申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淡”即指艺术文本意境所表征出的韵味淡远、语淡意深之审美境域。
关键词: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至味淡远冲淡一以‘淡”为美的境域中国文艺美学推崇“淡”之域的创构。
所谓“淡”,指平淡、清淡、疏淡,侧重指艺术文本之意蕴情味。
最初,“淡”指一种“味”。
如王充云:“大羹必有淡味。
”①董其昌云:“淡然无味天人粮殆于此发窍。
”②李佐贤云:“声希味淡,无迹可求。
”③这些地方都是指意蕴情味。
引人文艺美学,“淡”.则并非指艺术文本之意蕴不深,平直浅淡,而是有“味”能“深”,是“发纤酸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④,是“外枯而中青,似淡而实美”⑤,是“至味”,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朴,因而是“淡中有旨”、“淡而实美”。
由此,从原初视域来看,中国美学对“淡”之境域的美学追求,其生成原点应该归依于老子美学中的“无味”之“味”说。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在这里,老子提出著名的“无味”说的美学命题。
在老子看来,“无味”之“味”,乃为“味”之极至,是“至味”之所在,“无味”是“道”之境域的显现。
这是老子美学要义之所在。
老子认为,“道”之境域的呈现是“淡”而“无味”,而这“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味”。
因此,王弼《老子注》云:“以恬淡为味。
”“无味”是一种“恬淡”之“味”。
老子以“味”论“道”。
“道”无味,不似肥浓甘脆,令人咀嚼不已,展袄无穷,而人之爽口悦心者,自不厌焉。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论文摘要:“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世间万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吸收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绪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与希腊,印度音乐美学三足鼎立的一门音乐学科。
当谈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人们免不了会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本篇文章我仅代表个人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一·老子的简介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意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
其主要着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着作。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老子视其为化生万物的法则,其中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自由与必然,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理解。
所谓的自然,即自来如此,本性如此。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
“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
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
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
如在《道德经》第34章这样说:“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为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名有,不为主”指道化生万物而不另有别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完全遵循万物之性而让其生长,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与作为。
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
道家美学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体现

濯, 至 今仍给 我们深 刻 的反思 与领悟 。 首先 , 道 家 美学 的 诗性 意 味 庄子 为 代 表 的道 家美 学 是 其时 代 的投影 , 是 庄 子对 他所 处 历史 时 代 所采 取 的人生 态度 的外化 , 同时汪 洋恣 肆 的诗性 言说 也高扬 着个 体人格 的独立 。 可 以 看到 以生命 的 自由为 己任 的庄 子肯 定 了 生 命 的意义 和本真价 值 。 道家诗 性 的生存智 慧 和 自然 为美 的思 想, 形成 了中 国传统 艺术 精 神 中的独特 的艺 术之道 。 构 成 了中 国古典 美 学意境 中超 越世俗 的 自然美 特征 , 道 家 的天
和 内在 之美 。在意境 表达 中, 意 寓于境 中 , 托 物 寓 意, 借 物抒 情 , 表现出“ 天然 ” 、 “ 天趣 ” 、 “ 天真 ” 之 品格 。这 正是 意境 的关 键和 核心 。
便 表 现 出对 自然 美 的追 求 及将 “ 天” 作 为重
要 的对 审美对 象 。 先秦 诸子美学 非 常注重 自 然之美 , 孔子 在 《 论语? 雍也》 中 曾提 出 : “ 知
“ 道” 贯 穿于 整个 中国古 典美 学 的历程 , 始终 被置 于无上 尊崇 的地位 , 对 中国 古典 美
等 观点 , 也表 达 了他 强烈 追求 自然 之美 的愿
望。
人类 形象 思 维 活动 的一 些特 征 , 从而 对 中 国 古典 美学 和文艺 理论 的建设 和发 展 , 产 生 了
十分 深远 的影 响。
二、 诗 词之魂 为意境
王 国维在 《 人 间词 话 》 中论 及 到 诗 词 的 意境, 他说 : “ 然 沧 浪所 谓 兴趣 , 阮亭 所 谓神
古 典浪 漫派 诗歌 的先驱 荷 尔德 林宣 称 : 人应 该 诗意地柄 居在 大地上 。 而 早在 两千多 年前, 我 国 以老子 和 庄子 为代 表 的道 家学派 的哲学 中, 就 已闪耀 着诗 性 的生存 智慧 , 不仅 在漫 长 的 中古 时代 给 众家 文 人 以灵 魂 的洗
中国古代美学文言文、

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文言文:
1. 《论语》中的美学思想: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提倡道德之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强调学习、友谊和个人修养的价值。
2. 《老子》中的美学观念: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倡导简约、自然和无形之美。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阐述宇宙的本源和阴阳和谐的美学理念。
3. 《庄子》中的美学思考: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超脱的审美
境界。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
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超越语言和形式,追求得意忘言的境界。
这些文言文只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经典著作和思想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周易》、《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这些著作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中老子思想

中国古典诗词中老子思想: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
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
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
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
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我国诗歌艺术受到哲学智慧的启迪,主要来自儒、道、释三家,其中尤以中国本土文化的儒、道为主。
关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发展的作用,人们多从哲学对艺术的沾丐这一角度阐发,而忽略了《老子》作为哲人理趣与诗人想象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
试论老子的批判美学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试论老子的批判美学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试论老子的批判美学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长期以来,美学家对于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之研究都极重视《庄子》,与庄子并称“老庄”的老子在美学、艺术上的受关注度却远逊于庄子。
如李泽厚、徐复观两位美学家分别在其代表作《美的历程》与《中国艺术精神》中,都对庄子着墨甚多,对老子则基本略而不谈。
老子美学的地位及影响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些年,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兴盛和研究视域的开拓,老子哲学亦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当前老子美学的研究仍多固守僵化的思维方式和狭隘视域,如固执于老子思想的“唯物唯心”之分,止步于老子对中国美学古典范畴、命题的影响,对于真正的问题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至于老子美学于我们,仍是一片“混沌玄冥”之域。
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中国美学及艺术的影响与庄子一样,是根本性的,甚至比庄子的影响更为广泛而具体。
老子美学不仅仅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创作、欣赏和品评,甚至影响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存在形态。
一、被轻视的老子美学及其原因先秦思想对于后世美学与艺术有重大影响的,一为儒家,一为道家。
老庄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就美学与艺术领域来讲,庄子显然更为现当代美学家看重。
徐复观说:“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
”[1]4李泽厚亦说:“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家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2]56与老子相比,庄子对治国用兵远没有那么有兴趣,对“卿相尊位”也傲然视之。
庄子倒是对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更感兴趣,常常逍遥于山水之间,徜徉于林木之下,见天地之大美,悠然忘返。
关于道的“本质”与“起源”,庄子虽有议论,然而他更关注现实人生的悲欢,发出“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乎,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的感叹。
可以说,庄子为后代中国人树立了一个睥睨万物、淡去利害荣辱、遗世而独立的伟大人格,更为后代中国人树立了一个醉心于山水、隐逸于林间、忘情于自然的纯真艺术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美学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承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表现并不是对山水、人物、花鸟的描述,或是仅仅对作者的情趣、格调的表达与再现,诗歌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而这种审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影响,而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
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审美中国古代诗歌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和最高范畴就是“道”。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却造就了如此大千世界;它四时运行,万物不灭,都离不开或逃不脱它的支配。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以及人如何把握“道”的种种描述和说明,虽然不是针对审美而言的,却处处都包含了深刻的美学启示,显示出和审美相通的重要特征。
包含了很多对于潜在状态或萌芽状态的审美意识的论述,所以说老子在讲“道”的同时,也是在讲审美、讲诗歌。
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体察和审美感悟)显然也是语言概念和知识形式所无法涵盖的。
在审美经验中,艺术作品
在我们内心所引起的广泛联想中,我们确乎是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中觉察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东西,但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无法用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只觉得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这些话是在讲“道”,而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审美心理的一种精彩的描述。
所以我们往往会称赞诗歌是“妙不可言”的。
一、“淡”、“素” 、“自然”的审美理念,对诗歌取材的影响
关于“道”的自然形态,老子还提出了“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来加以进一步说明和阐发。
其中“淡”是一种朴素的风尚,代表了一种天然无饰的美,体现了一种最高的真实。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里老子所说的“味”,不同于“五味”的“味”,它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语言)的味道,是一种在超验意义上的本体品味的感受。
在老子看来,“道”本身就是以“恬淡为上”的,所以这种本体的品位和感受就是“淡乎其无味”。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就是说“无为”是一种“为”,“无味”也是一种味。
而且是最高的味。
诗人对自然的爱好和描绘比较晚,最初的诗偏重表现
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兴趣的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而只是拿自然作为人物的背景。
二、“虚”、“实”“有”、“无”的论述对诗歌艺术“意境”的深化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就是风箱。
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
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
虚中充满了“气”。
正因为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变化,才有了不竭的生命。
老子又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就是说,车轮中心圆孔是空的,所以能转动。
盆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能盛东西。
房子中间和门窗是空的,所以能住人。
任何事物既有“实”也有“虚”,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这一思想,对中国诗歌美学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艺术手法。
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
我们写诗,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
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
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
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
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对诗歌创作者的心灵涤荡
“竹林七贤”、“金谷俊游”、“兰亭玄思”等等都是“崇尚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思想的崇尚者,但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陶渊明走完了全程。
可以说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者中受道家美学影响最深的,也是成就最高的。
陶渊明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上。
就玄
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
陶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
就其人而言,他是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
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他的追求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
陶渊明将人生理想融化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情趣之中,如饮酒、读书、农耕、与农人闲谈等,自足其性,得到逍遥,正如“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所描述。
在文学上,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从他的田园诗可以看出,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又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
参考文献
①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211~22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②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