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张底片批量数字化加工实践分析与改进探讨
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浅析

照片档案数字化管理浅析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照片档案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形象地再现社会活动的画面,还可以使后来人直接目睹历史发展变化的真情实景。
锡山区档案局保存着无锡县(后改为锡山市)成立以来大量的珍贵照片资料以及每年拍摄和收集的锡山区重大活动照片。
如何保管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照片档案,充分发挥照片档案的作用,为利用者提供方便的服务,是现阶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归类、保管、查阅、利用等方法,建立电子文档,以适应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日益增多的社会宣传、招商展览、多媒体制作、电子邮件、编史修志等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锡山区档案局开始启动馆藏老照片数字化处理工作,同时对收集到的建区以来的全区重大活动照片进行数字化整理归档。
一、传统照片档案存放和保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1、保管条件差,照片档案难以长久保存。
照片档案保管要求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为严格。
据调查,大多数单位将照片档案与文书档案一起存放在文书档案柜内,不具备恒温、恒湿等保存要求。
时间一长,照片难免会发生变黄褪色,底片粘连变质,不利于照片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
2、档案意识不强,照片档案难以及时归档。
照片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
照片底片需适时归档,并标注好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连摄影人员自己也难以准确地回忆齐全。
有些部门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珍贵的照片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也不愿移交到档案馆保存。
究其原因,主要是档案意识不强,对照片档案管理缺乏重视。
3、照片档案的整理方法不一,查阅不方便。
现有的照片档案由于形成的时间不同,整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电影摄制服务中的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分析

电影摄制服务中的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电影摄制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影工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同时也为电影公司提供了分析和预测数据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电影摄制服务中的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在电影摄制服务中的应用广泛,从摄影机和摄像机的数字化到后期制作的特效处理,都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
首先,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摄制过程更加高效和便捷。
传统的胶片摄影需要投资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数字化摄影则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同时保持高质量的画面。
数字化技术为电影制片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和编辑,而无需担心损失画质。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电影工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实验的空间,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创意。
数据分析在电影摄制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电影制片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喜好和趋势,从而制定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通过分析观众的反馈和市场趋势,制片人可以预测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宣传和营销策略。
此外,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电影公司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风险,通过对制作费用和票房收入等数据的分析,他们可以更好地预测电影的收益和成功几率,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除了对电影制作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还对电影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数字化技术,观众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欣赏电影,不再局限于电影院。
通过在线平台和流媒体服务,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喜好随时观看电影。
数字化技术还提供了更好的观影体验,例如高清晰度和三维效果,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数据分析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建议,根据观众的观影记录和兴趣,平台可以推荐适合他们的电影和影片。
当然,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导致传统的电影制作技术和工艺的衰退。
2021数字化病理制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范文3

2021数字化病理制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范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内有所深入[1],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病理制片技术当中,定能够取得更为可观的效果[2].本研究中,我院将采用传统的病理制片技术和数字化病理制片技术,对2013-2015 年所接收的 3 152 份标本进行处理,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在 2013 年 5 月至 2015 年 5 月所接收并采样的 3 152 份标本均为活体组织标本,在所有标本当中小标本 638 份包括胃肠活检 210 份、鼻咽295 份、肝脏穿刺 55份、肾脏穿刺 88 份,甲状腺组织的标本 623 份,皮肤组织的标本 587 份,淋巴结组织的标本 779 份,乳腺组织标本 525 份。
1.2方法:所采用设备包括:数字化病理技术工作站、全自动封闭式脱水机、自动染色封片机、石蜡切片机、摊烤片机。
所采用的试剂包括:环保透明剂、二甲苯分析剂、苏木精(H)、伊红(E)和中性树胶、各级浓度酒精、石蜡等。
2 组标本分别采用不同的病理制片技术进行处理,在标本数量、标本类型和标本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为对照组的标本采用传统的制片技术进行处理,首先进行常规的取材,小标本全纸包,大标本大小基本上为1.5 cm×1.5 cm×0.3 cm,将其放入装有二甲苯试剂的全自动封闭式脱水机当中[3],对组织按照常规的脱水程序进行固定,再进行脱水、透明以及浸蜡[4].为对照组设置两缸透明剂,作用时间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研究当中的每缸透明剂的作用时间为 30 min,两缸透明剂的作用时间共计 60 min.之后再对观察组的标本进行石蜡包埋[5],并进行切片,切片厚度为 4 μm大小,放入烤片机内进行烤片,烤片机温度设置为 70~75 ℃,烤片时间为 1.0~1.5 h,然后将其放入到装有二甲苯试剂的全自动染色封片中[6],为对照组所有切片均进行常规的脱蜡和脱水,再例行常规的 HE 染色、脱水透明以及封片[7].对观察组的标本采用数字化病理制片技术进行处理,将观察组所有的活检标本均送入数字化病理技术工作站,对其进行综合的取材、脱水,并根据活体标本自身组织的大小和数量来对脱水液进行更换和设定其使用的时间。
试论档案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试论档案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摘要】本文试论了档案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并探讨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档案特点、优势、实施方法和挑战。
数字化管理能有效保护和管理档案资料,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精确度,同时节省空间和人力成本。
档案馆照片档案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数字化管理可以确保这些宝贵资料得到长期保存和利用。
实施数字化管理需要考虑技术设备、人员培训和安全措施,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版权问题等挑战。
结合新技术和规范管理,数字化管理将在档案馆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档案馆照片档案、重要性、特点、优势、实施方法、挑战、结论。
1. 引言1.1 引言档案馆在保存、保护和管理照片档案时,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字化信息管理需求。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档案馆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档案馆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还可以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档案馆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探讨其重要性、特点、优势、实施方法和挑战,以期为档案馆信息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数字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档案馆照片档案的保存和保护效率。
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存在着易受破坏、易遗失、难以保管的弊端,而数字化管理可以将照片档案以电子形式保存在系统中,确保了其长期保存和不易损坏。
数字化管理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检索和利用。
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需要人工翻阅文件,耗时耗力,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系统搜索功能快速定位所需资料,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
数字化管理还能够实现档案馆照片档案的多样化利用。
数字化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了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数字化管理对于档案馆照片档案至关重要。
它不仅提高了档案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还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检索和利用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传播。
影视制作行业数字化制作与后期处理技术方案

影视制作行业数字化制作与后期处理技术方案第1章数字化制作概述 (3)1.1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发展历程 (3)1.1.1 早期影视制作技术 (3)1.1.2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崛起 (3)1.1.3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3)1.2 数字化制作的优势与挑战 (3)1.2.1 优势 (3)1.2.2 挑战 (4)1.3 数字化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4)1.3.1 高分辨率、高帧率成为主流 (4)1.3.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合 (4)1.3.3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4)1.3.4 制作流程的智能化与网络化 (4)1.3.5 跨媒体、跨平台融合 (4)第2章数字摄影与拍摄技术 (5)2.1 数字摄影机选购与配置 (5)2.2 摄影技巧与拍摄规范 (5)2.3 灯光设计与布光技巧 (5)2.4 航拍、稳定器与移动摄影设备 (5)第3章影视后期制作流程 (5)3.1 素材整理与管理 (5)3.1.1 素材分类与标注 (6)3.1.2 素材筛选 (6)3.1.3 素材存储与备份 (6)3.2 剪辑与剪辑软件选择 (6)3.2.1 常用剪辑软件 (6)3.2.2 剪辑技巧 (6)3.3 调色与色彩校正技术 (6)3.3.1 调色软件选择 (6)3.3.2 色彩校正技术 (6)3.4 音频编辑与音效处理 (7)3.4.1 音频编辑 (7)3.4.2 音效处理 (7)第4章视觉特效与合成技术 (7)4.1 视觉特效概述 (7)4.2 三维建模与动画制作 (7)4.3 合成技术与跟踪匹配 (7)4.4 粒子、流体与火焰特效 (8)第5章数字化调色与色彩管理 (8)5.2 调色工具与调色流程 (8)5.3 色彩校正与风格化调色 (8)5.4 色彩管理与应用 (9)第6章影视音频制作与处理 (9)6.1 影视音频概述 (9)6.2 声音录制与音频接口 (9)6.3 声音编辑与混音技术 (9)6.4 音效制作与声音设计 (9)第7章数字化存储与备份技术 (10)7.1 存储介质与存储设备 (10)7.1.1 存储介质 (10)7.1.2 存储设备 (10)7.2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0)7.2.1 数据备份 (10)7.2.2 数据恢复策略 (10)7.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1)7.3.1 数据安全 (11)7.3.2 隐私保护 (11)7.4 云存储与协同工作 (11)7.4.1 云存储 (11)7.4.2 协同工作 (11)第8章影视输出与交付 (11)8.1 影视输出格式与编码 (12)8.2 数字中间片与母版制作 (12)8.3 影视作品交付与审查 (12)8.4 版权保护与水印技术 (12)第9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3)9.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概述 (13)9.2 VR/AR影视制作技术 (13)9.3 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13)9.4 虚拟现实内容分发与运营 (13)第10章影视制作团队建设与管理 (14)10.1 影视制作团队组织架构 (14)10.1.1 导演与编剧 (14)10.1.2 摄影师与美术设计师 (14)10.1.3 剪辑师与其他技术人员 (14)10.2 制作人员技能培训与提升 (14)10.2.1 数字化制作技术培训 (14)10.2.2 后期处理技术培训 (14)10.2.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 (14)10.3 项目管理与进度控制 (15)10.3.1 项目策划与筹备 (15)10.3.2 项目进度计划与监控 (15)10.4 影视制作风险管理与实践 (15)10.4.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5)10.4.2 风险预防与应对 (15)10.4.3 风险监控与处理 (15)第1章数字化制作概述1.1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发展历程影视制作行业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推动下不断发展。
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返工情况的解决措施

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返工情况的解决措施
一、项目流程优化
在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中,返工问题往往是由于流程不合理或者存在漏洞导致的。
因此,优化项目流程是解决返工问题的关键。
首先,需要对项目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问题的环节。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环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增加验收环节、提高质检标准、优化数据录入流程等。
通过对项目流程的优化,可以减少返工的可能性,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
二、人员培训
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参与,因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为了解决返工问题,需要对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项目流程、操作规范、质量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培训还应注重培养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返工的发生。
三、沟通协调
项目中的返工问题往往与沟通不畅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
首先,建立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传递。
其次,建立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责任和任务,避免出现责任推诿
和任务交接不清的情况。
最后,定期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工作总结和经验分享,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返工的发生。
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返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项目流程优化、人员培训和沟通协调等方面入手。
通过优化项目流程,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返工的发生,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总结和改进,以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的目标。
底片图像数字化扫描仪的研制

【 . M】北京 : 民邮电出版社 ,0 5 人 20. [】 美 )t l Lp m abr , o o LJi 3 ( Sa e B,ip a B raaE M oJs ao ny n 6 e.C + +
最后对底片 图像数字化扫描仪进行 综合测试 ,
,
2 6. 00
De eo me t f gt l i Sc n e v lp n i I o Di a F m a n r
Z HANG L - n , I u - in ,MO n - i g i mi g L U G o l g a Yo g x n
( a gh uH anN t eh o g o Ld , nz o 0 3 C ia) H nzo u a d cn l yC . t. T o , Ha gh u3 2 , hn 1 0
的数量来实现 , 因此考虑用 L D灯做光源 。 E 为保证光 重视 , 随之而来的无损检测技术也得 到空前的发展 。 源的均匀 ,E L D灯错位排列 , 使得每灯到相邻的灯 的 射线检测作为一种传统 的无损检测技术 ,虽然存在 距离相等。同时在灯上方加上两层透光的薄膜纸 , 使 定缺陷 , 比如辐射大 、 射线机 携带不方 便等 , 但是 得透过纸后 的光强均匀 , 而灯 的个数 , 则通过灯箱 的
[] 增 荣. 压 系统 故 障分 析及 处理 【. 4胡 液 J 液压 气 动与 密封 , ]
2 1 , )6 0 1( :. 8
【] 2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 : r . 化学 工业出版社 ,0 2 20.
Ne Pr d c sa lt n a d De u gn fHy r ui se F i r u e w o u t n t l i n b g ig o d a l Sy t m a l e Ca s s I ao c u LU We — i I n q
天文底片数字化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天文底片数字化方法研究及其应用作者:刘啸洋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3期摘要:天文底片的制作原材料是药膜,天文观测者通过长期的曝光工作使光照和辐射都较弱的星象在底片上成像,依据分析出的天象数据来测量确定天体的光度和分光光度。
天文底片的珍贵性在于其所记录的数据忠实反映当日星象的数据,不可复制,但环境的潮湿度和避光度都会影响天文底片的保存,若保存不当,寄存在天文底片上的珍贵数据便会跟随时间消失。
因此,国内外都在研发将天文底片数字化的有效方法,致力于将天文底片上的数据通过扫描的形式保存下来,便于后期的取用研究。
本文探讨了天文底片数字化的一些方法,及其在天文研究中的有关应用。
关键词:天文学;底片数字化;研究应用引言:天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依靠的是提高天文观测技术和加快天文底片的数字化进程。
国内外常用的扫描底片保存数据的方式,使底片的数据库得以初步建立。
科学家依据数据库中保存的天文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使天体学和恒星运动学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天文底片的保存对于环境的温度、湿度和见光程度都有严苛的要求,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老化,所以保存天文底片的进程刻不容缓。
底片数字化能够将过往累积的天文数据都聚合在数据库内,随时随地为人所用,便于现代科技和课题的研究。
目前研究如何提高扫描仪的精度和底片数字化的技术将会有利于天文底片以数字化的方式被保存。
而保存后的数据又进一步方便了天文学方面的研究计算。
一、改善计算天体底片数据的软件常规用来扫描天文底片的扫描仪精度不如专业的扫描仪,导致最后呈现出天体数据的精细度并不完美。
现代的计算机承接的运算较过去有了较大进步,制作数字化图像的软件也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才能使得到的天体信息更为准确。
改进天体测量的软件需要在处理图像的这一环节中将扫描仪扫出的图像格式转换为更易呈现和传输的图像,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初始图像信息的完整度。
第二,在提取图像中星象坐标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对坐标进行确定和分析,以免细节上的疏漏和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导航70万张底片批量数字化加工实践分析与改进探讨王江华 毛建强广东省档案馆保存有1979-2008年间馆藏底片档案约70多万张,其中135彩色底片70.4万张,120黑白底片267张。
2014年3月,省档案馆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正式启动馆藏70万张照片底片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项目,由某公司中标承接。
省档案局馆声像档案部依托该公司的技术支持,历经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6年上半年高标准、优质、如期完工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现将项目实施过程中,诸如技术指标确定、流程化管理、技术探索与创新、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等总结介绍如下,以期与同行交流和分享。
1 场地、设备的准备和扫描各项参数设置 1.1 场地、扫描仪和计算机的准备 场地:底片(照片)扫描对光线都有一定的要求,为将光线变化对图片颜色调整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工场安装了遮光窗帘,并把所有办公家居用的普通日光灯更换为5500K正白色温的日光灯以减少色差。
扫描仪:经过对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底片、照片扫描仪的各种参数对比,项目最终选用精益plustek OpticFilm8200i Ai胶片扫描仪和中晶ArtixScan F2胶片、照片扫描仪。
为此,项目根据进度分批专门采购了2台中晶ArtixScan F2胶片、照片扫描仪和16台精益plustek OpticFilm8200i Ai胶片扫描仪。
计算机:配置16台普通计算机用于胶片扫描及图像质量检查,6台图形工作站用于数字化项目服务器以及今后的著录工作,并为所有计算机配备了DELL U2413专业显示器,另外采购2台激光打印机专用于照片、底片袋档案信息打印,以满足项目需求。
1.2扫描各项参数设置 扫描环节是决定底片、照片档案数字化效果的核心环节,扫描各项参数特别是分辨率的设置是决定数字化扫描加工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特别详尽介绍。
扫描仪的核心部分是完成光电转换的部件——扫描元件(也称为感光器件)。
扫描仪现常用的感光器件有四种:电荷耦合元件CCD、接触式感光器件CIS、光电倍增管PMT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CMOS。
底片、照片扫描仪使用的传感器灵敏度比一般文档扫描仪更高,需具有更高的分辨率、精度和足够的动态范围,才能够捕捉到透射稿全部色调范围。
扫描仪分辨率分为光学分辨率(物理分辨率)和增强分辨率(亦称“插值分辨率”“最大分辨率”)。
光学分辨率是指扫描仪的实际分辨力,是扫描仪硬件扫描时获取的真正分辨率(垂直和水平方向数值),它是确定扫描图像清晰程度的关键因素。
增强分辨率是通过软件算法对图像进行插值得到的分辨率,它并不能为图像增添新信息,但对于有特定要求的图像或是在扫描线条图时则十分有用。
以常见的135底片及4R照片为例,底片扫描分辨率的光学分辨率一般需设置为2000-4000dpi,照片扫描分辨率的光学分辨率则设置为800-1600dpi。
各种不同分辨率的135底片扫描尺寸大小及速度对比如下表(用精益plustek OpticFilm8200i Ai胶片扫描仪测试): 各种不同分辨率的4R照片扫描分辨率平均扫描速度JPG(高品质)图片平均大小TIF(LZW压缩)文件平均大小扫描像素尺寸1800dpi约1分20秒/张0.4MB11MB1700*2550 2400dpi约1分50秒/张0.8MB20MB2265*3400 3000dpi约2分20秒/张 1.4MB31MB2830*4250 3600dpi约2分40秒/张 1.8MB45MB3400*5100 4200dpi约4分40秒/张 2.7MB61MB3960*5950 4800dpi约5分10秒/张 3.5MB80MB4530*6800尺寸大小及速度对比如下表(用中晶ArtixScan F2胶片、照片扫描仪测试):另外,对底片和照片档案扫描而言,扫描仪的动态密度值(OD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参考指标。
它是反映扫描仪所能探测到的最淡颜色和最深颜色间的差值,数值越大色彩表现力越强。
扫描仪动态密度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底片档案扫描的效果。
动态密度值越高,底片档案扫描的效果就越佳。
该技术指标直接描述了扫描仪的性能,比扫描仪的分辨率更为重要。
较高的动态密度值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扫描图像的色彩浓度,使每种颜色表现得更纯粹,无杂色,并能充分体现色彩层次和暗部细节,进而使底片档案的扫描效果尽善尽美。
一般而言,扫描分辨率越高,扫描质量越好。
但在扫描照片时,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提高扫描分辨率的同时,会把照片上肉眼难以察觉的颗粒及照片表面的磨损都扫描进去,导致扫描出来的图像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同时,提高扫描分辨率也增大了图像,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
因此照片扫描一般适用于只有照片而没有底片的情况,是作为底片扫描数字化加工服务中的补缺漏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省档案馆声像档案工作服务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
省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主要记录和反映的内容决定了馆藏照片底片档案数字化的质量要求比一般的照片档案要高,鉴此及对上述核心技术的考量,我们最终将底片扫描设置参数为分辨率3600dpi,48-bit色彩深度,lzw无损压缩tiff格式;照片扫描设置参数为分辨率1200dpi,48-bit色彩深度,lzw无损压缩tiff格式。
2 加工流程 参照《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照片档案数字化处理流程主要包括:调卷、初步筛选、扫描、校色、图像存储、质量自检、复检、质检、数据挂接、备份等。
扫描流程见图1,质量检查流程见图2。
调卷:拟数字化的档案由档案管理方(管理方)负责从库房调出,经初步筛选后填写数字化流程单送工作现场,与承接项目方(项目方)的专门负责人员交接,对提取的档案逐张清点,双方确认无误后在档案出入库工作导航单上签名,项目方指派专人负责将档案放入现场保险柜安全存放并接受管理方监督。
初筛选:管理方对底片进行简单的观察,筛选出明显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等的废片,在数字化流程单上标注不作扫描处理,签名确认后进入下一流程。
初筛选能保证所扫底片数量和卷号精准无误,在数字化扫描环节上减少时间,提高效率。
扫描:项目方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对经过初筛选后的底片进行逐张负片扫描数字化处理,完成后进行底片清点,按原先顺序放回底片袋再装入现场保险柜安全存放,侍质检过关后批量办理交接手续移交给项目方回库。
底片采取单张扫描的方式,按照光学分辨率:3600dpi;动态范围:透射稿:≥0.05 to 4.2D;色彩深度:48bit;光源:LED;色彩模式:RGB48bit进行扫描,设置扫描输出胶卷型号、文件名、文件大小、分辨率,调整分辨率使文件大小保持在50M左右,扫描结果保存成tiff格式。
底片扫描要根据胶片的情况调整亮度和校色,先看直方图来判断图像曝光程度,拉动曝光值拉条调分辨率平均扫描速度JPG(高品质)图片平均大小TIF(LZW压缩)文件平均大小扫描像素尺寸400dpi约1分10秒/张0.2MB8MB1600*2400 600dpi约1分20秒/张 0.4MB16MB2400*3600 800dpi约1分50秒/张0.7MB28MB3200*4800 1200dpi约2分10秒/张 1.4MB55MB4800*7200 1800dpi约4分30秒/张 2.4MB114MB7200*10800 2400dpi约8分10秒/张4MB187MB9600*14400图1图2工作导航整到合适的曝光值,若不够再拉动直方图下方的拉条来增减亮度。
若是图像高光与阴影反差太大,则可拉动对比度拉条来调整灰度,宁可图像偏灰一点也不要过度曝光或过暗,尽量保留层次细节,使得直方图的显示高光与阴影部分无溢出。
扫描要求:在底片可调范围内,调整图像直方图的显示高光与阴影部分无溢出。
扫描以主要人物为核心,保证主要人物的面部层次不丢失。
人物脸部密度M值(品红)应该比Y值(黄)多,但不可相差太大,正常情况下面部色调保持在30%-50%左右。
若非底片本身的问题,相同的场景色调亮度尽量保持一致,可以在看图软件上打开前一张来做对比调整;若底片本身出现曝光不足、曝光过度或色调不均等问题则在流程单上标注说明。
底片扫描参数如图3: 校色:拉动色调直方图下方的拉条来调整偏色,偏红偏青则拉动红色直方图拉条,偏品偏绿则拉动绿色直方图拉条,偏黄偏蓝则拉动蓝色直方图拉条。
每个直方图下方有三个拉条,分别对应阴影、中间调、高光,可以根据相应需求来调整,或者使用中间点来调整颜色,白色(白点)与黑色(黑点)吸管可以不用点,而灰色(中间点)吸管则点图像中间调(没有颜色的部分),若是点错则用Ctrl+Z取消该步操作,不必重置。
图像存储:为保持扫描图像原貌及加快项目速度,扫描图像不做处理,图像数据以tiff格式存入省档案局声像档案部建立的图形工作站磁盘阵列,作为数字化图像数据的临时存储中转站。
文件的命名由档案管理方负责确定,交由承接项目方执行。
为解决项目存储过程中的速度问题,项目组特开发了两款实用工具软件以提高项目的图片存储效率。
质量自检:项目方第一质检人对扫描的图像数据进行自查,根据检查情况做出通过或返工处理,返工处理经再次自检通过后在流程单上记录并签名交下一流程。
自检要求:逐张检查扫描的图像的亮部与暗部的细节是否丢失,若丢失则重扫。
检查扫描图像的色调是否准确,若一卷相同场景底片出现偏几个色,则考虑是否属底片问题,若非底片问题则是扫描校色没有准确到位,要做重扫处理。
检查主要人物的面部层次是否丢失,如丢失要做重扫处理。
检查核对扫描图像数据的命名、数量,确保准确无误后交项目方第二自检人员再按上述流程检查一遍,再次确认无误后填写流程单并签名交下一流程。
质检:管理方对经过项目方两次自检通过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对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扫描图像数据进行验收确认,未达标的则返工重扫。
重扫后再对质量检查中达标的扫描图像数据进行验收确认并填写流程单签名交下一流程。
质检要求:标记底片中如果出现曝光严重过度或不足的、模糊重影严重的、误拍与档案反映内容不相关的图像如太阳、人物局部、天花、地面等,则不作为扫描成品。
逐张检查扫描图像的亮部与暗部细节、色调,核对扫描图像数据的命名、数量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质检的图像数据才可作为数字化加工服务的成品。
数据挂接、备份:通过质检的tiff格式的扫描图像数据成品由项目方负责存储到移动硬盘;项目方协助管理方备份一套tiff格式的扫描图像数据成品到声像档案管理系统的磁盘阵列,同时要转一套JPG格式的扫描图像数据成品,并对应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原有的目录挂接进入系统。
由承接项目方解决和处理批量挂接、导入系统数据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3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安全保密管理:安全保密是外包数字化加工服务项目的生命线,是项目双方必守防线,决不容许有任何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