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侯景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侯景之乱【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南北朝时期【内容】东魏政权建立后,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丞相高欢手里。
为了防范西魏及南朝的进攻,保障东魏的安全,高欢便派大将侯景去黄河南岸镇守。
侯景本是北魏怀朔镇的一名士兵,在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爆发后投靠了尔朱荣。
后来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侯景因为活捉了起义军首领葛荣而被封为定州刺史。
高欢将尔朱荣消灭后,侯景便投靠了高欢。
侯景生性残忍,非常狡猾,但是每次掠夺到财物后,都会毫不吝惜地分给士兵,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拥戴,经常能够打胜仗。
高欢十分器重侯景,在他掌握东魏的政权后,便把侯景派去镇守边疆。
公元547年,高欢去世,朝政大权落入到他的儿子高澄手中。
高澄担心侯景会率领手下发动叛乱,便把他调回京师,想要剥夺他的兵权。
侯景一向看不起高澄,他知道回京后可能会被高澄所杀,于是就率领手下投奔西魏。
宇文泰担心侯景不是真心投靠西魏,便想把他召入长安,解除他的兵权。
侯景十分清楚宇文泰的用意,所以就没有前往长安。
此后,西魏的荆州刺史王思政占据了本来属于侯景的颍川,侯景只得率领大军驻扎到其他地方。
侯景非常生气,便打算投靠南方的梁朝,并称愿意将他所占领的函谷关以东的十三个州献给梁武帝。
梁武帝说,他夜里梦到天下太平,白天就接到侯景投降的请求,这与梦境正好相符。
于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执意接受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并派羊鸦仁率领大军去接应侯景。
此后,梁武帝又派自己的侄子、南豫州刺史萧渊明率领大军攻打东魏。
萧渊明领兵扎驻在寒山(今江苏徐州南),并在泅水修建堤坝,引河水淹彭城。
东魏一面坚守徐州,一面派慕容绍宗和高岳率领十万大军飞速赶往彭城救援,同时还向梁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梁军将东魏的进攻击退,但是在追击的过程中,却遭到了东魏军队的反击,结果被击溃,主帅萧渊明被俘,将士死伤无数。
之后,慕容绍宗率领人马攻打侯景,侯景退到涡阳。
两军相持几个月之后,慕容绍宗派五千铁骑夹击侯景,获得大胜。
七国之乱...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七国之乱【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内容】晁错死后,汉景帝命令七国诸侯军队停止叛变,没想到吴王刘濞公开表示自己要做皇帝,根本不把汉景帝放在眼里。
袁盎带着诏书去见刘濞,劝他退兵,刘濞自称为皇帝,对景帝的诏书嗤之以鼻,还派一队士兵把袁盎软禁在军营中,准备把他杀掉。
袁盎一看情况不对,就趁天黑偷偷溜了出去,马不停蹄赶回长安,把吴王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汉景帝。
景帝这才知道自己被吴王骗了,偏偏晁错已经被杀,大错铸成,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把叛军镇压下去。
正在这时,和诸侯军队交锋的校尉邓公回到长安来汇报军情,景帝连忙问他战况如何,邓公说:“吴王铁了心要造反,他已经准备几十年了,就算皇上不削他的封地,他也会造反。
况且晁错已被腰斩,我想天下谋士怕是再也不敢开口了。
”景帝不解,邓公接着说:“晁错本来担心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最终成为朝廷的威胁,这才建议削藩,实则加强了朝廷的皇权,然而他却被皇上处死,这样一来,谁还敢直言不讳呢?”景帝羞愧万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应对,突然间,他想起汉文帝临终前的嘱托,于是把周亚夫找来,封他为太尉,镇压诸侯军。
公元前154年,太尉周亚夫带领大军和吴、楚两军交战,骊寄率军攻打赵军;栾布率军攻打齐军;大将军窦婴则带军驻扎在荥阳,密切注意齐军和赵军的行踪,如发现异常,就立刻赶去增援。
窦婴本来还想推辞,景帝以国家安危为由,强令他接受大将军一职,窦婴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周亚夫出兵后,了解到吴楚的军队正在攻打梁国,心里顿时有了对策。
他和景帝说:“现在吴楚两军正围攻梁国,如果正面和他们交锋,难免会有大的损失。
楚军向来勇猛善战,个个凶狠异常,不如我们用梁国作为诱饵,趁他们全力战斗的时候,先把吴楚军队的粮草截下来,然后再和诸侯军交战。
”景帝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批准了。
周亚夫带着军队来到灞上,路上遇到一个谋士,谋士建议周亚夫不要直接赶去梁国,而是从右边包抄过去,并说诸侯军一定会在半路上设下埋伏。
中国上下五千年-八王混战

中国上下五千年-⼋王混战 ⼋王之乱是发⽣于中国西晋时期的⼀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引发的内乱。
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王混战吧! ⼋王混战 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弟权⼒,使皇室孤⽴了。
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七个同姓王。
每个王国都有⾃⼰的军队;王国⾥的⽂武官员,都由诸侯王⾃⼰选⽤。
他以为这样⼀来,有许多亲属⼦弟⽀持皇室,司马⽒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
哪⾥知道这⼀来,反⽽种下了祸根。
晋惠帝即位以后,外戚杨骏⽤阴谋⼿段,排挤了汝南王司马亮,取得单独辅政的地位。
⼀些诸侯王当然不⽢⼼,只是⼀时没有机会动⼿反对他。
晋惠帝不懂事,但是他的妻⼦贾后却是⼀个⼼狠⼿辣的⼈。
她不愿让杨骏操纵政权,秘密派⼈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
贾后有了楚王玮的⽀持,就宣布杨骏谋反,派兵围了杨骏的家,把杨骏杀了。
杨骏被杀之后,汝南王亮进洛阳辅政。
他想独揽⼤权,可是兵权在楚王玮⼿⾥。
两个⼈之间就闹起⽭盾来。
贾后嫌留着汝南王亮也碍事,就假传晋惠帝的密令,派楚王玮把汝南王亮抓起来杀了。
楚王玮本来是贾后的同党,但是贾后怕他连杀两王之后,权⼒太⼤。
当天晚上,⼜宣布楚王玮假造皇帝诏书,擅⾃杀害汝南王,把楚王玮办了死罪。
楚王玮知道上了贾后的当,⼤叫冤枉,已经没有⽤了。
打那以后,朝廷上没有辅政的⼤⾂,名义上是晋惠帝做皇帝,实际上是贾后专权。
贾后掌权七⼋年,骄横跋扈,胡作⾮为,名声坏透了。
太⼦司马遹(⾳yù),不是贾后⽣的。
贾后怕他长⼤起来,⾃⼰的地位保不住,就千⽅百计想除掉太⼦。
有⼀回,贾后事先叫⼈起草⼀封⽤太⼦⼝⽓写的信,内容是逼晋惠帝退位。
贾后把太⼦请来喝酒,把他灌得烂醉,趁太⼦昏昏沉沉的时候,骗他把那封信抄了⼀遍。
第⼆天,贾后叫晋惠帝召集⼤⾂,把太⼦写的信交给⼤家传看,宣布太⼦谋反。
⼤⾂们怀疑这封信不是太⼦写的。
贾后要⼤家核对笔迹。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

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政治变革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此时,汉朝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不久便被八王之乱给摧毁。
本文将对东汉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及政治变革进行探究。
一、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发生在汉朝中期的公元184年至205年期间,是一场大规模的军阀割据战争。
这场战争共有八位皇子参与,因此被称为八王之乱。
这八位皇子分别是刘备、刘虞、刘熊、刘恭、刘波、刘权、刘宠和刘氏。
他们各联合一些重要将领互相攻击,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而且也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不安中。
八王之乱的起因在于汉灵帝死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斗争,给了各皇子击败对手的机会。
而在打响这场战争之前,各个皇子也都打造了自己的势力,争夺着人心,准备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皇位。
这种内部斗争无疑增强了各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最终,统治者的权威被削弱,民不聊生,整个朝廷沦为了八王之争的牺牲品。
二、政治变革八王之乱使东汉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同时也促使了一系列政治变革的出现。
这些政治变革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什么根本性变化,但对于东汉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废宦官制宦官制度在汉朝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经常被皇帝滥用,滋生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废除宦官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八王之乱过后,宦官的势力被削弱,汉朝政府也有了动力去废除这一制度。
在汉献帝时期,宦官制度最终被废除。
2.设立三公在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为了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设立了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掌管朝廷内的政务。
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朝廷的集权制度,避免诸侯分封,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
3.强化地方长官的权利八王之乱过后,汉朝政府开始加强对地方统治者的权利,鼓励地方官员自行解决内部的问题,加强地方治理和实行分权管理。
这种做法使各地管理得以更加精细化,提高了地方政治的实际效果。
八王之乱简介

八王之乱简介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八王之乱简介,希望你喜欢。
八王之乱分析中文名称:八王之乱参战部队:司马宗室藩王成员战争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时间:291年—306年地点:中原(司豫冀兖雍地区)人物:司马越司马伦八王之详情贾后启乱杨骏专权,贾后图之。
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史书记载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现在的太后杨芷之父,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武帝继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
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
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让他单独辅政,帝点头默许。
杨骏召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
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
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
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
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
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
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在291年3月,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八王之乱

羯族
• 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中 国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 意索取一般中国人的东西。同时又 忌讳中国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 称“国人”。章武内史樊坦,来朝 见他时,衣服帽子破烂不堪,石勒 问他出了什么事。樊坦未加思索, 说羯贼抢了他。石勒笑说“羯贼如 此强盗吗?现在应当赔偿你。”樊 坦这才发觉犯了忌讳,赶快磕头泣 谢。石勒不但没有处分樊坦,还给 他车马衣装钱三百万。可以想像一 般中国人当时的处境。石虎继位后, 徙都邺,公元350年为中国政权冉 魏所灭。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 称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
•
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统治力量急剧削弱。 这时匈奴左贤王刘宣等共推刘渊于公元304年举 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 北)。公元308年刘渊即帝位,徙都平阳(今山 西临汾市西南)。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 元310年刘聪继位。公元311年遣刘曜、王弥、 石勒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 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俘晋愍帝, 灭亡西晋。公元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 号为赵,改祭匈奴冒顿单于及刘渊,史称前赵。 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原县)南至略阳(今甘 肃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 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为界。公元 329年灭于后赵石勒。
东海王司马越
成都王司马颖
西晋宗室。字章度,晋武帝第十 六子。太康末被封为成都王。齐 王同讨越王伦,颖发兵应之。伦 被杀,伺辅政,骄侈无礼,故诏 颖辅政,而颖犹让不就。同败, 颖在邺悬执朝,乃与河间王颐谋,发兵 伐长安。乂被执后,颐废太子覃, 颖被立为皇太弟,作为储副。但 颖骄侈日甚,讨者四起,不得已, 被废归藩。后惠帝遣人捕颖,范 阳王司马幽颖于邺,遇械暴死? 长史刘舆见颖在邺地势大,虑为 后患,伪令人为皇上之使者,称 诏夜赐颖死。
中华上下五千年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中华上下五千年》思维导图夏朝年代约前2070-前1600都城范围安邑(山西夏县)主要事件青铜时代初期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开始立法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定制,又叫阴历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代都城范围阳翟(河南禹县)毫(河南商丘)主要事件广泛使用青铜器发明甲骨文西周年代前1046-前771都城范围镐京主要事件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年代前770-前476都城范围洛邑(河南洛阳)主要事件“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孙子兵法》进入铁器时代战国年代前475-前221都城范围洛邑(河南洛阳)主要事件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秦朝年代前221-前206都城范围咸阳(陕西咸阳)主要事件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实行三公九卿制度陈胜吴广起义西汉年代公元前206-公元23都城范围长安(陕西西安)主要事件楚汉相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绿林军起义东汉年代公元25-220都城范围洛阳(河南洛阳)主要事件黄巾起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医学:《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科鼻祖华佗三国魏年代220-265都城范围洛阳(河南洛阳)蜀年代221-263都城范围成都(四川成都)吴年代222-280都城范围建业(江苏南京)西晋年代265-316都城范围洛阳(河南洛阳)主要事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年代317-420都城范围建康(江苏南京)主要事件淝水之战南朝宋年代420-479都城范围建康(江苏南京)齐年代479-502都城范围建康(江苏南京)梁年代502-557都城范围建康(江苏南京)陈年代557-589都城范围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年代386-534都城范围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魏年代534-550都城范围邺(河北临漳)西魏年代535-556都城范围长安(陕西西安)北齐年代550-577都城范围邺(河北临漳)北周年代557-581都城范围长安(陕西西安)隋朝年代581-618都城范围大兴(陕西西安)主要事件开皇之治开科举京杭大运河唐朝年代618-907都城范围长安(陕西西安)主要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南移文成公主入藏五代十国后梁年代907-923都城范围汴(河南开封)后唐年代923-936都城范围洛阳(河南洛阳)后晋年代936-946都城范围汴(河南开封)后汉年代947-950都城范围汴(河南开封)后周年代951-960都城范围汴(河南开封)十国年代902-979北宋年代960-1127都城范围开封(河南开封)主要事件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程朱理学南宋年代1127-1279都城范围临安(浙江杭州)主要事件靖康之变辽朝年代916-1125都城范围皇都(辽宁 巴林右旗))西夏年代1038-1227都城范围兴庆府(宁夏银川)金朝年代1115-1234都城范围会宁(黑龙江)阿城(黑龙江)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朝年代1271-1368都城范围大都(北京)主要事件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明朝年代1368-1644都城范围南京(江苏南京)北京(北京)主要事件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内阁大学士,加强皇权郑和7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清朝年代1644-1911都城范围北京(北京)主要事件名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领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台湾乾隆皇帝组织大批学者编写《四库全书》,纪晓岚负责总编纂确立西藏宗教和政治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

八王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八王之乱的起因八王之乱的起因,首先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分析。
在那个时候,汉武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却因年少,不能理事,权力被王莽掌控,腐败的宦官专横跋扈,豪强世家上层剥削下层加剧,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八王之乱的过程在《史记》中,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泛、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内乱。
前148年春,霍去病为大将军,率领35万大军在长平会战中,击败群雄,稳定了国家政权。
但这难以掩盖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排挤不断、影响深远的性质特点。
八王之乱是由国族资本主义复辟,王莽篡夺帝位,主要引发刘姓诸侯或者他们的儿子们出兵反抗,以及中原其他有志害门的贵族,想要整个取而代之的情绪产生的。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刘项在卫国七年,霍去病平定兄弟纷争,并于长平之战中大败外敌,率领大军攻取外族?当不稳定下地区进行渗透,推翻了王莽专制;而在前206年、前205年京城王邑京城的出土的大量王氏战国战国音乐器人牙与高出土郑州联合考古的作为西,同时早期营城南蜈崭拙以南的魏文侯的得以包含南方新近地区北地区族政治占主对主地、县由局支东的或其最东到第八多家的多主家的地治的地[建多。
]王莽称帝的失败,不仅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结束,也使得灭亡了新的西汉政府,建立了东汉政府。
三、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八王之乱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汉王朝得以建立。
同时,八王之乱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衰落。
其次,八王之乱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此外,八王之乱还导致了许多名门望族家族衰败,为东汉政权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的来说,八王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事件,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王之乱
【出处】
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晋时期
【内容】
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国家已经出现了混乱,为了争夺皇位,司马氏的几位诸侯王你争我夺,晋惠帝也成了王侯们手中的筹码,最后还被诸侯王毒死。
参与争夺中央政权的诸侯王其实不止八位,但其他人在这场混战中没有八王影响大,因此才把这场混战称为八王之乱。
这八位诸侯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晋武帝在登基后,为了防止国家以后被外姓人抢走,在司马家族里封了很多诸侯王,不但给他们管理地方的权力,还准许他们拥有地方兵权,能各自调动军队。
这样一来,国家全部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可是晋武帝没有想到,这么做虽然避免了外姓人掌控朝政,可自己的后代也将生活在危险之中,同族人篡权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晋武帝临终前下诏书委托汝南王司马亮和皇后的父亲杨骏共同辅佐晋惠帝,可是杨骏想一个人掌权,于是请求晋武帝修改诏书,把司马亮的名字从辅政大臣里划掉。
晋武帝当时已经奄奄一息,只好顺从了杨骏的意思,找来官员重新写一份诏书。
没多久,晋武帝驾崩了,杨骏开始辅政。
司马亮知道杨骏不会放过自己,索性逃到许昌躲了起来。
杨骏以为这下再没人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心里不禁十分得意,然而没过几天,他就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矮小黑丑,性格暴虐野蛮,她看到朝廷大权全部被杨骏握在手里,心里很不满。
自从司马衷成为了晋惠帝,贾南风每天都想着如何利用惠帝操控朝政,既然有这种想法,当然不愿看到杨骏的嚣张模样了。
贾南风知道不能明着和杨骏对抗,想来想去,她决定拉拢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
贾南风让司马玮把荆州的兵力全部调集到洛阳,暗中把守住重要的出城路口。
杨骏听到司马玮调兵的消息,心里虽然害怕,但不敢出面阻止。
公元291年,贾皇后借惠帝之名下诏废了杨骏的官职,声称他密谋造反,然后楚王司马玮带着大军驻守皇宫,并围堵杨府。
杨骏及其家人全部被杀,还诛灭了杨家三族。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和大臣卫瓘成了新一任的辅政大臣,贾皇后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因为权力没有全部掌握在她手中。
楚王司马玮掌握了一部分京城禁军的兵权,司马亮和卫瓘担心司马玮也有篡权的想法,便计划着夺走他的兵权,并把司马玮遣返回了封国。
司马玮怀恨在心,他想报复司马亮和卫瓘,于是投靠了贾皇后。
贾南风正愁找不到人来扩充自己的势力,她马上封司马玮为太子太傅,这样就可以继续留在洛阳,随后,贾皇后假借惠帝之名,下诏书宣布司马亮和卫瓘企图谋反,命令司马玮带兵包围了两人的家,司马亮和卫瓘都被士兵杀死。
贾皇后害怕司马玮知道太多内幕,总有一天会要挟自己,于是她在司马玮杀掉司马亮和卫瓘之后,又以惠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指责司马玮伪造汝南王和卫瓘的谋反事件,并伪造惠帝诏书,命令人把他们抓起来。
司马玮没料到贾皇后会陷害自己,他知道难逃一死,所以没有逃跑,任由贾后的人把自己绑起来送进了监狱。
没过几天,司马玮被问斩了,他的朋友歧盛曾在司马亮和卫瓘被杀后劝他扩大自己的势力,后来贾皇后知道了,歧盛也被处死。
从这之后,贾皇后的势力达到鼎盛,她的亲信遍布朝中各个官位。
为了彻底控制朝政,贾皇后又开始陷害太子司马遹。
因为司马遹不是贾皇后的亲生儿子,而是谢才人所生,贾南风害怕司马遹即位后会废掉自己的太后之位,便打算先一步废了司马遹的太子之位。
当时的太子太傅是赵王司马伦,他和大臣孙秀得知了贾皇后的计谋,本想着制止太子被杀,可是孙秀想到太子即使得救了,继位之后也不一定会重用自己和司马伦,于是他劝司马伦放任贾皇后陷害太子司马遹。
不但如此,司马伦和孙秀还怂恿贾南风尽快处决太子,以绝后患。
没多久,太子司马遹在被软禁的金墉城中被杀害,消息传到洛阳后,司马伦和孙秀联合其他大臣,伪造了惠帝的诏书,下令抓捕贾皇后和她的亲信,随后,司马伦又假造诏书,任命自己为相国,孙秀等人也得到了不少封赏。
公元301年,司马伦废黜晋惠帝,自立为皇帝,然而他不善于管理国家,加上自身道德败坏,导致朝政动荡,官员尔虞我诈。
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和齐王司马冏不服气被同是诸侯王出身的司马伦统治,决定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三王带领各自的军队在洛阳城会合,与司马伦的军队交战两个多月,虽然死伤不少,但总算杀死了司马伦,还消灭了不少司马伦的党羽。
随后,司马冏重新扶持晋惠帝司马衷登基,自己则担任大司马,册封司马颙和司马颙高官厚爵。
好景不长,司马冏掌控政权后变得花天酒地,朝廷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给了其他诸侯王可乘之机。
河间王司马颙在禁军首领李含的怂恿下起兵攻打司马冏,企图篡权,还罗列了很多司马冏的罪证,以表现自己是替天行道。
不仅如此,司马颙还谎称长沙王司马乂也是自己阵营中的一员,企图借司马冏之手除掉司马乂,然后自己专心对付司马冏。
没想到司马乂把司马冏打得落花流水,出乎意料取得了胜利。
司马颙傻了眼,眼看政权落入司马乂手中,司马颙气得火冒三丈,又不好发泄出来。
公元303年,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二十七万进攻洛阳。
晋惠帝任命司马乂为大都督,带兵迎战。
双方交战好几个月,司马乂最终取得了胜利。
可是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乂带军在外的时候,偷偷地贿赂了几个禁军将领,把司马乂抓住送到金墉城软禁起来,晋惠帝便封司马越为尚书令。
之后,司马越联合司马颙的部下张方,用火烧死了司马乂,斩杀了很多司马乂的部下。
在几位诸侯王的争权过程中,晋惠帝始终只是个政治工具,皇帝身份有名无实,司马颖逼迫他封自己为丞相,封司马颙为太宰,还下旨废黜了太子司马覃。
司马颖认为自己大权在握,渐渐地也不把晋惠帝放在眼里,只顾自己吃喝玩乐。
然而没过多久,东海王司马越就集结了十多万人马讨伐司马颖,经过一番混战,司马越被打败,逃到了下邳。
司马颙得到消息后派兵前去增援司马颖,乘机攻入皇宫,控制了晋惠帝。
公元305年,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为了给哥哥报仇,集结了军队,司马颖立刻派兵镇压,可是被司马腾打败,逃到了长安。
司马颙则逼迫晋惠帝下令请司马越回朝一同辅政,被司马越拒绝了。
其实司马越想一个人掌握政权,在他拒绝司马颙的邀请后没多久,就出兵攻打洛阳。
一路上,司马越收服了很多地方官员,东平王司马楙也归附于他。
司马颙在朝中得知司马越出兵的消息,慌忙逼迫晋惠帝下令罢免司马越的爵位,司马越干脆撕破脸皮,举起讨伐旗帜,大张旗鼓地朝洛阳进军。
经过一年的混战,司马越打败了司马颙,取得了争夺政权的胜利。
随后,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拥立司马炽为晋怀帝,完全掌控了朝政。
八王之乱给晋国政权带来了恶劣影响,中原势力一落千丈,外族频繁入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安稳的日子被战乱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