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

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一、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心脏骤停(IHCA)与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院内心脏骤停:监测和预防;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院外心脏骤停: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高级生命维持和骤停后护理。
二、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2015年的指南倾向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求助,减少启动ERS的延迟。
三、先按还是先电?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在2010年的指南中,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今年的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当然,在AED和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过程中,还是需要CPR 的。
四、不嫩“拼命”按压!新指南设定了胸外按压程度的上限,频率在100-120次/分,深度在5-6厘米。
五、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
2010年的指南中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过程中,每次按压间隙时我们的重心还是偏向患者。
现在指南对此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按压间隙不能“倚靠”在患者胸部。
这就意味着在按压间隙,不能有任何力量施加在患者胸部,这对施救者的重心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可以放在患者胸上,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六、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
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是为了在CPR时尽可能增加冠脉灌注和血流。
今年的指南提出了一些硬性规定: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
这意味着,在1分钟需要做100-120次按压,根据按压呼吸比(30:2),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不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
这对单个施救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成 人 基 本 生 命 支 持 简 化 流 程
R:判断意识、呼吸、脉搏
•发现一名无反应的患者或在你面前倒下且 无反应的患者
(1)静止不动无反应或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的人 (2)呼吸不正常的人 (3)或者目击到突然倒地的人
•如果无反应,至少应该启动急救系统 •利用社会媒体,强调调度员的作用 •评估施救前确保周围环境不处于危险中
争分夺秒
大量实践证明:
• • •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 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 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 作即心肺复苏。 •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BLS,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 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 • 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 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判断脉搏(新指南:非专业急救者如不能确定,
可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判断脉搏:触摸颈动 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 管与颈部胸锁乳突 肌之间的沟内。 2、方法:一手食指和 中指并拢,置于患 者气管正中部位, 男性可先触及喉结 然后向一旁滑移约 2-3cm,至胸锁乳 突肌内侧缘凹陷处。
(1)呼吸正常,有脉搏
环境评估,确认现场安全
火灾现场 车祸现场 地震等等
安全急救环 境是大前提
生命之吻——1968年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 1967年7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洲线路抢修 时,电工被电击伤,不省人事地头朝下栽 了下去,另一名电工爬上后立即开始口对 口人工呼吸的抢救。 • 随后,又有一名电工爬上,他们一起把伤 者背下,背到电杆一半高的地方,伤者苏 醒了,被救护车运走。
2015年AHA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重点更新
1. AHA 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 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2.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 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3. 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速反应 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专业人员该怎么做
BLS 中成人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1. 基本原则: 施救者应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如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
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
由多名施救者形成综合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 (分别由施救者实施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进行通气 或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同时 进行);
5.为帮助患者预防大脑退化损伤,目标温度管理方面,最新证据显示 温度范围可以扩宽到 32-36 摄氏度并维持至少 24 小时;
6. 对于呼吸衰竭伴有肌紧张,且带有胎便的新生儿,目前还没有充 足证据支持常规气管插管。新指南建议在辐射加温器下进行心肺复苏 以帮助新生儿更快地获得氧气供应。
2.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靠 在患者胸上;
(2). 减少按压中断: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至少 为 60%;
(3). 若紧急医疗系统采用包括持续胸部按压的综合救治干预,对 院外心脏骤停者可以考虑在综合救治中使用被动通气技术;
2015年AHA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电除颤选择时机
电除颤能量选择
电除颤电极片位置
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要点:快速行动 + 团 队协作是救命关键
10 月 15 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在 2010 版心肺复苏 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新版指南发布在 Circulation 杂志上。强调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合理培训、使用现代科 技及团队协作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几率。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1)

6、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
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气管插管、
喉罩等)的患者,2010年指南要求通气频
率为每分钟80次,这次为了更方便学习和
实施,将通气频率设定为每6秒1次(即10
次/分)
8. 瘾君子的福音
纳洛酮
新版指南指出,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 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呼吸正常, 但有脉搏,救治同时可以给予患者肌内注 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同时给出了纳洛酮 的用法,即纳洛酮 2 mg 滴鼻或 0.4 mg 肌 注。并可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在 4 分钟后 重复给药。
3秒--黑朦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晕厥 15-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4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10分钟—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进入“脑死亡”“植物状态”
“4-6分钟”黄金救命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
心肺复苏存活率
CPR开始的时间 CPR成功率 >90%
前 言
2015年10月,新版《美国心脏学会 CPR和ECC指南》隆重登场。今年的指南 到底有啥变动?是否如同5年前那样几乎彻 底颠覆?下面我们就梳理一下该指南中标 准CPR流程的主要变更点。
1、生命链一分为二
AHA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 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Hale Waihona Puke 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 下压。 下压深度:(婴儿 )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4 厘 米)。 儿童 (5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2015心肺复苏(CPR)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在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维持血液循环。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标准进行了更新。
这些更新的标准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为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更清晰、更简单的操作指南。
根据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更新:1. 胸外按压深度,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应达到5厘米(2英寸),最大深度不超过6厘米(2.4英寸)。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足够的血液被推动到患者的大血管和重要器官,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2. 胸外按压速率,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速率应为每分钟100-120次。
这一变化旨在确保按压的速率与心脏跳动的频率相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 呼吸比例,AHA建议在心肺复苏时,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
这一变化旨在减少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之间的转换时间,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连续性和效率。
4.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AHA强调在心肺复苏中使用AED的重要性。
AED能够检测心律失常并提供电击治疗,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使用AED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AHA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包括按压深度、按压速率、呼吸比例、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中断时间的最小化等。
这些因素都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2015年最新的心肺复苏标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对于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来说,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最新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希望通过这些最新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1/3/7
CHENLI
35
10、及早冠脉造影
▪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 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 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 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2021/3/7
CHENLI
36
11、及早PCI
▪ 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 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 栓治疗。
电击除颤后应立即恢复心肺复苏 (不要 检查心律或脉搏,直接开始胸外按 压), 2 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次心律检查
三、美国每年约有 30 万人发生心脏骤停。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出院存活率已 提升 3 % 到 9.6%。但是,如果在现场自主循环 没有恢复,那么存活率又占多 少呢?
如果在现场自主循环没有恢复,只有 0.9% 的患者存活率
2021/3/7
CHENLI
44
四、根据目前最新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 指南(ACLS),在对心室颤动或无脉 搏室 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后,紧接 着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1、评估
2、呼救
3、放平患者,心脏按压
4、疏通气道
2021/3/7
仰头抬颏
口对鼻 人工呼吸
CHENLI
12
5、口对口人工呼吸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 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 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 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仪器、药物和液体的应 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 的维持等。
CHENLI
33
纳洛酮
2015心肺复苏指南

胸外按压的注意事项
• 未经训练的非专业施救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者 自行对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 心肺复苏。施救者应持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 肺复苏,直到自动体外除颤器或有参加过训练的 施救者赶到。
胸外按压的注意事项
• 未经训练的非专业施救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者 自行对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 心肺复苏。施救者应持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 肺复苏,直到自动体外除颤器或有参加过训练的 施救者赶到。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 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 4.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 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调 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 5.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 100 至 120 次/ 分钟。 • 6.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 2 英寸(5 厘 米),但不超过 2.4 英寸(6 厘米)。
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 指南
齐玉晶
救治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 1.生存链的更新 • 2.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救护者 • 3.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快 速反应小组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 • 4.复苏方案的持续质量改进 • 5.救治的地区化
救治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 1.生存链更新 • 院内心脏骤停:五环四步 • 五环:监测和预防 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 快速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和骤停后处理 四步:初级急救人员 高级生命支持团队 导管室 重症监护室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及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 BLS
• 1.鼓励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 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胸部按 压的时间。 • 2.为使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必须避 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 3.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气道的患 者,对通气速率的建议简化为每 6 秒一次呼吸 (每分钟 10 次呼吸)。
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程序

•方法:示指、中指指腹 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 轻轻滑动 2-3厘米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
7
4.启动EMSS
高声呼救
•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 “来人呐!帮助我!!” • “快拨打120” • 让来人准备急救药品及除
颤仪
11
按压姿势
• 地上采用跪姿,一侧膝外侧缘平病人肩部 • 床上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 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
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
12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往下按压
心肺复苏比率为15/2) 7.有心跳无呼吸:10-12次/min(成人)或15-20次/min(儿童)速度送气
• 首先清理口腔,将病人的头侧向 一边,用 手指抠出口腔内的异物 (如果口内有异物的话,没有不 可盲目抠)
17
仰头提颏法 成人病员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成90度, 提颏的食指与中指要
提在患者下颌的骨性部 位,不要提下颏的中点 怀疑颈椎外伤用 推举下颌法
18
打气道的方法
• 1.打开气道: • (1)仰头提颏法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
14
心外按压技术
• 按压位置:成年男性—两乳之间连线中点
•
肥胖或乳房下垂者—剑突上两横指,胸骨中下1/3交界
• 手法:掌根,中指指向患者乳头,双手重叠,手指翘起,手臂垂直
• 速率:每分钟100—1201 次。
• 深度:5—6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