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doc

合集下载

2020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1-2-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Word版含答案

2020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1-2-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电子层1.电子的能量(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2)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低,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高。

2.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K层排起,当一层排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个。

二、电子层的表示方法1.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注明其意义: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Na+;Cl-.阳离子:核外电子数__<__核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__〉__核电荷数.1.正误判断(1)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 )(3)M层为最外层时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不超过8个()(4)原子核外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答案](1)×(2)×(3)√(4)×2.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核内质子数为 ( )A.3 B.7 C.8 D.10[答案]C3.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吗?如有错误,请改正。

(1)磷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2)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3)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4)氟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确(2)不正确,(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电荷数。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1.1 原子的基本结构1.1.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67262×10^(-27)千克。

中子: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67493×10^(-27)千克。

电子: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9.10939×10^(-31)千克。

1.1.2 原子的基本特征原子的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序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总数,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中质子的电荷数,通常用“+”表示。

1.1.3 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例如,碳的同位素有^12C、^13C、^14C等。

1.2 原子的电子结构1.2.1 电子云模型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电子不以确定的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而是以概率分布的方式存在于原子周围的电子云中。

1.2.2 原子的电子排布在填充电子时,按照以下顺序填充: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按周规律,4s轨道会比3d轨道先填满。

1.3 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1.3.1 壳层和能级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三个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卜规则、三个量子数规则。

1.4 周期表1.4.1 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其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状排列,以周期性的形式显示元素的性质。

周期表的构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元素,按照元素的性质分布到不同的列和行中,形成周期和族。

1.4.2 周期表的元素分类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1.4.3 周期表的元素性质和规律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1.5 元素的结构特征1.5.1 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金属的特点:电子云比较宽松,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导热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醇(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醇(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乙醇【学习目标】1、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2、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

【要点梳理】【乙醇ID:403458&乙醇的组成与结构】要点一、乙醇的结构乙醇的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CH3CH3)中的氢原子被-OH取代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H—OH)中的氢原子被乙基(—CH2CH3)取代后的产物。

其分子式为C2H6O,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

乙醇分子中含有-OH原子团,这个原子团叫羟基,它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

羟基与氢氧根的比较羟基(-OH)氢氧根(OH-)电子式电荷数不显电性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存在形式不能独立存在能独立存在于溶液和离子化合物中稳定性相同点不稳定稳定组成元素相同要点二、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说,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从组成上看:烃的衍生物除含碳、氢元素外,还含有氧、卤素、氮、硫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如初中化学里学过的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及前面学过的一氯甲烷(CH3Cl)、硝基苯(C6H5NO2)、溴苯(C6H5Br)等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2、官能团在烃的衍生物中,其中取代氢原子的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使烃的衍生物具有不同于相应烃的特殊性质,这种决定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如卤素(-X)、羟基(-OH)、硝基(-NO2)等都是官能团,再如决定烯烃性质的“C=C”,所以“C=C”是烯烃的官能团。

要点三、乙醇的性质1、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易挥发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78.5℃,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识点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识点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碳碳之间的结合方式有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形成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结构复杂,数量庞大。

2、单键——甲烷的分子结构CH4分子中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构成以碳原子为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电子式甲烷的结构式甲烷分子结构示意图在甲烷分子中,4个碳氢键是等同的,碳原子的4个价键之间的夹角(键角)彼此相等,都是109°28′。

4个碳氢键的键长都是1.09×10-10 m。

经测定,C—H键的键能是413.4 kJ·mol-13、不饱和键1)不饱和键:未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常见有双键、三键2)不饱和度:与烷烃相比,碳原子缺少碳氢单键的程度也可理解为缺氢程度3)不饱和度(Ω)计算*a 、烃CxHy 的不饱和度的计算2y 2x 2-+=Ω 与碳原子以单键直连的卤族原子或无碳基视为氢原子b 、根据结构计算一个双键或环相当于一个不饱和度一个三键相当于两个不饱和度一个碳氧双键相当于一个不饱和度二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1、同分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

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它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分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2.同分异构的种类(1)碳链异构: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碳链异构。

烷烃中的同分异构体均为碳链异构。

如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

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

(3)官能团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乙醇和二甲醚,葡萄糖和果糖。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共价键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共价键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 共价键1.理解共价键的含义。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并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形成原因及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一、共价键及其表示方法1.共价键(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成键粒子:原子。

(3)成键元素: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能形成共价键。

(4)分类共价键⎩⎪⎨⎪⎧ 极性键——不同种元素原子间成键→共用电 子对发生偏移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间成键→共用电 子对不发生偏移(5)存在①非金属元素的多原子单质,如O2、N2、O3等。

②共价化合物,如H2O、CO2等。

③某些离子化合物,如NaOH、NH4Cl等。

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3.共价键表示方法(1)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型分子如:H 2: H H、N2N N、H2S:、CO2: 、CH4。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形成过程(3)用结构式表示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的式子叫结构式。

书写时,未成键的电子对应略去。

如:HCl:H—Cl、N2:_______、CO2:O===C===O、CH4:___________。

二、化学键1.概念: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化学键。

2.分类与成因化学键⎩⎪⎨⎪⎧离子键——原子间电子的得失共价键——原子间电子对的共用 3.化学反应本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与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1.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

2.氢键在H 2O 、NH 3、HF 等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比一般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叫做氢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反应的概念1.1 化学反应的定义1.2 化学反应的产物1.3 化学反应的宏观表现第2节化学方程式2.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2 化学反应的条件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4 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意义第二章酸、碱和盐第1节酸和碱1.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1.2 酸碱指示剂1.3 酸、碱和中性溶液的判断第2节盐2.1 盐的概念2.2 盐的制备与性质2.3 盐的应用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第1节化学平衡1.1 化学平衡的概念1.2 平衡常数1.3 影响平衡的因素第2节化学动力学2.1 化学反应速率2.2 反应机理2.3 反应的速率常数第四章化学反应的热学过程第1节热能转化和热力学1.1 热能的转化1.2 热力学1.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础第2节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2.1 热力学定律2.2 热力学计算2.3 热力学图第五章化学制品和工业生产第1节化学合成与分解1.1 化学合成的概念1.2 化学反应的分解第2节化学工业的基本概念2.1 化学工业的概念2.2 化学工业的分类2.3 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第3节化学制品3.1 塑料制品3.2 合成纤维3.3 人工合成橡胶3.4 化妆品3.5 日用化学制品第六章电化学和电解过程第1节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1.1 电化学基本概念1.2 氧化还原反应1.3 电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第2节电解过程2.1 电解基本概念2.2 电解过程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第1节元素的性质1.1 元素的基本概念1.2 元素的性质1.3 元素的同位素第2节周期律2.1 周期律的概念2.2 周期律的基本规律2.3 周期律的实际意义第八章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第1节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1 化学分析的基本概念1.2 化学分析的方法1.3 化学分析的步骤第2节化学计量2.1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2.2 元素的化学计量2.3 化合物的化学计量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的全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原电池_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原电池_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原电池【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及应用;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反应原理;3、认识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源和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

【要点梳理】要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定义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是,该过程虽然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但是过程繁琐、复杂且能耗较大。

在此过程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原电池就是这样的装置。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化学能与电能(一)—初探原电池ID:370200#原电池原理】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1、如下图,把一锌片和一铜片插入稀H2SO4中。

现象:Zn片上有气泡出现。

反应:Zn+H2SO4=ZnSO4+H2↑。

Zn失电子生成Zn2+,H+得电子生成H2。

实验2、把上图中的Zn、Cu用一导线连接起来,中间接一电流计G。

现象: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出现,电流计G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Zn反应生成Zn2+而溶解,Cu片上有H2产生,有电流产生。

该实验中,产生了电流,就构成了原电池。

要点诠释:原电池工作原理相当于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通过用电器转移,产生电能,因此原电池的作用为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一)—初探原电池ID:370200#原电池构成条件】要点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组成原电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提供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分别作负极和正极。

要点诠释:a、负极:活泼性强的金属,该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活泼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常用碳棒、石墨),该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得失电子的反应为电极反应,上述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为: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总反应:Zn+H2SO4=ZnSO4+H2↑(2)两个电极必须直接和电解质溶液接触,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成内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 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2O 2Na + O2 点燃 2 2Li Na O2 Na + 2H 2O =2NaOH + H 2↑2K + 2H 2O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 Li 到 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2到I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 B r 2 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 2 + H 2 = 2 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 最稳定)(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2 = 2NaCl + Br 2氧化性: Cl 2________Br 2--; 还原性: Cl _____Br2NaI +Cl= 2NaCl + I氧化性: Cl_______I; 还原性: Cl- -222 _____I22NaI +Br =2NaBr + I氧化性: Br 2 _______I;还原性: Br --222 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 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还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②与 H 2 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③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置换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④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 从上到下 (从 F 2 到 I 2),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 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减弱,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从F 2 到 I 2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失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 (N)(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 A X原子核原子Z A X核外电子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 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中子N 个 =( A-Z )个质子Z 个Z个(二)核素核素: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

(能量最低原理 )。

(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n 表示电子层)(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 K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

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每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 8( K 层由 1- 2)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第0 族最大)3、主要化合价:每周期最高正化合价:+1+7(稀有气体0 价, F 化合物中没有正价)每周期负化合价:-4-1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性:(1)2 Na + 2H 2O = 2NaOH + H 2↑ (容易 )Mg + 2 H O 2Mg(OH)2 + H2↑(较难)2 △金属性: Na > Mg2) Mg + 2HCl = MgCl 2 + H 2 ↑(容易 )2Al + 6 HCl = 2AlCl 3 +3H 2 ↑(较难)金属性: Mg > Al 根据 1、2 得出:金属性 Na > Mg > Al (3)碱性 NaOH > Mg(OH) 2 > Al(OH) 3金属性:金属性Na > Mg > Al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4)结论:Si P S Cl单质与H 2 的反应越来越容易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1.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

(两个对角)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

特: F 无正价,非金属除H 外不能形成简单离子。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①在周期表中的左上角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②半导体材料: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③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5.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电子层排布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 1 →+ 7)最高正价== 族序数非金属负价== ―( 8―族非金属负价== ―( 8―族序数)序数)最高氧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酸性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碱性非金属气态氢形成由难→易形成由易→难化物的形成难易、稳稳定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定性总结:元素金属性的判断:1.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 越容易反应,金属性越强)2.与水、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越剧烈,越活泼、金属性越强)3.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对应碱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例如(碱性 NaOH>Mg(OH)2>Al(OH) 3 , 可判断金属性Na>Mg>Al)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1.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1)越容易反应,金属性越强;(2)现象越剧烈,金属性越强;(3)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金属性越强。

如稳定性HF>HCl>HBr>HI,可判断非金属性F2>Cl2>Br2>I 2), 由于 HI 最不稳定,很容易失去氢离子,所以HI 酸性最强,相对的, HF酸性最弱。

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注意:一定是最高价的含氧酸的比较。

例如要比较 Cl 和 S 的非金属性,应比较 HClO4( Cl+7 价)和 H2SO4(S+6价)的酸性强弱,不能比较 HClO4和 H2 SO3( S+4 价)的酸性强弱。

由酸性 HClO4>H2SO4 >H3PO4得出非金属性Cl>S>P, 反之,因为 Cl>S>P,所以酸性 HClO4>H2SO4 >H3PO4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1.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注:(1)成键微粒:阴阳离子间(2)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性作用(3)成键原因:电子得失(4)形成规律: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像 NaCl 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如NaCl 、 Na 2O、 K 2S 等(2)强碱:如 NaOH 、 KOH 、 Ba(OH) 2、 Ca(OH) 2等(3)大多数盐:如 Na 2CO 3、 BaSO 4(4)铵盐:如 NH 4Cl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 )+铵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