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课件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卷补中益气汤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耆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右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
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
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
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
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
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
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
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
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
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
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
去当归,白术,加苍木,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
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
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陆丽京曰:此为清汤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汤不升者言之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删补名医方论》卷(四)黄连解毒汤治一切阳热火盛,面赤口干,狂燥心烦,错语不眠,大热干呕,吐血衄皿,及下后而便不实,热仍不已者。
黄连栀子(各等分)黄柏黄芩水煎服。
【集注】汪昂曰∶寒极曰阴毒,热极曰阳毒。
是方名曰黄连解毒,是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也。
黄芩泻肺经火毒,黄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三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肌出。
若大便实者加大黄,名栀子金花汤,利大便,是使火毒从大、小二便而出也。
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
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按】黄连解毒汤、白虎汤、三黄石膏汤、大青龙汤,皆治表里俱热证。
然大青龙汤治表实壮热,里热之浅在肌;三黄石膏汤治表实壮热,里热之深在胃。
故一以石膏佐麻、桂,一以石膏佐麻、豉,均发太阳之表,解阳明之里也。
大青龙汤,则更以杏、草、姜、枣、佐麻黄,其意专发热郁之在肌也。
三黄石膏汤,则更以芩、连,栀、柏佐石膏,其意专泻热深之在胃也。
白虎汤治表热在肌,里热在胃,所以不用麻、桂以发太阳,专主石膏而清阳明也,解毒汤治表热在三阳,里热在三焦,所以亦不以麻、桂发太阳表,亦不以石膏清阳明里,而专以三黄泻上下内外之实火也。
此皆太阳之邪,侵及阳明,而未入腑成实者也。
若已入腑成实,则又当从事乎三承气汤,以下其热也。
三黄汤治三焦实热,一切有余火证,大便秘结者。
黄芩大黄(各等分)黄连水煎服。
二黄汤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
咽喉。
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黄连甘草(各等分)水煎,食后服。
【按】三黄汤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
若大便不实者,黄连解毒汤证也。
以大黄易黄柏者,因其下焦热结未实也。
加栀子者,使其热不从大便出而从小便出也。
上、中二焦实火,用凉膈散。
若夫上焦实火,则以此汤之大黄易甘草,名二黄汤,使芩、连之性,缓缓而下,留连膈上。
张洁古以凉膈散减硝、黄加桔梗,亦此义也。
虽同一泻火之剂,而其中上下、缓急、轻重之不同,此皆加减转换法也,不可不知。
妇科中医用方

妇科中医用方一,月经病1、固阴煎《景岳全书》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五味远,补肾益气服后康。
2、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经散治经多早,清热滋阴凉血好;丹皮地骨芍黄柏,茯苓熟地嫩青蒿。
3、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阴虚血热服之宜。
4、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当归地黄山茱萸,山药甘草仲牛膝;主治肾虚腰膝痛,肾虚经少亦可使。
5、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耗伤血虚尝。
6、大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吴萸芎,芍归丹桂夏姜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7、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芎归人参桂通阳;芍药甘草痛急缓,莪丹牛膝引血良。
8、乌药汤《兰室秘藏》香附木香乌药汤,当归甘草共煎尝;理气行滞兼和血,妇人血海疼痛康。
9、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10、举元煎《景岳全书》举元煎中用参芪,白术升麻灸草宜;气虚下陷血崩脱,亡阳垂危经多使。
11、保阴煎《景岳全书》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遗淋带浊脉滑数;酌加地榆茜齿苋,清热凉血功效灵。
12、归肾丸《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归地药苓山茱萸,调经补肾又养肝。
13、滋血方《证治准绳》;八珍去术草,山药黄芪妙。
14、固经丸《医学入门》固经丸中龟芍君,黄柏椿皮与黄芩;更加香附理气血,滋阴清热又固经。
15、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清肝止淋胶芍归,生地丹皮黄柏随;牛膝黑豆香附枣,养血清肝赤带最。
16、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傅氏逐瘀止血汤,丹皮赤芍归大黄;龟板桃仁枳生地,闪跌血崩化瘀良。
17、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清热固经芩栀榆,生地地骨藕棕榈;龟板牡蛎阿胶草,血热崩漏此方予。
18、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上下相资用三参,熟地车前五味随;葳萸麦冬牛膝入,虚热崩漏此方推。
删补名医方论1.1

【组成】人参 分两随人随证 须上拣者,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证加减。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以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4保元汤 治男妇气虚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组成】黄耆三钱 人参两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以上四味,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之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内泣,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耆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诸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酸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升则加升柴,宜燥加苓朮,宜润加当归,宜利气加陈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实去耆,里实去参,中满忌甘,内热除桂,斯又当理会矣。
7当归补血汤 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
【组成】当归二钱 黄耆一两 水煎服。
【方解】吴琨曰: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证生焉,此证纯象白虎,但脉大而虚,非大而实为辨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五味之中,惟甘能补,当归味甘而厚,味厚则补血,黄耆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耆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歠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删补名医方论1

删补名医方论1
《删补名医方论》序
《删补名医方论》独参汤
《删补名医方论》参附汤
《删补名医方论》生脉饮
《删补名医方论》保元汤
《删补名医方论》四君子汤
《删补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删补名医方论》佛手散
《删补名医方论》四物汤
《删补名医方论》圣愈汤
《删补名医方论》地骨皮饮
《删补名医方论》犀角地黄汤
《删补名医方论》四生丸
《删补名医方论》当归六黄汤
《删补名医方论》黄耆建中汤
《删补名医方论》双和饮
《删补名医方论》人参养荣汤
《删补名医方论》归脾汤
《删补名医方论》妙香散
《删补名医方论》天王补心丹
《删补名医方论》酸枣仁汤
《删补名医方论》朱砂安神丸
《删补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删补名医方论》升阳益胃汤
《删补名医方论》升阳散火汤
《删补名医方论》清暑益气汤
《删补名医方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删补名医方论》清燥汤
《删补名医方论》白朮附子汤
《删补名医方论》葛花解酲汤
《删补名医方论》平胃散
《删补名医方论》枳朮丸
《删补名医方论》资生丸
《删补名医方论》六味地黄丸
《删补名医方论》八味地黄丸
《删补名医方论》资生肾气丸
《删补名医方论》大补阴丸
《删补名医方论》封髓丹
《删补名医方论》虎潜丸
《删补名医方论》琼玉膏。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目录编辑本段简介【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编辑本段用法用量用黄酒半斤(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2两,不可少),煎前7味至1钟,去滓,入麝香再煎2沸,临卧服。
大人每日1付,连吃3付,隔1日再吃3付;若7-8岁小儿,两晚吃1付;3-4岁小儿,3晚吃1付。
麝香可煎3次,再换新的。
头发脱落,用药3付发不脱,10付必长新发;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2-3日必全愈;糟鼻子,无论20-30年,此方服3付可见效,20-30付可全愈;耳聋年久,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1日2付,20-30年耳聋可愈;白癜风、紫癜风,服3-5付可不散漫,再服30付可痊;紫印脸,如3-5年,10付可愈,若10余年,20-30付必愈;青记脸如墨,30付可愈;牙疳,晚服此药1付,早服血府逐瘀汤1付,白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1日3付,3日可见效,10日大见效,1月可全愈;出气臭,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汤,3-5日必效;妇女干劳,服此方3付或6付,至重者9付,未有不全愈者;男子劳病,轻者9付可愈,重者18付可愈,吃3付后,如果气弱,每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完,此攻补兼施之法;若气不【柴葛解肌汤】来源:《删补名医方论》作者:吴谦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嗌干耳聋,恶寒无汗,三阳证同见者【组成】石膏柴胡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葛根加姜枣,水煎服。
【注】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祇是太阳阳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又治少阳也,用之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轻邪者,无不效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也,若渴引饮者,倍石膏加栝蒌根,以清热而生津也,若恶寒甚无汗,减石膏黄芩加麻黄,春夏重加之,以发太阳之寒,若有汗者,加桂枝以解太阳之风,无不可也刘渡舟医案: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
保元汤课件

【按】 元气者,太虚之气也。人得之则藏乎肾,为先
天之气,即所谓生气之原,肾间动气者是也。生 化于脾,为后天之气,即所谓水谷入胃,其精气 行于脉中之营气,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 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 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总 之,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也。保元者,
产后痈肿:刘某,女,28岁,1987年2月5日初诊。患 者腰骶部起一肿物,伴红、肿、热、痛,顶部多个脓头。 经医院切开引流并用大剂抗菌素,红肿不消疼痛不缓, 并在背部再起一肿物。检查:肿物周围坚硬红肿,脓流 不畅。畏寒壮热,T 38.6℃,白细胞12.4×109/L,中 性78%,淋巴22%。舌质稍淡,苔薄黄,脉细数。
《简明医彀》卷之六 诸证治方(明 孙志宏) 保元汤(即参耆饮) 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
面青 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 皆属虚弱,宜服。(血热、毒壅、火证禁用。)
人参(一钱) 黄耆(二钱) 甘草(五分,前生 用,后炙用) 桂(二分,虚寒加用)
上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
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 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 身,血内泣,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 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芪非 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 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 能窥其万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 。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 酸寒,地黄之泥滞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医宗金鉴》评价
• 是我国清代的一部官修医学全书,内容 充实完善,涉及临床医学多方面内容
• 是第一部官修医学教材 • 53个版本
第三节《删补名医方论》概述
1、大体内容
• 卷一、卷二(第二十六卷、二十七卷 )——补益类方剂 • 卷三、卷四(第二十八卷、二十九卷 )——祛风、清热等方剂 • 卷五——(第三十卷)瘀血、痰浊、杂病等方剂 • 卷六、卷七、卷八(第三十一、三十三卷)——张仲景方剂
4、吴谦——简介
• 籍贯:安徽歙(she)县 • 生卒:公元1690—1760年,清康熙--乾隆 • 清代医家 • 官至太医院判
新安医学、新安医家
方剂学:(吴昆、汪昂、程钟龄、吴谦)
吴昆 1552-1620 明 嘉靖-万历 《医方考》 汪昂 1615-1694 明 万历-清 康熙 《医方集解》 程钟龄 1680-1733 清 康熙-雍正 《医学心悟》 吴谦 1690-1760 清 康熙-乾隆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前言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 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 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元丰而后, 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 《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 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 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 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 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缺,归于明显,名 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5、《医宗金鉴》基本内容
• 共计90卷,含子书15种 • 共计载方:1642首
1.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2.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3. 《删补名医方论》 4. 《四诊心法要诀》 5. 《运气要诀》 6. 《伤寒心法要诀》 7. 《杂病心法要诀》 8. 《妇科心法要诀》 9.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10. 《痘疹心法要诀》 11.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12. 《外科心法要诀》 13. 《眼科心法要诀》 14. 《刺灸心法要诀》
选书范围:大内所有医书+书坊现行医书+旧医书无 版+新医书未刻+家藏私书+世传经验良方。
成书方法:上自三皇以至我朝,分门聚类,删其驳 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成书 二部。
成书目的:其小而约者,以便初学诵读;其大而博 者,以便学成参考。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 者,必由是而学,则医学昌明,寿民于万万世矣。
《删补名医方论》与《古今名医方论》
《古今名医方论》载160方,方论180 余则。 《删补名医方论》载198方,承载原方152首, 删方8首,补方46首。
罗美生平:
罗美,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新安(今安徽徽州 地区)人,长期客寓虞山(今江苏常熟),是康熙年间(1662 年-1722年)名儒,因生活所迫而兼习岐黄之术。他精研《内 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典籍,旁涉宋、金、 元、明诸家之论著,尤明《易》理,为一代名医。撰有《古今 名医方论》四卷、《古今名医荟萃》八卷、《内经博义》四卷 等书。《古今名医荟萃》与《古今名医方论》成书于清康熙十 四年(1675年),原合为一编,名曰《古今名医经论证治汇 粹》,凡十二卷。因卷帙较多,“剞劂费繁”,乃析出方论部 分四卷先予刊行,名《古今名医方论》。刊行后,曾风靡一时, 并多次刊刻,后由吴谦增删,收入《医宗金鉴》。
15. 《正骨心法要旨》
6、成书过程:
发起: “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 成书之因:医道废弛,师范不立久矣。皆因医书驳杂,人不知 宗。
1、至汉以降,习医者非常人,后视医甚轻,习之仅为衣食, 并不存心济世。
2、医书甚远,词奥难明,且多编次传写错讹。 3、自晋以下,医书虽多有发明,然亦各自成家,或博而不 精,或杂而不一,间有相抵牾,反足惑人,皆当改正注释。 (太医院院使钱斗保)
《御纂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1
1
总论
概述----目录
为什么学习《删补名医方论》? 怎么学习《删补名医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和《方剂学》的关系
第三节 《删补名医方论》概述
为什么学习《删补名医方论》?
怎样学习《删补名医方论》?
2、对方剂学的贡献
• 此书非创新之作,而是荟萃之前历代重要医学著 作,经过选排、校订、删补、完善而成。
• 选录清代以前方剂190余首,均有注释和历代医 家对该方的论述。
• 虽未分类,选方颇精,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 平允可取。
• 方论为主。
3、《医宗金鉴》凡例
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古人之方, 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 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旧有 《医方考》《医方解》等书,尚未能畅发前人之精 意,今于各书中能透发古方之精意者,萃而集之, 不当者删之,未备者补之。
《删补名医方论》与方剂学的关系
学习方法与要求
• 阅读原著 • 适当背诵经典语句 • 背诵歌诀、联系以前学习的方剂。 • 提高用中医思维、中医理论阐释方剂原
理,指导方剂临床应用的能力
第一节 《删补名医方论》出处、著者
1、《删补名医方论》是《医宗金鉴》十五部书中 的第三部(第二十六——三十三卷),共八卷。 2、著者:清代医家 吴谦等
4、对方剂学的贡献
• 此书并非创新之作,而是荟萃之前历代重要中医著作, 经过选排、校订、删补、完善而成。
• 选录清代以前方剂198首,均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 家对该方的论述。
• 虽未分类,选方颇精,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 可取。
• 方论为主。
成书溯源: 罗美撰《古今名医方论》,成书
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后由吴 谦等增删,名《删补名医方论》,收 入《医宗金鉴》二十六卷至三十三卷 (原书共九十卷)。
第二节《医宗金鉴》简介
1、原著全称:《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 医宗 金鉴(钦定嘉名)
2、编撰时间、人员
时间:公元1739——1742年(乾隆4—7年) 刊行:公元1742年 人员:吴谦、刘裕铎 总修官
3、成书历史背景、学术背景
历史背景:清朝 1644—1911年 乾隆 1736—1795年
学术背景:文字狱----考据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