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文献

合集下载

分子免疫学课程+讲义+第一章

分子免疫学课程+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学的发展对于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交叉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在重大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与预防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国际免疫学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基础免疫学研究,二是临床免疫学研究和应用,三是免疫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免疫学基本概念:1.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监视、自稳1.2免疫系统的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系统皮肤粘膜系统第二道防线: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e)1.3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特点: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2免疫学发展简史:2.1时期: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科学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2.2重要知识点:i.经验免疫学时期: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Jenner)创造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ii.科学免疫学时期: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疫苗的发明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细胞免疫)免疫血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体液免疫)iii.现代免疫学时期:理论发展:T细胞亚群的发现: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TCR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因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革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T细胞克隆培养技术✧转基因动物构建✧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3免疫系统的组成3.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免疫器官3.2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免疫细胞3.3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如:TNF4免疫学研究热点4.1炎症的启动和消退:如模式识别受体、炎症小体、无菌性炎症4.2免疫正/负调节:如粘膜免疫、肿瘤免疫4.3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应用4.4肿瘤免疫治疗:如疫苗、抗体药物、细胞过继转移治疗。

“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研究

“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路径研究
苗迎;袁玉康;崔群;符茜;郑慧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24()7
【摘要】“高级免疫学”是针对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具有学科专业性强、理论知识深奥、科学进展和知识更新迅速等特点,因此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

文章作者结合自身在免疫学领域的多年教学经验,探讨“高级免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旨在提高研究生学习免疫学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深入理解高级免疫学的精髓,最终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将免疫学理论及技术运用到科研活动中。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苗迎;袁玉康;崔群;符茜;郑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苏州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高级免疫学实验技术”课程为例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将在大连举办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建构、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高级研修班欢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届时参加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将在大连举办职业学校“教学制度建构、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高级研修班欢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届时参加
4.《高级财务
会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5.引入人工智能元素的高级Office操作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 免疫印迹法

文献综述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近年发展综述摘要:简述了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方法,并对近年来的应用作了简要概括,使读者能对免疫印迹法的近年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展望。

关键词:免疫印迹法小分子蛋白间接疫荧光法 HIV抗体糖尿病前言:蛋白免疫印迹法自发明以来,发展迅猛,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发展作了简要概述。

正文:1原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乔治·斯塔克发明,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蛋白样品进行着色,再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深度获得目的蛋白在样品中的表达情况信息[1-3]。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集凝胶电泳、蛋白转印和免疫学标记等三部分于一体,在现代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4,5]。

2方法简述该项技术通过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目的蛋白质标本,并将其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膜,聚偏二氟乙烯膜等)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相对应的单克隆或者多克隆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标记的二抗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蛋白成分与含量[6-8]。

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自发明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蛋白质定性和半定量分析[9]。

3.1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对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比较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1例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抗体,将结果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的GAD-A、ICA,放射免疫法测定IAA结果进行比较。

结论是放射免疫法检测IAA、酶联免疫法检测ICA阳性率均高于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GAD-A阳性率则高于放射免疫法[10]。

3.2检测小分子蛋白的实验条件优化研究探讨免疫印迹法不同参数对小分子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优化并获得最佳实验条件。

方法:比较不同转膜电压和时间、转移缓冲液甲醇含量、不同化学发光剂对小分子蛋白的检测效果。

结论是选用高电压、短时间组合,选择含20%甲醇转移缓冲液和飞克级化学发光剂信号均有助于小分子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1]。

免疫学:潘多拉魔盒的科学钥匙

免疫学:潘多拉魔盒的科学钥匙

{学科加油站}【人体冷知识】人的额头上每长出一条皱纹,至少要皱眉达20万次。

每当你在镜子中看到额头上多了一条皱纹,就应惊叹:你为你的生命忧伤了20万次。

免疫学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宙斯送给了潘多拉一个漂亮的盒子,并警告她不要打开盒子。

有一天,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盒子,结果一团烟冲了出来,这里面包含了各种瘟疫恶疾。

当潘多拉慌忙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但钥匙却不知所踪。

就像这个神话故事所说的那样,人类为了获得“希望”,从古到今,与疾病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殊死斗争。

最终,人类找到了潘多拉魔盒的科学钥匙——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一门科学。

通俗来讲,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目的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疾病侵害。

大学中有专门的课程对其进行讲解,生物、医学、药学类的专业都会学到它。

免疫的由来“免疫”(Immunity)源自拉丁语“Immunis”一词,其原意为“免除税收”,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

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赋税”与“疫患”,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呢?“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古代的医疗条件和设施与现代相比差很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每当一场大疫过后,被“瘟神”夺走的生命不计其数。

然而在这一片肃杀中,总会留下一线生机,有些患者会侥幸活下来,而这些存活下来的人们如果再经历一次相同的瘟疫时,往往能够平安度过。

疾病的痛苦与赋税之所以会联系在一起,这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有关。

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宗教故事中,疾病是人类反抗神祇后付出的代价,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就是明证。

当人类文明的进步还不足以与强大的病魔相抗衡时,人类不得不违心地向“诸神”或“上帝”交纳“赋税”。

不过在这里,被免除的不是钱粮徭役,而是患病的不幸。

侥幸躲过了疾病,自然就被视为是免除了应缴的“赋税”。

尽管我国古代对于瘟疫的理解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我国的民俗中亦有将疾病敬若神明的现象,将疾病封为“瘟神”“天花娘娘”等,顶礼膜拜;将患者视作祭祀“瘟神”的“牺牲”,等等。

【2016年】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临床医学论文】

【2016年】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自身免疫系统作用免疫系统的稳态控制对机体至关重要。

1970年代,就发现了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性质的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近年来成了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现就调节性T细胞(Treg)在自身免疫系统中作用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 调节性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调节性T细胞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Treg或iTreg),如Th3、Tr1,另外尚有CD8 Treg、NKT 细胞等,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1 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主要为CD+4 CD+25 Treg。

Sakaguchi等[1]将CD+4 CD+25Treg缺陷的小鼠的T细胞转移到裸鼠中会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预先输入CD+4CD+25Treg可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将正常小鼠脾脏的CD+4 T细胞去除CD+25细胞后转移给同基因型T细胞缺陷小鼠将导致各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Ⅰ型糖尿病、甲状腺炎和胃炎等)和系统性消耗疾病,而注射CD+4 CD+25细胞群可以抑制这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从而最早证明了该群细胞具备免疫调节能力。

CD+4 CD+25 Treg约占外周血及脾脏CD+4 T细胞的5%~10%,CD+4 CD+25 Treg除表达CD4分子和CD25分子外,其特征标志为其高表达转录因子Foxp3。

Foxp3不仅能作为CD+4 CD+25 Treg的标志分子,还是决定CD+4 CD+25 Treg功能的关键基因。

Scurfy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病和Foxp3基因除(Foxp3-/-)小鼠引起的疾病与人类的X染色体连锁的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失调综合征(XLAAD)疾病非常相似外,且Foxp3-/-小鼠不显示CD+4 CD+25 Treg活性。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唐康侯永利王亚珍陈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中图分类号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185-07[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等相关领域进展以及人类对免疫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免疫组学从最初解析B细胞受体(BCR)、T细胞受体(TCR)基因序列逐渐发展为解析和绘制宿主免疫系统和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主要包括抗原表位组学、免疫基因组学、免疫蛋白质组学、抗体组学和免疫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基于大量免疫学研究数据建立了ImmPort、VDJdb和IEDB等免疫学数据库,加速了新抗原表位的发现和免疫应答机制等研究。

免疫组学能够揭示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新型疫苗和免疫治疗策略开发,将有效推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药物治疗。

近年免疫组与暴露组等的整合以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对全面理解免疫系统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和调节机制、解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免疫组;免疫组学;免疫信息学;人工智能Advances in immunomics researchTANG Kang, HOU Yongli, WANG Yazhen, CHEN Lihua.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system,immunomics has evolved from initially deciphering gene sequences of B cell receptor (BCR)and T cell receptor (TCR) to unraveling and mapp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immune system and antigens, as well as panorama of host immune system response mechanisms, which now encompasses various research areas, such as antigen epitopeomics, immunogenomics, immunopro‐teomics, antibodyom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immunological research data, immunological databases such as ImmPort, VDJdb and IEDB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ccelerate discovery of new antigen epitopes and study of 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s. Immunomics has reveal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e system and diseas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ly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integration of immunome with exposome and fusion i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immune system's response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well as decipher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Key words]Immunome;Immunomics;Immunoinformatics;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免疫组(immunome)是宿主免疫系统与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包括免疫系统的识别对象、识别受体以及参与免疫应答过程的其他分子[1-3]。

免疫学实验论文——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免疫学实验论文——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免疫学实验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效价测定班级:生物技术1401小组:11姓名:2016年11月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小鼠效价检测摘要:本试验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抗原,对小鼠和家兔进行免疫,以制备高效价抗血清。

采用多次中程免疫使产生免疫应答小鼠的血清中抗体达到实验所需的要求,然后采集小鼠血液,从中分离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利用间接ELISA 方法测得抗血清效价。

关键词:抗血清;间接法ELISA ;抗体效价前言: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 )注入到健康小鼠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三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小鼠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利用间接ELISA 法,将抗原BSA 包被在酶标板上,加入待测的抗体,再加相应的二抗,生成复合物后再加入底物显色,借助仪器测得的光吸收值计算抗体效价。

材料与方法:实验主线:实验材料:包被缓冲液(0.05M pH 9.6碳酸盐缓冲液)、10ug/ml 抗原(牛血清白蛋白)、0.01M PBS 溶液、5%(w/v )脱脂奶粉、PBST 洗涤液(含0.05%Tween 20的0.01M 的PBS )、2M H2SO4、待测抗体、HRP 标记的羊抗小鼠IgG (二抗)、底物溶液TMB 、健康小鼠酶标板、酶标仪、保鲜膜、排枪、离心管、玻璃棒、烧杯、离心机、恒温箱动物免疫抗血清的采集与分离中程免疫3次间隔一周间接法ELISA 测定抗血清的效多克隆抗体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动物的免疫:1.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应考虑抗原与动物的种属关系、抗原性质与动物种类、免疫血清的需要量、免疫血清的要求以及动物个体等因素。

选择与抗原亲缘关系远的动物,尤其在制备抗免疫球蛋白(Ig)抗体时;根据抗体的需要量选择动物,制备一抗常用动物为小鼠和家兔,制备二抗常用动物为羊和马;常用青壮年期的雄性动物。

医学免疫学绪论

医学免疫学绪论

发现了人类血型
1960年 Burnet, Medawar
负向免疫应答(免疫耐受):T、B细胞介导,主要针对自身抗原。
适应性免疫应答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T,B细胞识别抗原; 增殖活化阶段: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
和效应分子;
效应阶段:清除抗原。 特点: 特异性和多样性: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能够区分不同微
生物或抗原之间的微细差异;TB细胞库呈高度异质性.
1. 免疫解剖学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膜 分子,信号转导分子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
细胞; 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粒细胞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授课教师:
邱晓彦教授:中心实验楼520
82805477
尹艳慧副教授:中心实验楼609
黄晶教师: 中心实验楼503
82802710-5038
导言(p1)
1.免疫的概念 即指免除疫病及抵抗多种疾病.
2.免疫学的中心法则: 识别“自己”(Self) 及 “非己”(Nonself)
系统具有感知自身应答的强度并实施调节的能力。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指对
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发生正免疫 应答的现象。
免疫应答的类型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遇异 己成分后,首先并迅速(96小时之内)发挥防御作 用的。没有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姓名: 苗森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班级: 13级研究生学号: 1340020241指导教师: 王子荣2013年4月20 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摘要: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指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优点,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检测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免疫测定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免疫学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

关键词: 免疫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应用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Safety TestingAbstract:The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refers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gen and antibody binding rea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echnology. With high sensitivity, high specificity, detection of low cost, safe, reliable, and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and quick, in food safety testing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is main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enzyme immune detection technology, ria technology,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st technology,he 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ology, the new technology of immunoassay in food safety testing.The application of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of food safety related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Key words: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Food safety testing; 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在食品中检测出的有毒有害物质组分和种类也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近年来的苏丹红事件、啤酒甲醛风波、人造蜂蜜事件、毒奶粉事件、狐狸肉冒充驴肉事件等都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食品中很多需要检测的物质含量都是极低的,样品中待检物的浓度常为μg、ng 甚至pg 级,除此之外很多的检测物除了需要检测物质本身成分以外,还需要对其相关衍生物和降解物进行测定,区别元素的价态以及同位异构体等。

如何快速、有效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残留,保证食品的安全供应是食品检验中的一个重点。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指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优点,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

1、免疫荧光技术(IF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IFA)是指利用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进行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学标记免疫检测技术。

IFA通常有的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操作形式,是使示踪物质和抗体分子相结合,通过抗原抗体的反应进行细胞或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定位。

现在对于霍乱弧菌、痢疾志贺菌、炭疽杆菌和布氏杆菌等的试验诊断有着良好的效果,流式细胞分析是荧光抗体技术的一种特殊应用,该应用不仅能够用于检测受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 而且能够检测受染细胞内的病毒抗原[2]。

除此以外,免疫荧光技术对于检测抗生素残留也有一定的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应用到免疫荧光技术所衍生出的许多新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更加精确的检测的目的。

张冬青等[3]研究了膜溶解、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对饮用水中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结果是其回收率分别为56%和35%均高于EPA1623 方法的质量控制要求。

免疫荧光技术不但操作方法简单而且成本低,在国内的水源检测方面广泛的进行使用是可以实现的。

有研究者把免疫荧光技术与微菌落技术结合使用,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菌落免疫荧光技术(M-CIF)[4]。

微菌落免疫荧光技术法重复性和敏感性都很好,通过实验用已知沙门氏菌浓度测定最低检出量,普通的方法检出为10个/mL, 而菌落免疫荧光技术为5个/mL; 通过试验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重复10次, 阳性菌落均颜色稳定,荧光明亮;而阴性菌落均荧光相对很弱[5]。

仅需5~ 6 h就能用菌落免疫荧光技术对不同菌落进行特异性的荧光染色鉴别细菌, 所以该技术在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6]。

2、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7]。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8]。

常用的 ELISA 检测的农药残留种类有:有机磷农药: 有报道采用 ELISA 法检测对乙酰甲胺磷。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骆爱兰等以菊酯类农药的通用结构间苯氧基苯甲酸(PBA)为半抗原, 与牛血清蛋白(BSA)结合制备多种菊酯类农药有特异性的广谱性抗体, 建立间接竞争 ELISA 检测方法, 对 PBA 最低检出限达0.193μg/mL,抑制中浓度为 3.707μg/mL,且对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均有特异性识别[9]。

有机氯类农药:Deschamps等用毒莠定与 BSA 结合免疫兔和小鼠,分别制备多克隆抗体和 McAb, 比较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兔抗血清的线性范围为 5-5000 ng/mL, 最低检出限为 5 ng/mL, 小鼠 McAb 的线性范围为1-20 ng/mL, 最低检出限为 1 ng/mL[10]。

生物毒素是其产生菌在适合产毒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在食品加工时虽然经加热、烹调等热处理, 但所产生的毒素结构一般不能被破坏,所以食品中生物毒素也日益受到关注[11]。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各国都严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致毒性和致癌性很强的真菌毒素。

20世纪70年代LA WELL 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法来检测黄曲霉毒素。

蒋建云等研究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试剂盒, 通过对抗黄曲霉毒素抗体与待测抗原、酶标抗原的竞争免疫反应和酶的显色催化反应相结合的技术来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含量[12]。

具有提取和纯化步骤简便、分析速度快、成本低、污染少, 准确度高和一次可测定大批量等优点[13]。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因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价廉、快速和不需烦琐的预处理的优点成为现场分析的首选方法[14]。

类似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在农药残留的检测过程中抗农药抗体对于结构非相关的靶抗原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与检测农药结构密切相关的个别的某些的农药或待检的代谢产物则可能与抗待检农药抗体发生交叉反应。

样品中如果存在的类似的物质,会导致该农药的定量检测降为定性检测或半定量或者出现定性假阴性与假阳性,会导致定量检测的准确程度变低,从而很大程度的影响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灵敏度和可靠性[15]。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制备抗体的时候比较较困难、也不能够多种成分进行同时分析、对试剂的要求和选择性比较高、有对类似一定程度的结构的化合物有交叉反应、分析不稳定或低分子量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难等[16]。

3、放射免疫技术(RIA)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放射免疫技术(RIA)是由BERSON和YALOW 1960年创建的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的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准确性良好,灵敏度高,由于标记物放射性核素的检测灵敏性特别适用于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的精确定量测定[17]。

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是指利用放射性物质作为抗原或抗体耦联物从而不需要ELISA 中的标记酶的技术。

通常在食品的安全检测过程中的同位素是C14和H3,放射免疫检测分析技术最先用于检测人血的对硫磷残留,残留量限为10-20 ng/mL,水中的残留量检测为4 ng/mL。

CHRAM等研究了放射免疫检测在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建立了CharmⅡ6600/7600 抗生素快速检测系统。

CharmⅡ系统是利用专一的受体来识别母环(结合于同一类抗生素族中的)以便最快速检测在样品中同一抗生素的残留情况[18]。

目前该检测系统就氯霉素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氨唑西林、四环素类及碱性磷酸酶这六项检测以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可。

1986年EVRAD等将牛的尿液提取并浓缩后,通过放射免疫技术对牛尿液中诺龙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其灵敏度8 pg/mL,IC50值60 pg/mL。

通过对免疫原的设计使得放射免疫技术对它的代谢产物19- NA和19- NE也有很高检出率。

放射免疫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假阳性,可以将其大量检测阳性率较低的样品,在肉类、果疏以及水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中有广泛应用。

放射免疫技术还能够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及分子类物质,例如有学者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牛奶中的天花粉蛋白进行了测定[19]。

4、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从20世纪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三大标记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