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浅析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强度标准差是反映混凝土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 , 值越 小说 明混凝 土的 生产水平越高, 如果混凝土的质量不均匀, 混凝土浇筑后存在薄弱环 节, 更
加容易 由于收敛应力而产生裂缝, 另外, 保持一定的混凝土浇筑强度 , 对 于 防止混凝土裂缝 也是重要 的, 在同等温度应 力影响下 , 开裂 多是在抗拉 强 度较低的混凝土部分发生 ,并且相邻的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变形相 互约束 ,
会过大 。降温法就是在混凝土外部洒水 降温 , 这种 使混凝 土表 面温度接近 ( 甚至低于) 环境温度 , 因此能有效地防止表面裂缝 的产 生。另外一种 降温 的方法就使用埋入混凝 土中的循环水水管降温 。 3 、 采取合适 的养护措施 早龄期混凝土如果 同时暴露在低 的环境温度 、 高的表面温度 以及干燥 收缩 的情况下 , 很容易产生裂缝 。 应该安排好拆模 时间, 在拆模后保护性 隔
来减轻收缩效应 。 为了保持混凝土表 面温度 与内部温度 以及外界大气 的温 差在 规定范围 内, 需要 设置隔热层 以免温度 的骤 然变化, 使表 面混凝土 的 温度 能缓慢地接近环境温度 。 4 、 合理布置浇筑方案
对于结构尺寸不太大 的混凝土构件可采用分层连 续浇筑 法, 从短边开 始沿长边方 向进行 。对于厚度不大而面积较大 的构件 , 宜采用 分层分段踏 步式推进 的斜面浇筑方法 , 而对于长度 大大超过 厚度 的混凝土构件 , 一般 采用斜面分层法 ,混凝土浇筑顺序应保证新浇筑 的混凝 土不出现冷缝 , 采 用薄层浇筑 , 层 问结合按施工缝处理 , 并要控制好层 间间歇 时间, 间歇时 间 过长 , 已浇筑 混凝土 的弹 性模量增长得 过高, 约束会过 大以致在新老 混凝
生, 有效降低混凝土 内部的温度。 ( 3 ) 细骨 料: 在对细骨 料进行选择 时, 使用颗粒 直径相对较大 的中 、 粗 砂进行混凝土 的拦制 , 相对于用细砂 拌制混凝土可有效减 少 1 0 %左右 的用 水量 。细骨料拦制 当中中砂粒径最好 能大于 O . 5 mm, 含泥量在 5 %以内, 这
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摘要:混凝土是建筑行业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且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高层建筑需求急剧增多,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也随之出现了问题,这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本文就针对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进程加快,也使得很多的建筑工程鱼目混珠,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混凝土的施工。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问题,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只有混凝土施工技术过关了,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而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一、目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1.混凝土裂缝的情况:粘着裂缝、水泥石裂缝、骨料裂缝是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三个主要裂缝问题。
粘着裂缝主要是混凝土的骨料和水泥石的粘着面发生的裂缝;水泥石裂缝主要是指混凝土骨料与骨料之间进行粘着的水泥石的裂缝;骨料裂缝是骨料本身的裂缝。
2.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在施工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及水泥水化热升温都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天气突然变化,引起大幅度的温度变化,就会引发较大的温度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开裂,这种情况也是较为常见的;另一个就是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水化热,这个热量不易散发,就会导致内部温度的急剧上升,从而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
此外,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变形也会导致混凝土在施工中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浇筑问题在施工中对混凝土进行浇筑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技术性也是很强的。
目前很多的施工单位就存在混凝土浇筑问题。
浇筑技术不成熟、浇筑不合理就会对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建筑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在浇筑前必须划分施工段、各方面协调好,计算好时间,对混凝土进行连续浇筑,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出现施工缝或者冷接缝。
(三)混凝土养护问题混凝土养护好,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进行中维持良好的状态,因此混凝土的养护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摘要: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水平的象征,是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问题。
本文着重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要求,以供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材料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设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出现,都为高层建筑的建造提供了可能。
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地猛增和城市用地有限、地价昂贵,客观上迫使建筑物不断向高层发展,再加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世界各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更促进了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
如今,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水平的象征,是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问题。
本文着重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要求,以供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1、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要求1.1 水泥集料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要根据结构设计强度确定。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集料的粒径和级配对泵送混凝土影响较大,一般碎石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则宜小于或等于1:2.5。
集料的级配应符合要求,使用时可根据砂石的供应情况测定级配曲线。
粒径在0.315mm以下的细集料所占比重一般不应少于15%,在20#左右为宜。
泵送混凝土应比普通混凝土适当提高砂率,以适应管道输送的要求。
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又能保证可泵性的条件下,一般砂率宜为40%-50%。
1.2 外掺剂泵送混凝土以及高性能混凝土均应掺一些细掺料,以改善混凝土的流态、和易性及砂石间的粘聚力。
当前用得最多的细掺料有水淬高炉矿渣、粉煤灰、沸石岩粉、硅粉尘(又称硅灰),它们都有一定的活性,可提高早期或后期的强度。
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球形玻璃体,具有较高活性,不仅对混凝土强度,尤其是后期强度有利,并且能改善工作性,已在泵送混凝土中大量掺用。
高层建筑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结构向大跨度、高层与超高层及超大型方向的发展,对构件的承载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因此,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了高强混凝土施工中原材料的控制方法和施工工艺。
关键词:高层建筑高强混凝土施工工艺原材料的控制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制更为严格,没有高质量的原材料是配不出高强度混凝土的。
1.1水泥《规程》规定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应使用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建议》规定配制高强度混凝土使用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硅酸盐水泥、早强型硅酸盐水泥及明矾石水泥,水泥中碱(k2o+na2o)含量不超过0.6%。
对于这两个规定中规定中使用明矾石水泥时应注意在混凝土原材料水化中,不能产生硫铝酸盐,以免产生膨胀破坏。
1.2 粗骨料对于高强度混凝土来说,对粗骨料主要要求是:抗压强度、表面特征及粒径等,对粗骨料质量要求是:抗压强度、表面特征及粒径等,对粗骨料质量要求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及卵石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jgj53—79)外,以下几种性能应予考虑。
强度与弹性模型: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应采用强度高的骨料,以免在混凝土受压时,粗骨料首先受压破坏,当粗骨料强度大于混凝土强度时,骨料强度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
表面特征:表面特征是指粗骨料表面粗糙程度、沁水情况及活性等。
试验早已证明,用表面粗糙的碎石比用砾石拌制的混凝土强度高10%左右,亲水骨料(如石灰岩)比疏水骨料(如花岗岩)强度高。
最大粒径与普通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粒径决定于结构界面尺寸与钢筋疏密程度,尽量选用较大粒径骨料,以减少用水量节约水泥。
而在高强度混凝土中,当粗骨料最大粒径超过40mm时,由于减少用水量获得的强度提高,被较少的粘接面面积及大骨料造成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等不利影响抵消,并没有什么好处。
石粉含量粗骨料中有害杂质(含泥量、有机质含量、硫化物含量等)含量在jgj53—79中已有规定,但在碎石破碎加工生产中所产生的粒径小于0.08mm的石粉未作规定,石粉含量增加,使得混凝土需水量、增加、拌合物粘性增大、坍落度减小,对高强度混凝土、大坍落度泵送混凝土尤为明显,不利于高强度混凝土的工作性。
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浅析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如今我们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最长见的就是高层建筑物,而高层建筑体系中大体积混凝土是高层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136号)的要求。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工作的施工质量和技术要求,有必要针对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以介绍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并重点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规定、施工技术、施工配比设计、混凝土养护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规定;养护前言: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剧烈变化,使混凝土浇筑体早期塑性收缩和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增大,使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温度收缩应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浇筑体或构件发生裂缝的现象并不少见。
所以如何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有害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由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建构筑物的设计强度等级的提高,水泥等胶凝材料细度的提高,各种外加剂的掺入,用水量的减少,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为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度应力或由于混凝土干燥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的变化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形而产生裂缝的问题由为突出。
1、高层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规定和特点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除应满足普通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可施工性能外,还应控制有害裂缝的产生。
为此,施工单位应预先制订好满足上述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应进行技术交底,切实贯彻执行。
较普通体积混凝土结构而言,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积相对较大,且块体相对较厚。
(二)是混凝土结构所需连续浇筑量相对较大,且其结构对于整体性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较普通混凝土来说,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更高。
深入探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直至其标高 , 并且底板无多余混凝 土。
④振捣过程 中, 防止 振动模板 , 要 并尽量避 免碰动钢 筋、 管
道、 止水 带 、 埋 件 等 。 预
() 2 清理模 板: 采用气泵将模板上的杂物清理干狰 。将杂物
吹 到 顶 板 的预 留孔 处 , 预 留孔 处 清 除 干 净 。 从
⑤ 每振捣完一段 , 随即用刮杠刮平 , 木抹抹平 。
1 墙体 混 凝土 浇筑 . 2
() 体 混 凝 土 浇 筑 工 艺 流 程 : 筋 上 缠 上 塑 料 布 一 搅 拌混 1墙 插
() 3 施工测量 : 测量人员从标高控制点将标高投测到作业面
上 , 墙 体 的 5 c 标 高控 制 线 引测 在 墙 体 暗 柱 的主 筋 上 。用 小 将 0m 白线 连接 标 高控 制 点 。 () 设浇 筑 混 凝 土 的马 道 : 螺 纹 2 4搭 用 0的钢 筋 做 马凳 , 马凳 上 铺 设 脚 手板 。 是 施 工 人 员 需要 站 立 的地 方 均 需满 铺 脚 手 板 。 凡 () 施 工 缝 处 的 混 凝 土 用 水 润 湿 : 5将 浇筑 混 凝 土 之 前 , 工 施 人 员 用 喷 雾器 将 墙 体 施 工 缝 处 混 凝 土 统一 浇 水 一 边 。
标准检查 。
刷 , 白道 长度 为 4 0 红 0 mm, 在下料过程 中用尺 杆检 查下料高度 ,
当 一 端 墙 体浇 筑 完 一 层 以后 , 入 下 道 墙 体 浇筑 混 凝 土 。 转 () 凝 土 振 捣 : 凝 土 振 捣 棒 要 快 插 慢 拔 , 筑 时 用 低 压 7混 混 浇 电灯 照 射 进行 , 捣 时 间控 制 为混 凝 土 不 在 沉 落 , 混 凝 土 气 泡 振 且 不 再 出 现 为止 , 同时 在振 捣 上 层 混 凝 土 时 , 凝 土 振 捣 棒 要 插 入 混 下 层 混 凝 土 5r, e 以保 证 混 凝 土 结 合 严 密 , 保 证 振 捣 棒 插 入 深 a 为 度 , 混凝 土 振 捣 棒 上 每 4 c 处 缠 一 道 胶 布 , 为 振 捣 手 控 制 在 0m 做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研究

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研究摘要:由于现行的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保证加固质量,施工后混凝土抗裂强度、受剪承载力以及抗压强度仍然比较低,本文致力于研究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
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工程背景,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对该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置换、扩增混凝土截面面积及植筋锚固、混凝土碳纤维加固,完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加固施工。
通过对施工后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加固后混凝土裂缝最大宽度比较小,符合规定要求,并且受剪承载力与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提升,本次施工具有良好的混凝土加固效果。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原有的布局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
因此,必须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和改建,其中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在高层建筑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改建的过程中,为了改善建筑的居住功能,往往会对此类结构的高层建筑进行扩建。
同时,由于老式混凝土结构高层的设计规范性不高、抗震能力差,为解决此种问题,本文将结合工程需求,对此类结构的加固施工技术展开研究。
1混凝土结构加固基本原理新、旧结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抗剪强度。
新旧结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抗剪强度是指在加固混凝土建筑时,新浇混凝土与原有结构混凝土之间产生的粘结效应所能承受的剪切力。
加固混凝土建筑时需要更换或加设钢筋、梁和柱等构件,同时使用新混凝土进行填充和修复。
然而新旧混凝土材料性质不同,如果粘结抗剪强度不足,将会导致新混凝土与原有混凝土之间出现分离或剥落,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加固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时,需要考虑粘结抗剪强度的问题。
如果粘结抗剪强度不足,就可能会导致新混凝土与旧混凝土之间出现分离和剥落,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2.1木质模板制作的技术完成施工准备进行正式施工环节后,首先需要进行施工所需大模板的制作,该工程选择使用木质结构的大模板。
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

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超高层建筑质量的不断提升得益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但仍存在很多因素会对其质量造成影响,需要在发展和运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足之处,并以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实践来更好地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一、混凝土性能研究1.1 可泵性评价混凝土可泵性,多是新拌混凝土在泵压条件下,管道输送流动难度,稳定度等,多为内聚性、流动性。
其中,流动性是在重力、外加屈服力作用下,拌合物产生明显流变特性,当流变性越高时,则越可以促进混凝土泵送。
内聚性主要为拌合物抵抗分层离析能力,在压力、振动状态下,混凝土拌合物不会出现浆体、骨料分层问题,且可泵性良好,可以确保混凝土泵送环节的流动性,降低阻力,不会出现泌水、离析问题,也不会堵塞管道。
1.2 原材料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当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水泥使用量: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水泥使用量少,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要求。
当水泥使用量较大时中,则混凝土粘度比较大,会加大泵送难度。
所以,水泥使用量必须深入分析可泵性、强度指标。
普通硅酸盐水泥保水性能良好,泌水度小,因此便于泵送。
第二,粗骨料:粗骨料最大粒径、泵管管径比为1:4-1:5。
针片状石子含量小于10%,泵送混凝土时,避免堵塞甭管。
粗骨料应用连续级配方式。
第三,坍落度:为了避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阻力,应当将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0mm-200mm。
第四,粉煤灰与外加剂:为了确保超高层混凝土泵送可泵性、流动性,延长混凝土凝固时间,降低水化热,避免出现离析问题二、超高层建筑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2.1 泵机设备选型与位置布设为了保证一次性泵送成功,必须深入分析工程实况,合理选择泵机规格与型号。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泵机运输距离应当大于150m,出口压力理论值达到35MPa,泵送排量为每小时90m,水平泵送距离为6075m,垂直泵送高度为112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混凝土施工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工作的施工质量,对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并重点探讨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我国的建筑工程结构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施工结构要求更高。
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结构柱轴压比以及截面尺寸不能过大的要求,混凝土设计强度必须要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大,两者的差值会越大。
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技术复合制度、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和工程质量的预控。
在施工中为保证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本文将结合几个具体的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发现更高质量、更大强度的混凝土技术。
一、高层建筑结构中混凝土的特点分析
体积相对较大,块体较厚
用在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一般都是大体积的混凝土,因此原材料
的选择极为重要,符合各项规范要求方可使用,因此不能将一般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套用在高层建筑上施工上。
混凝土结构所需连续浇筑量相对较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对于整体性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相对于较普通混凝土来说,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都是体积比较大的,而且混凝土水化热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更高。
需要水平分层施工
如果混凝土的厚度大于1.5m,那么我们必须考虑进行水平分层施工的设置,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
抗渗功能较高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它的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基础结构中,而且通常都是埋在地下的,因而其所受外界环境温度改变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对于抗渗方面的性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进行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进行水化热的影响以及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等相关问题的分析。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分析
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基础形式通常都离不开混凝土结构的地板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或承台,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处理过程以及其采取的处
理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各国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我国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方面的规定是:“大体积混凝土其内部与表面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外表面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都不可以超过25℃”。
三、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1)材料的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技术主要应注意:一,确保材料的质量;二,注意对混凝土温度进行控制。
为了确保不同强度的建筑均可满足其要求,施工前必须先要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搅拌,柱子混凝土应尽可能加大石子的用量,并且减少水泥、水灰的用量,对粉煤灰及外加剂的配合比进行调整。
对于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应注意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情况,进行碎石的浇水过程中药确保温度的适宜,同时确保通风良好。
(2)混凝土浇筑技术
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它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应该注意浇注的种类及其浇筑方量等问题。
浇筑时,必须严格遵守浇注顺序,先浇筑柱、核心筒墙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区;后浇筑梁板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区,根据核心筒墙、柱、梁、板混凝土的浇筑依次进行施工。
不允许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流入柱、核心筒墙区。
浇筑的间隔时间来说应尽量保持在2h 之内,浇筑的厚度维持在5cm,而高度维持在45cm。
采取相同的坡度进行梁、板混凝土的浇筑,并且为了确保浇筑环节的质量,一定
要等到筏板凝固后再进行二次浇筑。
(3)混凝土温测技术
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的温测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底板产生裂缝。
必须对其各土层的温度都进行温测,并就其温度特性分别进行分析。
通常采用的是电阻型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测量时应注意先进行位置的选定,并进行记号的编订和定位,测温点以及测温线是要分步进行的,然后再进行温度的测量。
此外,应该防止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的出现。
(4)混凝土养护技术
为了实现对混凝土温度的有效控制,满足混凝土抗力方面的相关要求,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还应对其进行及时养护,使其不会因温差和强度等级不同而产生收缩裂缝。
浇水次数以能使混凝土面层,特别是梁保持湿润状态为准。
除了板面浇水外,板下梁侧也要注意浇水养护,并尽可能推迟梁侧模的拆模时间。
此外,为了做好保温保湿工作,避免混凝土的表面由于脱水而导致裂缝的产生,还要对混凝土进行塑料布的覆盖,并在塑料布的基础上进行防寒毡的覆盖,一般混凝土养护不少于7天;防水抗渗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14天;后浇带混凝土养护不少于28天。
最后,还要注意设置隔热层,以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降低。
四、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方案
(1)在进行施工时,为了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应该按照由浅
到深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即:先施工楼群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种承台施工的顺序可以降低楼群的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主楼应该采用水平分成间隙施工方法,在进行3.00m厚承台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分两层进行浇筑,分层厚度各1.5m,间隔时间应该在7d以上,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
(3)混凝土的布料顺序:混凝土的浇筑拟采用由远而近、薄层覆盖的顺序,循序推进。
由一边向另一边推进,一次浇筑一个坡度,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
还要根据混凝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在场地中间设置混凝土输送泵。
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铺设混凝土泵管由中间向两边浇筑。
(4)混凝土的布料方式: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布料,在浇筑点2m~3m的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采用溜槽配合施工浇筑基坑两侧,其分层厚度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控制300mm~500mm内。
(5)混凝土的振捣: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由低向高插入振捣,严禁深插或浅插,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为400mm,每棒要插入下层1/3棒长,而且每个作业面分前中后3排分别振捣混凝土,以边浇筑一边成型,然后抹平底版表面标高厚度。
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直上直下的动作,插点要均布,切勿漏插点;上下要抽动,层层要扣搭;时间掌握好,操作要细心,软管莫卷曲;不得碰模板,不得碰钢筋;并且快插慢拔,本过程基本在15~20秒且隔30秒后进行第二次复振。
当坍落度在100以上时,振动时间不大于15秒。
特别注意振捣还要看其无显着气泡和无明显下降为
准。
(6)混凝土的泌水及浮浆处理:因为混凝土的浇筑是采取的分层浇筑方法,所以混凝土的上下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而且其内在自由水较多,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导致了在混凝土的浇筑的时候,所以应先在没有浇筑的一边设置集水坑。
(7)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在浇筑后2h~3h,按照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
因为高层建筑的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所以还需要用木槎反复的进行搓压,在混凝土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直到其表面密实平整。
(8)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后,还要注意及时做好混凝土的一些列的保温、保湿的养护工作,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充分发挥徐变特性,进行缓慢降温,减低温度应力。
(9)混凝土的养护: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裂缝,应该在混凝土浇筑约4h后,先在板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2~3层麻袋进行保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的施工,首先必须要熟悉有关混凝土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还有认真全面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弄清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对混凝土的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应该进行控制,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来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进一步加强大体积混
凝土的养护工作,这样方可确保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完善工作。
而言,参考文献
[1]李志伟.浅论高层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协论坛,2009(1).
[2]鲍永宏.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施工的技术特点及实例[j].科技
经济市场,2006(8).
[3]田金红.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
房地产业,2011,(03).
[4]李福民.关于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4).
[5]隗寿军,张治福,韩勇.高层建筑基础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