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科大方剂学(校正)12治风剂PPT课件
《治风剂》ppt课件

养血滋阴,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返回
一、组成:
白附子 祛风化痰,祛头面之风 热酒调服药
全蝎
祛风通络
止
末,每服3克
僵蚕 祛风化痰 痉
宣
通血脉,引药入络
特点:1、力专效著,有毒慎用 孕妇忌用,
适于体质壮实者。
2、药性温燥 阴虚、血虚忌用。
二、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三、主治:
者。
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而致口眼歪斜
益母草
活血利水
杜仲、桑寄生
补益肝肾
夜交藤、茯神
安神定志
平肝潜阳
清热活血 补益
作用特点:善治头痛目眩,清热力强,
兼能安神。
二、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证。
三、症状: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
血压轻证。
弦。现代医学用于高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返回
一、来源: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地、麦冬、麻仁、 阿胶、生姜、桂枝、人参、酒、大枣)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返回
一、主治: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
乱之证。(类中风)
辨证要点: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肢体渐觉不利,
口眼渐形歪斜,脉弦长有力。
二、治法:
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
肝风内动
镇肝熄风
三、方解:
怀牛膝
滋养肝肾,引血下行,折其阳亢
代赭石
重镇平肝潜阳
生龙骨、牡蛎
• 21.独活寄生汤的主治是( )
• A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B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 C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D 补养阴血,滋阴熄风
• E 清热熄风,益气解痉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治风剂

以。;
成医立
之,地
!仁之 道道
【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也,
,曰
而柔
必与
智刚
以;
先立立
之人天
【运用】 , 之之
勇道道
以,,
副曰曰
之仁阴 ,与与
❖为治疗风中经络,口眼喎斜的常用方
仁义阳
以。; 成医立
❖辨证要点:卒然口眼喎斜,舌淡苔白
之,地 !仁之
❖加减:外风重,加荆芥、防风等;内风重,肌肉摰动,加蜈
治 风 剂
概 念 ◇ 先 立立
之人天
,之之
勇道道
以,, 副曰曰 之仁阴
【组成】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
,与与 仁义阳
【功用】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以。;
成医立 之,地
【主治】风病
!仁之
道道
也,
,曰 而柔 必与
◇风邪致病的特性
智刚
以;
1. 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发展迅速)
2. 风性主动(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
先立立
之人天
【运用】 , 之之
勇道道
以,,
副曰曰
之仁阴 ,与与
❖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
仁义阳
以。; 成医立
❖ 加减: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
之,地
!仁之 道道
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加
也,
,曰 而柔
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必与 智刚 以;
① 使筋脉得养,令舌体柔和,手足强健; ② “济风药之燥”,使祛风而不伤阴血; ③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先立立
【方解】 之 人天
《方剂学》之治风剂 课件

第十三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0g) 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细辛去芦,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各60g)[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本方所治之头痛,为外感风邪所致。
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
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风邪犯表,则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即为头风。
外风宜散,故当疏散风邪以止头痛。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故为方中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
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 (《本草纲目》卷 14);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共为方中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
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方剂学治风剂课件(2024)

组成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 陈、甘草。
功效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
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 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 有力。
18
天麻钩藤饮
2024/1/29
白芷
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 痛、鼻塞流涕、鼻渊、牙痛、带下等病症。
22
熄风药
2024/1/29
羚羊角
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 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等病症。
组成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 草、细辛、防风、薄荷。
2024/1/29
03
04
功用
疏风止痛。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 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
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10
大秦艽汤
出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功用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2024/1/29
组成
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 、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 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独活。
疏散外风剂的适应证
适用于外风侵袭所致的诸病。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 斜,甚则角弓反张等。例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玉真散等。
疏散外风剂的分类
根据作用不同,疏散外风剂可分为祛风除湿剂、祛风止痒剂、祛风解痉剂等。
9
2024版《方剂学治风剂》课件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2024/1/26
24
关键知识点回顾
01
02
03
04
治风剂的定义、分类及 作用机制
常见治风剂的组成、功 效与应用
治风剂在中医临床中的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治风剂与现代医学的关 联及研究进展
2024/1/26
25
学习心得分享与交流
通过学习,我对治风剂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掌握了其基本理论和
5
治风剂的作用与意义
祛除外风
平息内风
通过发散、疏解等方法,将侵入人体的外邪 (如风、寒、湿等)排出体外,从而消除由 外邪引起的各种症状。
通过镇静、安神等方法,平熄体内因脏腑功 能失调而产生的内风,从而缓解或消除由内 风引起的各种症状。
治疗多种疾病
丰富中医方剂学内容
治风剂不仅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常见疾 病,还可用于治疗中风、癫痫等严重疾病,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方剂学治风剂》课件
2024/1/26
1
2024/1/26
• 方剂学治风剂概述 • 常见治风剂类型及特点 • 治风剂的核心药物与配伍 • 治风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 课程总结与展望
2
01
方剂学治风剂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治风剂是指一类以祛除外风或平息内风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
中风
02
治风剂在中风治疗中也有应用,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可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癫痫
03
治风剂还可用于治疗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定痫丸、白金丸
等,以熄风止痉、豁痰开窍。
17
《方剂学》治风剂ppt课件

03
治风剂的组方原则及配伍方法 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髓,对 于学习中医方剂学具有重要意 义。
2024/1/26
6
02
疏散外风剂
2024/1/26
7
概述与特点
概述
疏散外风剂是一类具有疏散风邪、解 除表证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 疗外感风邪所致的病症,如感冒、头 痛、身痛、咳嗽等。
特点
这类方剂多具有辛散轻扬、宣散透表 的特点,能够宣通肺气、发散肌表, 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
2024/1/26
8
常用药物与方剂
常用药物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等。
常用方剂
荆防败毒散、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等。
2024/1/26
9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疏散外风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身痛 、咳嗽等外感风邪所致的病症。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辨清病邪的性质和部位,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由羚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钩藤(后下)、菊花、白芍 、生甘草、竹茹、茯神组成,主治肝热生风证。
13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肝阳上亢证
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治宜平肝潜阳熄风,常用天麻 钩藤饮加减治疗。
肝风内动证
表现为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蹇涩,或舌强不语,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治宜熄风止 痉,常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
2024/1/26
14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辨清病证的虚实
在使用平熄内风剂时,需辨清病 证的虚实。实证以熄风为主,虚 证以滋阴养血为主。若虚实夹杂 者,则应根据病情灵活配伍用药 。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方剂学》PPT课件:13-治风剂

疏风除湿 清热养血
佐 当归、生地 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胡 麻 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佐使:甘 草 ──清热解毒,和中调药
下次课讨论思考题
1、镇肝熄风汤中为何要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 为君药?
2、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 方中为何配伍疏肝清热之茵陈、川楝子、生麦芽?
3、天麻钩藤饮中配益母草的意义怎样?
[方药配伍] 君:川芎 ─--疏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 少阳、厥阴经头痛) 薄荷 ──(重用)制诸风药之温性 臣 荆芥 疏风止头痛、并清利头目
羌活
长于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
疏风止痛 长于治阳明经头痛
佐 细辛 ──散寒止痛
防风 ──疏散风邪
清茶 ──清利头目,并制风药之 温燥与辛散,使升中有降
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草──调和诸药
[主治证病机]
消风散
风疹 湿疹
皮肤瘙痒 ---风 疹出色红 ---热 渗出津水 ---湿
风热或风湿之邪 浸淫血脉,郁于肌腠
[治法] 疏风止痒为主,兼以清热祛湿。
[方药配伍]
荆 芥、防 风 疏风散邪以止痒 君 牛蒡子、蝉蜕 “痒自风而来,止痒先疏风”
苍 术 ──祛风燥湿 苦 参 ──清热燥湿 除湿 臣 木 通 ──渗利湿热 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
第十三章 治风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各类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3、熟悉: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4、了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玉真散。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 剂。
方剂学治风剂ppt医学课件

祛风止痛药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通鼻窍,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细辛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
祛风止痒药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止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透疹,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
方剂学治风剂ppt医 学课件
目录
• 方剂学治风剂概述 • 治风剂常用药物及功效 • 治风剂配伍方法与技巧 • 治风剂在各类疾病中应用举例 • 治风剂使用注意事项及禁忌 • 现代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方剂学治风剂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治风剂是指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
分类
用于治疗痹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等。
独活寄生汤
用于治疗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症状包括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等。
蠲痹汤
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
皮肤瘙痒类疾病应用举例
消风散
用于治疗风疹、湿疹,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疹出 色红等。
当归饮子
用于治疗血虚风燥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干燥 等。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
治风剂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头痛、眩晕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出现这些症状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应对措施
针对不良反应,可采取减少剂量、改变用药方式等措施进行缓解。同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临床应用
❖ 1、原则:病邪所致的实证。 ❖ 2、现代: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
皮炎、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 ❖ 3、加减
①风热甚者—银花、连翘、薄荷。 ②湿热甚—重苦参,加地肤子、赤茯苓。 ③血热甚—重生地,加赤芍、丹皮、紫草。 ④湿疹—配合新鲜马齿苋外敷。 ❖ 4、使用注意: ①饮食清淡、禁辛辣、烟酒、鱼腥、浓茶。 ②血虚生风禁用。
二、主治—风邪头痛
❖ 1、病机:风中三阳,循经上犯,阻碍清阳。 ❖ 2、主证:头胀痛(前额、眉心、两侧、巅顶、
后脑、满头、偏头),苔薄、脉浮 (或恶寒、发热、鼻塞) ❖ 3、与表证的区别 ① 以头痛为主证(表证头痛多感冒后作) ② 多精神刺激后作。 ③ 现代:N性头痛、鼻炎、鼻窦炎头痛。 ❖ 4、问题:风寒还是风热?
四、应用:
❖ 1、原则:头痛之要方,偏风寒尤宜。 ❖ 2、范围:凡风邪挟寒、挟湿、挟热、挟瘀、
挟痰均可。 ❖ 3、加减:
⑴挟寒—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生姜、 苏叶,轻用薄荷。
⑵挟湿—苔白腻、脉浮滑、身重—苍术、重 羌活,轻薄荷。
⑶挟热—苔薄黄、脉浮数—去羌活,加菊花、 蔓荆子。
⑷ 挟瘀—带刺痛—红花、桃仁。 ⑸ 挟痰—吐痰涎,苔白腻、脉浮滑—二陈汤。
消风散《外科正宗》
一、组成:13药,原方整体药量轻,宜
适当提高。
二、主治
❖ 风疹 皮肤疹出色 疹出云片状,时隐时现 ❖ 湿疹 红瘙痒难忍 瘙痒不绝,抓破流黄水 ❖ 风毒湿热侵淫肌腠血脉—舌红苔黄(腻),脉
浮数或滑数。 ❖ 说明:①风疹 ②湿疹。
三、方解
❖ 1、作用—重在祛风(防、荆、蝉、蒡) 兼清热除湿(石、知、草、苍、苦、通) 佐以养血(生、归、麻)
现代医学用于高血压轻证。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一、来源: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地、麦冬、麻仁、阿胶、
生姜、桂枝、人参、酒、大枣)
加减复脉汤
(去姜、桂、参、酒、枣加白芍)主治邪热深入于
里,灼伤阴液 甲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主
治热灼阴液,筋脉失养,手指蠕动
三甲复脉
汤(加生龟板)主治阴虚,脉细促,心中儋儋大动,
第十七章 治风剂
❖ 一、定义:(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药、 散风或熄风、风病)
❖ 二、立法: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 三、作用—治风—祛风、除湿、止痛、
止痒、解痉、定眩、牵正、解语、 平肝、潜阳、清热、滋养。
四、适应证—风病
❖1、外风病证—风疹、湿疹、偏正头痛、
中风、关节挛痛。
❖2、内风病证—惊风抽搐、头痛、眩晕。
三、方解
❖ 1、治法—祛风止痛。 ❖ 2、配伍。 ❖ 3、散什么邪—风寒湿热—偏风寒。 ❖ 4、为何能治各部位的头痛?
川芎:辛温,祛风行血止痛———君 荆薄:辛凉,助君祛风清利头目—臣 羌活:辛温,善治太阳头痛 白芷:辛温,善治阳明头痛 助君臣 细辛:辛温,善长散寒止痛 佐 防风:辛温,辛散祛风要药 茶叶:苦寒:①清头目 ②防风药温燥—佐 甘草:甘温,调和药性—使。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一、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
乱之证。(类中风)
辨证要点: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肢体渐觉不利,
口眼渐形歪斜,脉弦长有力。
二、治法:
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
肝风内动
镇肝熄风
三、方解:
牛 膝:补肝肾,引血下行折阳亢———君
代赭石 龙 骨 专于潜阳以助治标
⑹伏风偏头痛—左右无定位,脉弦—僵、蝉或蝎、蚣。 ⑺鼻炎头痛—鼻流脓涕—重用白芷、防风,加苍耳子、
辛荑花。 ⑻巅顶头痛—重在太阳或厥阴—重用川、羌活,加藁
本。 ⑼前额、眉心头痛—重在阳明—重用白芷。 ⑽两侧头痛—重在少阳—加柴胡 ⑾满头胀痛—三阳风甚—重用川芎、羌活、白芷 4、使用注意—气血、肝肾亏损、阳亢,实火上攻不宜。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一、方解:
天麻、钩藤
平肝熄风
石决明
平肝潜阳 平肝熄风
牛膝 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清热活血
山栀、黄芩 清肝泻火
补益肝肾
益母草 活血利水
杜仲、桑寄生
补益肝肾
夜交藤、茯神
安神定志
本方作用特点:善治头痛目眩,清热力强,兼 能安神。
二、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证。 三、症状: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一、组成:
1、主要配伍。 2、羚羊角。 3、生地、竹茹用量。
二、用法—竹茹先煎,代水再煎余药三、 主治—肝热生风(热极风动证)
❖ 1、病机:肝热灼津、筋脉失养。
❖ 2、主症 : 高热不退、眩晕、手足抽搐, 甚痉厥,舌绛干,脉弦数。
❖ 3、痉厥:痉病昏厥。
四、方解:
❖ 1、治法—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 2、配伍 ❖ 3、说明:
①为何养阴?
②为何化痰?
③为何重在熄风治标?
❖④与凉开三宝之区别。
羚羊角、钩藤—熄风平肝,凉肝清热—君
桑叶、菊花—助清肝、又散风热———臣生地、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为佐
茯神—————安心神
甘草—————又调和——————为使
五、临床应用:
❖ 1、原则 ❖ 2、现代 ❖ 3、加减
重证 卒然昏迷,不省人事
闭证 阳闭 至宝丹
阴闭 苏合香丸
脱证 益气固脱 独参汤
后遗证 神志清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补气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
五、应用: 1、加减:痰多加胆南星、川贝母;头痛眩晕加 夏枯草、菊花;尺脉重按而虚加熟地、山萸 肉;心中烦热加石膏。 2、现代医学用于高血压,中风前。
天麻钩滕饮
甚至心痛
大定风珠(加鸡子黄、五味子)
二、方解:
鸡子黄、阿胶 滋阴养液,平熄内风 大队浓浊
牡蛎 龟 板 以助益阴潜阳
臣
白芍
玄 参 滋阴清热
天冬
茵陈
佐
川 楝 疏肝理气,泄肝热
麦芽
甘 草 (合麦芽):调和,防金石药碍胃—使
讨论:1、为什么本方证用疏肝之品,不用柴 胡?
2、本方中是用茵陈还是青蒿?
四、中风证常选那些方剂?
轻证 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镇肝熄风汤
五、分类
❖ 1、疏散外风—外风病证—川芎茶调散、消风散
(大 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玉真散)
❖ 2、平熄内风—内风病证—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
六、使用注意
❖ 1、辨清内外之风准确选方。 ❖ 2、阴虚津少者慎用疏散外风方。
川芎茶调散《局方》 一、组成
❖1、包括用法中的茶叶。 ❖2、重用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