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生产方式和历史传统对文化的根本 影响
渔猎文化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工商业文化 后工业文化
二、中美文化的差异
美国文化的强势表现
美国文化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她比较适 应现代生产方式。
现代世界主流生产方式就是马克思描述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 生产为物质条件、以专业化分工为产业 基础,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 础、以资本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经济制度。
美国的文化特征
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个人主义; 倾向于不信任政府; 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传统(荣耀上帝做上帝的
选民、节俭、敬业、契约精神); 反对权威,赞成制衡; 鼓励竞争; 崇尚人权; 倾向于忘记过去,忽视未来,集中精力尽可
能扩大眼前的利益。
五月花号协议
1620年9月16日,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乘五 月花号前往北美。全船乘客102名,其中,分 离派教徒35名,余为工匠 、渔民、贫苦农民 及14名契约奴。11月21日,到达科德角(今马 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于感恩节后第一天 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在登陆前,即11月21 日由分离派领袖在船舱内主持制定一个共同 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约》,有41名自由的成 年男子在上面签字。
获诺贝尔奖大学排名
大学名称 剑桥大学 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 巴黎大学 牛津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柏林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慕尼黑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
国别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德国、美国 德国 美国
注:截止1901-2000年的三大自然科学奖
获奖数 56 38 32 22 19 18 17
消费主义的出现
中美文化差异比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姆大叔
这一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类包装商,名叫塞缪尔· 威 尔逊。他诚实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当地很有威信,人们亲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战 争期间,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 1812年1月,纽约州长带领一些人前往其加工厂参观,看到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的标 记,便问是何意思。工人回答,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凑巧的 是,“山姆大叔”的缩写也是U.S.,所以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U.S.就是“山姆大叔” (Uncle Sam)。这件趣事传开后,“山姆大叔”名声大振。人们把那些军需食品都称为 “山姆大叔”送来的食物。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 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 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传画,流传很广。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 “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自由女神像
美国纽约贝德洛斯岛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女神像源于19世纪中叶。1865年的一 个仲夏夜,一伙著名的法国文人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小镇聚会。大家无不感叹法国君主立宪 制的腐败,而盛赞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律教授戴拉布莱提议在美国纪念独立革命胜利100 周年时,由美、法两国共建一座雕像以纪念两国在那次战争中结成的友谊。在座的青年雕 塑家巴托蒂当即承担了设计的重任。巴托蒂前往美国,选中了纽约湾的贝德洛斯岛为神像 坐落地点。同时,一座自由女神像在他的胸中孕育成熟:神像全身重心落在左脚上,右脚 跟抬起,表现出无畏向前的勇气与毅力;脚踏断裂的锁链,象征她赢得了自由;左臂弯曲, 手握着一部法典,上写着"7月4日";右手高擎火炬,为在封建、愚味束缚下追求光明的人 们导引着路途;头上戴着7束光芒的冠冕。有人说女神以巴托蒂的未婚妻为模特,也有人认 为女神更象巴托蒂的母亲。巴托蒂采用了古老的凸纹制作技术,即把薄铜片附在结实的模 型表面。内部结构则由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设计。一位铜 器制造商将神像所需的全部铜料无偿捐赠给巴托蒂。戴拉布莱及巴托蒂又多方筹款,经过 近10的努力,神像于1884年7月4 日正式移交给美国。当神像运到贝德洛斯岛时,美方募集 的建造座基的款项仅够建3层石基。此时,报业名流杰斯福.普利策在《世界报》上向纽约 市民呼呈捐款,并宣布捐款者捐献数额无论大小,其姓名一律登载。涓滴居然汇为流水, 1886年10月28日,女神像终于落成。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
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
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
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
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
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
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
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
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
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
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1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
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
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
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
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
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美比较文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美比较文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美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中美两国文学的学科,旨在比较两种文学传统和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作为一门跨文化的研究领域,中美比较文学通过对中美两国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旨在拓宽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中美两国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学传统,反映了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点。
中文文学源远流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美国文学则以其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特点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两国文学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创作风格,这为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对象。
中美比较文学不仅关注两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更注重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中美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下的作者所面临的不同人生境遇、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这种比较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中美两国文学的认识,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
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有助于搭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桥梁。
通过研究比较文学,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此外,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认识,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
总之,中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美两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学传统和作品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拓展文学的边界,促进文学交流与对话,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同时,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其他文学比较的可能性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分段结构,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框架。
下面是一个示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中美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概述,指出了该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FENG Jian-min XU Li-h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中美文化比较

中美文化比较罗伯特〃戴博2009-8-128月12日,中国公共高级管理硕士项目常州班有幸邀请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华中心主任Robert Daly先生来学院做演讲。
戴博先生的讲座生动有趣,使得在座的每一位学员都饶有兴趣的度过了这愉快的两个小时。
在演讲的开始前,张梦中教授首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戴博先生的背景。
戴博先生是从2007年开始在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中心担任主任一职。
他于196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雪城,毕业于当地的一所私立大学--锡腊丘兹大学,开始时主修美术专业,后来转入了文学系,并获得了文学学位。
毕业以后,从1986至1991年,戴博担任了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专门负责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因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他,为了更好地工作,开始学习中文,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中国的朋友,从而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1年戴博辞职回到了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教授中文,其间,应好友姜文之邀,他来到了《北京人在纽约》剧组,扮演了男二号--大卫,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面孔。
1993年,戴博辞去了康奈尔大学的职位,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自由职业者生涯。
他曾参加过上海人艺的话剧表演,曾在跨国公司做过高级白领,曾为江主席、基辛格等领导人担任过翻译,也在上海参与制作中国版的"芝麻街",......2000年和 2001年,戴博就任于克林顿政府下的中美住房合作项目主任,之后的6年时间里,他在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担任主任职位,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贡献。
今天,戴博先生演讲的主题是比较研究中美文化。
长期的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并加上流利的中文,使得戴博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化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
他常常用怀念的语调自称南京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因此,今天的主题对于戴博先生来讲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戴博先生给我们明确的文化的定义。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分析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在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语言、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语言方面,中文是一个象形文字,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
与之相比,英文则是一种拼音文字,比较简单直白。
在语言文化传播方面,中文更注重准确和精准,英文则更注重交流和沟通。
这也导致了中国文化更注重以文化的形式进行表达,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以语言进行传播。
音乐方面,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音乐体系。
中国的音乐主要是以民族音乐为主,注重着重快板和慢板的交替,更注重氛围的营造。
而美国的音乐则更加注重节奏感和旋律感,包括了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爵士音乐等多种类型。
美国的音乐更加注重充满激情和活力。
电影方面,中国和美国各自拥有着发达的电影产业。
中国的电影更加注重戏剧性和文化氛围的营造。
中国的电影注重拍摄艰苦历程、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文关怀。
而美国的电影则注重好莱坞制作,特效和大片引领潮流。
美国电影注重画面的美感,强调人物和情节相辅相成。
绘画方面,中国和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绘画传统。
中国的绘画更加注重意境和情趣,注重墨韵和意蕴。
中国的绘画有着诗意和哲学的内涵。
而美国的绘画则注重真实和生动,具有比较强的色彩对比和明暗度的表现。
文学方面,中国和美国都有着极为独特的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注重古代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交融,注重形式的创新以及概念的突破。
而美国文学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
美国文学倡导的自由思想和创新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总之,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各有特色。
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也是两国文化交流中难得的财富。
我相信,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将越来越模糊,两国文化将助力于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世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人晒黑
中国人美白
美国人-刀叉和面包
中国人 筷子和米饭
地图上法国是世界中心
地图上中国是世界中心
美国人
中国人
“我”(手势指胸脯) “我”(手势指鼻 子) 勤洗澡 勤洗衣服 甜早点 咸早点 吹嘘所送礼物价值 贬低所送礼物价值 当客人面拆礼物 客人走后悄悄看礼物 向坟墓上送鲜花 向坟墓送食品
以上就是我与大家分享 的一些中美的文化差异
Thanks for watching!
• 中国人在衣着方 面注重身份是否 得体,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都比较 注重礼节对老人 家都直接称呼名 字"越代","越身 份"的不拘礼表现, 在中国人眼中则 认为是失礼的行 为。
一些生活习惯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下方
•
收信人地址在信封上方
黑色的葬礼
迈 克 尔 杰 克 逊 葬 礼 现 场
白色的葬礼
中美文化差异
12级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许怡飞
观念mind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 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亚洲文 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 国人通常表现出一 种个人主义取向。 他们更重视独立性。 自我实现即使不是 一种期望,但至少 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美国人更重视不受 外部制约的“自 由”。父母一般不 干预子女的发展。
礼仪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 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 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 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 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 在特殊的PARTY中会比较重视着装,并且每天都 要穿不同的衣服,因为美国人都是每天早上起来 洗澡,洗完后就穿干净的新衣服了。如果你第二天 和第一天都穿相同的衣服的话别人就会以为你夜 不归宿。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 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 友等等,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美国人倾 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
• 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 任务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 常比关系更重要。
社会关系
•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 比美国人构, 他们可基于自己在 结构中的位置和惯 例确定自己的行为 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 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义务
中国人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可能拥有 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 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 此之间的义务。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 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和未 来的情况。KILL TIME时间意识非常强烈,行人匆匆少 有交谈。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
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 于继承特征, 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
风 雨 哈 佛 路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 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和谐与“事实”
• 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 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 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
• 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 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 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时间观念
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