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合集下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使学生了解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理解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之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

2. 理解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3. 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文中隐含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筼筜谷偃竹的图片、文中的重点句子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文中生僻词汇的解释、文中隐含意的把握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涵盖了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色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感受和体验古文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色和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表达方式。

通过文中描绘的画面,体验和感受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与竹子相关的古文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注意理解文意,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并分享对文中描绘的筼筜谷偃竹景色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与解析: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5. 画面描绘:邀请学生上台用白板或画笔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筼筜谷偃竹景色,并分享给大家。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生字词进行复习和默写。

2. 请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进行翻译和解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意和生字词?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描绘画面来感受和体验古文中的意境?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分享环节。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秀教学设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秀教学设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秀教学设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除了实词、虚词、特别句式等文言现象外,同学理解其内容也有肯定难度,尤其是第一段的绘画理论。

鉴于绘画理论并非语文课探究的主体,所以从简处理。

这节课采纳了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激发同学主动性,发挥其各自的学问特长,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才智启迪才智,以便使同学在把握文言学问的基础上,探究人物独特,把握文章情感,体会文章散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目标:1.把握“蹑、遗、妄、实、少、斫、与”等重点实词和“诸、然、所以”等虚词以及特别句式。

2.了解文与可的为人以及他与苏轼之间深厚情感。

3.感受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二、师生合作,研读文章第三段1.同学齐读第三段。

2.师生共同疏通句意。

强调“没、曝、废、载、畴昔、见”等重点实词的释义。

3.品尝苏轼和文与可的情感。

苏轼与文与可感情如何?〔亲厚〕三、小组合作,研读文章其次段1.请同学读其次段。

2.小组合作,研读其次段。

〔1〕疏通字词,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特别句式:①初不自珍贵。

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重点字词:蹑、诸、以为、口实、遗、拟、妄、实、寻、许、辩、发。

〔2〕合作探究本段写了苏轼与文与可交往的几件事,每件事所反映的文与可的特点及其与苏轼关系。

三件事。

第一件:文与可“淡泊”“率性”“狂放”“潇洒”,两人是关系很好的伴侣。

其次件:文与可“温柔”“厚道”“幽默”,两人不是一般伴侣,而是亲热的挚友。

第三件:文与可是个清廉的太守,两人是心有灵犀的知己。

〔3〕探究其次段与第三段的关系。

明确:快乐之事和苏轼最终的失声痛哭进行对比,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3.小结本段内容。

四、研读第一段1.同学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句意。

特别句式:庖丁,解牛者也。

重点字词:蜩腹蛇蚹、乃、熟、振、少、所以、然、平居、斫、与、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一、教案简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其好友文与可所画筼筜谷偃竹作的记。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苏轼及其作品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好友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古文句式的理解。

(2)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4.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测验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调整1.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使学生了解苏轼与文与可的友情,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苏轼与文与可的友情。

2.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3.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2. 文中典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与文与可的友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自行查阅注释资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中典故,品味文章语言。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与解答。

5.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的含义与用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

8.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翻译课文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结构分析的准确性、对典故理解的程度等。

七、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 写一篇关于苏轼与文与可友情的短文,谈谈你对他们之间感情的看法。

八、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以加深对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旨在通过学习这篇文学名篇,使学生掌握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文言文《筼筜谷偃竹记》,掌握古文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鲜明特点和价值,并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情节。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和文学名篇,感受和探究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些了解,引导学生了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典故,并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提出“微观中见宏观,细节决定成败”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后的含义。

2. 阅读理解阶段将文章分段,依次讲解每一段的意义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语句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感知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特色和价值,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基本情节。

3. 展示画作阶段将文章中所述的景色与古代画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并通过欣赏优秀的山水画作,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同时,通过观察画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画家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4. 总结点评阶段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让学生对文章和画作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其中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检测学生对文章和画作的理解程度,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以及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成果进行评估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2)领悟友谊的可贵,学习作者与朋友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生僻词语解释、修辞手法分析等。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文与可及其作品《筼筜谷偃竹记》。

1.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意境。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生僻词语和句式及时记录。

2.2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4.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5.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7. 作业布置7.1 学生背诵课文。

7.2 完成相关练习题。

8. 课后辅导8.1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筼筜谷”、“偃竹”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及其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

2. 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作者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其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味。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筼筜谷”、“偃竹”等。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学习,如苏轼的其他散文、诗歌等,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竹林或相关景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
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六.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
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
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

1.初不自贵重
2.月落庭空
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
4.吾将以为

5.发函得诗
6.而读书者
与之
7. 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一.导入(略)
二.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新课。

六.教学反思
张洪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