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

合集下载

最新重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政治经济学》第8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

最新重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政治经济学》第8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8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8.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

(2)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为:G—W—G’;其中G’=G+△G,△G表示更多的货币,即资本的增殖额。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7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7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7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7.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特点(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同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并且同土地的经营相分离。

(2)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不同道路①英国的“圈地运动”在英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主要通过16—18世纪的“圈地运动”,依靠暴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的土地剥夺过程发展起来的。

②普鲁士式的道路普鲁土式的道路,是通过改良的办法,使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同时保存了一部分农民小土地所有制。

这是一条逐渐资产阶级化,逐渐用资本主义制度来代替封建农奴制度的道路。

当时,如德国、沙皇俄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③美国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就是用革命手段摧毁农奴制的大地产,使小农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随后,由于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逐渐被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代替,同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主和农业雇佣劳动者。

除美国外,还有法国等国家,也是走的这条道路。

(3)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的变化①土地租佃范围不断缩小,农业中的阶级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第一,自有土地、自己经营和耕种的家庭农场比例很大;第二,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占全部总人口的比例都很低;第三,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租佃雇工经营方式,已发展为租佃雇工、租佃自耕、自有雇工、自有自耕等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存,并且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向技术与知识密集产业的经营方向发展。

政治经济学06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36页PPT

政治经济学06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36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政治经济学06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
地租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6

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5)

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5)

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5)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5)七、关于地租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实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即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有差别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这种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这样,经营中等地和优等地的资本家就会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土地优劣条件的不同使得等量资本投入等面积的不同地块上的生产率出现差异,导致不同地块上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不同。

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因此经营中等地和优等地的资本家就可按照高于自己个别生产价格的社会生产价格售卖自己的农产品,从而形成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是不同地块间由于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包括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则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2)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PPT课件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前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 济规律的科学。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 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 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16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 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 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 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 要内容。
所有制与所有权又是两个相互关联又存在 区别的范畴。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所有 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 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 生的权利。
5
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 免的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不是 一般的研究生产力,不是研究生产的工艺方面, 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 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占有权是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 体管理生产资料的关系;
支配权、处分权和转让权是指人们安排、
调度、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和最终处置、转
让生产资料的关系;
19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就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最初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而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力量,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后来他们注意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农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

为此,他们又提出了农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思想。

马克思在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的前半年,曾经针对欧洲国家的现实指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

恩格斯在逝世前所写的《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再次强调:“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上述设想是最早的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思想来源,并被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付诸实践。

2.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答: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两个阶段,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第三个阶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08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08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生活资料Ⅱ 2000 C + 500 V + 500 m = 3000
Ⅰ 第一年末:有多少生产资料要卖?
6000


销售给谁?

资 本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都要购买生产资料


义 再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二年购买多少生产资料? 用什么购买?在哪儿购买?





生产资料Ⅰ 4000 C +1000 V + 1000 m = 6000
和 经

II(C+V+M)=I(V+M)+II(V+M)。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本 主
ⅡC = Ⅰ( V + M )

义 再
Ⅰ 4000 C + 1000 V + 1000 M = 6000
生 产
Ⅱ 1500 C + 750 V + 750 M = 3000





简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1: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2、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看,由不变资本价值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第 八
假设条件:
章 资
(1)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
本 (2)商品按价值出售


义 再

(3)无对外贸易 (4)不变资本C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消耗掉
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和实现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二、地租的本质(续)
地租的本质,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 而获得的一种收入。
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就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 土地的使用权而缴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 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由农业工人 创造的,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 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注意:租金与严格意义上的地租是有区别的。
5
第二节 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的形成 1、级差地租:租用不同等级的土地需要缴
纳不同的地租,即地租具有级差性。这种与 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就称为级 差地租。前提是不同土地具有不同的生产力 即级差生产力。
6
2、造成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原因:一是不同地 块在丰度上具有差异性;二是不同地块的地 理位置即区位有差异性;三是同一地块上连 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异性。
11
(二)级差地租形式间的关系
1、联系与区别。联系表现在:首先,从历史上 看,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II。其次,从级差 地租II在每个时期的运动看,也是以级差地租 Ⅰ为基础的。最后,从实质看,构成级差地租 Ⅰ和级差地租Ⅱ 的实体,都是超额利润,都是 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 格为基础确定的,并且都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
级差地租源泉
造成农业超额利润的上述特点的原因是土地 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土地的有限性, 特别是好地的有限性,是形成土地的资本主 义经营垄断的前提。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 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是剩余价 值的一部分和转化形式,即级差地租的源泉 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
15
绝对地租的本质
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中存在土 地私有权的垄断。它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 入农业,导致农业部门的超额利润,不参加 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2、绝对地租的量,是由农产品的价值和它的 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这个差额的实现程 度所决定的。
16
绝对地租的本质
3、绝对地租的源泉和本质是农业工人所创造 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 化形式,它也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 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13
第三节 绝对地租
1、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不管租用优等地、 中等地还是劣等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 只要使用所有者土地就必须支付的地租,称 为绝对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 生产价格的差额。因此,农产品必须以高于 社会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 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才能在获得平均地利润 以外,还有一个超额利润作为绝对地租缴纳 给土地所有者。
3、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 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农产品 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的,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 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源泉。
7
级差地租源泉
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和工业中的超额利润是有 区别的。第一,工业中的超额利润是只是一 种暂时的不稳定的现象,而农业中的超额利 润却是一种比较经常、稳定的现象。第二, 工业中的超额利润,只有先进的企业才能得 到,而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不仅经营优等地 的农业资本家可以得到,就连经营中等地的 农业资本家也可以得到。
2
3、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它在 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就是地租。
4、土地所有制形式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 土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 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 结合形式。主要有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
14
第三节 绝对地租
2、农产品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意味着 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低,同量资本可以推动更多的活 劳动,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量也大。
3、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 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
总之,两种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的结果 。
12
(二)级差地租形式间的关系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 。这又是由于农 业中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作方法造成的。 第二,在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 租Ⅱ的过程上,也是不同的。由追加投资所带 来的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级差地租II,就要看 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斗争的情况而定。
第8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 第二节 级差地租 第三节 绝对地租 *第四节 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
段地租、土地价格
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1、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占有农业工人
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前者依靠资本从中得到平均 利润,后者依靠土地所有权得到地租。 2、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 实现,因而都是以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
9
二、级差地租的形式
两种: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
不同而生产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
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10
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级差地租Ⅰ总量有 增长的趋势。这是因为:第一,随着资本主 义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需要从更远的地 方运来粮食,这样就使产销距离扩大,从而 使由土地位置差别引起的级差地租Ⅰ有增长 的趋势。第二,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对粮 食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使土地肥沃程度不 断扩大,级差地租Ⅰ都会增长。总之,只要 耕地面积扩大、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差 别的不断扩大,级差地租Ⅰ的总量就会增长。
3
二、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 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土地所有 权的前提是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地租的存在又必 须以土地的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为前提。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因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地 租的性质,内容以及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不同, 所以,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