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010统计公报

攀枝花2010统计公报
攀枝花2010统计公报

攀枝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攀枝花“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严峻的各种自然灾害,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实现了攀枝花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四川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3.99亿元,增长15.1%,增速比上年加快3.9个百分点,与全省水平保持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6.6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5.87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85.4%和13.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4.8:70.8:24.4调整为4.1:73.8:22.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0.38亿元,增长1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1%,比上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为7.20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为144.79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为58.39亿元,增长12.8%。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44438户,私营企业8569户。区县经济东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00亿元,增长12.0%;

西区64.98亿元,增长18.0%;仁和区100.05亿元,增长23.8%;米易县59.59亿元,增长18.7%;盐边县69.01亿元,增长14.8%。东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2.02亿元,增长16.1%;西区28.90亿元,增长22.4%;仁和区53.93亿元,增长22.8%;米易县30.02亿元,增长20.6%;盐边县27.46亿元,增长19.5%。

二、农业

农业经济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2亿元,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9.39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0.65亿元,增长0.8%;牧业产值12.99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2.93亿元,增长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6亿元,增长3.4%。

种植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9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7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50千公顷,增长3.5%,油料种植面积2.22千公顷,增长18.1%;糖料种植面积1.38千公顷,下降0.2%;蔬菜种植面积11.34千公顷,增长5.2%。烟叶移栽面积7.6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50千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结构为61.6:34.5:3.9 。

粮食总产量23.20万吨,增产0.2%;油料产量0.32万吨,增产16.5%;糖料产量15.42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54.61万吨,增长4.1%;水果产量15.68万吨,增长9.8%;烤烟产量1.60万吨,下降23.7%。

畜牧业肉类总产量7.01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4.81万吨,增长3.0%;牛肉产量0.49万吨,与上年持平;羊肉产

量0.74万吨,增长2.1%;禽肉产量0.92万吨,增长8.5%;禽蛋产量1.22万吨,增长47.8%;牛奶产量0.24万吨,增长32.7%;蚕茧产量0.33万吨,增长3.2%。

渔业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5.17万亩,减少0.17万亩,淡水鱼苗11.30亿尾,增长18.2%,水产品产量2.65万吨,增长13.1%。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3万公顷,增扩0.89万公顷,其中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47万公顷,退耕造林面积5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52万公顷;森林面积43.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0%。当年苗木产量12797万株,活立木蓄积量2942万立方米。全市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拥有面积9.99万公顷。

生产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56.41万千瓦,增长0.6%,年末实有机耕作业面积39.51万亩,增长47.6%。有效灌溉面积28.78千公顷,增长6.1%,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6千公顷,增长83.9%。排灌机械保有量2903台,增加62台,机电排灌负担面积12.47万亩,增长0.6%,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559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数量7903处,新增496处;农业用水量22555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64.63亿元,增长18.0%,比上年回升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407户,新增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8.59亿元,增长20.5%,增速比上年加快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9.5%,轻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

56.3%,重轻工业的比为96.4:3.6,轻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06.27亿元,增长5.4%;集体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增长26%;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26.33亿元,增长29.5%。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69.33亿元,增长34.0%;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情况为,钢铁产业456.32亿元,增长23.1%;钒钛产业66.54亿元,增长46.7%;能源产业236.76亿元,增长32.5%;化工产业72.58亿元,增长64.7%。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38.82亿元,增长34.8%;产销率为96.9%,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6.0,比上年上升34.1点;实现利润总额38.26亿元,增长110.0%;利税总额85.81亿元,增长42.5%。总资产贡献率为6.8%,上升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76.0%,上升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8%,上升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市年末资质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79个,期末从业人员34139人。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25.35亿元,增长30.4%;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00亿元,增长1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70亿元,增长24.9%,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70.03亿元,增长45.8%。从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46.09亿元,增长50.8%;更新改造投资128.39亿元,增长11.4%;房地产

开发完成投资34.20亿元,增长53.7%,其它投资22.02亿元,下降27.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92.27亿元,下降8.6%。

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14亿元,下降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2.30亿元,增长35.4%,其中工业投资181.63亿元,增长36.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1.26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9:51.9:45.2调整为2.2:55.1:42.7。

全年累计完成产业投资174.71亿元,增长36.7%,占全社会投资比重52.8%;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3.30亿元,增长29.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16.1%;完成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96.54亿元,增长5.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29.2%;其他投资6.15亿元,增长51.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1.9%。

房地产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20亿元,增长53.7%。房屋施工面积471.39万平方米,增长6.9%。房屋竣工面积81.55万平方米,下降3.3%。商品房销售面积115.0万平方米,增长5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8.2万平方米,增长58.5%。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7亿元,增长17.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0.99亿元,增长17.4%,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18亿元,增长21.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3.35亿元,增长17.8%;住宿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81亿元,增长16.5%;按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单位分,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54

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下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7.63亿元,增长18.1%。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全年全市招商引资履约项目329个(其中新签约履约项目160个),总到位资金301.39亿元,增长33.5%。其中:省外国内履约项目165个,到位资金198.62亿元,增长28.1%,占总到位资金比例65.9%;省内市州间履约项目30个,到位资金17.74亿元,增长12.2%,占总到位资金的5.9%;市内县际间履约项目134个,到位资金84.66亿元,增长49.5%,占总到位资金的28.1%。

进出口全市进出口总额24892万美元,增长66.0%。其中,出口总额18348万美元,增长116.9%;进口总额6544万美元,与上年持平。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6.15亿元,增长44.6%。改建公路725公里。全年公路完成营业性客运量547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593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31.4%;完成营业性货运量8983万吨,货物周转量43876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18.4%。全市航道里程366.4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31万人,旅客周转量775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3.3%;完成水路货运量16万吨,货物周转量96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7%。境内铁路营运里程181.6公里,与上年持平,境内火车站个数11个,完成铁路客运量213.72万人次,下降2.3%,铁路货运量2540.30

万吨,增长5.2%。民航客运量16.36万人次,下降8.1%;货运量2844.28吨,增长20.2%。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8.23万辆,比上年增加1.1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6.01万辆,增加1.06万辆。

邮电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87亿元,增长13.7%。其中,电讯业务总量14.02亿元,增长13.8%;邮政业务总量0.85亿元,增长12.6%。年末拥有邮电局(所)48处,比上年减少4处;全年报刊发行量2558万份,增长31.6%;函件314万份,增长25.6%;特快专递26万件,增长11.4%;邮路长度(单程)2025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2.51万户,下降0.8%,其中住宅电话26.2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15.57万户,增长15.3%;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4.91万户,增长23.9%。

旅游全年旅游总收入42.01亿元,增长20.8%。接待旅游总人数705.21万人次,增长3.8%。国家A级景区5个,其中:4A级2个;星级饭店、宾馆12家,其中四星级2家;旅行社2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19家。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49亿元,增长1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8.78亿元,增长11.1%。一般预算支出75.08亿元,下降0.1%,其中:教育支出11.65亿元,增长2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42亿元,下降44.7%。

税收国家税务局组织收入44.87亿元,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45.58亿元,增长12.6%;增值税增长10.9%,消费税增长159.5%。

地方税务局组织收入37.66亿元,增长16.9%,其中税收增长17.5%。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70.72亿元,比年初增加79.04亿元,增长1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1.42亿元,比年初增长15.2%;企业存款余额142.15亿元,比年初增长19.7%。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量598.12亿元,比年初增长46.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3.63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07.40亿元,比年初增长37.3%;短期贷款余额152.12亿元,比年初增长6.2%。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8.30亿元,增长17.0%,其中,住房消费贷款15.76亿元,增长18.8%,汽车消费贷款0.31亿元,下降3.6%。

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6.41亿元,增长31.2%。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5.15亿元,增长16.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1.26亿元,增长39.0%。保险赔款支出3.10亿元,增长4.7%,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1.80亿元,增长4.7%;人寿保险赔款支出1.30亿元,增长

4.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中学60所,普通小学64所,幼儿园18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1451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4019人,普通中学在校生69574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439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94574人,初中在校生49818人。幼儿在园儿童数31915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52人(盲聋哑学校)。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136人,中

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418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和95.1%。

科技全年共有国家建设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建设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7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高级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望成为四川省第一家由我市企业牵头成立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表彰奖励了66项市级科技成果;19项科技成果获201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计划、专利专项资金项目110项,获得科技经费达4087万元,增长53.1%。全市专利申请达811件,增长51.3%。专利授权545件,增长153.5%。新增国外专利申请3件,欧盟授权专利1件。全市新增专利实施技术项目145项,新增产值19.36亿元,新增利税8.3亿元。

全年拥有国内专业技术人员51178人,比上年增加527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增加1039人,农业技术人员增加70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68人。

2010年,全国第二次科技R&D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R&D资源的单位402户,有科技活动的企业28户,科技活动人员1.02万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9.25亿元,开发科技项目919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和广电全市拥有博物馆和展览馆2个;文化(艺术)馆50个,比上年增加17个,其中文化站44个;剧场影院2个,与上年持平;公共图书馆5个;全年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58.96万册,增长1.8%,

新增图书7.5千册。建成乡镇广播电视站44个,通广播电视的村有352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广播覆盖率95.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96.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卫生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6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站8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5739人,比上年增加18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2121人,增加59人,注册护士2486人,增加96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7437张,比上年增加1051张。全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4%。,比上年下降3.3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8.8%。,下降3.5个千分点;新生儿死亡率6.9%。,下降2.3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十万分之三十点七。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十万分之三百零九点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47.89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3.8%。

体育全市拥有体育场(馆)6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61个;全民健身路径241条,新建40条;社会体育指导站309个,新增16个。全市各类运动队夺得全国各类比赛金牌8枚、银牌1枚;全市各类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获得金牌76枚、银牌58枚、铜牌44枚。全年举办了38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达5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建成区土地面积60.92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598公顷,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2平方米,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1%,完成拆墙透绿38.9公里、拆违

建绿2.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全市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59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2063.6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1475辆,拥有公共汽车614标台。年末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222.75公里,排水管道长度619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9.01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11606.39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361.59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0.96%。全年煤气供应总量159719.4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量5173.75万立方米。环境保护全年5个环境优美乡镇已通过省专家组的技术核查、全市共建成12个文明村(市级)、5个生态小区(市级),330户生态家园(市级)。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收入及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2元,增长12.8%,其中:工资性收入12008元,增长13.1%;财产性收入171元,下降1.1%;转移性收入5538元,增长6.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95元,增长15.9%,其中,食品支出5080元,增长11.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0%;衣着支出增长与上年持平;居住支出增长21.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5.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47.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6.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2.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93元,增长14.9%。其中,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187元,增长12.6%;人均工资性收入1497元,增长19.0%;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22元,增长34.1%;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86元,

增长1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39元,下降7.2%,其中:食品支出2438元,增长4.2%,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8%;衣着支出增长26.1%;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6.6%;居住支出下降44.3%;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2.9%;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增长18.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6.8%。

据年快报统计资料显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894元,其中,城镇单位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684元,城镇单位集体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619元。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2%,烟酒及用品上涨2.6%,衣着类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交通与通信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8%,居住类价格上涨2.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9%。

居住条件抽样调查表明,20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59平方米,增长1.9%;91.9%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屋产权;

93.9%的城镇居民家庭住进单元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75平方米,下降0.4%。

社会保障全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支出29.66亿元,增长5.6%。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41.47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27.92万人,增加1.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57万人,比上年增加0.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9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5万

人,新增创业6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下降0.36个百分点。

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5万人,比上年减少0.52万人,城镇居民低保人均月支出185.49元,比上年增加26.91元;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3万人,比上年减少0.45万人;社会救济对象人数6.83万人,比上年减少1.35万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4个, 床位数491张;敬老院31所,床位数2224张。

注:(1)公报中所列部分统计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攀枝花

统计年鉴(2011)》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数据由市人普办在人口普查公报上统一发布。(4)规模以上工业: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

业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要求,以铁路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实施客货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比上年增加0.86亿人、增长4.8%。其中,国家铁路18.79亿人,增长4.8%;非控股合资铁路0.09亿人,下降10.1%;地方铁路0.06亿人,增长10.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812.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3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国家铁路9783.99亿人公里,增长2.1%;非控股合资铁路21.46亿人公里,下降6.6%;地方铁路6.88亿人公里,增长3.8%。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04亿吨,比上年减少0.28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36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9187.0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78.70亿吨公里、下降0.9%。其中,国家铁路27220.50亿吨公里,下降1.5%;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41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比上年减少0.26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23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8891.90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38.39亿吨公里、下降0.8%。其中,国家铁路26925.53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19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行包发送量完成1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13.4%。其中,国家铁路1214万吨,下降13.2%;非控股合资铁路8.30万吨,下降30.7%;地方铁路0.2万吨,下降13.6%。全国铁路行包周转量完成295.1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0.31亿吨公里、下降12.0%。其中,国家铁路294.96亿吨公里,下降12.0%;非控股合资铁路0.21亿吨公里,下降30.5%;地方铁路0.01亿吨公里,下降47.4%。 重点运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62亿吨,比上年下降0.4%。冶炼物资运量完成8.58亿吨,下降1.4%。粮食运量完成1.04亿吨,增长5.0%。石油运量完成1.38亿吨,增长1.7%。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0.93亿吨,增长7.3%。集装箱运量完成0.93亿吨,下降0.9%。全国铁路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4亿吨,增长8.7%。其中:满洲里、绥芬河、二连、阿拉山口四大口岸站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3亿吨,增长9.1%。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7-20 浏览次数:430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劳动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1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2 近五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图3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单位:万人,% 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3.17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98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监管机构设置、统一行政许可、做好招聘活动监管、统一换发许可证等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2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3万件,其中取缔非

法职业中介活动4100多起。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率为16.8%。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亿元,增长率为20.5%。 图4 近五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单位:万人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 [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 [5]。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www.360docs.net/doc/5c3714774.html,/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7.9%,其中,谷物上涨7.8%,蔬菜上涨15.6%,水果上涨14.6%,油料上涨14.4%,畜产品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4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4.7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47.1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1.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糖蔗种植面积136.4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37.42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4.64千公顷,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316.50万吨,增长0.2%;糖蔗产量1134.35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88.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721.29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128.73万吨,增长6.3%;茶叶产量5.26万吨,增长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41.21万吨,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275.46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52.99万吨,增长0.3%。全年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153.95万吨,增长0.8%;海水养殖249.07万吨,增长6.2%;淡水捕捞12.88万吨,增长1.8%;淡水养殖314.67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8%,民营企业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集体企业增长19.4%,股份合作

2010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2010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中国民航局https://www.360docs.net/doc/5c3714774.html, (2011-03-15) 来源: 一、通航城市和机场 2010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7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下同),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7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72个。 年内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内蒙古二连浩特、辽宁鞍山、宁夏固原、河北唐山、新疆博乐、新疆吐鲁番、江苏淮安、西藏阿里、重庆黔江。 二、主要生产指标 2010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吞吐量56,4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航线完成519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7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3%);国际航线完成446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 完成货邮吞吐量1,129.0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72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69.1万吨,比上年增长53.6%);国际航线完成407.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飞机起降架次553.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运输架次为482.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6%。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51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3.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1.4%);国际航线4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3%。(注:国内、港澳台、国际航线分类按客货流向进行划分) 三、旅客吞吐量分布 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51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2%;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16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67.7%;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3.1%。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7.8%,东北地区占6.0%,华东地区占30.6%,中南地区占24.5%,西南地区占14.2%,西北地区占4.9%,新疆地区占2.1%。 四、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布 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在10000吨以上的有47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8.8%;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6.7%。全国各地区货邮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6.6%,东北地区占3.6%,华东地区占45.5%,中南地区占22.4%,西南地区占9.0%,西北地区占2.0%,新疆地区占0.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8年3月3日 2007年,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加快铁路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深入挖潜扩能,大力提高客货运量,强化安全基础,狠抓节支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铁路运输 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见图1);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见图2)。

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6.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21.45亿吨公里,增长8.4%。 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发送量12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万吨,增长8.0%;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1.14亿吨公里,增长8.8%。

重点物资运输。全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运力支持。全国铁路完成煤炭运量154374万吨,比上年增运16510万吨,增长12.0%。全国355家直供电厂库存用煤保持在合理水平,顺利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完成石油运量1531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化肥及农药运量8919万吨,比上年增运860万吨,增长10.7%。完成粮食运量11245万吨,比上年增运461万吨,增长4.3%。完成棉花运量394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集装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2011年3月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8:46.5:50.7。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4.2%。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6,比上年上升5.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6.8%;生活资料价格上升0.6%。轻工业类价格下降0.9%;重工业类价格上升10.1%。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产值139.44亿元,增长13.5%;林业产值3.12亿元,增长2.3%;牧业产值39.44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50.6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3亿元,增长6.5%。 全年粮食总产量110.6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小麦产量21.09万吨,增长2.8%;水稻产量79.14万吨,下降0.5%。油料总产量11.77万吨,下降12.3%,其中油菜籽10.92万吨,下降12.8%。蔬菜总产量266.32万吨,增长0.4%。 全年水产品产量20.42万吨,增长0.8%。肉类总产量12.30万吨,下降2.8%。禽蛋总产量7.48万吨,下降3.6%。牛奶总产量8.61万吨,下降0.5%。 年末全市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68个。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183个。累计有机食品基地113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190.11万亩。 三、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下同)实现工业总产值850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年度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6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651.80亿元,增长28.8%。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增长28.7%,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3.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实现利税922.97亿元,增长30.5%;实现利润467.97亿元,增长43.2%。 全年新产品产值完成10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98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1.7%。在全市505家有出口交货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120家。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686.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16.7%;渝东南翼完成225.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5.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49.8%、油脂上涨32.3%、禽类上涨34.3%、蛋类上涨2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20.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比上年减少3.0%;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增长5.8%;第三产业就业541.20万人,增长3.9%。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5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70万人,16.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8%,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种植业423.84亿元,增长14.1%;畜牧业311.30亿元,增长0.9%。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3-01 阅读数: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5日 2012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既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又防止经济工作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7%。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8:46.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0529.64亿元,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7.0%。民营经济增加值29319.97亿元,增长9.1%。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1 2012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其中,能源类上涨2.7%,高技术类下降1.2%;轻工业上涨0.7%,重工业下降1.2%;生产资料下降1.0%,生活资料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5%,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4%,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1%,化工原料类下降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其中,谷物上涨6.0%,蔬菜上涨11.5%,水果上涨4.1%,油料上涨4.2%,牧业产品下降2.4%。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4广州旅游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资料)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全市旅游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全市旅游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在全市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相关旅游经济指标 保持平稳增长的年度目标。 一、总体情况 (一)广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次稳步增长 2014年,我市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次为16226.28万人次,同比增长7.00%;其中:接待过夜旅游者533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71%;不过夜(一日游)游客10896.24万人次,同比增长7.64%。全市接待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游客的比例约为2:1。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次近年来保持在6%—7%的增长区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反映出广州旅游业已进入平稳增长期,也反映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继续得到凸显,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表12014年广州接待境内外游客 统计表 分项 单 位 2014年合 计 与2013年同 比(%)

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 次 16226.287.00 一.接待过夜人 数万人 次 5330.05 5.71 入境旅游者万人 次 783.30 1.97 外国人万人 次 300.267.62 香港同胞万人 次 377.66 -1. 80 澳门同胞万人 次 48.70-1.68 台湾同胞万人 次 56.69 2.89 国内旅游者万人 次 4546.75 6.39 二.人天数总计万人 天 12260.48 5.39 入境旅游者万人 天 1821.28 1.98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9年6月1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战胜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 一、铁路运输实现新的发展

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战略,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年货运量仍然在上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增长。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0354万吨,比上年增加146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5243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83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5106.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91.54亿吨公里、增长3.7%.其中,国家铁路23648.91亿吨公里,增长3.5%;

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4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92亿吨公里,增长13.7%.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29035万吨,比上年增加145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3932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75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4817.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63.58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国家铁路23360.32亿吨公里,增长3.4%;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2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88亿吨公里,增长13.7%.

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360docs.net/doc/5c3714774.html, 时间:2011-03-21 08:52:51 进入论坛字体设置: 大中小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西安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6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409.53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90亿元,增长1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1:单位:%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73.26万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5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6亿元,增长33.3%,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9.8%、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07年3月5日) 一、综合 二、农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六、对外经济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八、财政、金融 九、城市建设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

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广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4.03.14 【实施日期】2004.03.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04年3月14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抗击“非典”,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3466.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长速度创8年来新高,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9万元,增长14.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

5793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14亿元,比上年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8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7.60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40.9∶55.7调整为3.0∶43.4∶53.6,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生产领域价格有升有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5.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1.6%。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37.7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15万人。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8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6万人;全市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9.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1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5.90万人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含“城中村”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8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 %。粮食播种面积146.54万亩,与上年比调减16.3%;全年粮食产量54.52万吨,比上年降低16.3%。花卉、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稳步发展,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18.1%、4.2%和4.7%。蔬菜产量达364.49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达35.59万吨,增长3.1%;水果总产量达45.52万吨,下降3.9%;生猪出栏量达191.54万头,减少2.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至2003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60.5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4.66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现价增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时间:2010.12.29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10年3月25日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精神和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铁路运输实现持续发展 旅客运输量再上新台阶。大力强化客运营销,推行以客补货战略,统筹新增和既有运力资源,适时调整列车运行图,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推广多样化的售票方式,旅客运输再上新台阶。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451万人,比上年增加6321万人、增长 4.3%。其中,国家铁路150798万人,增长4.4%;非控股合资铁路1234万人,下降2.6%;地方铁路419万人,增长2.0%。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7878.8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00.28亿人公里、增长1.3%。其中,国家铁路7840.09亿人公里,增长1.3%;非控股合资铁路33.16亿人公里,下降1.3%;地方铁路5.63亿人公里,下降3.8%。

货物运输实现增长。积极开展增运增收活动,加强重点区域运输组织,深化大客户战略,发挥战略装车点建 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大秦、侯月两线能力,批量投入和谐型大功率机车,调整机力配置布局,优化车流径路,提高分界口通过能力,全年货运实现增 长,特别是四季度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3348万吨,比上年增加6101万吨、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 277572万吨,增长0.8%;非控股合资铁路31903万吨,增长14.0%;地方铁路23873万吨,下降0.5%。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 周转量)完成25239.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32.88亿吨公里、增长0.5%。其中,国家铁路23649.88亿吨公里,略超上年水平;非控股 合资铁路1462.71亿吨公里,增长12.0%;地方铁路126.59亿吨公里,下降16.1%。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2月28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3年3月18日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 深入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1],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 市呈现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4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0.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6172.3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66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8.2:53.9:37.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3元,比上年增长12.4%。

图1200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一小时经济圈”[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4%;“渝东北翼”完成1960.9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的17.1%;“渝东南翼”完成633.26亿元,增长13.2%,占全市的5.5%。

“圈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2.16:1缩小到2.0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3.12:1缩小到3.1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3]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4]比上年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5]比上年下降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6]比上年上涨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7]比上年上涨4.6%。 图2 2008-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