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3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3篇

篇一: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通过案例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学生有的说此诗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说是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的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准确把握住: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学生对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对李清照诗歌创作的特点知之甚少.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之后,我让学生欣赏诗人的《渔家傲》并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掀起了该课讨论的第二个高潮.有的同学说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诗歌的意境是凄凉忧伤的.有的同学说诗中描写了梦境,描写了与天帝的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浪漫的情怀,并以此认定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尽管学生讨论的热烈,有自己的见解.她不满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这样,明确了:该诗一反诗人婉约的风格,具有阔大,奔放而豪迈的意境.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2024鲜版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2024鲜版

18
小组合作,探讨诗歌内涵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一剪梅》的主 题、意象和情感内涵。
01
活动步骤
02
04
小组内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05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 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
学生分组,每组4-6人,选定一个小组长。
03
2024/3/28
06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 涵。
讲解《一剪梅》诗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 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 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 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2024/3/28
14
赏析诗歌,品味语言
• 赏析诗歌意象:“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而且透过这两个意象,可以推知季节已进入了深秋。这 样的秋景最容易勾起人的相思之情,“秋思”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7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2024/3/28
8
教学内容安排
01
02
03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一剪 梅》文本,理解词中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2024/3/28
背景介绍
介绍李清照生平和时代背 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作。
词牌格律
讲解《一剪梅》词牌格律 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朗诵 和赏析。
9
教学方法选择
16
04 学生活动设计
2024/3/28
17
朗读背诵,感受韵律美
活动步骤
活动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 让学生感受《一剪梅》的韵
律美和词句之美。
01
02
03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一剪梅》,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增 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对学生的寄语和期望
01
希望学生能够热爱中华文化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中的意象 和意境,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 文学知识。
学生互动与参与
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03
课程重点与难点
感悟。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和感悟;课堂互动良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缺点
在讲解过程中,对词的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不够深入,导致 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环节 略显仓促。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宋代 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象 和情感。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学生对《一剪梅》 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掌握《一剪梅》的词义、 意境和艺术特点,了解词 牌名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 承。
优秀作品分享与学习
分享方式
通过课堂展示、班级群分享、学校公 众号推送等方式分享优秀作品。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一剪梅》,词中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一剪梅》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前期:生活优裕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伤而绝望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引导语: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弄弄的哀愁,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这首词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里,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下《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二、词作赏析1、教师范读,融入词中2、把握词的基调后,集体诵读3、师生共同想象品味三、比较阅读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1、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明确: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②节令上:秋天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花:《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②《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五、总结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

李清照《一剪梅》诗歌教学实录

李清照《一剪梅》诗歌教学实录

李清照《一剪梅》诗歌教学实录李清照《一剪梅》诗歌教学实录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对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教学老师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剪梅》的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师们。

【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画导入展示一组画面: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1~2分钟2、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指导: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课堂实录及总结

《一剪梅》课堂实录及总结

《一剪梅》课堂实录及总结《一剪梅》课堂实录及总结师:你能来说一说吗?感觉怎样就怎样说没关系,与大家分享一下生:我觉得这两句很好师:怎么好?为什么好?他思考着这句诗,很艰难地不知如何来表达,神态为难师:其实你心中有一种感觉,觉得它很好,只是现在还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不对?生:(释然地笑了,点点头)是是师:(示意他坐下,对全班学生)跟这位同学相似的情况大家是不是也常会碰到?学生大声说:是!师:是的,有时我们心中有感觉就是说不出来,这很正常,老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就是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言传出来学生们轻松地笑了师:现在就这两句诗,有同学能说吗?好,你来生:我觉得花和水都各做各的事,各有自己的方向,不管这位女子,让她更觉得自己孤单寂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说的是同样是对爱人的思念,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各在各的地方想着对方师:好,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同学想说说吗?生:我觉得“花自飘零,水自流”分别指的是她自己和丈夫,花飘落,水流动,两者无法相交相会师:她的理解与刚才那位同学的不一样,同学们说她的是不是也说得通?生:是!(学生们显得很激动)师:对,对文本的阅读各有各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我要表扬她要告诉大家的是后人说这是一句谶语,后来赵明诚得病身亡,夫妻二人真的应验了这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师:关于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同学能再来说一说吗?生:这句表达了我思念你,你必然也同样思念我师:是的这句诗可谓是道前人所未道之语,发前人所未发之声我们以前学《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表达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而李清照这里将夫妻二人合起来写,不仅显得独特,而且表达了我思念你,你必然是同样思念我可见二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师:我们再看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看下片主要是抒情,这一句也是直接抒情的,同学们说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思考师:情感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里却比喻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下了我的眉头,爬上了我的心头这类表达中我们也接触过,谁能说出这些诗句?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师:是的,把愁比喻成一江春水滚滚而流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师:愁也有了重量,小船都载不动了,形象可感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师:好,很好,有那么多还有一句很我很喜欢的——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愁情就像春天原野里的草望不到头,像满城飘飞的柳絮,像细细密密、难以断绝的梅雨总结一下这些诗句的表达手法是——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生:使得情感生动形象可感,更易于产生共鸣师:好,下面就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词生读师:看得出大家很喜欢它,有没有同学愿意单独来为大家朗诵?师:其实好的诗文是应该大声读出来的朗读犹如唱歌,也能宣泄情感,也能与文字产生共鸣跃跃欲试的同学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了,男生读得也很有韵味师:这首词谱成曲的歌名叫《月满西楼》,有同学会唱吗?没有人会唱,他们于是要老师唱师:那我就勉为其难唱一唱吧学生们看着我,沉浸在低缓的韵律当中唱毕,他们又鼓起了掌声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这首歌我们就底下再学我们再回到李清照的生平上来金人从北部草原侵入宋国土地,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厄运,流落到南方,孤苦无依我们来看一首她53岁写的《武陵春》,请xxx把你喜欢的这首《武陵春》给大家背诵一遍生: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师:同学们听到她把哪个字念错了?生:“舴艋舟”的“舴”,应该是跟“责任”的“责”一样的读音师:(对背诵《武陵春》的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现在又在大家的帮助下把一个自己疏忽了的错误纠正了,是不是一个进步?生:是师:好,同学们,不要害怕发言,发言出错了你会得到纠错的机会师:这首词的词眼依然是一个“愁”字,这里的愁是怎样?你的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我们这位书香之家、极有才情的女子在词中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以第一或第二人称的形式将词中的意思表达出来第一人称即假设自己是这个女子,第二人称即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写,对李清照称“你”我想看到每位同学属于自己的理解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剪梅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反思
《一剪梅》是中国传统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文化内涵丰富,音乐
旋律优美动人。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唱、学乐器、学舞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其内涵和美妙音乐。

然而,针对这次教学过程,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
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可能过于侧重了歌曲的美感和音
乐表现力,而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讲解歌曲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对其有一个更
全面的理解。

其次,在学唱歌曲过程中,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指导,
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节奏和音调。

以后,我会更加注重个别辅导,帮
助学生们克服困难,提高歌唱的质量。

另外,关于乐器演奏和舞蹈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舞蹈部分兴趣
不太高,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舞蹈基础知识和技巧指导。

要解决这
个问题,我计划邀请专业舞蹈老师来给学生们进行舞蹈基础培训,提
高他们的舞蹈水平。

最后,对于教学的评估和反馈,我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机会和渠
道进行自我评估和互相交流。

以后,我会设计更多的小组活动,让学
生们互相交流和互相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对于《一剪梅》的教学,我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文化
内涵,加强学唱指导,改进舞蹈教学,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估和反馈
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

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

(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

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

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

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

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

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

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

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

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

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

“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

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

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

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

“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

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

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

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

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

“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

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

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

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

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

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李清照的生平。

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

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

请坐。

请看大屏幕。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
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

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

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

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

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

“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

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

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

“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