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5篇例文

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5篇例文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1在苍茫的宇宙间,有一个蓝色的星球,这个星球就是地球。
地球,我想大家对这个词语不会陌生。
她就如一为仁慈的母亲,给予了我们一切,是她孕育了我们,让我们有了生命,才让这世界美好起来,她还是一个伟大的避风港,永远是无私的,她……地球母亲给了我们一切的一切。
没了地球,我们今天会过的幸福,舒服吗?可人类却贪婪的利用着地球母亲对我的奉献,如今,这个年轻,美丽的母亲已被人们整的“面目全非”了。
无论是在报纸,电视还是电脑上,都经常可以看到什么动物灭绝了,哪里有干旱,洪水泛滥,难道贪心的人类看到这里还不知悔改吗?地球是我们的家呀!这样下去,我们迟早要得到地球母亲的报应,人类呀,快点收手吧,让我们一起来创建的这个美好的家园吧!如今地球的容貌,大家可想而知了,到处是垃圾,汽车尾气弥漫着整个天空,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在也听不到小鸟唧唧的叫着,那声音是多么的清脆,美妙。
因为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气候将会一天比一天热。
大白天的,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尾气和工厂里冒出来的无形杀手等带着人们。
直到有一天,地球的资源已被可怕的人类毫无止境的浪费完了,才懂的珍惜,爱护。
才会明白: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在网上,我还看到了一条恐怖的消息: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惊呆了,脸上深情由惊愕变成了严肃。
为什么人类为了自身的一己私欲破坏自身生存的家园呢?动物是我们的伙伴,都是有权享受这个美好家园的生存者,我们有什么权利捕杀它们。
现在,可怕的人类,你们不感觉21世纪的四季很寂静吗?美好的一切都逐渐的消失了。
若想亡羊补牢也还为时不晚,因为地球母亲永远是仁慈的!首先,要从小事做起,身边的垃圾,我们是否该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看到水龙头没关紧,我们因该把它关紧,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500字【3篇】

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500字【精选3篇】人与环境的关系作文500字【精选3篇】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爱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进展的前提。
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做的呢?人类的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提高,购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于是一次性塑料袋被创造了出来。
这样一来虽然是便利了不少,但也令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大的难题——“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指的是一次性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
记得我小时候在家门前挖土玩,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一把塑料袋。
呵!下面还有好多呢是谁把它们埋在这里的?看样子已经埋了很长时间了。
它们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在这里呢?原来它们是不降解材料,至少需要200年才能分解掉,假如烧掉就会散发出一股有毒的味道。
并且一次性塑料袋的处置成本高,再利用价值底。
可是在我们四周还是有人由于图便利而用一次性塑料袋,并且用完就一丢,不管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一次性塑料袋会带来多大的麻烦:难处理、乱积累。
对人们来说,莫非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就这么难吗?进商场购物时自己带个大布袋子不行吗?一个大布袋装的东西也多,又能再次利用,一举两得多好啊!据统计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人数占80%以上。
莫非你盼望到时候在地球上任凭挖土就是塑料袋吗?你当然不盼望。
不用塑料袋是为别人着想也为自己着想。
再就是人们对环境的境况的危急熟悉还不够。
前几天我上学时,在小区的垃圾箱前看到一块香蕉皮。
垃圾箱就在前面为什么不丢进垃圾箱呢?仅仅一步之遥,为了什么?是偷懒?莫非想试试自己“投篮”的精确度?这块香蕉皮反映了一个人对环境的责任心,是负责任还是视而不见?我走过去把他捡了起来,心里还在想:丢香蕉皮的人为什么不把它丢到垃圾箱里呢?看来部分人们对环境问题还是漠不关怀。
我决心调查看看是谁这么没有道德。
于是我一没事就扒在阳台上往下看。
结果令我更惊讶:在我看着的时候,一块香蕉皮突然飞出去掉在垃圾箱旁。
原先我还以为是人走过去再丢的,谁知竟是随便往垃圾箱一扔。
浅谈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浅谈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摘要】环境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对环境造成影响。
只有环境与人类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改善与人类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只有平衡文明与环境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环境与人的未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
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共同为环境与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人的发展,影响,共同发展,环境改善,人类发展,文明,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未来1. 引言1.1 环境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环境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深远且不可忽视。
环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保护,环境的变化和破坏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中有有害物质,水资源被污染,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的人们,往往会面临着各种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环境的适宜程度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心理和情感健康。
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人们通常会感到心情愉悦、身心舒畅。
相反,如果环境脏乱差、噪音污染严重,人们的情绪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环境的恶化也会引起资源的匮乏和生存空间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水资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都会限制人类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是指人会影响环境,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人和环境间建
立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辩证关系指的是一个相互依赖关系,它让我们对周围的环
境有所理解,也明白了我们与环境交互的能力。
人与环境意味着把自然界视为人类存在的环境,它们之间有一种动态关系,即人与环境促成彼此改变,它们形成一种联系,帮助人们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辩证思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要素,其出发点有形象的指出:必须同时考虑
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即保持矛盾的双方同时施加压力,以及矛盾之间的协调平衡,继而实现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的关联。
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它们之间会紧密相连,建立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关系,人与环境有着共存关系,此外,它们还会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协调的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在今天,我们必须意识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发展,是防止环境恶化的重
要步骤。
因此,我们应该留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和自然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一个原始而和谐的关系。
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紧密的互动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社会的活动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另一方面破坏和污染的生态环境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提供了人类社会所需的空气、水、食物、能源等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但这些资源的获取、利用和消耗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比如过度的资源开采、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大规模的开垦和砍伐等,这些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这些破坏和污染不仅会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还会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只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行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要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首先,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包括空气、水、土壤等。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自然资源。
如果这些资源被污染或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些物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而环境污染反过来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此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土壤、水、空气、动植物等各个组成部分。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被破坏,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食物链断裂等,这些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环保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也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如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当然人口数量增长并非一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原因,但一定的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口增长能使人口发展与环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走可持续发民的道路。
一、生态环境的关系(一)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也与一切生物一样,首先必须适应条件,以保持自己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
因此,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的自然属性,是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摆脱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诸多方面。
为了维持人类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人类总要以各种方式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能量及信息。
(二)人类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人体物质构成与生物物质化学成份的相似性。
通过对所含物质成分与生物物质的比较,可以看出人与一切生物及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学上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诸多的适应性,而自然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
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淡水、森林、草原和江湖河海,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和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等等。
它们不仅是人类出现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而且对至今还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人口数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提高的三大障碍。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一)人口继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由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那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存在,环境得到了改变。
人类可以利用天然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但不能忽视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人类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
当然,环境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多人认为,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而这些资源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环境保护需要的是权衡利弊的能力和自我克制的素质。
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另外,环境保护也需要全球的合作。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全球性的,因此,各个国家需要联手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
在实践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
人类可以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可以通过简化生活方式、减少垃圾污染、创造绿色环保活动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同时,环保教育也应该成为人类必备的一项素质。
只有人类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总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耿雨栋200930850506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
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
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
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
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
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
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
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
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
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
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
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
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
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
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
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
②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
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
④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⑤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
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