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基础知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大气(概括)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米左右的高度内.与比地球半径相比,显得比较薄.然而对地球来说却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大气层: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分为1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递减率为0.6℃/100米2平流层: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因为平流层的大气中含有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3中间层:55千米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这一层大气几乎没有臭氧,这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穿过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时气温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可上对流层.4暖层:在85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暖层的气温很高,据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达到1000℃以上.5外层.500千米到5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一层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1000千米以上高度大气密度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对流层特点: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的形成: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第二节天气和气温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晴,阴等属于天气现象气温: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气象观察中,除使用普通温度计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大气压:大气的压强叫大气压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1大气压有重力-----产生压强的根本原因2大气会流动-----因此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由于大气压的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标准大气压:大气压接近于1.01×10 帕(760毫米汞柱).大气还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测量(空盒气压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hpa为单位,一行以汞柱为单位,一毫米汞柱为1.33百帕)气体(液体)的流速与压强有关.气体(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即使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就在同一地点,大气压也并非固定不变.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高压区的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大气对人体的影响:例如晴天的天气,一般心情比较舒畅,而在阴雨天,却往往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这就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现代工具能使人登临高山,远涉重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会使人的机体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能使这些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内外侧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压力锅,吸尘器等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成的)第五节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风是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察和预报常使用有八种风向.东.东南.南等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单位是米/秒,千米/时.风速常用风级表示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湿度:空气中水的多少叫湿度(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温度计:观察湿度的仪器称为温度计测量湿度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雨的可能性就越大降水过程: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云和雾.当空气的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后飘浮在空气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降雨量:一般用毫米来计量.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以下少云:指天空总云量在3/10到5/10之间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之间阴:指天空总云量在8/10以上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 12小时内降水小于5~15毫米大雨: 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15℃~23℃表示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天气图上的曲线叫等压线?它是气压相等的地方连线.根据等压线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而造成的)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则比较凉爽.是因为大量的海水在吸热.海洋上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比热(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用符号J/(kg·℃)表示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温度):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山顶的气温一般明显低于山麓.向阳坡高于背阳坡温度.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降雨):垂直变化体现在地势高低不同,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上雨多山下雨少.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形成比较多的地形雨.季风: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 太平洋气温低.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形成季风.中国东部的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第九节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称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称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充沛.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天气又常常会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短.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气温差大,光照强,光照时间也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量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差和年差大,但日照充沛.适宜种瓜果.寒潮,台风和洪水: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北太平洋的西部.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台风带来有很多危害,但也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缓和高温天气洪水: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很大关系.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有利于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增加温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险.相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现代工业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全球的气温呈现变暖趋势.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1. 第一章: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 植物的生长过程:萌发、生长、开花、结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的结构:核和电子层-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 分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区别3.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平衡反应和不平衡反应- 化学计算中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比等概念-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 第四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相变的概念和分类:沸腾、融化、冷凝、凝固和升华等- 温度和气压对物质相变的影响- 固态晶格和液体分子间力的区别5. 第五章:流体的压力和浮力- 流体的定义和分类:液体和气体-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应用- 显微镜、水压机和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6. 第六章: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 反射光的形成和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达和应用- 镜面反射和 diff 反射的区别-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应用7. 第七章: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8. 第八章:声的传播和反射- 声的传播介质:空气、固体和液体- 声的振动和频率-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声的反射在声学设计和建筑中的应用9. 第九章:电能的利用与输送- 电流的概念和方向表示-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应用-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阻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10. 第十章:磁场中的电荷- 磁铁和磁场的特性- 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 磁场中的电荷在导线中的运动规律- 洛伦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的简要介绍。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讲述的是物质与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本文将从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质
物质是具有一定质量、体积和形状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
气体三种状态。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在物理方面的表现,如颜色、硬度、
密度等;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反应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等。
二、元素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
成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天然元素,其
余的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元素。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结构决定,包
括电子构型和原子核结构。
三、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元素的比例和连接方式。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H2O。
四、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以上的物质通过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一些化学物质被消耗,一些化学物质被生成,有时也会有光、电磁辐射等现象。
综上所述,八年级科学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物质和化学变化方面的知识,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有了这些知识的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探索世界。
浙教版 科学 八上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大气层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暖层,外层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 天气——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风,降水等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天气: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气候: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中,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 防止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最低气温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2. 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帕,或等于汞柱(米高水柱)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空气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天气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 ,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高压锅2. 气压降低,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四节风和降水1. 风---是空气的运动。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压气体向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风速通常用级表示风向:的方向。
如风往北吹:南风3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4.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5.降水量用表示。
八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科学

八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科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知识点,并介绍如何学习它们。
一、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力学等方面的规律。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包括力、功、能量、热量和机械波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来感受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挂物实验,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计算所需的力量。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二、化学知识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化学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式、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点。
三、生物知识点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包括生物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生物知识点,包括细胞结构、生物分类、遗传和进化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观察。
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比较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点。
总结: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感受和理解知识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和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

主要 成分
氮气 氧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空 次要 气 成分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臭氧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遭伤害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温度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气压越高、溶解氧能力越强。
这么大的大气压,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呢?
因为人对环境的适应,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大气压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
如果把玻璃管稍微倾斜,h的会发生改变吗?
1.测量仪器: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托里拆利实验
2.大小: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大气压跟大 气密度有关)
每升高12m大气压下降1mm水银柱 =133帕。 ②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760mm水银柱
1、气温: 空气的温度(空气的冷热程度)
2、测量气温工具: 温度计(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3、气温单位: 摄氏度 ℃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高气温:常在午后2时左右 最低气温:常在日出前后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中
1、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的? 因为白色反射阳光的能力强,使箱内气温不会因箱壁升温而升高,这样 测出的气温比较准确 2、百叶箱为什么朝向北方开着? 为了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引起测出气温的不准确
3、特点: 强烈的对流运动;(相对的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
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空气的对流运动
1. 大气层主要集中在地面__________千米左右的高度 内 , 根 据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等 特 点 (_________________是分层的主要依据),可以把大气 层 分 成 ____ 层 , 即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温 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________和__________(包 括__________)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高. 2. 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在两极的厚度 约_________,到赤道增大到___________,该层集中了 地 球 ______ 的 大 气 质 量 和 几 乎 全 部 的 ______ 、 _________. 该 层 最 显 著 的 特 点 是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对流运动的影响,热的地方 空气的垂直运动呈_________,冷的地方空气的垂直运 动呈_____________.水平方向上,空气从_____的地方 流向____的地方.
科学 第二章1~2节知识要点(浙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一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一、大气层1、大气的重要性A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氧气、二氧化碳等);B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水蒸气成云致雨等);C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D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2、大气的温度与分层①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②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成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其中与人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
③大气的对流运动二、天气和气温1、动物反常行为与天气蛇出洞(蛇洞中空气潮湿稀薄);鸡不进笼(鸡喜干燥,而笼内潮湿);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等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2、天气①定义: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
②天气的组成要素: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其中气温是最基本的要素。
③区别天气与气候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长夏无冬烈日炎炎鹅毛大雪四季如春④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多变。
3、气温①定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表示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②测量的仪器:温度计;单位:摄氏度(℃)。
③温度计的放置:距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来测定气温。
(原因: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④观测时间: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
⑤气温的计算:A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B月平均气温:将一个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该月天数。
⑥气温的变化A日变化:陆地最高气温:约14时;最低气温:日出前后;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B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4、百叶箱的介绍:A百叶箱的朝向:北方。
原因: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B百叶箱漆成白色的原因:反射太阳光,使所测温度接近真实温度。
C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1.5—2米左右。
原因:既脱离地面温度的影响,又是人类活动的一般范围。
5、常用的气象符号S :沙尘暴三、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很大。
2、大气压的大小①测量工具: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水银气压计较精确)。
②常用单位:毫米汞柱(mmHg)、百帕(hPa)。
③单位换算: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105帕=10.3米水柱④标准大气压:1.01×105帕或760毫米汞柱。
⑤气压的大小跟空气的密度的关系:离地面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也越小。
3、气体和液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气体和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气体和液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四、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大气压对天气、人体和液体沸点有很大的影响。
1、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其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运动,天气晴朗、干燥。
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其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运动,天气阴雨、多云。
(晴天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
)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心情;高山反应;飞机内增压等。
3、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增大。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4、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抽水机等。
五、风1、风的形成: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①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可用风向标来测风向。
北风是从北吹向南的风。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的风向表示,如下图所示:8级。
中的小短线叫做“风尾”,每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
1个风级用半个短线表示,如:北风5级,北风3级。
②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常用单位有: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可用风速仪来测风速。
六、为什么会降水1、空气的湿度①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空气湿度分为空气绝对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空气相对湿度与空气水汽含量成正比,与空气温度成反比。
空气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②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③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其原理是:空气中水汽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就越少,与干球温度计温差就越小。
④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2、降水①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1)空气相对湿度达到100% (2)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3)空气中有微小的灰尘颗粒。
②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固态和液态的水)。
③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云滴→云滴增大→降水④降水量的测量A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B测量工具:雨量筒;常用单位:毫米。
七、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部分表示天气的谚语: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观测获取气象数据加工处理气象情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制作天气预报节目3、怎样看卫星云图①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的程度越浓,表明云层愈厚,这种云层下面往往下雨的几率就愈大。
②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时,表示风、雨、阴、晴等天气状况的各种符号。
见上图。
4、天气图①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A高气压区: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的为高气压区;天气晴朗干燥。
B低气压区: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的为低气压区。
天气阴雨潮湿。
②锋A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
B冷锋:向暖气一侧移动的锋,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C暖锋:向冷气一侧移动的锋,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③冷、暖锋的判别方法冷暖气团相遇时的交界面就是锋面,在剖面图上锋面一般以倾斜线表示。
因冷气团密度大,故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锋,冷气团总在锋面的下侧,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侧。
那么如何区分冷锋和暖锋呢?冷锋和暖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冷锋、暖锋中的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所以锋面类型和锋面前进的方向也就不同。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如图A)。
在图中冷气团部分一般画有冷气团向前推进的方向箭头,它与暖气团在锋面上被迫抬升的气流运动箭头方向相反。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如图B)。
在图中,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由此,可借助于冷气团的箭头方向来判别冷、暖锋。
二、锋面符号不同。
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如图C为冷锋符号。
而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
如图D为暖锋符号。
三、锋面坡度(即锋面线与地面的夹角)不一样。
因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迅速抬升,因此冷锋坡度大;而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暖锋坡度小。
四、冷锋、暖锋降水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不同。
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而暖锋降水全在锋线前,雨区范围较宽。
五、冷锋、暖锋降水的时间、强度也不一样。
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
暖锋降水时间长,强度小。
六、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不同。
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
冷锋过境以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而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遮满天空,常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即持续较长时间的不间断降水)。
暖锋过境后,天气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以上是冷锋和暖锋的主要区别,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其中以冷锋的影响为主。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冬季暴发的寒潮也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春季会有沙暴,夏秋会有台风,冬季会有寒潮。
5、常见天气系统,高压、低压、暖锋、冷锋、台风等。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影响范围较大);冷锋系统、暖锋系统(影响范围较小)。
八、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季风。
①纬度对气候的影响A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有差异,最大值为90o,即直射。
B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C结论: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要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A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焦/(千克·℃),符号为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也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降低1℃时将放出4.2×103焦的热量。
比热容的性质:a.水的比热最大;b.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c.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d.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由于水的比热比砂石、泥土的比热大,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不一样,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
因此,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比内陆的要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近海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近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③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在对流层,地面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迎风坡比背风坡易形成地形雨。
④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
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
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季风对我国的气候影响最大。
九、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1、我国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其中季风性气候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季风气候。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2、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全年降水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