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进学解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进学解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进学解讨论明确: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2、第一层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理?讨论明确:类比论证法(引导学生作具体的说明)3、作者举荀、孟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字面上看,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抱不平。

实际上,作者以孟荀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节的内容(讲解时抓住最后一句)关键词:不遇于时,份所当然,此为自谦之辞,实乃内心不平。

5、讨论最后一节,思考,韩愈批评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明确:不考虑自身情况,而单纯地纠缠于俸禄多少,官位高低;盲目指责有司之行。

【巩固练习】一、完成《学习与评价》1---12题。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4年全国)。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

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

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

1 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

留侯论◆课前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词语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卒.然临之2、挟.持3、圯.上老人4、鼎镬.5、贲.育之勇6、间.不容发7、居傲鲜腆..8、肉袒.牵羊9、会稽..10、微见.其意【知识链接】一、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臸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臵,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臸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舎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圬者王承福传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圬者王承福传导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圬者王承福传》课前三分钟:二、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对王承福处世方式的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

2、理解议论在本文中的作用,认识本文不同于一般传记的主要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对王承福处世方式的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浏览·思考·记录)1、阅读全文,给括号前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性学习专题:翰墨流香唐宋八大家-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性学习专题:翰墨流香唐宋八大家-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性学习专题: 翰墨流香唐宋八大家-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于中学生的活动性学习专题,通过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经典文献,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尝试模仿古文写作,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了解唐宋时期八位大家的背景、思想和代表作品。

2.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

3.掌握古代文学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特点。

4.能够模仿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写作思路,提高中文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1.阅读原文:由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学生们自行阅读选定文献。

2.分享讨论:学生主动分享感想和理解,进行讨论。

3.听取茶客(犇名)点评:请学生通过初步没有过度修饰的定性/定量方法来评价目标学生个人的作文,促进交流。

4.作文练习:学生针对所读文献进行模仿创作,教师进行修改指导,最终形成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唐宋八大家介绍1.由教师简要介绍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贾仲明、王安石、陈亮、周敦颐。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大家进行深入了解和讲解。

3.每组学生进行介绍及展示,其他组进行讨论分享。

第二课:阅读唐宋八大家代表作1.学生针对自己所选择的一位大家,选择一篇代表作进行阅读;或者教师指点,由全体同学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范围内的文献2.阅读后,每位学生撰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读后感,主题为带着本位大家的笔触畅所欲言。

第三课:分享讨论和点评1.学生进行分享讨论,介绍自己选定的文献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根据学生所分享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3.茶客点评:每位学生在分享时自行选出一篇作品,茶客进行朗读,并给予简短而有力的点评。

第四课:模仿写作1.学生根据所阅读过的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选择一篇,进行模仿写作。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指导。

3.学生根据指导和修改后的文章进行整理,形成最终的作文。

教学总结通过这个活动性学习专题,学生们能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特点。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进学解1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进学解1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进学解》导学案1●同学们:喧闹必浮躁,宁静生慧根一、课前三分钟:2008感动中国人物6 吉吉吉颁奖辞、推荐委员语、使用提示及适用话题。

美文诵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船长,要把握自己的人生航线,掌握自己的命运。

十六岁,是明媚的春,朝气蓬勃,五彩缤纷,坐在青草上,遐想蓝天。

十六岁,是火热的夏,洒脱豪放,激情四射,坐在河岸上,幻想幸福。

十六岁,是火红的秋,丰实娟秀,清秀无比,站在稻田里,迎接胜利。

十六岁是素洁的冬,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在白雪中,寻寻觅觅。

它也好比五彩的四季。

十六岁,它让我们拥有五彩的四季,拥有无限的幻想,无限的自由,让我们好好拥有这一片天空吧!二、自学指导:1、早读自修课结合《进学解》注释,通读文章第1—2段。

2、利用《学案与测评》资料P3-4“文本品读”了解文章主旨及写法借鉴。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三、专题内涵解说---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形式。

可参考课本P14解说。

四、学习目标:1、理解1、2段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效果。

五、背景补充:韩愈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而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最终遭受打击。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

《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的一篇文章。

六、自主学习。

(5分钟)★回顾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进一步思考问题,理解文意。

(浏览·口头翻译)1、阅读前两段,给括号前方框内字释义并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夯实基础A、(齐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畯.良()编纂.()继晷.()补苴.()罅.漏()幽眇.()咀嚼..()佶.屈()聱.牙()奇葩.()闳.大()跋.前()踬.后()裨.益()B、自读课文,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同学间交流;请结合例句深入领会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可以从所研究的四个人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中选取一个写。也可以选别的历史人物。(写在时评随笔本上,不少于600字)
【思考与交流】
张良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C.斩以徇师徇:示众
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离去
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极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史记·留侯世家》)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喏。”……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史记·留侯世家》)
【预习问题】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穿全篇,逐层深入地论证的。
【导学问题】熟读1-3节,读准生字词,解决问题。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梳理其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重点实虚词:节、人情、见、而、所以、安、相与、以为、过、之、以
1.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两首诗的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二、写作练习:阅读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
2、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朋党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提倡君子之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思考与交流】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留侯论
【学习目标】
2、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3、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1-2题。
题乌江亭乌江亭
唐•杜牧宋•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梳理其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重点实虚词:逆、下、信用、舍、之、而、臣妾、夫、以为、折、于、以、惊、怒、所以、是以、弊、王、见、称、其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问题研讨】
1、结合上文“郑伯、勾践”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知识链接】
1、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写作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6.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7.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问题研讨】
1.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区分的关键是什么?
2.什么样的朋党才对国家有积极的作用?
【导学问题】熟读3节,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1.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朋
2.更相推让
3.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4.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5.而周用以兴
4.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5.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6.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问题研讨】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收。槐貌甚伟,广颡而丰牙牙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预习问题】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自古言君子不党,欧阳修是如何反其意而用之,阐述君子之党的好处的?
【导学问题】熟读第1段,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 )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6.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问题研讨】朋党从什么时间就有的?真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论证的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法?
【导学问题】熟读4-5节,读准生字词,解释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1.然皆乱亡其国
2.推让而不自疑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