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南市区志道路桥梁

合集下载

桥梁史话

桥梁史话

桥梁史话据考古分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诞生于氏族公社时代,距今4000—6000余年。

到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基本形成了梁桥、拱桥、吊桥三种桥梁基本体系。

进入隋、唐、宋时期(公元581—1279年),古桥技术达到了颠峰,随后元、明、清三代(公元1279—1911年),将前代的造桥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各种桥型的设计规范。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传播,现代桥梁逐步出现和发展。

现按历史发展编排各类桥型的首座和最新记录,用图文注解,还收集了世界跨径之最和历史名桥,以及由30名著名桥梁工程师、建筑师和学者,评选出二十世纪世界最美丽的桥梁十五座,有助于对桥梁工作者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重视桥梁的美学设计。

梁桥一、古代梁桥古老的原始桥梁结构简单。

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余年,最早出现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已有独木桥存在的可能。

在原始公社时代,又称石器时代,春秋末战国初之前(公元前476年),都是石制工具,只能对木材进行粗糙加工,之后进入铁器时代,才有石料加工工具,能建造石料桥。

(一)、原始桥梁1、独木桥,创始最早,它不能长期使用,但其延用周期最长,甚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在使用。

2、蹬步桥,位于湖南双峰县永丰镇。

它是最原始的渡河工具之一,可谓桥梁的童年。

(二)、木梁桥栈道桥,位于四川广元市朝天镇北的嘉陵江明月峡和清风峡东岸石壁上,开凿于西周初年,距今有3000年历史,几任修复,为历代广泛使用。

(三)、石梁桥安平桥始建于公元1138年,位于福建晋江安海港,全长5华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梁式古石桥,被誉为“北有赵洲桥,南有安平桥之称”,1961年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木悬臂梁桥程阳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廊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1917年,是中国古桥最后一株壮丽的晚霞。

二、现代梁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传入中国,钢梁首先在桥梁上使用。

1824年,英国人发明了水泥,法国于1939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使混凝土梁桥的跨径得以很大飞跃,成为一种最为经济实用的桥型。

上海南浦大桥简介

上海南浦大桥简介

上海南浦大桥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结构工程师》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南浦大桥是目前我国跨径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上海市区跨越黄浦江的第一座大桥。

桥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东引桥长3746米,西引桥长3754米。

通航净高46米。

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中跨423米,
【总页数】1页(P47-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特大桥维修中的大位移伸缩装置分段施工技术——上海南浦大桥浦东段修复工程实践 [J], 杨斌
2.上海南浦大桥变形监测中GPS的应用 [J], 熊福文;张洪宇;李晓东
3.上海:南浦大桥伸缩缝更新改造工程竣工 [J], 刘国伟
4.上海明珠二期南浦大桥地铁站工程超深槽段地下连续墙施工体会 [J], 邓绍伦;杜晓辉
5.上海南浦大桥已完成全面健康检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南浦大桥飞架于浦西陆家浜路至浦东新区南码头之间的江面上,为世界第三大斜拉桥。

桥全长8346米,分主桥、主引桥、分引桥三部分,中孔主跨423米,桥宽30.35米。

南浦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

主塔上“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为邓小平同志题写(每字大16平方米)。

浦西引桥造形优美,曲线螺旋形,上下三环分岔,衔接内环线高架路,中山南路和陆家滨路。

南浦大桥于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

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

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

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

杨浦大桥杨浦大桥是继南浦大桥之后又一座跨越黄浦江的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

总长为7654米,主桥长1172米、宽30.35米,共设6车道。

602米长的主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

挺拔高耸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剑直刺穹苍,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大桥提写的桥名,他以94岁高龄登上杨浦大桥时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

杨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宁国路地区。

桥址离苏州河5.3km,离吴淞口20.5km,与南浦大桥相距11km。

该桥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浦大桥卢浦大桥北起浦西鲁班路,穿越黄浦江,南至浦东济阳路,全长8.7公里,是当今世界第一钢结构拱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形桥。

大桥主桥为全钢结构,全长750米,采用一跨过江,主桥按六车道设计,引桥按六车道、四车道设计,设计航道净空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

主拱截面世界最大,为9米高,5米宽,桥下可通过7万吨级的轮船。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4.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正文(篇1)一、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南浦大桥是上海市一座标志性的桥梁建筑,位于黄浦江之上,连接浦东新区和黄浦区。

它的建造标志着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浦大桥始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于1994年建成通车。

它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二、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南浦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上海正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开始考虑建设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设计,南浦大桥最终在1991年开工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黄浦江的水流情况,最终设计出了现在的南浦大桥。

三、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南浦大桥自建成通车以来,经历了多年的运营和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桥梁结构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和磨损。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维护和修缮工作一直是南浦大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南浦大桥进行了多次维护和修缮,确保它能够继续为上海的交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行服务。

四、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南浦大桥是上海市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影响着上海的城市交通,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

在未来,南浦大桥将继续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它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正在考虑对南浦大桥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它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录(篇2)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影响和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上海南浦大桥是位于上海市内的一座公路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大桥。

南浦大桥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建成,全长834米,主桥长1576米。

南浦大桥:记上海的发展脚步

南浦大桥:记上海的发展脚步

三、建设历程
➢ 1988年-1991年,历时18个月,南浦大桥建设完成 ➢ 主桥长846米,跨度423米,建成时跨度之大为世界第三、国内第一
四、意义
➢ 南浦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双 索面大桥;
➢ 圆了上海市民“一步跨过黄浦江”的 百年梦;
➢ 主塔上“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 为邓小平同志题写;
南浦大桥

一、简介
➢ 南浦大桥是中国上海市境内连接黄浦区与浦东新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黄浦江上; ➢ 始建于1988年,于1991年11月19日工程竣工,于1991年12月1日通车运营。
二、建桥功臣
➢ 朱志豪:南浦大桥建设总指挥;
生于1932年,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1、199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获得者,199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参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一系 列重大工程建设。
➢ 1992年2月7日,邓小平特意去刚通 车不久的南浦大桥视察,在大桥前拍 照纪念
四、意义
➢ 大桥建成后,车辆过桥只需七八分钟, 浦东浦西之间的通行速度比轮渡提高 8倍之多;
➢ 大桥的建成,为加快浦东开发建设创 造了条件,也拉开了上世纪90年代以 来上海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的序幕。
谢谢大家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上海南浦大桥》课件

《上海南浦大桥》课件

桥墩基础
桥墩基础采用扩大基础形 式,通过桩基深入地下, 以确保桥墩的稳定。
桥墩高度
桥墩的高度根据主跨的长 度和河流的深度确定,以 确保桥面与河床之间有足 够的净空高度。
桥墩材料
桥墩采用混凝土结构,以 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承载 能力。
桥面设计
行车道
桥面设有双向六车道,以满足日 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桥面两侧设有宽敞的人行道和自行 车道,方便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防眩光设计
为了避免对向行驶的车辆产生眩光 ,桥面采用了特殊的防眩光设计和 涂装。
桥下空间利用
桥下景观设计
为了提升城市景观,桥下空间被 充分利用,设计了绿化带、休闲 广场等景观节点。
桥下交通组织
桥下空间还被用于交通组织,如 设置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等 ,方便市民出行。
03
南浦大桥的景观设计
桥身装饰
桥身颜色
南浦大桥的桥身采用了深灰色, 给人以稳重、大气的感觉。
桥身线条
桥身的线条流畅,展现出强烈的 现代感,与上海市的城市风格相
得益彰。
装饰元素
桥身上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和图案 ,增加了桥梁的艺术气息,提升
了观赏价值。
灯光设计
1 2
照明方式
南浦大桥的灯光设计采用了多种照明方式,包括 泛光灯、聚光灯和LED灯等。
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
南浦大桥的建设推动了上海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促进了城市的 整体发展。
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丰富旅游资源
南浦大桥作为上海市的著名景点之一,丰富了上 海市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促进旅游业发展
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促进了上海市旅游业的发 展,为旅游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收入。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秦刚摘要: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地标湖心亭和九曲桥,自晚清时期就已成为一处驰名世界的中国景观,是“他者之眼”中一个象征中国的视觉符号。

文章选取甲午战争至二战末期近半个世纪间的多位日本作家的游记、随笔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他们如何观看和书写湖心亭并赋予其象征性;同时,论述来自外部的凝视如何反向影响中国作家,以及在这些关于湖心亭的话语中如何体现观看者面对景观的自我建构。

湖心亭作为一个景观的文化史,其实正是以其为媒介的自我与他者互识与互视的历史。

关键词:上海;湖心亭;中国景观;他者的凝视;日本作家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90-(09)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9中国人在上海看世界,必定要去外滩。

而世界在上海观看中国的目光,一直聚焦的则是老城厢豫园对面的湖心亭和九曲桥。

上海开埠之后,这里是“他者之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点。

湖心亭建成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原为豫园中一景。

兴建之初有文记曰:“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作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亭外远近植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甚暑,洒然沁人心脾。

”①这里曾一度辟为上海青蓝布业公所,1855年作为上海第一座茶楼开业,至今运营已有165年。

但与其建筑本身及作为茶楼的价值相比,湖心亭作为一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才真正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虽然上海曾在2004年和2008年把精致的湖心亭仿古建筑分别赠送给两个欧洲城市——法国的里尔和德国的汉堡,但那两处复制品必将生成全然不同的景观意义。

按照英国文化地理学家丹尼斯·科斯格罗夫的著名观点,景观其实是一种“观看方式”,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力量所决定的。

而且,具有这种“观看”特权的,是能够将自我与场景分离出来的外来者。

上海黄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黄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黄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黄浦大桥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一座公路桥梁。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黄浦大桥的建设始于1980年,是为了连接上海的虹口和浦东两个地区。

在此之前,人们只能乘坐渡船过江,对交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当时,黄浦江是上海的繁忙水路交通线,因此建设大桥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工程师们克服了如下挑战:不仅要考虑到大桥在江面上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还要避免对江上船只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计划和建设,黄浦大桥于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悬索桥长约7.46公里,跨越黄浦江,在上海地标建筑外滩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之间架设。

黄浦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上海两岸的交通状况,并对上海的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前往上海必经之地。

然而,随着上海的发展和交通压力的增加,黄浦大桥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兴建并于2013年竣工的世博大道立交桥,为黄浦大桥减轻了部分交通压力。

黄浦大桥至今仍是上海市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每天都有大
量车辆和行人经过。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也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歷史——南市區志>>道路橋樑南市区境内的近代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建成第一条近代城市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自建华界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南路(东门路至南码头)。

本世纪初至30年代陆续增筑、改筑道路,填浜、拆城筑路,初步形成道路网络。

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创办第一家发电厂——南市电灯厂(后改为上海内地电灯公司,合并组成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今南市发电厂),翌年1月建成发电至民国25年(1936年)发电达6082万千瓦时。

民国9年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张家浜南岸建造的发电所竣工,向浦东沿江地区供电。

光绪二十一年法公董局在境内购地建造董家渡水厂(今南市水厂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向法租界供水。

光绪二十三年初,由邑绅曹骧推举粤商集资创办内地自来水厂(今南市水厂南部),光绪二十八年建成供水,民国25年自来水用户达22447户。

日军侵华上海沦陷后,境内市政、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虽有所修复,但仍未能达到战前水平。

上海解放前夕,境内道路多为短小狭窄的弹街路面,下水道管径小,陈旧不齐,棚户地区居民用不上自来水和电灯。

50~70年代,先后辟筑拓建河南南路、丽水路、中山南一路、三门峡路、新肇周路、浦东南路、耀华路、杨高路、历城路、昌里路等10余条,改造一批弹街路。

建成上海第一条沟通黄浦江两岸的打浦路公路隧道。

境内浦东地区新建重建车行桥梁10座。

20世纪70年代后期,市政和公用事业建设发展较快。

境内全面拓建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陆家浜路、河南南路、浦东南路、杨高路等,新建长青路、文登路、兰村路、西营路、华丰路、洪山路、临沂路、德州路等23条,改造大量的弹街路。

建成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

一、道路境内原上海县城厢,浜渠纵横,陆路甚少,经过长达500多年的缓慢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余条。

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浦西法租界筑成黄浦滩马路(今中山东二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界首筑外马路(今中山南路)。

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填浜、筑路,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筑路,后逐渐形成道路网络。

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首筑塘桥路后,长期发展缓慢。

民国26年8月日军侵沪,境内部分道路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有所修复。

上海解放前夕,全区有道路400余条,多为短小狭窄弹街路面。

1949年后,境内道路建设,浦西地区以拓建干道和改造弹街路为主,浦东地区以新建道路和拓建干道为主。

1992年末,全区共有道路439条,总长度163.44公里,总面积181.15万平方米。

其中浦西384条,长度111.50公里,面积113.69万平方米,内有长度200米以下的204条,占53%,车行道宽度5米以下的173条,占45%;浦东55条,长度51.94公里,面积67.45万平方米。

全区道路列为主干道11条,次干道44条,一般道路384条。

(一)道路兴筑1、街巷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建上海县后,县署设在境内梁基路(今光启路)上。

城厢的坊巷,明弘治时有新衙巷(今学院路)、新路巷(今望云路)、薛巷(今薛弄底街)、康衢巷(今光启南路)、梅家巷(今梅家街和东梅家街)等5条;嘉靖时增加澜亭巷、宋家湾(今四牌楼路南段)、马园弄(今马园街)、姚家弄(今东、西姚家弄)、卜家弄等5条。

万历时增加瞿家湾(今巡道街北段和面筋弄)1条;清康熙时增至25条。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城厢的街巷有四牌楼街(今四牌楼路)、天官坊街(今丹凤路南段)、穿心街(今福佑路)、黄家弄、俞家弄、梅家弄(今梅家街)、赵家巷(今黄家路西段)、唐家巷、杜家湾(今复兴东路、河南南路东西两侧)、三角地等63条。

鸦片战争前夕,街巷增加到100多条。

多为狭巷小街,宽不过6尺(合2米)。

街巷多在县署四周,形成以县署为中心的街巷网络。

2、兴筑近代道路清咸丰六年(1856年)境内法租界自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沿浦滩筑成第一条近代道路(今中山东二路),曾名“法兰西外滩”、“法租界外滩”、黄浦滩马路、南黄浦滩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境内华界首筑近代道路外马路(今中山南路)。

19世纪末,十六铺至南码头一带,商贾云集,百货山积,各地运销,均到此装卸,租界供应物资亦到此批发,但道路交通很不适应,经清政府核准,开筑南市马路。

光绪二十二年勘定沿浦马路用地,自方浜口至陆家浜口,共38亩7分6厘2毫。

同年7月13日动工,翌年11月27日竣工。

路长804丈(合2680米),宽3丈(合10米),石块路面,名外马路,亦称大马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称里马路,民国34年(1945年)改名中山南路。

后陆续增筑道路。

光绪三十二年工程局沿新积浦滩筑成1条新的外马路,砂石路面。

同年辟筑老道前街。

光绪三十三年辟筑董家渡路、大昌街。

光绪三十四年辟筑今方浜东路、黄家阙路、安澜路、林荫路、万生路。

宣统元年(1909年)辟筑大兴街、南车站路。

宣统二年辟筑大境路、露香园路。

宣统三年至民国2年(1913年)辟筑大吉路(东段)、旧校场路、西仓桥街、万竹街。

民国9年前筑斜土东路、国货路。

民国14年建迎勋路。

同时,城厢部分街巷先后改筑道路,光绪三十二年改筑四牌楼路,光绪三十二年、民国元年改筑巡道街,宣统三年改筑篾竹路,民国2年改筑外咸瓜街等,逐渐形成路巷交叉的道路网络。

境内浦东地区民国2年筑塘桥路。

民国11年5月筑成上南路,民国14年改成轻便铁路,1957年拆除铁路改筑公路。

民国19~24年筑成浦东南路。

民国26年辟耀华路土基,民国37年辟筑南码头路。

3、填浜拆城筑路20世纪以前,境内老城厢内外浜渠密布,主要干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新开河等黄浦江支流,交通运输主要靠水道。

随着近代道路兴建和陆路交通运输发展与河床淤积,浜渠逐渐失去交通运输和排泄作用,乃至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遂填浜筑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黑桥浜,改筑福佑路;填亭桥浜,改筑亭桥路(今亭桥街)及蓬莱路东端。

光绪三十四年填新开河筑新开河路,宣统三年(1911年)路中建房分为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

民国1年(1912年)至民国2年填方浜筑今方浜中路、方浜西路和东门路。

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3年填肇嘉浜筑今肇周路、复兴东路、白渡路。

民国1年填薛家浜筑薛家浜路等。

民国1年7月动工拆城墙、填城濠,改筑道路。

北半城路面工程民国2年6月竣工,定名为民国路(今人民路)。

南半城路面民国3年冬筑成,定名为中华路。

民国15年填陆家浜筑陆家浜路。

民国20年填南周泾河道筑新肇周路。

至此,境内浦西地区填浜拆城筑路60余条,构成以干浜和城濠为骨架的道路网络。

4、新建道路1949年后境内新辟道路均在浦东地区。

解放前浦东地区没有一条沥青路面的道路,解放后浦东道路建设获得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变。

50~60年代辟建杨高路、历城路、昌里路等,80年代新建云台路、长青路、文登路、兰村路、东三里桥路、齐河路、西营路、华丰路、灵岩路、沂南路、洪山路、济阳路、临沂路、峨山路、胶南路、雪野路、微山路、滨州路、兰陵路、德州路、耀华支路、南泉路、龙阳路等。

境内浦东地区形成道路网络。

(二)道路改建1、拓宽改建改建中华路、人民路中华路、人民路首尾相连,构成环形道路,全长5.2公里。

解放初期,翻挖石块路面,改建为柏油路面,车行道拓宽为10.5~27米。

改建后与老城厢内外众多的道路相交,是境内通往全市的交通要道。

拓建河南南路原来的河南南路,北起延安东路,南止人民路,属黄浦区。

为改善境内老城区交通、消防、卫生等条件,延伸拓建河南南路。

北起人民路,南至中华路,利用原晏海路、西仓路、何家弄、白漾三弄等石片小路,经过截弯取直,建成穿越上海老城区的南北向干道。

1956年开始拆迁,1957年9月动工,1958年7月竣工。

路长1.6公里,宽16米,方头弹街路面。

1977年前后改建为柏油路面,1988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拓建三门峡路、新肇周路三门峡路原名三官堂路,北起大林路,南至徽宁路。

1956年原路拓建,自徽宁路延伸至斜土东路,接通新肇周路,拓建为宽8.8~23.9米的干道。

1964年改名三门峡路。

新肇周路北起斜土东路,南至高雄路。

民国20年(1931年)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沿途成为废墟。

1967年拓建,1976年改建为柏油路面。

三门峡路、新肇周路拓建后南北连成一线,南与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相交,北与陆家浜路相交,是境内南北向干道之一。

改建陆家浜路陆家浜路东起外马路,西至制造局路,长2476米。

1991年4~10月,陆家浜路列为南浦大桥的市政配套工程,全面改建,翻挖原来的沥青路面,铺装为4车道水泥路面。

改建后为市区通往南浦大桥与中山南路的主要进出口,经南浦大桥可直抵浦东开发区;向西连接徐家汇路,经肇嘉浜路可到徐汇区。

是南市区东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拓建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这3条道路自北向南折西(从新开河北路到制造局路)连成一线,全长5公里。

中山东二路跨黄浦、南市两区,中山南路居中,中山南一路跨南市、卢湾两区,是中山环路在境内的组成部分,多次分段拓建。

1976年拓建中山南一路自新肇周路至制造局路一段,与卢湾区境内的中山南一路接通。

1984年配合十六铺客运总站扩建,对中山东二路自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一段进行拓宽改建。

1986年市政府把接通中山南路(海潮路至新肇周路)列为当年15件实事之一,利用原车站前路拓建打通。

动迁单位100多个,居民2000户,拆除房屋近6万平方米,筑成长1.7公里、宽40米的新路,消除了中山环路在境内的“梗阻”。

同年7月动工拓建中山南路自多稼路至海潮路一段,1988年12月竣工。

1993年实施外滩交通综合改造二期工程,全面拓建中山东二路(新开河北路至东门路)和中山南路(东门路至董家渡路),拓宽为42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4米,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动迁单位174个,居民2261户,拆除房屋10万平方米,当年竣工通车。

拓建后,中山环路在境内完全畅通。

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至东门路)和中山南路北段(东门路至董家渡路)是境内最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又是南浦大桥通往十六铺、外滩的进出口,中山南一路(新肇周路至制造局路)和中山南路南段(海潮路至新肇周路)是南浦大桥浦西进出口之一,也是浦西段内环线及其高架道路连接南浦大桥的唯一节点。

拓建耀华路、浦东南路耀华路、浦东南路是浦东沿江地区连成一线的南北向主干道,南可直通打浦路隧道,北可直通延安东路隧道,中间与南浦大桥分引道衔接。

曾多次分段拓建。

耀华路东起上南路,西至黄浦江边,长2633米。

民国26年辟土基,1951年已具雏形,1956年拓宽修筑后定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