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赏析

合集下载

阿q正传语言鉴赏

阿q正传语言鉴赏

阿q正传语言鉴赏《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落后,展现了虚荣、自卑、愚昧和奴性等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负面情绪。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巧妙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描写,深刻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

一、生动的对话小说中的对话非常生动,对话中的人物语言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除了表现人物的嗜好,性格和地域特色外,还有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的反映。

例如,小说中的阿Q常用的“唉呦”和“死了都要不起”的语言方式,不仅表现了他的悲观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

另外,阿Q还常常夹杂着某些方言和俚语,如“鬼混”,这些语言更是凸显了阿Q的淳朴和土气,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二、描写为主小说中的描写极富挥洒与生命力,不仅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状况,还表现了对环境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描述。

例如,在小说开篇,描写了阿Q喝茶时的独特姿态,“抬起右腿,坐在一边,嘴上翘着一根皮烟袋”,这种对细节的描写,既生动地刻画出阿Q的形象,也反映出阿Q的习惯和独特的人格特征。

三、真实细节小说描写了大肆的、曲折的、脆弱的、羞耻的和不堪的细节,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阿Q的悲惨遭遇。

例如,当阿Q被八旗子弟和师傅痛打时,他不仅耐心地洗去了“新斑点”,而且还“小声的“念了一句经”,这种场景的描绘,反映了阿Q的卑微与无能,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中落后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为主、真实的细节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落后现实,展现了“阿Q”这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中国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部小说语言犀利、对时代和人物的把握十分精准,无愧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篇11.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提示:由于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觉担忧。

2.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含义?提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

其意任在阿Q 非不朽之人3.如何理解《序》中赵太爷的“抢进”“跳过去”?提示:“抢进”说明赵太爷的生气;“跳过去”说明赵太爷的霸道。

4.为仆人公取名阿Q的含义?提示:●提倡“洋字”,挖苦“国粹”派的主见;●“Q”更能表达仆人公阿Q的悲剧性。

●在传统农村旺族大姓,其政治、经济地位很高。

阿Q没有自己的名字、籍贯,足见其无依无靠,地位的凄惨。

阅读其次章:1.“我们从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劝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成功。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特别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情愿,由于这种冲突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最终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劝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成功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制造制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假设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成功。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说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成功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

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

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

遭遇失败和欺辱后,啊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心理。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

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向他奔来,方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鲁迅《阿q正传》赏析

鲁迅《阿q正传》赏析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 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 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 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 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 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 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 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2015-4-12 19
2、“看客”群像
‚九分得意的笑‛;
听阿Q讲城里人‚麻酱‛
叉得精熟,‚赧然‛;
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故
事,‚凛然‛、‚悚然‛
而且‚欣然‛。
阿Q之死:示众场
2015-4-12 面 20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
灵魂。”
2015-4-12
21
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 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 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 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 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 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 喊· 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 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 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 接原因。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 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 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 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 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 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 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 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 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 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 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 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见《呐喊· 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 真实目的了。

阿q正传的赏析

阿q正传的赏析

阿q正传的赏析阿q正传的赏析《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时化背景,虚构了“未庄”这个旧中国农村的缩影,以贫苦农民的为题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创作动机来看“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整篇小说共九章,本文是节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贫苦农民。

生活在未庄却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家无室,栖身于土谷祠;无妻无儿,孤身一人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在未庄地位极其低下,精神上更愚弱可悲。

阿Q虽有农民勤劳、质朴的品质,却又没有摆脱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狭隘、自私和封建压迫下所产生的愚昧和麻木。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有相当深厚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

结果,“精神胜利法”又只能使他陷入更不幸的深渊。

作品通过对阿Q生活处境和不幸遭遇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关系。

阿Q勤劳却依然一贫如洗,他不仅物质上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甚至连姓赵的资格也被地主赵太爷剥夺了。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不仅进行物质上的剥削,而且在精神上实施奴役和摧残。

小说通过阿Q与革命的关系,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所谓的革命党人对于阿Q的革命行动的排斥,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广大民众的觉悟,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文揭示了阿Q那种以虚伪的'优胜状态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还是中国国民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病态心理。

小说通过暴露国民的这一病态心理特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性的弱点,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形象是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塑造得最为典型和丰满的形象之一。

作者鲁迅在人物塑造时,成功地把西方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写作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记式的结构以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传统写法融为一体,使作品既有强烈的现代性,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此外,作者成功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融为一体,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统一。

阿q正传句子赏析

阿q正传句子赏析

阿q正传句子赏析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讽刺意义的文学作品。

全文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在小说中,鲁迅以精炼的语言,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的底层人物形象,通过对其言行举止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阿q正传中的一些经典句子进行赏析,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阿q自己当然也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祖宗,只知道他祖宗是‘太祖太宗’,所以他也便自称‘太祖太宗的后代’。

”这是小说开篇对阿q家世的描写,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阿q对自己祖宗的无知和自命不凡的态度。

这句话既揭示了阿q的无知愚昧,又暗示了他对权势的渴望和自卑心理。

这也为后面揭示阿q的种种荒唐行为埋下了伏笔。

“阿q的确很会念书,而且比谁都会念书。

”这句话是对阿q 学识的讽刺,阿q虽然会念书,但他的念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负心理,而不是真正的学识。

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底层人物的自卑心理和虚荣心,以及对知识的误解和滥用。

“‘有理’这两个字,对于阿q是很新鲜的。

因为在阿q以前,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有理’。

”这句话揭示了阿q内心深处对于“有理”这个词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阿q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冷落和欺凌。

这也为后面阿q的“有理”行为做了铺垫,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阿q正传中这些经典句子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阿q的悲剧命运和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更是一部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些经典句子的深入赏析,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也能更好地感受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批判精神。

(完整word版)《阿Q正传》赏析

(完整word版)《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收入《呐喊》。

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无名无姓。

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

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

——“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

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

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

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

具有惊人的健忘症。

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

转嫁痛苦,耍无赖。

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

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

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

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

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

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潘梓岳《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其写作的意义是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全面揭露。

所以,阿Q的性格也具有国民性特征。

虽然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涉及的内容一直存在。

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也是对整个旧社会与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充分体现出启蒙主义思想。

本文针对《阿Q正传》进行赏析,从写作背景、艺术成就以及阿Q精神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一、写作背景与意义《阿Q正传》主要展示的是我国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社会与畸形的国民。

小说的创作和发表具有特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已内忧外患,国民却愚昧无知,政治也极为腐败。

但是,孙中山等有志之士不断奋战,对旧中国进行拯救。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变革,使得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得以结束,使得中国人看到了全新的发展曙光。

但这次革命没有对广大农民进行动员与组织,对农民进行排斥与压制,没有对封建势力进行全面的打击与压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妥协与姑息。

辛亥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真正完成。

资产阶级对具有革命要求的农民进行排斥与抵制,并对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因此没有全面解决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

所以,革命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仍对农民进行着严酷的压迫与剥削。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通常运用精神奴役与暴力镇压等方法。

精神奴役也就是运用封建教礼、迷信以及愚民政策。

从阿Q身上,人们可充分发现这些精神奴役产生的影响以及被奴役者的精神创伤。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这时封建阶级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变态心理,在对帝国主义卑躬屈膝的同时,对于统治的子民却严厉镇压与剥削。

鲁迅对于这种现象有着极为精准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二、艺术成就(一)典型化手法的运用在《阿Q正传》中,典型化手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其一,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基本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

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

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

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

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

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

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

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

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

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

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

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 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
的憎恨。

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

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

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

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

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

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阿Q正传》赏析多少年来,对阿Q精神的探讨与深思始终贯穿着不同的时代,那种“精神胜利法”的笑影与悲凉引发了多少灵魂的共鸣。

电影《阿Q正传》紧紧抓住“笑影与悲凉”这一概括了阿Q最本质特征的艺术性诠释,将阿Q的永恒魅力定格于方寸银幕中。

阿Q去赵太爷家贺喜,却遭几个耳光的回报,接着便是一边摸着疼痛未消的脸,一边找到了“儿子打老子”的心灵安慰,笑影与悲凉给了阿Q精神胜利最好的源泉。

此时,影片中赵太爷的蛮横无礼和阿Q的悲喜于人物传神的表情和动作中自然流露。

阿Q对生活有着同普通人一样的基本渴求,一个老婆,一个家庭便也足矣。

然而冷漠的、情感残缺的、处于封建末期衰微的社会氛围,这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诉求对阿Q这个小小的底层人物也是“天方夜谭”,社会的“悲凉”与阿Q在美丽幻想中的“笑影”,再一次从银幕中灌注到观众的情感中。

赌局赢钱却遭打,被人嘲笑当“便饭”,无辜受斥也奈何,阿Q这个被侮辱和损害的一介草民又能怎样呢,却也只有一次次苦涩的“笑影”当作心灵的些许慰藉了。

麻木,无知,肤浅,在阿Q对待革命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革命党人被害,阿Q视为茶余饭后讲述的精彩见闻;面对害怕“革命”的赵太爷,阿Q把“革命”当作宣泄个人怨恨的工具,这一切都为“笑影与悲凉”的阿Q的精神境界勾勒出另一种别样的使人又怜又恨的矛盾情感。

影片注重情境氛围的侧面烘托,悲悯的配乐和大雨倾盆的景象预示着阿Q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最后射向阿Q夺命的枪响,将“笑影与悲凉”的主题归结于令人心慑的旧中国残酷黑暗的窒息中。

从阿Q身上触发的情感是复合式的,很难用几句话概括。

电影《阿Q正传》通过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艺术表现,将典型环境中阿Q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将原著的魅力在银幕中形象化、立体化地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