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产业的选择

合集下载

杨凌示范区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思考

杨凌示范区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思考

杨凌示范区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思考摘要:以特色产业理论为依托,立足于杨凌示范区的基本区情与发展状况,研究了杨凌示范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与保证措施。

关键词:特色产业;选择;保证措施;杨凌示范区特色产业是依据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形成的一种比较优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式对其特有的资源和产品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开发、生产而形成的产业部门或行业。

发展特色产业是杨凌示范区更好地承担国家职责、加快自身发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打造中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示范高地的必然选择。

1.0杨凌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杨凌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成立于1997年7月,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县级杨陵区,3镇2个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依托农业科技教势,大力发展涉农产业,不仅带动了区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在区内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良种繁育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及以科技会展、农资农机交易、观光农业及现代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生猪、奶肉牛、小麦良种等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农业产值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人9110元,增速居全省前列。

以食品、医药、农资等为主的优势涉农工业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4.9亿元,10a来年均增速40%以上。

现有以果品、乳品、肉食品等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40多家,恒兴果汁、本香安全猪肉、李华葡萄酒、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拥有医药企业14家,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企业10家,已建成现代中药药品生产线42条,年可提取中药30.20万t,年产片剂23.84亿片,胶囊剂17.11亿粒。

拥有肥料、饲料、农药等环保农资企业60多家,成为陕西重要的环保型复合肥、饲料的产业集聚地。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会展、农资农机交易、观光农业及现代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11年实现增加值24亿元。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方案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方案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此,提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二、产业选择与定位1.市场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定位。

通过调研和调查,我们发现xxx(具体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2.资源优势评估在确定产业选择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评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确定本地区在该产业中的优势和竞争力,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三、建设目标与策略1.建设目标基于对产业选择与定位的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建设目标:(1)打造国内领先的xxx产业集群;(2)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3)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建设策略(1)政策扶持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我们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和投资。

与此同时,我们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我们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将建立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人才支撑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因此,我们将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留住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产业集群运行顺畅的重要保障。

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中,我们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运输: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网络,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能力和联通性。

2.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产业是建立在大规模专业化和广泛的商 品交换基础上 的 ,是专业化 、商 品化程度高 的产业 ,也是 因为它是 基 于资源优势 ,开发潜力大 ,综合效益 高 ,是 区域参 与市场分工的领衔产业,能够带动区域发展 。因而特 色产业选 取合理与否至关重要 。
理论 与 方法 主导产业指的是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的吸收创新影响 ,能满足不断增 长的市场需求 , 并由此而获得较高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 产业 ,因此 ,也 叫主导增 长产业 … 。主导 产 业 的基 本特
某一产业产 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 内持续下降或是 增长停滞 的产业 ,其 主要原 因是市场需求不足 ,而导 致产业萎缩衰退。 特色产业主要是在进行区域比较中,某一地区的 某一产业具有独有性 ,或比其他地区具有独特优势的 产业 ,前者为绝对 特 色产业 ,后 者为 相对特 色 产 业 ,有特色产业支撑的产业经济 即为特色经济 。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 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 产值中所 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 所 占比重的 比率 ,其表达式为 :
PAN o Xing—fng e , L U 。 L ng—z I Li I Mi i
( . eat e tfE o o i 。 ai nvrt cn l y D l nl 6 2 h a 1 D p r n cn m c D l n U i syo T h oo , ai 104 C i ; m o s a ei f e g a n 2 i nn i i C nut g C m a y D l n 16 2 hn ) .La i L e o sln o p n 。 ai 10 8C ia o g J i a
( .大连理工大学,辽 宁 大连 l62 ;2 1 103 .辽 宁立杰咨询有 限公 司,辽宁 大连 16 2 ) 108

山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山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县域 经 济 特 色产 业 的选 择 与 实证分 析
M o n a n u g o u t o o y Dit c i e I d sr o sn n u t i o s Re i n Co n y Ec n m si tv n u t y Ch o i g a d Emp rc l a y i n ii a An l ss
摘要 :山区县域 经济是我 国县 域经 济发展 的薄 弱环 节 , 何推 进 山 区县 域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是建设 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重要 任 务 , 如 而选择 山 区县 域特 色产 业 并进 行培 育 , 无疑 是 山区县 域经济发 展 的一个 重要途 径。本文对 县域 特 色产业 的涵 义、 选择 的基 础进 行 了分析 , 并以河 南省 西峡
胡 延松 HuYa sn no g
( 洛阳理 工学 院 , 阳 4 1 2 洛 7 0 3)
( uy n iest o ce c n eh o g ,u yn 7 0 3, hn L oa gUnvri f inea dT c nl y L o ag4 12 C iaJ y S o
关键 词 : 区; 山 县域经 济; 色产业 ; 特 实证 分析
Ke y wor s:mo nan u e in o nr c no d u ti o srgo ;c u t e o my ; e tr d id sr;e iia n lss y fau e n u t y mprc a ay i l
中图分类号 :3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0 0)0 0 3 —2 10 — 3 12 1 1 — 20 0 l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 的形成离不开资源的支持 , 资源是人类赖 以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 中都明确提出要“ ; 肚大县域经济 ”这 生存和 发展 的物质基础。 , 在所有的资源中 , 自然资源是最为宝贵的, 表 明, 发展 县 域 经 济 已成 为按 照科 学 发 展 、 会 和 谐 基 本 要 求 全 面 因为 它是 自然 形成 的 , 附于 特 定 的 自然环 境 , 与 生俱 来 的 , 而 社 依 是 从 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重 要 战 略举 措 。 域经 济 的 问题被 提 到 了议 事 日程 形成 了某 ~ 区域 资 源 富集 而 某 些 区域 资 源 贫 乏 的格 局。 之对 应 的 县 与 并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重视 和 关 注 , 因此 , 如何 根据 山 区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是 社会 经 济 资 源和 技 术 资 源 ,社 会 经 济 资 源 又 称社 会人 文 资 源 , 是 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找准 存在 的差距 , 选择特色产业进行培育 , 无 直 接或间接 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 中人 口、 其 劳动力是 疑是 提 高 山 区县 域经 济 竞 争 力 , 动 山区 县域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重 要 社 会经 济 发展 的 主 要 条件 。 技 术 资 源在 广 义 上 也 属 于 社 会 人 文 资 推 途径 。 文选 取 了河 南 省 西 峡 县作 为分 析 的对 象 , 该 以这 个 自 19 9 4年 源 , 其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作 用 愈 发 显得 强 大。 这 些 资 源具 有 相 对 的 流 以来连续快速发展、被 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李长春于 20 0 7年 6月 动 性 , 是 通 过 聚集 仍 然 可 以 形成 区域 优势 。 但 5日视察 后 高度 评 价 并称 之 为 “ 峡 现 象 ” 地 方 , 论述 山 区 县域 西 的 来 资源的地域附着 性导致 了山区县域 内以资源特性 为依托 的特 经 济 特 色产 业 的选 择 , 以起 到 “ 到 面 ” 映 射作 用 。 点 的 色 产 业 的形 成 。 区县 域 内独 特 的 资源 愈 多 、 缺 程度 愈 高 , 山 稀 越容 易 1 县 域特 色 产 业 的 内涵 形成拥 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 特色也会更加突 出。 所以, 独具特色的资

湘潭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湘潭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湘潭市特色产业的界定所谓特色产业〔1〕,路富裕(2001)认为:“是指在一个县、一个市或更大的范围内,以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具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具有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特点。

并以此形成庞大的生产经营群体。

1.特色产业的特征(1)地域性特征。

指特色产业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区域的特色资源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离开一定的区域,特色产业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而不复存在。

(2)规模性特征〔2〕。

特色产业要形成经济特色或优势,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资源储量大、生产能力大、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大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

(3)效率性特征。

特色产业应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目标体现特色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特色产业经济拉动性的标志。

2.湘潭市特色产业的界定(1)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湘潭九华经济区是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科技部认定的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省科技厅认定的车辆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007年1月,湘潭老工业企业湘潭钢铁集团通过自身裂变与大型央企中冶科工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在九华打造大型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目前,该项目年产值已达到15亿元,成为中南最大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湘潭九华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黄金宝地。

该区远景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中期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四园一区”,即汽车工业园、高科技机电工业园、湘潭(台湾)工业园、香港工业园及配套服务区。

目前,九华示范区入园企业达到137家,投产企业90家,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亿元,实现财税收入5亿元。

计划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过60亿元,达到再造一个湘潭经济总量的目标。

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选择

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选择

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选择内容提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矿产和能源的开发与经营,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环境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葡萄酒产业的swot分析,找出乌海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难得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波特钻石体系影响产业竞争力六个因素分析,制定了适合乌海市葡萄酒产业自身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乌海市;发展战略;swot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09-03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大规模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它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矿物能源和原材料,在国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总人口1.54亿人。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大环境下,资源型城市在培育新的特色产业时,要认清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并据此不断调整资源开发策略,是资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乌海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乌海市是一座先有矿、后有城,依托煤炭等资源开发而建设的资源型城市,经济上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阶段。

乌海市是世界最佳葡萄种植地区之一,其产出的葡萄具有浓郁的香气且色泽鲜艳,口感酸度适中且含糖量高,这种天然无污染的优质品质正可以作为酿酒的上等原料。

乌海市利用优越的产地环境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依托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已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

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竞争力削弱,使得机遇与挑战并存。

下面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乌海市的葡萄酒产业进行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1.优势分析乌海市酿酒葡萄产区属中国三大酿酒葡萄原产地贺兰山东麓的北端,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乌海酿酒葡萄产区已成为中国新兴的最佳酿酒葡萄产区之一。

关于特色农业的建议

关于特色农业的建议

关于特色农业的建议
以下是一些关于特色农业的建议:
1. 市场调研:在选择特色农业项目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趋势和竞争情况,有助于选择具有潜力和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

2. 地方特色: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特色农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3. 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新品种和新技术,提升特色农业的附加值。

4. 品牌建设: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5. 合作发展: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6. 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

7. 可持续发展:注重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

遵循绿色、有机和可持续农业的原则,确保特色农业的长期发展。

以上建议旨在提供一些指导,具体的实施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建议

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建议

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建议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建议一、引言农村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地域、环境、资源等具有优势和特点的特定产业。

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农村特色产业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低产能、落后技术、市场需求不足等。

因此,本文拟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农村特色产业现状分析1.低产能问题:目前农村特色产业的总产能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一方面是由于种植技术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不足,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2.落后技术问题: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受限于技术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设施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缺乏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3.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当前农村特色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对较低,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链。

一方面是由于农产品鲜活期、保质期短,流通环节长,导致产品难以及时上市;另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对农村特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缺乏相应的市场宣传和推广。

三、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分析建议1.提高产能水平:加强农村特色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

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施肥和灌溉等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布局。

2.推进技术创新: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和产品。

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的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

3.加强市场拓展: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农村特色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建立健全的市场推广体系,加强与零售企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合作,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范围。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村特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1期论特色产业的选择①胥留德(昆明理工大学)摘 要 发展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但发展特色产业的先决条件是选好特色。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选择特色产业的重要性,探讨了选择特色产业的四种思路,提出了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应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 特色产业 选择 思考 原则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已日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少地方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有的地方甚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选择不当密切相关。

如何才能选择好特色产业呢?这涉及到许多因素,本文从特色产业选择的重要性、选择的思路、选择的原则作些探讨。

一、特色产业选择的重要性特色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实践由来已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们发展特色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日趋强化,特色产业的发展正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实践证明,凡是选好并培育出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地区,就会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如文山的三七产业,斗南的花卉产业,丽江的旅游产业等。

反之,凡是未能培育出特色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平平,缺乏个性,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特色产业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它支撑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围绕着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拓展,需要内生相应的科技开发,试验、示范、教育培训、广告宣传等,于是,在特有的产业培育中,也会造就出一批与之相应的劳动者、经济人、文化人,甚至熔炼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塑造出特有的地区形象。

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特色产业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经济上的创伤。

欠发达地区本来资金十分短缺,倾其所有的财力去培育选择不当的产业,不仅未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而背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对此,不少县区都有沉痛的教训,如某县的生态本来就脆弱,但却投资1亿多元建了一个造纸厂,结果加剧了该县生态的恶化,后来不得已而关闭。

一个年财政收入才几千万的贫困县,因产业选择不当反而加深了贫困负担。

正如当地群众所说的,没有项目盼项目,上了项目怕项目。

二是心理上的创伤。

由于项目选择失败,以后项目的选择往往心有余悸,而对政府号召群众参与面广的产业失败,则会出现“政府失信”的效应,出现投资意愿的降低。

总结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旨在说明,产业的培育是一个过程,是多因素的耦合,但一个前提条件是选择。

如何选择,选择什么?这是首要的环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关系极大。

一是发展战略的起点。

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地区公共利益的理性期望,一种发展战略意味着一种不同的生产、产业及其它构成要素的变化。

一个产业的形成,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如果选择不当,即战略失败,其结果必将会阻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好的战略,好的产业,则会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经济增长源泉。

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用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开拓新的市场,争取新的市场份额,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但增长极能否从极点发展为一个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产业选择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三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一个地区资源的调整、配置包括技术开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资源的投入,内外市场的开发,是通过产业的培育为核心来进行的。

如果产业选择得当,发展前景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去吸引、配置各种资源,相反,如果产业选择不当,发展受挫,不仅不能吸纳外部的经济资源为之所用,甚至会导致本地优良资源的流失。

四是实现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伴随特有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运作,有特有的知识产权,而这些特点,又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来看,概莫例外。

反之,缺乏特色,就可能跟着别人转,难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难于克服被动的局面。

二、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地理条件的分割,交通信息的闭塞,一个地区某种特色产业的形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地域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特色产业。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虽也强调了发挥比较优势,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分析过区位优势,认为要实现生产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

他强调“生产成本的降低,是社会劳动的节约”。

他有一句名言:一件物品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

这便体现了斯密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也都研究过地区优势问题,但往往是局限于特定地域内的优势与另一地域进行比较分析。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的流畅,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作为区域优势的分析和特色产业的选择应拓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思考,甚至可以放眼世界。

对此,特色产业的选择应从大范围,多样化去思考。

在此提供以下几种思路:1、利用本地资源,遴选特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多种产业,多种经济资源组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产业的构成、资源的利用也在此消彼长,因此,从本地现有资源中选择特色,更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本地特色产业的选择,首先要看到现已成型的产业。

对已成型的特色,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使之扩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

有的产业,许多地方皆有,特色并不明显,但由于做强、做大了,便会以特有的优势形成竞争力。

某种产业,虽然其它地方也有,但如果形成了优势,它本身也就凸现了特色。

如云南的烟草产业,顺德市的家电产业,义乌的小商品产业等等。

其次是选择目前尚为弱小,但市场前景好的特色。

有的特色产品,或许由于时代条件、消费水平的局限,在一定时期难于上规模,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便逐步展现出了它的前景。

对此类特色,只要加以培育,即可上台阶、上水平。

如陆良的丝绸业,惠安的石雕业、文山的三七产业。

2、引进资源要素、组合创造特色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其潜能是无限的,但却分布又是不均衡的。

在特定的地域,自然的潜能展现总是有限的,只要注入科技、知识、新的要素,便会显现出新的功能和价值。

早在20世纪初,熊彼德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就提出了通过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即可形成新的生产力。

熊氏主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谈要素的引入和重组,我们将此扩大到区域产业培育中,即引进新的资源要素创造新的特色。

引进新的资源要素,进行特色产业组合创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引进科技,深度开发已有的资源,使传统特色上水平,使已有的资源实现价值升级,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引进新的物质要素与当地物质要素组合,创造新的特色,如弥勒县利用光热水土的条件引进葡萄种植并创出有规模的云南红,滇南一带引进咖啡作物和技术创造的咖啡产业。

从这些新的特色产业的创造来看,特色产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看到显现的物质资源,还要看到潜在的单质资源要素,看到组合即是创造。

3、利用人文资源,创造特色前面的两种选择思路,即是利用或部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培育特色,本条思路则是利用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包括科技文化、知识、经验、技能等去创造特色,这可称之为“两头在外”,即依托本地的人文资源,引进原材料创造新的产品并外销,如石屏的豆腐,鹤庆新华镇的铜锅等。

这些产品的原料,市场大都在外,虽然科技含量不高,但却凝集了传统的经验、制作工艺,它以成本低,市场大而弘扬了传统特色产业。

全新的特色产业的创造,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弘扬,对发达地区而言,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发明创造,引导着市场的消费。

如今天各种高科技产品,对首创者及发源地而言,皆可视之为创造特色。

由于创造型特色是内生的、自主的创造,它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

4、利用区位、机遇,构建特色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中,不仅要看到有形的物质资源,也要看到无形的机遇,看到区位优势隐藏的潜在价值。

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也可以创造出特色产品,如石狮、义乌、瑞丽、普洱等地创建的小商品市场、边贸市场、茶叶市场等。

机遇是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它是由众多因素耦含而成的发展的最佳时区。

作为经济,产业机遇,是一个地区利用内外部条件实现某种预期目标的最佳参数时间区,把握好了,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经济生长点,错过了则一去不复返。

三、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特色产业的选择因资源禀赋,时空条件不同而异,它是多种因素的交互的极点,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下述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应遵循的。

1、超前原则一个产业从选择、培育、成长壮大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间涉及到规划、资金、人才的投入,市场的开拓,产业政策的制定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如果是绿色产业的发展,还涉及到引种、试验、试示、推广、产品的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的整合。

如果产业选择好,即开好头,起好步,加之产业成长中的相关要素的配合,通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柱,反之,就有可能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超前是相对于现状而言的。

超前,即定位几年以后的市场,真正有特色的产业是开拓未来的市场,引导未来的消费,能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走他人未走之路。

对此需要利用预测方法,对未来的市场作科学的预测。

超前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将可能与现实结合,既要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性、理想化,又要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僵化、呆滞化;既要看到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又要看到通过努力,预期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超前又是与潮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产业技术的发展有一个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某种产业一经进入到成熟期,就意味着该产业将面临着结构升级或退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看到某些产业(产品)的市场状况好并去发展,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产业尚未培育成熟便失去了市场,此类情况在不少地区时有发生。

因此,超前是面向未来的星斗,是竞争的先机。

至于说超前到什么程度,超前多少年,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而定。

2、开放原则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开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只有纳入到国际、国内的大背景来思考,才会有市场前景。

一是观念、政策的开放。

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运行机制,以鼓励更多的个人、企业去思考,去探寻新的增长点,或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吸引外部的资金、人才来当地兴办产业。

如果在一个地区的民间中能形成多个增长点,政府有选择地去引导并择优扶持,就会尽可能规避一些市场风险。

如弥勒的“云南红”,其资源、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是外部引入的。

二是产业选择和定位的开放。

只要所选的产业是原创性的,其产品能够满足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群体的需要,该产品就应是世界性的,可以说,真正的特色性就具有世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