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的语言_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形态构成初探_谢明洋

合集下载

风景园林视野下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解读

风景园林视野下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解读

黄亚洲 郭颖涛*HUANG Ya-zhou,GUO Ying-tao *风景园林视野下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解读The Interpretation of Koolhaas’s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Ideas in the 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摘要:面对当代城市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和高密度性,库哈斯提出了一种适应现代大都市特征的理论——“拥塞的文化”。

通过研究都市的大众文化需求,他将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衍生至城市公共空间,从而达到将城市公共空间转化为“社会凝聚器”的战略目的,其设计思想在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城市公共空间项目中不断发展,并对景观都市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内外现有关于库哈斯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在其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研究上近乎空缺。

从风景园林视野研究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思想,通过梳理其生平经历、理论著作、实践作品,深入解读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策略及表征,为国内高密度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一定跨界理论参考。

关键词:库哈斯;城市公共空间;拥塞的文化;线性的社会凝聚器;风景园林视野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0)04-0091-06收稿日期:2020-07-01修回日期:2020-07-31Abstract: Facing the uncertainty, mobility, and high density of contemporary cities, Rem Koolhaas proposes a theory that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tropolises—“congested culture ”. By studying the needs of urban mass culture, he derive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theories into urban public spaces, thus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transforming urban public spaces into “social condensers ”. His design idea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in urban public space projects of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ndscape urbanism.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Koolhaas ’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architecture, but there is almost a vacancy in the research on Koolhaas ’ urban public space thought. This paper studies Koolhaas ’s urban public space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prets Koolhaas ’s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thoughts, strategies and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combing Koolhaas ’s life experience, theoretical works and practical work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domestic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 Rem Koolhaas; Urban public space; Congestion culture; Linear social condenser; 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园林景观通常作为点缀城市户外空间的衍生品。

TOD模式下开放式街区的公共图形设计研究

TOD模式下开放式街区的公共图形设计研究

TOD模式下开放式街区的公共图形设计研究
谢梦润;罗玉霜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24(37)7
【摘要】以四川师大TOD项目区域内的公共图形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将开放式街区的地域文化属性与公共图形设计系统相结合,探索TOD模式下开放式街区的公共图形设计实践。

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设计理论,从该街区的文化教育属性出发,提出在TOD模式下开放式街区的校园内外联通的公共图形设计。

公共图形设计首先应达到内容信息的准确传达,并因地制宜地融入人文因素和情感表现。

TOD模式下的校园开放式社区公共图形设计策略应由街区特性为指引,使具有高校文化内涵的校园街区氛围和校内外开放互通的特性得以凸显,从而提升公众对公共图形信息的获取体验。

本研究对我国TOD模式下,高校开放式街区的公共图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谢梦润;罗玉霜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
【相关文献】
1.TOD模式下封闭式小区与小街区制对比研究——以郑州市新旧城区为例
2.基于TOD模式下的慢行系统理论及案例实践研究——以成都市龙马站TOD设计为例
3.“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老旧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周边街区为例
4.TOD模式下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计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语言景观和谐六维透视-文档资料

城市语言景观和谐六维透视-文档资料

城市语言景观和谐六维透视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和谐”一词其中有释义为: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和?C。

[1] 早在汉代,“和谐”一词已产生,并不断发展、充实。

语言和谐是由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语言景观”最早由Landry &Bourhis 提出并使用:“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 [2]Jaworski & Thurlow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将其定义为“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

[3] Pavlenko 指出,语言景观研究的是书写语言的公共使用情况。

[4] 除此之外,语言标牌研究对象包括现实环境中的所有语言实例,如文化衫、标语、印刷品、涂鸦,也包括移动性、动态性的非典型标牌,如海报、横幅、告示牌,还涉及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标识按主体性分为两类:官方标牌,主要为政府机构名称、官方公告语、街道名称、交通指示牌等,反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及意识形态;私人标牌,主要为私营商店、宾馆客栈等,所受限制相对较少,反映个人喜好和需求,语言使用较为自由、形式多样,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语言构成的情况。

城市语言景观是反应城市语言活力最显著的载体,着重考察公共空间书面语言使用,通过语言与空间的互动反映,塑造族群的权势和地位,表达语言标牌的信息意义和象征意义,为研究城市或地区的社会语言提供了媒介。

、本体维度语言景观和谐的本体维度是由语言结构内部关系,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构成。

语言景观的发展遵循内在规律,取决于语言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

语音是语言景观的形式,词汇是砖瓦,语法是结构,语义是内涵,语用是外延,各要素共同构建和谐的语言景观。

语言内部会用多种调节手段,如词汇的简缩形式,从词语中抽取语素,重新加以组合,但须考虑语意表达的明确性、语用者的可接受性,还要考虑简称的可还原性。

形态语意学

形态语意学

景观雕塑形态语意设计分析摘要:本文总结景观雕塑被公众频繁误读现象的成因,对雕塑教化功能得以发挥的途径及雕塑语意传达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并从语意角度提出了雕塑形态塑造的方法,即反思语意设计、文脉语意设计和体验语意设计。

关键词:雕塑形态设计语意近几年,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而景观雕塑作为景观设计的手法之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景观雕塑成为城市标志或象征的载体。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她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也象征着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小美人鱼铜像是一座世界闻名的铜像,她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

她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的。

自从她落户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港后,已经成为了丹麦的象征,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到丹麦旅游,一睹“小美人鱼”的风采。

2010年,“小美人鱼”铜像在建成96年来首次“迈出”国门,代表丹麦来到上海世博会,让世人一睹了她的风采。

“五月的风”是座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它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

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雕塑当然不乏上述优秀之作,但一般化、雷同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一些雕塑存在着“缺少内涵”、“看不懂”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搞怪雕塑”在网络上走红,各种被观赏者“恶搞”解读的雕塑已经难以发挥、甚至丧失了育人、美化环境的作用。

对于景观雕塑被公众频繁误读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雕塑形态塑造所传达出的语意或语境的歧异,是对雕塑空间行为受众心理把握的不足。

一、雕塑的形态语意设计雕塑的形态是由造型、色彩、材料、结构、表面处理等视觉要素构成。

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语义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的形态语义分析

Key w or ds:P u b l i c f a c i l i t i e s ; Mo ph r o l o g i c a l s e ma n t i c ; Re a d a b i l i t y ;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a t i o n ; I ma g e r y
公共 { 殳施 ‘ 设 ] 沲’ ’ 两 暗
念 E 可 以珀 解为 ‘ 公共’ ’ 和 就 ‘ 施” 词 性 而 言 是 概
的清 晰 或 是 可 读 I 生来决 定 圆。
认 知 的 过 程 ,还 因 视 错 觉 而 产 生 形 态 的 忽 远
忽 近 ,形 态 秩 序 的 反 向 ,l i t i e s t o a c h i e v e et b t e r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wi h t p e o p l e , r e a l i z e he t h u ma n p e r c e p t i o n o fc i t y c u l t u r e nd a s o c i a l v a l u e .
从 形 态 本 身来 看’ 可 读 性 涉 及 到 更 多 的 是大/ J 、 、 粗细 、 方 或 是 圆等 形 式 上 的意 义 。
相 对 城市 范 畴 而言

念 的物 质 指 向 , 是 名 词 。‘ 共 ”的 词 性 是 形 容词, 是 对 概 念 范 畴的 界定 。 L k ? f i  ̄ , 就 公共 设
在重粳 功 能 和 实 际 用途 的 同时 ,通过 界 定形 态 的语 义 内涵 , 塑造 独具 — 格的 语 义结 构 ,创设 特 定环 境情 境 的 表
意路 径 ,将形 态 创 造融 八 功 能体 硷 。 帮助 公 众 在获取 公 共 设 施功 能 信 息 的基 础 上 ,建 立人 、设 施 城市 的 和 谐 共 生 ,使 公 共 设施 更好 地实 观 与 人 交流 的 作 用 , 实 现. 人对 城市 文 化 、社 会 价 值 的 感 知 。 关 键 词 :公 哄设 施 . ;形 态语 义 ; 可读 } 生; d - , l : g 4 匕; 意 象 化

景观建筑学之我见-对景观设计中空间与形式的几点思考

景观建筑学之我见-对景观设计中空间与形式的几点思考

景观建筑学之我见-对景观设计中空间与形式的几点思考韩效
【期刊名称】《城市》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 设计伊始,先有空间的实际存在,还是先有人对空间的感受呢?rn笔者-直认为做设计应该更注重人的感受.但是在同别人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多数都认为,与人对空间的感受相比,空间本身形式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空间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因人的意志而转变,就像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是先有了各式各样的空间,才有人对空间的感受.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韩效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实践中的景观建筑学——台州市滨江世纪工程景观设计随笔 [J], 申丽萍;张丽萍;李勇
2.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 [J], 石武汉;
3.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灰空间"形式 [J], 石武汉
4.南京下关滨江景观设计中几何形式语言与空间功能的应用 [J], 冯雅;赵阳臣
5.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J], 阮彩虹;袁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演绎及在园林中的手法运用

浅谈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演绎及在园林中的手法运用

浅谈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演绎及在园林中的手法运用
浅谈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演绎及在园林中的手法运用
论述由艺术观念的推动形成形式语言在园林设计上的变革,在平面形式层面和立体空间形式层面都表现出与以往传统园林小一样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具体设计师作品的分析,归纳总结为在平面形式层而上呈现出秩序的法则和动态的构成手法:在立体空间形式层而上呈现出空间的流动、网格的运用、自山的变构与穿插、拼贴的手法.
作者:柯文彬作者单位:汕头市人民广场管理处,广东,汕头,515031 刊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X22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Art Deco建筑形态下景观雕塑的“洋”为“中”用

Art Deco建筑形态下景观雕塑的“洋”为“中”用

了A r t D e e o建筑文化生活形态 下景 观布局的 中国地 区本 土化品味 , 为该建筑风格 的研究奠定 了基础。
关键词 : A t r D e c o 建筑 , 风格 , 景观 , 环 境 中图分类号 : T U一 0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0 引言
典雅与时 尚现代 , 旨在反映西方个性化 与本 民族 美学观 念和文化
项 国内房地产业高速发展 的当今 , 人 们物质 和精神 生活 在普遍 品位 的融合 。无外乎是人们对美好 生活 向往 的一种 态度 而已 , 目努力为业 主打造 成适 合现代 人们 居住 , 功 能性适 宜 , 并且 风景 提 高的前提下 , 社 会 中先 富裕起 来 的高端 阶层 , 一 直在努 力 追求 对 景观也做 住宅 的高贵 、 摩登 、 时 尚和 富有 的气息 , 也代表 了 富贵 族们 一种欣 优美 的现代住宅环境 。在保证建 筑空间排 布的 同时 , 欣 向荣 的力量 和对 生活 品质 的追求 。A t r D e c o建 筑 引人 我 国至 了更细致和 区位 人性化 的设 计 。在社 区 中为 了使 景 观价值 最大 为 了让更 多住 户都 能享 受到集 中景 观 的视觉效 应 , 在社 区中 今, 从发展眼光看 当今 各地 营造 的 A t r D e c o建筑 环境 风格 , 都 不 化 , 并在景观带 上设 置 3个活 动 中心 。显 同程 度地再 现 了 A r t D e e o符 号与各 地 区本 民族 美学 观念及 文化 设计 了贯穿东西 的景观带 , 创 新 了 目前 中国人 群的居住 生活 生活形态 的亲密融合 , 起 到了“ 洋” 为“ 中” 用 的人 文理念 。主题雕 现中国现代人生活形态和痕迹 , 理念 : 形成 河 岸 的休 闲景观 步道 和 东西 贯通 的集 中式 的景 观轴 塑和建筑造 型纹饰在景观环境 的映衬下 , 更加 突 出了 A r t D e e o符 号 的文化形 态与本地区人文特点合而 为一 的精彩 。 线, 让这里 的每一 户居 民都能 享受 到 自然 生态 景观 , 真 正做 到层 户户面水 的空 间效 果。植物 选用 了本 土名贵 常绿 树 种 , 1 A r t De c o符 号 引 入 了“ 洋” 为 “中” 用 的 人 对 文 化 生 层 观景 、 以保 障植 物树 木常年生长茂盛和美 丽 , 形成 了高 贵、 典雅 、 内敛的 活形 态 和 品质 的追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比的技巧却贫乏得可怜。 这不仅仅是因为受限于 自然科学的发展,重要的是,很多设计师主观上对 于深究形态的原理也抱有疏离、 轻视或畏惧的消极 态度, 习惯于仅仅通过直觉反映设计景观构筑物的 形态。 2.中观:场地尺度的形态—拓线 环境景观中的场地绝不是一个放大的雕塑造 型, 甚至公共艺术作品本身也不仅仅是造型艺术而 已。人们如何使用这个空间,停留还是穿行,赏玩 还是怀念,聚会还是静思,紧张还是放松,等等, 都是决定场地形态的基础要素。 随着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与研究的广泛应用, 城 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强调人的行为对场地设计 形态的主导作用。例如,法国景观设计师阿兰・普 罗沃(Allain Provost)提出了“拓线”的概念。拓 线描述了场地中各种关系和能量的状态, 例如人流 的行进方向与多少、视线的层次与方向、周边建筑 的形态与关系, 以及各种空间所需要的面积与形态 等,是中观尺度空间的设计根本依据。 中观空间的推导过程, 就是将抽象的拓线一步 一步具体细化,直到能够整合所有的元素:功能 的、技术的、社会的、经济的和艺术的。伴随而来 的问题是,场地设计是否一次性做到完整,是否需 要把图纸都画完,都是值得再思考的问题。 3.宏观:城市尺度的形态—文脉 宏观尺度的景观环境更多体现的是群落的概 念,前几年有学者提出的“广场群落”即此潮流的 体现之一。在这样的尺度下,地图一般的形态的特 征更加缺乏视觉构成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的种种构 成规律统统失效,也就是说, “图案”的意义彻底 消失。那么,这种城市尺度的形态由什么因素所决 定就是设计师最关心的问题了, “文脉” “肌 包括 和 理”究竟物质化成何种结果,其生长或消亡的规律 等。 《建筑模式语言》 中提供的策略是分析 “图— 底”关系,而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强调人的 行为心理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其他学者如杨・ 盖尔、芦原义信等,也是倡导根植于人性化尺度的 规划方法。 丹麦开创城市设计里程碑的学者和设计 师扬・盖尔在《人性化尺度的城市中》大声疾呼: “生活、空间、建筑,请以此次序进行规划!”更 特别指出鸟瞰像一只巨鹰的巴西利亚的城市轮廓, 是城市设计中的“巴西利亚综合征” ,是可悲的失 败。因此,城市尺度的布局形态是从人的生活入手 的, 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城市街道与广场讲述了
一、景观设计中的形态语义 所有物体都有形体, 这是非常客观而真实的存 在。人所共知,人类对形体的认知和描绘要早于语 言的成熟。然而语言是抽象而简练的工具,可以相 对准确地传递信息以至情感, 有时使得人们忽略了 形体本身的意义和力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似乎越来越需要所谓的 “故事情节”或某种合理的功能来描述,而与优美 的比例、 独特的质感或愉悦的色彩这些形态特质割 裂开来。 建筑的形态与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例 如,设计师通常通过名词、形容词和动宾短语等关 键字切入设计。弗兰克・盖里形容他的建筑形式的 来源是名词“鱼” ;某些设计被表述为一系列形容 词: “漂浮的,轻灵的,矛盾的,纯净的……”还 有些动词短语描述了设计所传达的状态,例如“寄 生”“对话”“附着”等。根据经验主义美学的理 、 、 论,形态所表达的意义包括了感觉价值(形态自身 激发的快感) 形式价值 、 (合乎功能使用的秩序) 和 联想与表现(由感觉产生的联想与表现力)的价 值。这可以视为形态语言的哲学阐释。而公共空间 中各种形态所包含的审美体验,似乎又不仅仅如 此。 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形态逻辑 1.微观:人性化尺度的形体—形态秩序 自然界的各种造型,绝不仅仅是静态的图案, 或者只用对称、均衡这样的视觉心理学词汇来描 、 述,那些“美观”“恶心”之类的评价也显得过于 一相情愿。应当看到,任何现有的造型都是一种时 间的轨迹的呈现, 是物质受到各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后,一种最为合理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仍然在不 断地改变。而景观设计的对象—场地,其形态的 内在秩序和许多自然界的形象和状态也有着神秘微 妙的关联。例如,在自然界中,当同一物体的两部 分以不同的速度生长时, 必然要形成这种围绕一个 中心点进行盘卷的曲线,比如绵羊角和鹦鹉螺、星 系、 水和大气等则是因为旋转速度不同而形成螺旋 状。一个小小的码头,因为内外两侧所承载的使用 功能不同,所以弯曲的造型最为适合。自然界闪电 的形态之所以是铿锵的折线, 是因为每一个转折点 都是能量的爆发。 很多风景区的栈道也采用折线的 形式, 因为每一个转折点意味着让人停留下来感受 具有震撼效果的环境体验。 仔细分析这个过程, 会发现场地设计中组织形 态的过程正是与之高度相似的, 而我们所能理解和
不同的生活状态,即文脉。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构建形态的视角 1 . 公众意识 公共空间中的任何物质的形态, 无疑比私人所 有物具有更多的责任感。 “受众” 必然指向群体, 其 形态的意义在于表达某群体的共同特征或引导、 满 足其共同的需求。因此,在开始公共空间中的任何 景观个体、垃圾桶或者路灯,甚至装饰雕塑的设计 之前,必须确定受众群体的诉求与特征,寻找其本 质的共性。 从公共视角出发的景观形态所传达的特 质是凝练的、抽象的、广义的、泛指的语义,或许 带有口号或标语的特征,也就是说,其形态意义具 有被放大和强调的特点。另一方面,公共空间中的 形体必定具有某种功能,例如,与传统的坐椅、照 明、标志等设施结合,或者以新的体验方式诠释前 者。 2 . 博物馆特质 随着智慧城市的潮流兴起, 基于信息可视化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而城市中的开放空间作为公众领域, 越来越具有传 统博物馆的展示特质。 信息网络的介入即将彻底终结城市公共空间仅 仅作为公众真实生活活动的容器的现代主义城市理 论的历史, 并且开启通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存 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之路。或许,作为城市记忆的 信息载体—博物馆,也将逐渐消融在阳光下的未 来智慧城市的街头。 3 . 生态地建造 近年的生态景观关注点包括雨洪管理、 清洁能 源利用、生态修复、地域主义及低技主义等观念与 方法,都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的形态设计。例如, 关注本地材料的肌理与表现力, 研究更加高效合理 的空间结构,设计体现自然力量,如风、光的美与 功能等。因此,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更多地与 新的观念和技术结合起来,而不能仅仅从哲学文 化、诗词歌赋中寻求形态的支撑和依据。
艺术与设计ˉ
ˉArtPan rama
形体的语言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形态构成初探
文ˉ首都师范大学讲师ˉ谢明洋
[内容摘要]本文从探讨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中形体所表达的语义入手,分别从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活动尺度、场地规划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层面出发,初步分析了不 同尺度下景观设计的形态构成依据。 [关 键 词]城市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 形态 语义阳文等译, 人性化的城市.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0 2.[美]Thom Mayne.丁峻峰等译.复合城市行为.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2 3.[法]阿兰 普罗沃 ・ (Allain Provost) .景观设计之拓线.辽宁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