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精编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精编版教案名称: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中的伟大转折事件,认识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历史纪录片的片段,向学生介绍历史转折事件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授(20分钟)向学生介绍三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事件: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重点讲解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转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并形成小组报告。
第二课时:4.小组报告(20分钟)请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历史转折事件的具体情况、影响以及个人的思考。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评论。
5.总结(10分钟)通过对各组报告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转折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6.拓展(15分钟)通过分发材料,让学生了解其他重要的历史转折事件,并进行思考与讨论。
7.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加强历史意识。
教学资源:1.历史纪录片片段2.小组研究资料3.足够数量的材料拓展教学评价:1.小组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对历史转折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提问能力和讨论能力。
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第一篇: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实行改革开放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3.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否定的错误是A.“阶级斗争为纲”B.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C.“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主要矛盾”D.“两个凡是”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B.党的“八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这篇文章引起广泛的注意。
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
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情况,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大讨论?(2)经过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3)这次讨论有什么意义?三、问答题1.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相同核心点是什么?这两次决策实践结果有何差异?2.以下三位领导人分别是谁?他们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一、1.D 2.C 3.D 4.B 5.C二、(1)否定“文革”,反对“两个凡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
师:正确。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范文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2)掌握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转折点;(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概述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总结各个历史转折点,如春秋战国、秦朝统一、汉朝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盛世、宋朝兴起、元朝统一、明朝建立、清朝初期、辛亥革命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各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三课时:秦朝统一六国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点,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等。
4.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转折意义。
第四课时:汉朝建立与大一统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过程、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朝建立与大一统的历史转折点,如楚汉争霸、刘邦称帝、文景之治等。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认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转折点,认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点包括:周朝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百家争鸣的出现等。
第二章:秦朝的统一与崩溃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与崩溃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包括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秦朝的崩溃,包括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等。
第三章:汉朝的兴起与衰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兴起与衰落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汉朝的兴起,包括刘邦建汉、文景之治等;汉朝的衰落,包括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四章: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转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转折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三国鼎立,包括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转折,包括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对峙等。
第五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与衰落过程,认识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唐朝的繁荣,包括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唐朝的衰落,包括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2)掌握转折点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个转折点的相关史实;(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学会团队合作,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转折点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伟大的历史转折概述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转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转折,历史转折的意义何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特点及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提到的几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秦统一六国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强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三课时:汉朝的建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朝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朝的繁荣与强大。
3.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汉朝疆域图,加深对汉朝的认识。
第四课时:唐朝的盛世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盛世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唐朝盛世的历史意义,强调唐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创新等方面。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history 教材;2. 图片: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图片;3. 视频:寻找历史转折点的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历史转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历史转折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历史转折?你能想到哪些历史上的转折点?2. 教师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转折点及其影响。
4. 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和教学安排。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历史转折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和兴趣。
第二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三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
(2)认识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转折的过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转折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2)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的发生原因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整理历史转折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提问: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转折”?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历史转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交流:(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小组报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
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
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
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
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
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
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
人们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
殊现象。
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
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人是谁吗?
提示: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年他73岁。
4.材料展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出的。
5.教师提问:那么,“两个凡是”的提法对不对呢?
提示: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两个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
”
6.教师小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7.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视频链接: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段。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请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找出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教师总结:
从核心内容来说:
从会议前后的转变来说:
5.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6.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提示:可从会议的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说明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二:拨乱反正
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拨乱反正的背景。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拨乱反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教师总结: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课堂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教师要分析、掌握技巧:a.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b.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鱼”,还要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