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教学过程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溶液: 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2. 单位: 1 摩/升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 过程:(1) 准备工作:检漏(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三、误差分析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

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例如: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未干燥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四、讨论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1、溶液配制: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和单位转换。

3.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2.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公式和单位转换。

教学难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 物质的量浓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化学中常见的实例,比如溶液的配制、药物的浓度等,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示例1:现场演示配制盐酸溶液,并介绍溶液的浓度是怎么计算的。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含有的物质的量的多少。

定义:物质的量浓度(C)=物质的量(n)/溶液体积(V)
公式:C=n/V
计算物质的量浓度的步骤:
1. 确定所给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

2. 将物质的量(n)和溶液体积(V)代入公式C=n/V计算物质的量浓度(C)。

示例2:演示如何计算某酸溶液的浓度。

注:在介绍计算步骤时,可以使用一些实际的数据进行计算演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示例3: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讨论:物质的量浓度对化学反应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总结: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和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测量溶液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计算几道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题目。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

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

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

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概念的理解。

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

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

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

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

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浓度的定义,理解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3. 浓度的定义及计算4. 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浓度的定义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4.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访谈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1.3.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3、知道确保溶液浓度准确的两个基本原则。

(1)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2)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时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2、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难点:1、如何由配制溶液的过程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如何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形成正确的配制
的步骤,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溶液配制的9个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2、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溶质.
)=n(溶质)/V(溶液)
(3)单位: 常用mol/L(mol.L -1
)
有时用mol/m 3(mol.m -3
)
五、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课后作业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培养运用比较、
归纳、推理的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2、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2、关注与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合作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标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n B)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B各表示种溶质)
2、数学表达式:
3、常用单位:mol/L或mol/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