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教学导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mol/L等。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与mmol/L之间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4. 课外阅读材料: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文章、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介绍常用单位mol/L、mmol/L等,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讲解c = n/V公式,分析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教授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6. 应用案例分析:举例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篇1其次课时[复习巩固][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需从哪方面着手呢?[结论]必需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老师]请大家依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学问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肯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依据我们刚才的争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需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肯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肯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纳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取100 g溶液来计算m(H2SO4)=100 g×37%=37 gn(H2SO4)= =0.37 molV(液)= =78.12 mL=0.078 Lc(H2SO4)= =4.8 mol·L-1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或mol·L^-1。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如mol/L与mg/L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稀释、浓度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
3. 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
4. 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计算器、黑板、粉笔。
3. 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3. 实例分析: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如溶液的稀释、浓度配制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方法,分享各自的思路。
5. 总结与归纳:强调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6. 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换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的溶液之间,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浓度进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在不同单位体积(或质量)溶液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的方法及技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和换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如mol/L、mg/L等)。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换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的配制、药物剂量计算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评估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物质的量浓度在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速率、溶解度等。
2. 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相关的科学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
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
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
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
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概念的理解。
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
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
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
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
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
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的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浓度的定义,理解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3. 浓度的定义及计算4. 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浓度的定义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浓度与物质的量、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4.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3. 课后访谈: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后访谈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w)= ×100%
物质的量浓度(cB)=
cB=
特点
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多媒体展示]
【例】配制500mL 0.1 mol·L-1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师:题中已知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用公式:cB= 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然后再用公式n= 求出溶质的质量就可以了。
[多媒体展示]
解:500mL0.1mol·L-1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
生:不是。因为将1 mol NaCl溶于1L水后,所得溶液的体积不是1 L。
师:1L58.5 g 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是1mol·L-1?
生:不是。因为58.5 g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是1 mol。
师:从1mol·L-1NaOH溶液中取出100mL,取出的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哪些量变了,哪些量没变?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P14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板书]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B表示,单位mol·L-1(或mol/L)。
表达式:cB=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果将1 mol NaCl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1吗?
●教具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如何定义的,你能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吗?
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师: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同。例如100 g 20%的NaCl溶液中含有20g NaCl,即含有0.342 molNaCl,而同样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中含有20gKNO3,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却为0.198 mol。
师: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 作者:
———————————————————————————————— 日期: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 mol·L-1。
3.2 molNaOH配成200 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mol·L-1。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1的硫酸溶液250 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师: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就可以在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
生1:将2 g NaOH溶于500mL水中。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
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2.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具准备
烧杯、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洗瓶、多媒体课件
实例
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1,指在1 L溶液中,含有溶质10 mol
ﻩ师:我们已经掌握了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下面我们再用练习加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
练习:
1.用40 g 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 mol·L-1。
生1:还是1mol·L-1。因为溶液是均一的。
生2:溶液的物质的量没变,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了。
师:若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体积相同,浓度也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如何?质量如何?例如:1L1mol·L-1的氯化钠溶液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
生: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而质量不同。
师:对于这个新概念,我们要注意其中的几个要点:
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n(NaOH)=c(NaOH)·V〔NaOH(aq)〕aq表示某种物质的水溶液
=0.1 mol·L-1×0.5 L=0.05 mol
0.05molNaOH的质量为:
m(NaOH)=n(NaOH)·M(NaOH)=0.05 mol×40g·mol-1=2g
师:2g的NaOH可以用天平来称量,但是500 mL溶液的体积怎么量呢?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而不是用质量表示。
2.是溶液的体积,并非溶剂的体积。
3.单位:mol·L-1或mol·L-1。
4.从某溶液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都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多媒体展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
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