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适用七、八年级)

合集下载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名词1.名词的构成(1)单音节名词:如人、天、地等(2)多音节名词:如梨花、柳树等2.名词的性、数(1)名词性:无性(牛、书)、有性(男、女)、物性(日、月)(2)名词数:单数(书、树)、复数(书籍、树木)3.名词的用法(1)主语、宾语、定语、状语(2)名词做宾语时,需加"之"、"者"4.名词的辨析(1)人名:姓氏、名(2)地名:州、县、城市(3)生物名:动物(狗、猫)、植物(树、花)二、动词1.动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走、吃、喝(2)多音节词:如飞翔、游泳2.动词的时态(1)一般时:如走、吃、喝(2)进行时:如在走、在吃、在喝(3)完成时:如已走、已吃、已喝3.动词的用法(1)及物动词:需接宾语(吃饭、读书)(2)不及物动词:不需接宾语(走路、跳舞)4.动词的辨析(1)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别(2)动词与副词的区别三、形容词1.形容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高、矮、瘦(2)多音节词:如美丽、漂亮2.形容词的性、数(1)形容词性:无性(高、矮)、有性(美丽、漂亮)、物性(光明、明亮)(2)形容词数:单数(高、漂亮)、复数(高大、漂亮)四、副词1.副词的构成(1)单音节词:如很、更、非常(2)多音节词:如非常美丽、十分漂亮五、代词1.代词的构成(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2)物主代词:如我的、你的、他的2.代词的性、数(1)代词数:单数(我、你、他)、复数(我们、你们、他们)(2)代词性:无性(我、你、他)、有性(她、它)六、连词1.并列连词(1)如和、与、及2.递进连词(1)如而且、况且、甚至3.转折连词(1)如但是、然而、却七、介词1.表示关系(1)如在、于、对2.表示时间顺序(1)如在、经过、通过3.表示地点、方向(1)如在、向、远离4.表示目的、原因(1)如为了、因为、所以八、句子1.句子成分(1)主语、谓语(2)宾语、定语、状语2.句子成分的排列(1)主谓宾:如我吃饭(2)主谓:如我吃(3)主谓宾宾:如我给他吃饭总结:文言文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句子成分等基本知识点,在日常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句与句并列构成句子,通过“而、兮、則”等连词连接。

例句:東方生白氣,且昨飛政東,師古者是欲以示人者也。

2. 简句:只有主谓结构,没有状语和补语。

例句:哉婦有國家!3. 省略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使语句更加简洁。

例句:玉不琢,不成器。

4. 平行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

例句:今既一之而不再,且以皇生焉。

5. 状语从句:具有状语功能的从句,修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句:夫以哀滿涕泗,而愁不慚者。

6.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通过自己的话语转述他人说的话。

例句:郭也,佼也,何不由郭而伤徐?(直接引语)書徒見徐,語之曰:“巫者之言,徐左秦右,欲伐吳者也。

”(间接引语)二、词汇运用1. 会意字:通过合并或组合不同的象形字形成的新字。

例字:星(由日和生组合而成,表示天上晃动的物体)2. 直筆字:由于筆劃的運筆順序逐漸變化而產生的字。

例字:以(畫第一遍的橫畫為基礎,在上部的橫畫加上橫撇)3. 通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字:乾(qián,表示天空); 干(gān,表示从事)4. 义符:用于表示某一范畴概念的字,帮助理解词义。

例字:子(表示亲属关系); 心(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词义)5. 会意词:由两个或以上形声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名称。

例词:桔(由木和吉组合而成,表示柑橘类水果)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另一个事物。

例句:心如琴瑟,適與不和。

2.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突出其中的特点。

例句:君人者不事卵氣酒悅。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雀离投,虎距之遠也。

4. 对仗:通过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安排,使其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句:乱剑突如飞。

愁思盈如水。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词的辨析1、一亩三分地(ㄦˇ):比喻一个不大但是属于某人或某团体的活动范围或权力范围例句:居之不疑,绝其ㄦ,而后不至。

2、马头琴(音鬻):一种蒙古族常用乐器例句:望幸而传圭角之音,不忘身之渡音,以咏灵幽海。

3、闲言碎语(ㄋㄛˋ-):指信口雌黄、妄加评论例句:窃意文月所唱,ㄋㄛˋ与有以事者耳。

4、纳履决括(ㄋㄚˋ):指要求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或者诺言做出具体的承诺例句:使此人从拾荒者之位,得脱荒民之名,致力作歌唱之人,山腹客也,不亦愈乎。

如唯文月与山腹客所愿,当ㄋㄚˋ乎君。

5、徼幸(ㄧㄠˊ),意为冒险、碰运气例句:饮美酒、游佳乡,ㄧㄠˊ氏之足之所休也。

6、杀花戏蝶(ㄕㄚ):对爱情的戏谑和调情例句:予志之薄,如毫如丝,114之心,花竭蝶留,伊人是何杂耶!二、成语故事1、另辟蹊径:出自《管子》原文“沈所又琛取乎”故事。

2、捭阖纵横:出自《史记》“梁孟不寐,而捭阖侍坐”故事。

3、锐不可当:出自《孟子》原文“如濡之于水,如斯之于民”故事。

4、不可名状:出自《汉书》原本“帝孝宣崩”,故事。

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省略:指只用一些词语而不用全部词语。

如“故人悠悠,而他人糟糠”省略了“糟糠之妻”,这是借词省略。

2、虚词:文言文中很多词语仅用来连接整个句子,这些词语就是虚词,如“本人老矣”中的“本和矣”。

3、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和前后句。

四、文言文的阅读特点1、注解:阅读文言文,要注解好生涩的词语和文句,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2、修辞:文言文中很多语句都是借助修辞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五、文言文的作文技巧1、字音、字义和句法:书写文言文作文时要注意字音、字义和句法的准确。

2、表达方式:写文言文作文时要套用文言文的经典表达方式,比如各种句式、成语和典故。

以上就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以上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水平。

希望考生可以认真复习,争取在文言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名词名词是文言文中的实词之一,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无数的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没有数的概念,不分单数和复数。

2. 无格的名词: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不分主格、宾格、属格等。

3. 名词的虚实: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是具体的实词,也可以是抽象的虚词。

4. 名词的修饰:名词可以由形容词或者动词作修饰,例如:“大酒。

”、“忘死天.”。

5. 名词的应用: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的实词之一,表示动作或者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不分词类:在文言文中,动词不分时态和语态。

2. 没有变位:动词没有变位的变化,不分进行时和完成时等。

3. 动词短语:动词可以由副词或者介词构成动词短语,例如“忽忽然而睡。

”4. 动词的运用:动词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宾语连用,例如“面素。

”、“不敢惮睨。

”5. 动词的句式:动词可以主动或者被动,构成不同的句式,例如“心怠袅袅。

”、“召曰。

”。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修饰名词: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状态,例如“美人。

”、“神奇。

”2. 形容词的位置: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但也可以位于名词之后,例如“好人。

”、“人高子大。

”3. 形容词的程度:形容词可以由副词或者助词来表示程度,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之间用“之”来连接,例如“美之大。

”4. 形容词的词性:形容词可以作状语或者补语,例如“美女入怀。

”、“其声宜顺。

”5. 形容词的构词:形容词可以由动词、名词、副词等构成,例如“忘死天。

”、“流民棄之。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句子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 修饰动词:副词可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例如“苦学。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简练、含蓄的特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没有单复数和阴阳之分,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时态,但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3. 形容词:形容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有主、宾、定、反、自五种情况,需要根据语境和句法来确定。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1.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句法结构、词语用法等。

2. 注重对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了解,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3. 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仗等,为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义提供帮助。

第四部分:文言文的写作和翻译1.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结构,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写作。

2. 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3. 熟练掌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言文写作更具有表现力。

第五部分: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1.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作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2. 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包括语言的优美、文字的精练、思想的深刻等方面。

3. 对于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言文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对文言文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第六部分:文言文的背诵和默写1. 能够背诵和默写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和古文名篇。

2. 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对优秀文言文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和兴趣。

结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文言文,感受其中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通过初二语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下面将对初二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点1. 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1) 主谓句:主语+谓语。

例如:“康熙元年,祝由传檄征讨”。

(2) 主谓宾句: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岂因祸福避趋之”。

(3) 主系表句:主语+系动词+表语。

例如:“玄德大事已成备”。

(4) 主谓双宾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例如:“将军何不辞冗往就思良策?”(5) 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

例如:“进谏如流,出使如神。

”2. 文言文的典型连接词:古文中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乃、故、则、若、为、以、因、若、虽然、然则”等。

3.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反问等。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多读文言文经典散文和篇目,加强阅读。

通过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散文和篇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注意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等。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典故等,需要注重理解和记忆。

3.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文言文的鉴赏技巧1. 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注意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文言文作品。

3. 善于运用词语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

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鉴赏作品。

通过初二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法、阅读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
(一)代词
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通假字,通“汝”)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此类常考)
A、之
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且只能做宾语,不可以做主语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之”指代的是渔人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可以翻译为“它们”
有时“之”是一个表作用的分句,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该句话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上一句的一个分句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来取消前一句和后一句的独立性,表示两个完整的分句。

B、其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
如:《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其”指代的是“渔人的”,此句可翻译为“(渔人)立刻出来,得到了他自己的船”
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偶尔可以灵活运用,表示“我(的)”或“你(的)”
如:
2、指示代词
常见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彼等等,可以解释为“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
如:
注意:“彼”有时可以用作第三人称。

如:
“其”和“之”也可以用作第三人称。

如:
3、疑问代词
常见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等
“谁”用于问人;“孰”用于问人、物,也用于选择
如:
“何、奚、安、恶”做宾语时,表示“什么、哪里”
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
“何、奚、安、恶”做状语时,表示“为什么、怎么”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
(二)语气词
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语气词(即句末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有两类:
A、表示陈述语气:“也、矣”,可以不翻译或翻译为“啊、吧”
如:
B、表示疑问语气:“乎、哉、邪/耶(yé)”,可翻译为“吗”
如:《马说》中“其真无马邪?”,这真的是没有宝马吗?
2、词头、词尾
并非“句首语气词”,它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无实际意义,仅起语法作用,可以不翻译
A、名词词头,“阿、有”,
如:《木兰诗》中“阿爷无大儿”
B、动词词头,“言、于、薄”,
如:
C、形容词词尾,“然、如、尔、若、焉、乎”,解释为“......的样子”如:《桃花源记》中“欣然规往”:高兴的
注意:有些形容词后加“然、如、若、而”,表示的是该形容词后的动作状态
如:“莞尔而笑”,形容词“莞尔”指的是动词“笑”的状态,解释为“微笑的样子”
二尊称、谦称和敬词、谦词
1、谦称:臣、妾、仆、愚,寡人、孤,可以翻译为“我”
尊称:子、君、足下、阁下、陛下,可以翻译为“您”
这些词本身并非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2、敬词和谦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敬词:奉、承、辱、枉、惠
如:奉命、承让、幸不辱命、枉死、谢谢惠顾
谦词:窃
如:窃以为(我认为)
三词类活用
1、名次作动词用
如:《论语》中“饭疏食饮水”饭:吃饭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动词+宾语,表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出了这个动作
如:
B、形容词的使动:即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宾语,表示形容词使得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如:
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对......感到惊奇
注意:使动,是在实际上使得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感到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
4、名词作状语
A、表示“像......一样的”
如:“蚕食”,像蚕一样的啃食
B、表示“像对待......一样的”
如:《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像对待宾客一样的C:表示动作的处所和工具,一般解释为“向着...”“在...”“用...”如:《夸父逐日》中“北饮大泽”中“北”,向北方
四借代
借用一个词来表达另一个词的意义
1、以部分代全体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帆”指代的是“船”
2、以性质代事物
如:
3、以原料代事物
如:
4、以具体代抽象
如:“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代的是“音乐”
五判断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
基本句式为“......者,......也。


可以不用“者”字,或者“者”“也”都不用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是”字偶尔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并不表示判断句,“是”在这种情况下做指示代词用,表示上文所叙述的事物
如:
2、被动句
A、用“于“介绍动作的主动者
如:
B、在动词前加“见”
如:
C、在动词前加“为”,或用“为......所......”的句式
如:《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在动词前加“被”,常见于现代汉语(略)
六省略
1、主语省略
如:《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省略主语“渔人”
2、谓语省略
如:《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后半句省略了谓语动词“择”
3、介词后的宾语省略
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宾语“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