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最新最全)

合集下载

八年级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八年级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八年级文言文常考知识点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指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语文,它形成于秦汉之际,流传至今。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调、修辞手法等都不同于现代汉语。

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投入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

二、句子结构古文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谓宾结构构成,同时还会加上状语、补语、定语和插入语等一系列修饰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各种修饰语的位置和作用。

三、词汇和词义相比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种类更多,语义更为丰富。

文言文中的词汇更加注重功用和形象。

一些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常会误导读者。

因此,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生僻词语要及时查阅字典。

四、语法古文语法比较繁琐,需要注意多种语法结构的运用。

例如,需要掌握的“六大名句”,包括颠倒句、累赘句、反复句、并列句、比喻句和排比句。

同时,需要掌握古代汉语中的字音、音变规律和语法变化。

五、修辞手法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言文中广泛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复、排比、衬托、对比等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

六、常见文学作品八年级学生需要熟悉的文学作品包括《论语》、《史记》、《资治通鉴》、《孔子家语》、《吕氏春秋》、《左传》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掌握的基础。

以上是八年级文言文常考知识点的概述。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阅读和理解文本,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细节。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常考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并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八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

八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

八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文言文重点1. 历史背景介绍八年级文言文主要涉及到明清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被称为明清文学的鼎盛时期。

明代文学发展较为早期,在此时期出现了很多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比如杨慎、杨维桢、施肩吾等。

清代文学继承了明代文学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

2. 文言文词汇在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

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掌握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下面是一些重点词汇:•言:指话语,表示说的意思。

•曰:指说的意思,常见于对话中。

•阖:合上、关闭的意思,常见于阖家的“阖”。

•主:指当家的人,领导的意思。

•谓:指说的内容、所说的话。

•仆:指属下、仆人的意思。

3. 典型文言文句式八年级的文言文中,有一些典型的句式。

这些句式的掌握对于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意思很有帮助。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式:•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通常位于句首,谓语动词位于句尾。

•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并列关系的分句构成的复句。

这种句式常用于陈述事实、列举论点等。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连词引导的从句,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方式等状语。

•状语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有很多状语副词,如犹、极、尚等,它们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起到限定或者加强的作用。

4. 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在八年级的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需要我们注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通过比较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思,使表达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通过夸大描述事物或现象,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对偶:将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结构安排在一起,形成对比或者对照,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

•排比:通过排列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兴:通过拟人、拟物等方式来表达某种事物的特点或者表情。

初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左传》1. 顺天行道,乱天犯道。

《孟子》1. 民无信不立。

《荀子》1. 人莫不争,争则存。

《庄子》1. 古之人,人居室,言未尝群,行未尝勇。

《论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君子成人之美。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孙子兵法》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韩非子》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学》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庸》1. 中庸之道,在天下人。

《孙子兵法》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三国演义》1. 顺时而动,谓之轻,违时而动,谓之重。

1. 人不知而不愠,不闻而不怒,不见而不忧,不说而不怨。

《水浒传》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西游记》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三界无地,二十四番佛。

《儿女英雄传》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1. 一夜乍听春去后,几番新雨梦依稀。

《骆驼祥子》1. 人因梦想而伟大。

《海底两万里》1.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乐趣,就是为了认识事物而认识它们。

《浮士德》1. 搞一门业务,重要的不是年年有收获,而是一年比一年的收获多。

《古事记》1. 最险要的不是高山,而是不敢攀登。

《异闻录》1. 人要不自由,宁死也不随便受人摆布。

《安妮日记》1. 生命就像骑自行车,必须保持平衡才能朝前走。

《摆脱吸血鬼》1. 一个勇敢者,一个能活抱希望的人,将会好像一颗星星,永远在漆黑的黑夜中站立发光。

1. 难于革命中的这个时刻来说,我们不应该保留和回避一件无用的东西,包括感情。

《皮囊》1. 世界本和而生,各自依天,各自有贵贱,但到底也没有不平的。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一词多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以”是“来”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是“因为”的意思。

为:“或异二者之为”中“为”指心理活动;“全石以为底”中“为”是“当作”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中“斗”“蛇”,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中“策”,用鞭子打。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作助词,“的”,如“忘路之远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补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作语气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

3、而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于表在,如“战于长勺”。

表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倒装句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四、文言文翻译1、原则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2、方法留: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词的辨析1、一亩三分地(ㄦˇ):比喻一个不大但是属于某人或某团体的活动范围或权力范围例句:居之不疑,绝其ㄦ,而后不至。

2、马头琴(音鬻):一种蒙古族常用乐器例句:望幸而传圭角之音,不忘身之渡音,以咏灵幽海。

3、闲言碎语(ㄋㄛˋ-):指信口雌黄、妄加评论例句:窃意文月所唱,ㄋㄛˋ与有以事者耳。

4、纳履决括(ㄋㄚˋ):指要求对方答应自己的请求或者诺言做出具体的承诺例句:使此人从拾荒者之位,得脱荒民之名,致力作歌唱之人,山腹客也,不亦愈乎。

如唯文月与山腹客所愿,当ㄋㄚˋ乎君。

5、徼幸(ㄧㄠˊ),意为冒险、碰运气例句:饮美酒、游佳乡,ㄧㄠˊ氏之足之所休也。

6、杀花戏蝶(ㄕㄚ):对爱情的戏谑和调情例句:予志之薄,如毫如丝,114之心,花竭蝶留,伊人是何杂耶!二、成语故事1、另辟蹊径:出自《管子》原文“沈所又琛取乎”故事。

2、捭阖纵横:出自《史记》“梁孟不寐,而捭阖侍坐”故事。

3、锐不可当:出自《孟子》原文“如濡之于水,如斯之于民”故事。

4、不可名状:出自《汉书》原本“帝孝宣崩”,故事。

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省略:指只用一些词语而不用全部词语。

如“故人悠悠,而他人糟糠”省略了“糟糠之妻”,这是借词省略。

2、虚词:文言文中很多词语仅用来连接整个句子,这些词语就是虚词,如“本人老矣”中的“本和矣”。

3、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和前后句。

四、文言文的阅读特点1、注解:阅读文言文,要注解好生涩的词语和文句,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

2、修辞:文言文中很多语句都是借助修辞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五、文言文的作文技巧1、字音、字义和句法:书写文言文作文时要注意字音、字义和句法的准确。

2、表达方式:写文言文作文时要套用文言文的经典表达方式,比如各种句式、成语和典故。

以上就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以上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水平。

希望考生可以认真复习,争取在文言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知识详解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知识详解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黄发垂髫(tiáo)妻子邑(yì)人间(jiàn)隔语(yù)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沿着2、落英缤纷落花3、甚异之诧异4、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5、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详尽10、咸来问讯都11、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12、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再14、无论魏晋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邀请16、处处志之作标记17、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渡口1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初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初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

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大的河流;“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的意思,在“故时有物外之趣”中是“所以”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鞭数十”中的“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二、文言虚词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2)作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作动词,“去、到”,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2)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的意思。

3、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

(4)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以(1)作介词,“用、拿、把、因为”等,如“以衾拥覆”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2)作连词,“来、以致”等,如“无从致书以观”中的“以”是“来”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式,如“夫战,勇气也”。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点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沃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b.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a.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a.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有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a.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a.上下一白:副词,全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a.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a.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属引凄异:连接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a.便舍船:离开

a.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a.寻向所志:寻找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虽乘奔御风:即使

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a.沿溯阻绝:断,中断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绝崦多生怪柏:极
c.自康乐以来:自从
c.哀转久绝:消失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天下之伟观:景观
c.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三)一词多义:

a.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中轩敞者为窗:是
d.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词类活用:
类型
b.寻病终:不久
b.八分有奇:指零数

a.高可二黍许:大约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a.复前行:走

a.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大道之行也:施行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a.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a.老妪力虽衰:虽然
b.荡胸生曾云:重叠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三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