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精品导学案(教师版)电子教案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兼爱》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兼爱》的理解和领悟。
2. 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兼爱》。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兼爱,为什么兼爱是重要的。
2. 学生分享对兼爱的理解和观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兼爱》一文。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学生分享对文章主旨和核心思想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概念或观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兼爱》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二、学习重点:1. 《兼爱》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三、学习难点:1. 学生对《兼爱》的理解和领悟。
2. 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掌握。
四、学习准备:1. 教材:《兼爱》。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和书籍。
五、学习过程:1. 思考什么是兼爱,为什么兼爱是重要的。
2. 阅读《兼爱》一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兼爱》导学案1

《兼爱》导学案自主预习区文题解读“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
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
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
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别一种阅读的体味。
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名山小言》中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
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
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目标锁定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层层铺垫、层层深入,运用正反对比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相篡(cuàn)②不惮(dàn)③练帛(bó)④牂羊(zānɡ) ⑤黧黑(lí)2.通假举要①贵必敖贱:通“傲”,轻视②既以非之:通“已”,已经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通“迂”,迂远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通“辨”,分别,辨别⑤苟君说之:通“悦”,高兴⑥教驯其臣:通“训”,训练⑦破碎乱行:通“萃”,聚集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是以不惮举其国:“惮”,害怕;“举”,拿②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在郊野战斗③强必执弱:控制,驾御④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互相使对方得利⑤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事、事情⑥皆牂羊之裘:母羊⑦韦以带剑:去毛熟治的皮革⑧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比,等到;期年,一周年(2)一词多义恶⎩⎪⎨⎪⎧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动词,憎恶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形容词,不好的(3)词类活用①必兴天下之利:使动用法,使……兴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名词活用为动词,残害③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兼爱》导学案

《兼爱》导学案一、文化常识1.了解墨子墨子,名,末期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了解墨子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军事思想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3.了解《墨子》《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譬.()弗.()恶.施不孝()(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文章中的一些论证方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对“兼爱”的思考。
(2)介绍《兼爱》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践行“兼爱”的原则。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兼爱》导学案(1)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3.背景探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பைடு நூலகம்导学案
课题
《兼爱》 墨子
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评】
达标检测
清明之际,中华世纪坛举办“中华国贤颂”纪念活动。请从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中任选一位,为他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敬仰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80字左右。
《6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6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6兼爱》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当自己兼有仁、义、礼、智、信、忠六大品质时,才能实现和别人的兼爱。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到,做一个有礼貌的人,珍惜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形成良好的友谊。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六兼爱”的概念,并能够高效的运用其理论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1.明白兼爱的概念,并且理解六兼爱的内涵。
2.运用理论,在实际中去体现兼爱。
四、教学媒体:ppt五、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教师介绍一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对待他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2.对话式授课法:通过课文中的台词,让学生书面归纳出礼貌和兼爱的原则;3.角色扮演:让学生观察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并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兼爱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Ⅰ. Lead-in1.以课文中对话的形式,来准备讨论本节课的话题。
T: Now let's begin our lesson with a conversation.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T: What do you think the conversation is about?Ss: (Answer)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T: Now let's have a look at the text. Please read it after me.Ss: (Read the text together with the teacher)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T: Now let's have a careful look at the text. Please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Ⅱ. While-reading。
《6 兼爱》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6 兼爱》教学设计环节一:理解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1.梳理全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导图要求用字尽量简省。
思维导图示例(一)思维导图示例(二)思维导图示例(三)(1)请用原文回答: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的起源是什么?“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认为践行兼爱的方法是什么?“爱人若己”“视人若己”2.“非攻”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层面上的“兼爱”。
视人若己,那视别国若己国,就没有攻伐了。
请思考:墨子主张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他说的兼爱是爱一切人吗?墨子是坚决的反对战争,可是他为什么还要撰写兵书训练军队呢?补充一下几段文字,帮助学生认识该问题。
【材料一】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
世相与共是之。
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墨子·小取》)【材料二】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环节三:比较“仁爱”与“兼爱”。
【学习任务三】1.在如何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推崇仁爱,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
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仁”的字形采用了“人”和“二”,就是二人,它是个会意字,本意就表示有亲爱的意思;“兼”的字形是从“又”就是手,持两个“禾”,也是会意字,表示着“兼持二禾”,就是一支手同时抓握着两茎禾苗。
2.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是恻隐之心。
前两条是孔子提出来的,亲亲之爱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6.兼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兼爱》导学案 教师版

《兼爱》学案编制:吴慧平编号:59DYW1420200918【学习引导】《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墨子墨子,名,末期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2.人物轶事快马加鞭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
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
”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
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3.了解墨子思想●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爱》导学案
【训练案】
1、积累一词多义
【以】以不相爱生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恶】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之】是以仁者非之此何难之有焉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独】今诸侯独知爱其国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4、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