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研究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研究简报

1 . 3 钵 苗栽插机
2 0 1 1 年引进 由亚美柯机械装备有 限公 司生 产的钵苗高速 催 芽播种等措施 , 确保种 子发芽率达 9 8 %以上 。( 2 ) 精 制钵
插秧机 , 栽插规格 为栽插 6 行, 行距 3 3 c m, 株 距可调节 , 单 人机株距分 7 档 ,为 1 2 ~2 4 c m, 双人机株距分 1 8 档,为 1 2 . 4
3 钵 苗 机插 的优 势
毯状小 苗机插 ,凭借其省 工 、 节 本 、高效 等优 势 ,已大面积 推广使用 多年 , 但这 种栽插 方式 , 因育苗密 度大 、 秧龄小 、 个 体弱 、适 栽期短 、秧苗折伤 重 、缓苗 期长 、缺位分 蘖多 、穗 数不 足、 穗 型小等 问题 , 导致水稻 产量一直 徘徊在 5 5 0 ~6 0 0 k g / 6 6 7 m , 难 以满足水 稻高产 、 超高 产栽培 的需要。笔者 从2 0 1 1 年开始 , 参加 了 “ 水稻钵 苗精确 机插高产 栽培” 项 目, 进行 了水稻钵苗机 插技术研究 ,经 3 年试 验示范 , 采用水稻 钵苗机插 技术 ,水 稻单产可达 7 0 0 k g / 6 6 7 1 T 1 以上 ,部分 高产 田块产量甚至 达 8 0 0 k g / 6 6 7 m ,可较 目前 推广的机 插秧 技术增产 1 0 %以上 , 且年度 间平 衡性 、 稳定性 好。为促 进该技术 的推广 应用 , 现将水稻钵 苗机插 技术的相关 内容介 绍如下。 1 农业机械 装备 1 . 1 专用播种机
1 . 2 育 苗秧 盘
立体运输 , 对苗盘 没有圈 曲、堆压 , 且栽插过程 中对秧 苗根 系无切割 、拉撕等损伤 ,因此 , 栽插后秧 苗活棵快 、低位分 蘖发生早 。
北方水稻钵苗机插技术

14、播种量与产量
粒/ 穴 3粒 6粒 株高 (cm) 113.5 113.0 穗/ 穴 27.6 26.7 穗 /㎡ 460.9 449.8 粒 /穗 130.3 128.3 千粒重 (g) 20.5 20.5 成熟度 (%) 87.4 87.6 产量 (kg/hm2) 11937.7 11089.5 曾减 (%)
播种量:钵体育苗每孔2~3粒,约250克/㎡;盘育苗每盘60克,约350克/㎡。
• 同样是机械栽培的条件下,盘育苗的秧苗素质明显低于钵 体育苗。如果按现在机械插秧对于盘育苗播种量要求120 克时,秧苗素质的差异就更大。 • 钵体育苗最大的优点是插秧过程中伤根少,缓苗快。
6、钵苗的产量结构
处理 钵体 盘育 穗数 (穗/穴) 26.8 25.4 穗粒数 千粒重 (粒/穗) (g) 90.3 90.7 26.6 25.9 成熟粒率 (%) 88.6 85.4 产 量 增产 (kg/hm2) (%) 10493.9 9825.9 6.8 0.0
住:底肥氮磷钾19.19.19的肥、大亩100斤;7月2日尿素15斤; 7月7日尿素5斤。总氮28.2斤
—5月12日插秧,没施分蘖肥,7月2日施穗肥。50天没施肥, 每穴最高分蘖达34.9个,成穗23.3个,有效分蘖率仅为 66.8%。 —钵体苗机插秧缓苗快,低节位分蘖多,无需分蘖肥,施肥 的重点放在中后期的增加一穗粒数上。
24.0
24.5
• 钵体育苗各节位分蘖的千粒重基本都高于盘育苗。
10、钵苗机插的品种选择
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
品 种 穗 型 30×13.3cm 6840.8 6597.8 6676.5 40×30cm 产量增减(%) 6690.0 6690.0 7205.3 -2.2 1.4 7.9
水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水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技术概述该技术主要阐述了水稻钵苗机械化育苗栽插栽培的品种选择、适龄壮秧培育、精确栽插密度与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稻草还田等关键性技术。
针对传统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存在的播种量大、每穴苗数及取秧不均、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秧苗伤根严重、漏插率高、插后返青慢、人工补栽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机插水稻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等问题,通过改革插秧机型,结合毯苗机插和抛秧技术的优势,利用营养土消毒处理机和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精量播种、专用钵苗培育、暗化处理移盘秧池旱育保温管理,实现了精确培育大龄带土钵体壮秧,增大了秧龄弹性,提升了秧苗素质。
秧苗根系带土多,机插时按钵精确定量取秧,栽插均匀,伤秧、伤根率和漏插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缓苗时间短,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形成高产群体,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促进高产高效。
二、技术要点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及抗性好、生育期适中的穗粒兼顾型优质稻或超级稻品种,每亩备足种子0.9~1.0千克。
2. 育秧材料准备。
准备好苗床、土壤粉碎机、种子催芽机、蒸汽发生器及控制设备、育秧温室大棚、钵苗育秧硬盘、育苗精量一体化播种机、运秧小车、地膜、肥料、壮秧剂、营养土等育秧设备及物资材料。
3. 苗床培肥与营养土配制。
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灌排水条件好的旱地或稻田,按杂交稻秧田与大田比为1:80留足秧田。
育秧前20~25天,每亩秧田施用猪粪水100千克、40%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培肥苗床,均匀施后及时翻耕,达到全层均匀施肥。
营养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秧苗素质,可用酒渣喂牛,牛粪养蚯蚓,蚯蚓粪便泥土去杂过筛后作营养土,每亩移栽大田准备60千克左右。
也可按细泥土:有机肥为6:4的比例,每亩移栽大田准备过筛肥沃疏松的菜园土35~40千克,加入堆沤腐熟25~30天的有机肥(稻谷谷壳或农家粪肥)25千克左右混合均匀制作营养土。
水稻钵体毯式育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分析

水稻钵体毯式育苗技术具有壮苗率高、秧根发达、移栽不伤根、不漂苗、分蘖早、成穗率高等优点,利于秧苗的田间生长;钵体毯式育苗技术与机械插秧技术合理配套,可进一步提高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从而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目的。
1试验示范方法本田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点200亩。
示范区采用434孔钵体毯式塑料秧盘,育中苗,应用F 4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摆栽插秧。
对照区采用常规育苗和常规插秧机插秧。
插秧规格9×5寸,其它管理与常规管理相同。
2示范结果调查2.1秧苗素质调查对秧苗素质各项指标进行调查发现,钵体苗株高为10.3厘米,对照苗为10.8,比对照苗矮0.5厘米;钵体苗叶龄为3.3叶,对照苗为3.0叶,比对照苗多0.3叶;钵体苗根长5.4厘米,对照苗为4.6厘米,比对照长0.8厘米;钵体苗平均根数为9.5条,比对照苗多1.2条;钵体苗秧苗茎基宽为0.22厘米,对照苗为0.18厘米,比对照粗0.04厘米;钵体苗百株地上干重为2.13克,对照苗为1.9克,比对照苗重0.23克;钵体苗充实度为0.18,对照苗为0.16,比对照苗高0.02。
钵体苗和对照苗均没有发病。
从钵体苗长势、根部性状、茎基粗、地上百株干重及充实度看,钵体苗素质要明显好于对照区秧苗。
2.2水稻插秧质量调查对水稻插秧质量调查发现,钵体苗取秧数为5株,对照苗为7株,比对照区少2株;处理和对照漏插率均为0;钵体苗伤秧率为0.5%,对照苗为3%,比对照区低2.5%;钵体苗勾秧率为0,对照苗为3%,比对照区低3%;漂秧率为0,对照苗为1%,比对照区低1%;翻倒率为0%,对照苗为4%,比对照区低4%;二者插秧效果都比较均匀。
以上数据说明钵体苗插秧质量好于常规机插秧质量。
2.3生育时期调查对生育期调查发现,钵体育苗和对照区秧苗移栽期均为5月15日;返青期为5月21日,比对照早2天;分蘖始期为6月6日,比对照区早3天;有效分蘖终止期为6月25日,比对照区晚2天;分蘖高峰期处理和对照相同,均为6月30日;抽穗期为8月13日,比对照区早3天;成熟期为9月18日,比对照区早2天。
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摘要采用水稻钵盘育苗、人工模拟机插,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超高产研究,结果表明:钵盘育出的秧苗带土量大,秧体干重大,充实度高,大田返青快,分蘖发生早,有利于构建高产群体,从而获得高产。
关键词水稻;钵盘;机插;超高产栽培;秧苗素质;产量钵形塑盘育苗机插是稻作生产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近年来已在江苏、黑龙江、江西、安徽等地示范应用。
钵苗可育出根部带有完整钵型营养土块的秧苗,具有叶龄较长、秧体干重大、充实度高等特点,移栽时带钵土,不伤根,无植伤,因此栽后基本无缓苗现象,分蘖发生早,出穗早,增产效果显著。
因为没有水稻钵苗播种机和机插机,采用钵盘人工播种、人工模拟机插替代攻关。
以探索水稻钵苗机插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特点,研究超高产规律,建立有本土化的稳定超高产技术,为钵苗机插机的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农艺支撑[1-3]。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在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水稻综合展示基地内进行,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基础地力6 600 kg/hm2。
供试超级稻品种为武运粳24。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采用钵苗移栽(A),以技术近似、本地主体栽培方式抛秧为对照(CK),面积均为0.67 hm2。
1.3 试验实施5月19日采用钵盘育苗即处理A,每盘用种70 g,大田用钵盘600张/hm2,用种45 kg/hm2;抛秧(CK)播种52.5 kg/hm2,用抛秧盘900张/hm2。
大田营养土拌伟杰壮秧剂7.5 kg/hm2;二叶期100盘用15%多效唑4 g对水喷雾。
1叶1心时秧池上水追施尿素75 kg/hm2;移栽前5 d秧池上水追施尿素112.5 kg/hm2。
为保证秧苗质量,齐苗揭膜后不用无纺布覆盖,坚持用吡蚜虫、毒死蜱轮换喷雾防治灰飞虱,每2 d用药1次[4-6]。
二叶期后坚持不卷叶不补水。
处理A于10月14日人工模拟机插移栽,行株距30 cm×18 cm,栽植18.45万穴/hm2,基本苗79.5万株/hm2;CK同日点抛28.2万穴/hm2,基本苗70.5万株/hm2。
水稻3种育苗插秧方式比较研究

水稻3种育苗插秧方式比较研究摘要水稻3种育苗方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钵盘育秧机械播种机械摆秧技术,与旱育苗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相比,具有不伤根、无缓苗、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
该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技术领先地位。
关键词水稻;钵盘育秧机插;旱育手插;软盘育秧机插为了进一步验证吉林鑫华裕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钵盘育秧的插秧机械在水稻机械化生产中的作用,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榆树市的城发乡、环城乡、大坡镇进行了定点试验。
每点分别在同一块地、同一品种进行了水稻钵盘育秧机插和旱育苗手插、软盘育秧机插3种形式的同期插秧试验,分别调查3种插秧形式的缓苗期、分蘖期、出穗期和黄熟期以及3种插秧形式的分蘖数量、株高、茎粗、叶色、抗倒伏能力、产量等[1-3]。
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安排在榆树市的城发乡、环城乡、大坡镇3个地点进行。
城发乡进行钵盘机插、旱育手插2种方式的试验,移栽期为5月22日。
环城乡进行钵盘机插、旱育手插2种方式的试验,移栽期为5月28日。
大坡镇进行钵盘机插、软盘机插2种方式的试验,移栽期为5月14日。
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8号。
1.2 试验方法对3个地点的试验进行水稻物候期、生育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4-6]。
2 结果与分析2.1 物候期由表1可知,城发乡、环城乡2个地点钵盘育秧机械插秧后很快开始分蘖,几乎没有缓苗期;旱育手插的10~11 d才开始分蘖,缓苗时间仅为5~6 d;出穗期、齐穗期和黄熟期钵盘机插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提前了2~3 d。
大坡镇钵育机插4 d后开始分蘖,几乎没有缓苗期,软盘机插的13 d后才开始分蘖,缓苗时间为8 d;出穗期和齐穗期钵育机插的均比软盘机插的提前了8~13 d,黄熟期也比软盘机插的提前了5 d。
2.2 生育性状由表2可知,钵育机插与旱育手插的株高由于开始插秧时钵育机插的苗矮,但中后期苗高超过了旱育手插,茎粗和分蘖钵盘机插的均比旱育手插的明显增加。
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

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哎呀,这可是个不小的话题啊,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
咱们老百姓种地可是费劲巴拉的事儿,要是能有个啥机器帮忙,那该多好啊!现在科技发达了,这方面的技术也进步了不少,让咱们种地省力又省时。
今天我就来跟大伙儿聊聊这个话题,说说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的奥妙所在。
咱们得了解啥是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机械化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把水稻种子种在钵子里,然后再把这些钵子移栽到田地里。
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人工,还能提高产量呢!这可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啊!说到这个技术,咱们还得先说说水稻的生长过程。
水稻从种子发芽开始,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比如幼苗期、生长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等等。
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特点和需求,要是能用机器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那岂不是更好?其实,这个技术早就有了,只不过以前是用人工来完成的。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被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
比如,有专门的育秧机可以把水稻种子种在钵子里;还有专门的移栽机可以把这些钵子移栽到田地里。
这些机器的出现,让咱们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那么,这些机器是怎么工作的呢?其实,它们的工作原理都很简单。
比如,育秧机就是把水稻种子放进一个装着水的钵子里,然后通过加热、加湿等手段来促进种子发芽。
等到种子发芽后,就可以把它们移植到田地里了。
而移栽机则是通过机器人手臂来完成这个过程的。
它们可以精确地把钵子里的水稻种子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而且还能保证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功。
这些机器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
比如,有些育秧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来调整温度和湿度;有些移栽机还可以自动施肥、浇水等等。
这些功能的出现,让咱们种地变得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了。
不过,虽然这些机器很厉害,但是它们也不能完全替代人工。
因为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人来解决的。
比如,有些地方的土地质量不太好,需要人工来改善;有些地方的气候条件不太适合种植水稻,也需要人工来调整。
所以说,这些机器只是辅助工具,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咱们这些勤劳的农民。
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与应用

员0-3.5 叶袁秧苗应根系发达尧苗高 12-18 厘米尧颈部粗壮尧叶坚挺 而色绿尧均匀整齐袁每个钵体播种 4-5 粒遥
3尧 适时机插遥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3益时开始移 栽袁秧龄应在 3.5-4.5 叶袁摆栽时间应在 5 月 25 日前结束袁 不插 6 月秧遥穴距可根据作物品种尧土壤条件和插秧时间而 定袁一般规格为 9 寸伊4 寸袁9伊6 寸曰每穴为一个钵体苗遥 插 秧时灌寸水袁也就是花达水袁便于返青尧活棵袁插秧深度在 1.5 厘米为好袁 最深不超过 2 厘米袁 机插漏秧率应低于 5%遥
4尧本田管理遥本田管理包括水的管理尧施肥和病虫杂草 防治等遥 水管理院插秧后灌好 4-5 厘米深扶苗水袁返青到 6 月 25 日左右灌水 3 厘米袁6 月 30 日左右排水晒田 3-5 天袁 控制无效分蘖袁再灌水 3-5 厘米遥 7 月 15 日左右加深水层 到 10-15 厘米袁抽穗后 20 天灌水 3 厘米遥 然后进行间歇灌 水遥 8 月 30 日左右(黄熟初期)袁开始排水袁洼地适当早排水遥 施肥院尿素 200-250 公斤袁磷酸二铵 100-150 公斤袁硫酸钾 100-150 公斤遥 农肥尧磷肥全量做底肥袁结合耙地一次施入曰 硫酸钾 50%做基肥袁50%做穗肥(倒 3 叶期)曰尿素 30%做基 肥袁40%做蘖肥 (6 叶前尧7 叶末至叶初分两次等量施入)袁 30%做穗肥(倒 3 叶期尧倒 1 叶期分两次等量施入)遥 除草?院 封闭灭草可在泡田期公顷用 12%农思它乳油 3-3.75L 甩施 灭草袁也可在摆栽后 5-7 天用 60%丁草胺乳油每公顷 1.5L 加草克星 150-225g 灭草遥 防治病虫?院要加强田间管理袁做 好病虫测报遥 稻瘟病可用 40%的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袁公 顷用 1.5kg 对水 200kg 进行喷雾曰 负泥虫可用 2.5%敌杀死 乳油袁 公顷 0.5kg 对水 500-1000 倍液喷雾或人工扫除曰潜 叶蝇公顷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0.5要0.75kg袁对水 500 倍液 喷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研究
随着我县水田面积不断扩大,机械插秧推广面积也在逐年增强。
然而,面对一些新型的育苗技术,目前的插秧机械还是很难跟新技术配套,出现了苗壮秧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抑制我县水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对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摆栽插秧技术的研究,使农艺和农机科学有机的相结合,实现水稻机插省工、节本、高产的目标。
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产效果显著。
现总结如下。
1.试验地点
通河县富林乡、浓河镇、三站乡、乌鸦泡镇各2个试验点。
2.试验材料
当地株高中等以下、抗倒伏、抗稻瘟病性较强的主栽品种。
采用561孔或434孔塑料秧盘,561孔盘育小、中苗,434孔盘育中、大苗。
3.试验处理
处理:绥化产钵育摆栽机及配套的461孔钙塑钵体育秧盘。
平方米播量600g,平均每穴落种量4-5粒。
对照:选用日本井关6行乘坐式插秧机,常规钙塑软盘。
平方米播量600g。
采用大区对比不设重复。
4.试验结果
4.1秧苗素质调查
应用摆栽配套育秧盘,4月30日育苗,5月5日出齐苗。
表现为株高适宜,根粗根壮,5月28日调查秧苗素质,百株干重8.35 g较对照(5.37g)增加2.98g,根条数较对照增加2.2条,株型叶片坚挺不下垂,叶色浓绿,起秧后叶片失水速度慢,避免了插秧后损根折茎的弊病。
表1水稻钵体盘育苗秧苗素质调查表
4.2分蘖消长规律调查
水稻钵体盘育苗机械摆秧,既发挥了钵盘育苗培育壮秧进行浅插,秧苗全根下地,缓苗快、分蘖多的优势,又克服了秧苗抛栽后分布不均、直立性差等缺点。
由于秧龄大小均匀一致,田间生长比较均衡保苗率达到了100%,插秧时对秧苗无植伤,基本没有缓苗期,插秧后直接扎根生长。
6月25日调查,摆栽田较普通
机插田株高增加3.6㎝,每穴分蘖数增加4.6株。
所以在因风大苗过高,土质较硬,不宜抛秧的情况下,进行钵盘育苗摆秧,是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表2水稻钵体盘育苗分蘖消长及生育期调查表
4.3加快了生育进程为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跟踪调查生育期,摆栽田较普通机插田,分蘖期提前5天,抽穗期提前7天,成熟期提前5天。
充分发挥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4.4综合技术优化了产量因子,增产效果显著。
秋季采点调查测产:钵育摆栽较常规机插田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了16穗,每穗实粒数增加5.8粒,千粒重提高0.4g。
亩增产59.6㎏。
表3水稻钵体盘育苗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表
备注:扣除10%田间损失
5.结论
水稻钵育机插的秧苗素质好、返青快、分蘖早、成穗率高,配套的育秧盘与插秧机的科学应用为插秧节省体力,插秧质量好,是农民非常愿意接受的一项新技术。
通过试验示范,钵育摆栽机托板有压苗现象,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装机械,配套成型后继续试验示范。
为了保证播种质量,建议引进和使用钵盘相配套的播种器,使这项新技术更加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