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革命老区

合集下载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福州市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福州市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福州市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24•【字号】榕政办[2013]80号•【施行日期】2013.04.24•【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福州市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的通知(榕政办〔2013〕8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为加强我市革命老区扶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促进我市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福建省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的通知》(闽政办〔2012〕209号)有关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相应成立福州市革命老区扶建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严可仕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胡孝辉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张维船市民政局局长林开华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韩芝玲市财政局副局长成员:陈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宜超市委农办副主任吴强市教育工会主席陈华市科技局副调研员刘秀先市经委纪检组长马苗来市老区办主任袁苏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寿成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赵炳荣市环保局副局长林京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志武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谈仕宗市农业局党组副书记廖胜彪市林业局副局长王贞锋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陈钰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思源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缪伟市卫生局副局长赵洵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高慧萍市体育局副局长王金聚市统计局副局长李春茂市旅游局副局长何强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建中福州电业局总会计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市老区办,办公室主任由马苗来同志兼任。

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4月24日。

彭杨军校在长汀办学

彭杨军校在长汀办学

彭杨军校在长汀办学作者:暂无来源:《福建支部生活》 2020年第5期黄启元著名的革命老区福建长汀是红军的故乡,她的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早已广为流传。

而这里曾经开办过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高等级政治军事学校的故事人们却知之甚少。

为了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保卫农村革命根据地,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陆续成立了一批培养政治军事干部的学校,命名为“彭扬军事政治学校”,以纪念党的早期军事斗争领导人彭湃和杨殷两位烈士。

而彭杨军校第三分校就办在“苏区小上海”——长汀。

彭杨军校第三分校迁址长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的红四军转战闽西、赣南地区,努力开辟革命根据地。

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和地方武装力量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培养造就军事干部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3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给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中同意了福建省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决定将福建红军学校“收归中央办理”,将该校改名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同时明确地指出举办这所红校的目的是“造就排、连长人才”。

该校址设于龙岩城省立第九中学内,校长蔡升熙(蔡未到职,后改为贺沈洋)、政委邓子恢。

12月15日,龙岩失守后,该校迁至龙岩大池,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校长萧劲光、政委张鼎丞,以培养排、连指挥员为主要目标。

从苏联学成回国担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的萧劲光,既任校长,又当教员,设置的训练科目,从射击开始到攻防战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将战斗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同时学苏联红军为学校设计红领章,并推广到部队。

把部队表现好、作战勇敢、有发展前途的同志选拔到军校,按照苏军正规的方法进行速成培训,使学员的军政素质在短期内得到了很大提高。

1931年9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迁至长汀县城郊。

1932年2月20日,福建军区在长汀成立,驻地即设在大同镇师福村赖宅。

司令员罗炳辉,后为叶剑英、龙腾云,政治委员谭震林,后为万永城。

福建革命老区廉政故事

福建革命老区廉政故事

福建革命老区廉政故事福建革命老区是指位于中国福建省境内的革命老区,主要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

在革命战争时期,福建革命老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在这里诞生和成长。

然而,在革命斗争背景下,廉政问题也时有发生。

下面将围绕福建革命老区的廉政故事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展开。

一、抗战时期的廉政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建革命老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

在这一时期,许多福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坚决反对腐败现象。

例如,在三明地区的一个乡村,当地共产党员干部发现该地的民团长相对于其他人来说物质生活异常富裕,他们积极调查,发现该民团长利用职权之便,经商发家致富。

随后,党员干部们发动群众,揭露该民团长的违法行为,最终将其绳之以法。

这一事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支持。

二、土地改革时期的廉政故事土地改革是中共在解放区进行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项社会改革。

在福建革命老区,土地改革时期出现了一些廉政故事。

例如,在龙岩地区,一位党员干部因其家族在乡村拥有大量的土地,群众以至于畏于揭露其的不正之风。

然而,在党的号召下,一个名叫陈氏云的农民开始发声控诉,并且充当揭发人。

陈氏云揭露称,该党员干部通过弄虚作假、私分公共资源等手段获取了大量的土地。

陈氏云的举报引起了全乡的关注,最终对该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并将土地归还给农民。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廉政故事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廉政问题依然时有发生。

例如,在南平地区的一个县政府,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利用运动之机享受特权,虐待群众,甚至对待下属粗暴无度。

在一次政治批斗大会上,一位来自农村的群众无法忍受该负责人的罪行,站出来控诉,其直言不讳地揭示了该负责人的种种违法、腐败的行为。

此事经过了深入调查,该负责人最终被撤职,并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

以上仅为福建革命老区廉政故事的部分参考内容,可以看出福建革命老区的廉政建设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闽中红色老区里的奋斗故事

闽中红色老区里的奋斗故事

闽中红色老区里的奋斗故事闽中红色老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老区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这茫茫绿色丛林中,历史上发生了众多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一、抗战时期,红色并肩作战闽中红色老区的抗日战斗史,是一部光辉的史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莆田成为日军登陆的要冲。

面对这样的局势,当时的共产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秘密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杜月笙等革命领袖号召民众踏平优山美地,深入丛林,与日寇展开游击战,组建了游击队,放下家业来参加革命斗争。

他们利用自己在这片山区的地缘优势,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配合其发起反击并将日军赶出该区域。

日军被轰出闽中,这为开创闽浙赣边区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从1937年到1949年,闽中红色老区一直处于革命战争的状态。

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实施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

1949年,中共中央对莆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从根本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闽中红色老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农民开始逐渐丰衣足食,并积极参加社会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共产党员甚至是农民都在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

三、新时期,放眼全球改革开放以来,闽中红色老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该地区的企业和农业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如今,闽中红色老区还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着。

新时期的闽中红色老区早已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的现象。

它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标志,领略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今天,闽中红色老区已经不再是一个偏远的地区,而是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城市。

全国革命老区县市名单(一)

全国革命老区县市名单(一)
绝大部分乡镇为老区的即一类老区的县(市)有巴中市、南江、通江、平昌、达川市、万源、宣汉、蓬安、新龙、秀山、梓潼、雅安市、天全、荥经、芦山、宝兴、理县、茂县、金川、小金、城口、石柱、彭水、黔江、古蔺、叙永、蓬溪等27个县(市)。
大部分乡镇为老区的即二类老式区的县(市)有达县、渠县、江油市、北川、汶川、 马尔康、道孚、炉霍、甘孜、阆中市、仪陇、营山、南部、广元市朝天区、广元市中 区和元坝区、青川、酉阳、平武、丹巴、旺苍、剑阁、苍溪等23个县(市)。
贵州省革命老区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川黔根据地现性贵州行政区划部分和红军长征时在黔北和黔西北建立过的根据地。集中分布在黔北的遵义地区、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黔东的茼仁地区。在19个老区县市中,属于一类老区的有毕节市;属于二类老区的有大方、黔西、遵义、湄潭;属于三类老区的有纳雍、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遵义市、桐梓;属于四类老区的有金沙、赫章、威宁、习水、赤水、绥阳、凤冈。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土地面积23.6万平方公里,辖7个地区、8个自治区辖市共110个县(市、区),人口4493万,其中少数民族有1719万人(壮族1483万人)。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广西老区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根据地和游击根据地,涉及到84个县(市、区)733个乡、镇。若按各县(市、区)所辖老区乡镇比例来划分,可分成四种类型:
井冈山市、
黎川、
南丰、
乐安、
宜黄、
资溪、
广昌、
安远、
上犹、
信丰、
贵溪市、
分宜、
彭泽、
德安、
修水、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

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 闹旱涝两灾,当地举人 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 事”移植乡梓,以祈风 调雨顺,国泰民安,兼 兴元霄民间娱乐活动, 自此流传延续至今。 七棚古事,乡村里的每 个房族出一棚。他们须 先在广场上奔跑,左三 圈右三圈。现场人山人 海。
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元宵节“走 古事”活动。天官或其他护官司 的脸谱是仿照戏曲的样式来画的 ,虽然较粗糙,但画的过程却是 十分的认真。
连城县,简称“莲”,地处于闽、粤、赣三省 的结合点,是革命老区,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 地,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既是福 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连片发展重点区域, 又是内地连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中 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 “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 “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连城四堡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是福建省历史文 化名乡,现存的大量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古书籍,是中国目前年代久 远、保存完善、举世罕见的珍贵文物
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 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 ”。并以出版当时的禁书 《金瓶梅》,《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合刊本, 全国明志《宁化县志》和 《西厢记》四件事闻名于 世。
姑田游大龙
姑田游龙起源于明朝年间相传 邓屋八世祖邓应公明代出任潮 洲府检校,后定居于潮,其弟 邓恭公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公 的子孙常到潮州去探望梓叔, 邓应公的子孙也常有回姑田祭 祖。两地宗亲常有联系。明万 历年间邓恭公子孙在潮州看到 有人舞龙,便将其画成图样带 回姑田仿制,“龙”便在姑田 邓屋出现。
冠豸山有山奇、水秀、谷幽 、岩深之神秀。有中开一谷 的苍玉峡,惊而不险的丹梯 云栈,放眼万里的一线天, 冷风袭人的雪洞,山泉琮琮 的莲花洞。身姿绰约的姐妹 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 目前可游览的景观有四十余 处,摩崖石刻三十九处,另 有规模壮观的亭、阁、寺庙 、书院、山房等十余处。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闽西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汀县水土治理一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解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我特意前往实地进行调研,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资源方面,长汀县大力推
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水污染防治设施,推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当地居民用水安全。

在土壤治理方面,长汀县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开展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其次,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地
处山区,长汀县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供水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水污染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水体仍存在污染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在土壤治理方面,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汀县水土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建议加大对水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改善水体质量。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加大土壤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水土治理工作,为长汀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宁化的红色故事

宁化的红色故事

宁化是福建省三明市的一个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有着许多红色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宁化的红色故事:
1. 三明宁化曹坊镇下曹村:“红色娘子军”的故事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残酷的“清剿”,宁化苏区大部分沦陷。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曹坊镇下曹村的妇女们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红色娘子军”。

她们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勇敢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为保卫苏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三明宁化淮土镇凤山村:“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故事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宁化淮土镇凤山村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宁化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精神。

3. 三明宁化陈塘村:“石壁红军医院”的故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陈塘村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区域。

1933 年,为了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央苏区在陈塘村建立了石壁红军医院。

医院设施简陋,但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战士和苏区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红色故事展示了宁化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记忆——中央苏区范围一半以上在福建这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忘不了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里,毛泽东、朱德、陈毅等120多位代表济济一堂,在这里举行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奠定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大会一致通过《古田会议决议》,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决议由此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

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

忘不了长征路上的福建子弟。

据统计,福建全省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近3万人参加了长征,占中央红军长征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3个团近6000名福建子弟兵,作为断后阻击部队,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过江,与数十倍于己的强敌展开殊死搏斗,绝大多数壮烈牺牲,成为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幕。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近3万名福建子弟仅剩下2000余人,这意味着长征路上平均每一里地就有一名福建子弟兵为国捐躯。

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献身,如果没有成功突破湘江,中国革命历史将可能改写。

忘不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福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独立领导和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闽西、闽北、闽东、闽中、闽赣边、闽粤边6块游击根据地,占当时南方游击根据地的三分之一,被赞为“撑起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角天”。

同时,福建老区人民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牺牲,以致被敌“清剿”的区域内到处出现“无不焚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的惨景。

据统计,1935年,福建人口比1934年锐减55.27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福建老区被敌人杀光捣毁的革命基点村2841个;6万多名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光荣牺牲;被杀害和摧残致死的老区群众约50万人。

作为名符其实的“老区大省”,目前,在全省84个县(市、区)中有67个老区县,835个老区乡镇,8421个老区建制村,1535万多老区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县、乡、建制村和总人口的80%、76%、51%、45%。

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福建就有83人。

迄今,被认定的中央苏区县达20个,占所有34个中央苏区县的近60%。

老区,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情系老区——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福建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阻隔,加上战争年代的破坏和摧毁,老区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饮水思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老区工作,关怀着老区人民。

1999年6月,胡锦涛同志来到闽西革命老区考察工作时,深情地说:“我这次到福建来考察工作,有一个心愿,就是到闽西老区来看望老红军,看望老区人民。

”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考察了福建老区,指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将会继续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继续抓住机遇,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把老区发展得更好。

”胡总书记还亲临永安小陶镇八一村考察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3月12日又给该村村支书朱光木和老支书刘茂千亲笔回信,勉励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了我省老区人民极大的鼓舞。

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老区工作,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认真落实与老区人民息息相关的地下党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凝聚了党心民心;及时恢复和始终保留老区工作机构,以深厚的感情给革命“五老”人员以特殊的优待政策。

198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脱贫致富规划,确定14个国家贫困县和200多个贫困乡,制定67条扶持老区的政策和举措,开展声势浩大的万名干部下乡进村活动,打响了全省帮扶老区脱贫攻坚战,极大地调动了老区人民的积极性,开创了全省老区工作的新局面。

省委、省政府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性,从2004年开始,先后两轮对355个老区建制村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进村”,形成合力,取得显著成效。

省委、省政府还把老区工作纳入海西建设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为老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一系列举措和政策,让老区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2006年,承载着老区人民的希望,“海西号”快速旅客列车从龙岩始发北京,沿途站点都是革命老区,成为我国第一列从当年中央苏区直达首都北京的旅客列车,也是我省进京最快的始发列车。

继2007年全面提高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之后,2008年10月起,“无依无靠”、“有依无靠”、“有依有靠”三类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再次提高到每人每月340元、245元、190元。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

”……60年斗转星移,60年风云变幻。

福建省历届领导班子,带领老区人民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拼搏攻坚,赢得了万村笑颜万村富,一路凯歌一路花。

山乡巨变——60年红土地旧貌换新颜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卷:福建老区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农业之路,正在疾笔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华章,正在大力塑造一代新农民形象;一幅“百姓安居乐业,乡村繁荣兴旺”的现代农村图景正在徐徐展现。

统计显示,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四个重点老区市,1978年地方生产总值为27.43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1.75元,70%的老区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到2008年,四市地方生产总值为2441.58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69.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77元,分别约增长88倍、60倍、50倍。

全省重点老区县总体上已解决温饱问题,原中央苏区县基本实现小康,老区村中有一部分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君不见,60年来,老区人的生活好了。

昔日“野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簑衣当被套,竹篾油灯照”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如今,老区的人们穿着日益时尚,饮食讲究营养,出行以车代步,住着砖瓦楼房,家用电气普及。

全省所有老区县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0%老区建制村用上安全饮用水或简易自来水,并普遍实现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新中国成立前老区人民“通讯靠吼、出行靠走”已成为历史。

君不见,60年来,最让老区人头痛的路通了。

自1999年起,经10年不懈努力,现在老区建制村已全部通了水泥路;随着全省“一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形成,全省老区75%的县城1小时内上高速,使这四个市加入到省会城市的“四小时交通经济圈”中……交通闭塞不再是老区发展的“拦路虎”,“出门路难行”已成为历史。

君不见,60年来,老区人的观念变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框框,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思想观念,敢于拼搏创新,走出了一条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如,国定贫困老区县安溪,实施“工业兴县、茶业富农”,一跃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原中央苏区县平和,大抓特色产业,被命名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成为全国农村经济结构10个典型县之一;原中央苏区县漳平,特别适合台湾精致农业种植环境要求,于是大力引入台资企业,成了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还有古田的食用菌业,沙县的小吃业,德化的陶瓷业,南安的水暖业,新罗区的生猪业,南平的奶业,清流的香鱼业,武夷山、大金湖和白水洋等红色旅游业等等。

……红色的历史,令人沉思。

火热的生活,让人振奋。

放眼八闽红土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曾经贫困的我省四个重点老区市已今非昔比——龙岩市在海西建设大局中,正在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区域,成为海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宁德市正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拓展一线骨干作用,壮大闽东北一翼,当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三明市正围绕构筑纵深推进前锋、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综合枢纽、和谐发展支撑,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发挥出中国最绿省份的“绿海明珠”效应;南平市已从关隘重重成为四省通衢,正在为拓展海西绿色腹地,推动闽台合作,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中发挥着前锋作用。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的使命,新的期望,红土地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谱写新的乐章福建省老区分布图福建省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闽浙赣、闽东、闽中、闽南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闽浙抗日根据地属于现在福建行政区划部分。

共计有老区县(市)62个,辖乡镇919个,其中老区乡镇680个,占老区县(市)总数的74%。

老区人口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

老区耕地面积88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5.6%。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赣西南、闽西地方武装暴动的基础上,由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发祥地,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骨干。

红一方面军军事斗争的胜利和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促进、推动了全国各地红军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使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树立起了全党和全国革命人民胜利的信心。

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苏区的丧失,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来,邓小平总结说:“…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

”就是对这个严重历史教训的总结。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创建的,地处赣、闽、皖、浙四省边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较早创建和发展的较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长达十年的斗争中,根据地党组织领导边界军民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其斗争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对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临东海,北接浙江。

其范围包括福安、连江、福鼎、寿宁、罗源、宁德、霞浦、周宁、屏南、古田、柘荣等县。

闽南革命根据地主要由漳属(南)靖(平)和(漳)浦、安(溪)南(安)永(春)根据地构成。

闽中根据地以莆田、仙游为中心,位于福州、厦门之间。

福建老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20多年的武装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