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教案(课程导入)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重点:1. 滑轮组的原理和特点;2. 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2. 滑轮组力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滑轮组模型;2. 绳子;3. 重物;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滑轮组图片,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关注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2. 提问:“你们知道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探究滑轮组的原理(15分钟)1. 演示滑轮组模型,讲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滑轮组的操作,亲身体验滑轮组的力量;3. 讲解滑轮组力的计算方法,如F=G(重力)/n(滑轮组个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计算滑轮组的力。

三、滑轮组的力量实验(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2. 要求学生用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力量;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滑轮组的力量与重物重量、滑轮组个数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滑轮组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如救援、建筑等;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大家共同讨论;3. 教师总结滑轮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滑轮组的原理、特点和力的计算方法;2. 强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了滑轮组的原理和特点,掌握了滑轮组力的计算方法。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材第二章“力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效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并学会记录数据。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测量和力的效应。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气球、绳子、图钉等。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气球,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吹破气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可以被吹破?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等。

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如踢足球、拉弓箭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力的效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力的测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并说明力的作用方式。

2. 答案:如踢足球,力的作用方式是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产生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方式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力的测量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课后观察家中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力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力的测量方法3. 随堂练习的实验操作4.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例列举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气球的选择应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吹破。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趣味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详细内容为“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对光的折射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2. 学会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玻璃砖、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鱼缸、白纸屏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激光笔、玻璃砖、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鱼缸、白纸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变化,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原理。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4. 实验演示:(1)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2)用透明塑料尺在装满水的鱼缸中移动,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原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率3. 光的折射应用: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原理。

(2)举例说明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折射原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率。

(2)应用举例: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操作:制作潜望镜、折射现象观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光的传播方式(10分钟)1. 老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学生通过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各种光的传播方式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哪些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哪些是光的反射?哪些是光的折射?三、光的折射定律(15分钟)1. 老师讲解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教材,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原理。

3. 小组讨论:同学们如何用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潜望镜。

2. 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课外资料。

2. 实验器材:潜望镜、透明材料等。

教学建议:1. 老师在讲解光的传播方式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实验环节,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详细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
3.随堂练习: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详细补充:
1.板书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合理安排板书布局,使知识结构清晰,便于学生梳理和回顾。
五、作业设计
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详细补充:
1.教具准备:确保教具的可靠性,如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避免因教具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2.学具准备:每组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详细补充: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奥秘。
详细补充:
1.作业题目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答案要详细,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查和巩固所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
1.反思: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深入了解力的奥秘,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注意提问的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1.反思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图示板、磁铁、小车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磁铁、细线、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拔河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

(2)讲解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让学生设计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并展示实验过程。

(2)拓展:介绍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生活中的力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举例说明生活中两个力的合成与分解。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3)如:两个人同时拉一个物体,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

(2)研究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力和运动”,具体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8.1节“力与运动”,8.2节“惯性”以及8.3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惯性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轨、砝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车和滑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光滑、粗糙)的运动状态,引导他们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例题解释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解决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5. 课堂互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与惯性相关的现象,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概念3. 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4. 课堂习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并用实例说明。

(2)简述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列举生活中与力相关的现象,并分析其运动状态变化。

2.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例: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在车辆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制作简易电动机的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电动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电动机的了解,教师总结并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

三、制作简易电动机(15分钟)1.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等。

2. 学生认真听讲,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电动机,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简易电动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中,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延长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遵守实验安全规定。

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物理教案
课题有趣的物理世界备课人袁劲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科属性
2.在欢乐中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八年级全册)
3.知道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4.把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理一理
5.掌握几个电学基本的物理替解法
重点和难点 1.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
2.能按步骤和要求解答简单的题目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

首先,来让我们看看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关于物理的知识吧。

然后我们在就物理考试做进一步的应对复习。

故事名字是《倚天屠龙穿越篇》在我讲故事的同时,希望同学们仔细听其中的奥妙哦。

二·正课
话说这一日,金毛狮王谢逊面对前来夺取屠龙宝刀的各路高手,不得已使出了独门绝招——狮子吼。

你穿越到了武侠世界,是其中一个高手。

为了应对金毛狮王的绝招,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但还会继续传播 2.发生体(谢逊的声带)传播介质(空气)接受者(人耳) 3.谢逊发出的是噪声,由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4.一,在声源处(杀掉谢逊)二,传播路径(跑到身后的树林,让树木阻挡一部分声波)三,在人而出减弱(堵上耳朵)】
根据实际情况,你打不过谢逊,轻功再好,也跑不过声速(340m/s)只好选择了堵上耳朵。

在一番声波的攻击下,各路高手纷纷倒地。

而你却是唯一站着的人。

“小子,内力不错啊,居然在我的绝招过后还能站稳。

”谢逊双目失明了,却好像能看见你似的。

“你刚好离我34米。


你非常惊讶,想着这个瞎子是怎么知道你站在那里,而且距离只有34米的。

【回声测距: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公式1/2·vt】
你不知道这个物理知识,就只好归功于谢逊眼睛下了,听力特别灵敏。

谢逊轻功了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你带到了一个客栈。

你急中生智,大呼:“义父,我是你的无忌孩儿。


你看到谢逊原来阴狠的表情立刻变了。

“小声点,隔墙有耳!”谢逊说道。

寂静的夜晚,只有只有几只萤火虫在零星的闪烁,天空没有星星,月亮发出微弱的光。

谢逊点燃一盏煤油灯。

房间里有一面铜镜,在镜子里你看清了他慈祥的脸庞。

你的影子随着跳动的灯火摇晃。

你脑海里想起了一系列学过的物理知识【1.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煤油灯,有的星星,萤火虫,月亮不是的) 2.镜子里的像是虚像,正立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
面垂直,虚像) 3.光的漫反射(看清楚本身不发光的物体)3.影子(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形状与不透光物体相似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

)4.小孔成像
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视物、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比,如果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比物小,反之则大】
“无忌孩儿,外面都结冰了,多穿件衣服!”说完,谢逊把他的披风脱下来,披到你的身上。

但你还是在不停地哆嗦,谢逊心疼了,对你说到:“孩儿莫急,看义父用内力把外面的雪化了,让你暖和些!”
你喊道:“义父,万万不可!”
“为何?”谢逊茫然的问道。

你该如何向谢逊解释呢?
【提示1.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水0摄氏度结冰,100摄氏度沸腾)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溶化,溶化吸热(反之则反)】
你心想,反正谢逊是个古人,说这么多科学道理也讲不清楚,就说:“义父,这点风寒孩儿还是受得住,义父刚经大战,需要好好调养,切不可运功过度。


谢逊长叹一口气,抚着你的头说到:“果然是个孝顺的孩儿啊!”
“应该的,应该的。

”你口上这么说,心里却道,再把雪化了我非冻死不可。

“这里真是鬼天气,雪下个不停地,本来要到中原去找你和你爹娘,不想却被暴风雪阻在这里,还不断被那些自认名门正派的人骚扰。

”谢逊望着窗外抱怨道,“孩儿,你说这雪怎么老是下个不停啊?”
你该如何解释下雪这一现象?
【提示1.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雪:水蒸气凝华而成。

云:水汽凝结造成的。

雨:水蒸气液化而成。

雹:由小水滴凝固而成。

白气: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2.固——液——气:吸热气——液——固:放热】
“义父,这是上天看不惯朝廷荒淫无道,要灭掉蒙古鞑靼!”你义愤填膺的说。

“说的好!”谢逊拍着你的肩膀说道,“不愧是翠山的孩子,像你爹,有一颗济世安民的心。


你的脸微微泛红。

谢逊说:“天色不早了,无忌孩儿,你早些歇息,明天雪一停,我们就去回冰火岛。


回去,对,你应该回去,你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武侠世界。

你突然想起,你是看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电视机漏电,遭受了电击,才被送到这里的。

要回去就必须有电,天上的闪电电压太高,你会被击挂。

除了闪电,你又有什么办法发电呢?
【提示1.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符号Q,单位库仑c 元电荷e=1.6·10的负19次方。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带的是静电。

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

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

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

2.发电机】
在这种条件下,找个发电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用摩擦起电的办法了。

你心里想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预知你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其实物理也是非常有趣味性的,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

而且,学好物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有益的影响。

至少,我们不会被人问到一些简单的常识而一无所知,这样会被人当文盲的啊。

还有,物理世界的神奇之旅还没有结束,没点看家本事,你怎么能立足于强手林立的武侠世界啊?熟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课后作业
1.熟悉本学期的所学知识
2.在本期最后一月里,认真听课堂上老师所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