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结合中西画论谈谈中西艺术观的异同

姓名:刘正国学号:201102034255结合中西画论谈谈中西艺术观的异同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点:中国画在形式上具有着及其相似的笔法,绘画工具一直是笔墨,而西方绘画方法不断变化,工具材料千奇百怪,流派众多。
中国画在形的追求上强调以形写神,神在绘画中的地位越来越淡化,发展到元代,文人山水画兴起追求写意,在用墨的手法中追求“神”。
出现了泼墨画,具象的形已经很淡,而西方传统绘画在形上的追求很高,相应的透视学应运而生。
中方构图方法是散点透视,简单的画面里容纳山山水水,西方是一点构图,追求写实。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地缘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后来的文化交流碰撞中给艺术家们带来了灵感,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所有的绘画艺术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中国绘画属于大千世界绘画里的一支,所以中西绘画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正事这种差异造就了绘画艺术的魅力。
中西方绘画的相同点:中西方在绘画的功用上是基本相同的,描绘视觉形象,表现造型意趣是绘画的基本属性。
艺术地描绘事物的视觉形象并且把这种形象保存下来,传播开去,是绘画的基本功能。
晋代文艺理论家陆机写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写道:“……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写道:“……肉眼能将所见物体的表面和外形最准确地传于心灵,从这些形状之中诞生了以甘美的谐调愉悦感官的和谐比例,如同合乎比例的和声给予听觉的快感一样。
”“天生丽质的美,将随年月的消逝而迅即磨灭,除非有画家把它画下,方可保存永久……” ,中西方绘画在精神层面上的终极追求是基本相同的,绘画作品描绘客观彻象特别是描绘人物形象,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风采神韵。
绘画作品应该具有内在的艺术生命力。
南齐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关于绘画创作、评论的基本法则“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表现主题、构图手法、色彩运用、艺术观念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表现主题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绘画艺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调意境与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中国山水画追求“山无际涯、天作之合”的境界,强调画家的意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绘和人类生活的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肖像画等。
西方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构图手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空灵和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三分法”和“三点透视法”。
三分法是指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通常描绘天空或远山,中部描绘山水或人物,下部描绘水面或地面。
三点透视法是指在画面中设置三个关键点,通过这三个点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而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逼真和透视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西方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黄金分割法”和“透视法”。
黄金分割法是指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成两个部分,比例通常为1:1.618,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透视法是指通过线条的收敛和消失点的设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三、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表现力,强调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采用的色彩有“五色”和“彩色”。
五色是指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通常用来描绘天空、山水和花鸟等。
彩色是指除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道具等。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点300字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点300字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体现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
一、创作理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强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常常注重表达思想,强调意境和内涵,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修养与感悟。
例如,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画家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追求虚静与自然之境。
而西方美术注重以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对物象的描绘以及形式的创新。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追求逼真再现。
二、主题内容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主题多涉及历史、神话、哲学和宗教等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
而西方美术的主题更加宽泛,包括风景、肖像、历史、宗教、战争等各个方面。
同时,西方美术家表现个人情感的机会更多,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与批判。
三、表现方式的异同点:中国美术重视笔墨运用和线条描绘,注重意境和造型的整体感受。
例如,中国山水画常用墨迹,追求"意境深远"。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色彩、对比和透视等技巧的运用,追求真实、细腻和丰富的效果。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法来表达三维感。
四、审美观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含蓄中见真情"和"颜色表达中见意境"的理念上。
中国美术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感受,通过笔墨的表现来突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力,强调色彩、线条的协调和运用。
西方美术更多地通过物理表现来影响观者的感受。
总的来说,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美术注重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强调内涵和意境,注重抽象的感受。
而西方美术则更加注重表现物象、强调视觉效果和真实感,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审美观念、题材表现、色彩构图、意境表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绘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差异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中西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强调透视空间感,追求写实主义,而中国绘画注重意境表达和笔墨情趣。
在题材与表现形式上,中西绘画也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西方绘画多以人物、风景为主题,中国绘画重视诗情画意、山水画。
色彩运用、构图技巧方面,中西绘画各有特色,西方色彩强烈而对比明显,中国色彩淡雅而温婉。
未来中西绘画将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吸收彼此优点,形成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历史渊源、审美观念、题材、表现形式、色彩运用、构图技巧、意境表达方式、发展趋势、交流、融合。
1. 引言1.1 介绍绘画作品试论的背景绘画作品试论是对中西绘画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种学术实践。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绘画作品试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历程中,绘画作品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通过研究和对比中西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题材选择、色彩运用和绘画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和认知。
绘画作品试论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促进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探索和发现艺术之美的机会,对于丰富和拓展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阐述中西绘画的差异研究的重要性中西绘画的差异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推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对于绘画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中西绘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历史渊源、审美观念、题材与表现形式、色彩运用和构图技巧,以及意境表达方式等方面,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下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和联系

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和联系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和联系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它们一致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但由于地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在长期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成为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影响着世界画坛的发展。
本文将以这两大体系的代表画种“中国画”和“油画”位论点,对这两大体系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以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区别;画由人为,画的不同,即是人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也是环境文化的不同。
这又离不开人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
马克思认为:对艺术的思潮,流派或艺术家,只有从历史的发展中才能认识它产生的原因,判断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便于我们批判的借鉴。
通过中西方绘画性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一、中国绘画艺术特点植根于儒道文化的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影响下,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中国画是“人化了的自然”之审美理想的心印,是笔墨概念根与自然发于心源,而又超越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线的结合,是情质并发的思想感受。
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往往借助山水、花鸟、虫鱼等抒发个人的情怀,“情景交融”,并将自然物象尽收笔墨之下。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家对待被描绘的自然态度不是被动的、对立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正如唐朝张b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体验,感受大自然之灵气,吸取其生命之精华,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感情,并将自己的感情与精神注入大自然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达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地步。
这样作画时,便是画家发自心得的感受,有了然于心中之意象,在达到自由地表现自然的富有生命的神韵的同时,也抒发了个人的情怀,表现了画家的心灵、人格与精神风韵。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艺画术美错误!术错误!111029003611级软件工程项梦霞一、中西绘画审美得观念及表现形式得差异就“观念”来说,中国人向来感性,向来善于寄托情怀,中国画就是按照中国人特有得表现形态发展而来得。
中国古人写诗大都抒发感受情趣,文化系统也离不开情感,很少有物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
而一幅好得西画首先具备得就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得描绘强调客观现象.她们瞧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得原理来描述对象与营造气氛,一幅好得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得调子充足得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派得经典之一安格尔得绘画中就能瞧出着一点,她得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得利用点线面得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
还有德国画家德加得素描,瞧过荷尔拜因得素描得人无一不为她对人得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瞧德家得素描却常常被她用明暗用明确简单得素描关系所营造得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得感受到画面得真挚与诚恳。
二、中西绘画审美在空间表现上得差异在空间得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分歧.我们在前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得说国画注重意境,其实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得意境效果还有个空间分布上得原因,国画上得树就是成片得,山就是成群得,主要用分散得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
这样得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瞧去就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就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得视觉效果。
让人感觉到树不仅仅只就是树而就是处在被树环绕得一息境界之中,着重境界中有大气,有飞禽走兽,有大地万物,有无声无息正在繁衍着得生命.国画用分散得眼光瞧世界,瞧到得不就是一花一木得繁荣而就是一种生态一种世故人情得风情万种。
而西方绘画拿集中得眼光瞧事物,她们有她们准确得焦点,有明确得定点,她们会合理得安排光线来自何方,与国画恰恰相反她们尊崇自然,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相对国画而言更为直接与理智,西画研究焦点有让事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可信得目得,她们会为一个局部费上很大一趁功夫,会把一个事物完整得描述出来,服从来源于大自然得一切实物。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艺术风格、创作理念、艺术表现手法等等。
这篇文章将从绘画作品中解读这些差异。
首先,在艺术风格上,中西绘画有很明显的区别。
西方绘画的风格强调个性、现实主
义和表现力,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文化内涵和抒情。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
画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作品往往具有逼真的质感和细腻的色彩层次。
而中国水墨
画则通过简约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出深远的文化内涵,作品更注重表达情感和精神世界。
其次,在创作理念上,中西绘画也存在不同。
西方绘画更注重表现外在的世界,强调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以此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和意义。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表现内
在的精神世界,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和气质,以此来传递文化价值和审美理念。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往往描绘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强调人类的信仰和文
化传承。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表现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强调表现审美情趣和人
生哲学。
最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西绘画也存在很大不同。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性,强调对
事物的准确把握和表达,其画风更为细致精细。
而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氛围,强调画家的
意境感受和创造力,其画风更为简约和抒情。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注重透视和
光影的表现,画家通过细致的描绘来营造出逼真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而中国山水画则注
重氛围和情境的表现,画家通过简单的画风和擅长的构图来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艺术家的
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
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
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
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
《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
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
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
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
《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
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
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
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
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宗白华。
意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徐建融。
中国绘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