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和“气候”两个地理概念。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生活感知,分析说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

4.运用实例说明北京市的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

因为此项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解决方法是通过绘图理解气候直方图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知识迁移来掌握阅读气候直方图,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难点:1.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能力的培养。

原因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理基本技能。

2.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还不强,正确的人地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北京秋季最美的景色在哪儿?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2.出示香山红叶的图片并提问:今年的香山红叶节何时举办?去年何时举办?前年何时举办?你能预测明年香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吗?为什么?3.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例说出5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2.说出海口、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各位于哪种气候类型区?三、活动探究(一)感性认知气候特征1.出示北京市四张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并提问:(1)北京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2)判断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季节的?用语言描述北京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承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气候特征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二)读图分析1.利用课件讲解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直线将各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地图中的对应城市符号相连。

2)说出哪些城市属于同一气候类型,以及图中5种气候类型的冬夏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降水。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5.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够总结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分干湿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对地理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科学的生产生活结论。

【重点与难点】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谜语: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谜语: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

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雪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降水。

二、新课学习(三)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杯单位:毫米(mm)视频:降水量的测量日降水量:将一日内各次降水量相加月降水量:将一个月内各日降水量相加3.降水量柱状图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类似。

先确定坐标轴,然后按所给资料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最后标注图名。

4.降水时间分布规律活动读图说出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哪几个月降水最多(6、7、8),哪几个月降水最少(12、1、2)。

试着总结三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共同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弊:灾害:春旱、夏涝。

5.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的年降水量范围。

(1600~3000mm、800~1600mm、400~800mm、200~400mm)。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绘制气温曲线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气温。

2.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绘制出气温曲线图。

2.我国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3.气温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使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够正确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为生活所需要。

【重点与难点】1.绘制气温曲线图。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凉爽的秋天过去了,我们都感到了冬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秋装换上了厚厚的冬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什么是气温呢?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气温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大气的冷暖程度。

气温是不断变化的,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2.气温的时间变化活动:读图北京一天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14:00左右)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多少?(17℃)日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请你将2:00、8:00、14:00、20:00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4,算出北京该日平均气温值。

(8.7+13.2+23.6+17.4)≈13.2℃测量在气象观测站,我们使用设置在百叶箱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减少太阳对仪器的辐射程度,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工具:放在百叶箱内的气温计单位:摄氏度(℃)归纳:气温的变化通常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相加÷该月的日数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横坐标轴要长短适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
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
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读图: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小结)
(学生答后,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②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布置作业:
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