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

合集下载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

哲学家的著名观点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大卫·休谟以‘人性’或人的求知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探索和解答人心活动的本质、种类、起源、内容、原则、因果问题作为内容,以实验推理作为方法,以贡献出一幅人类心理的地图,贯通秉持真确事理和新奇说法的各派哲学、摧毁保护迷信的荒谬哲学的基础作为梦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哲学活动,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创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怀疑主义的哲学理论大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2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3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休谟的哲学著作发现,休谟哲学具有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点,也具有概念模糊不清、观点自相矛盾、理论不能自洽的缺陷。

康德和罗素对休谟哲学的评判不符合休谟哲学的实际。

一、休谟哲学著作中的重要概念1、人性(humanity)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什么?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同各门科学和哲学具有种属关系、分为知性和情感两个种类、具有彰显事物和产生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切事物和知识的原因、来源或本体的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4哲学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科学是以分科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亚里土多德(Aristotle, 384 BC - 322 BC)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 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 一。《政治学》是古希腊 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 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 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 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 公民最好的国家。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总体上倾向于性恶论的人性论从人性论出发论证国家起源问题国家学说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权力马基雅维里的政体观共和理想与君主专制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最赞赏罗马的共和制度但必须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主张在当时腐败的意大利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古罗马时期的地图
.
斯多葛学派(Stoicism)
公元前300年左右,塞浦路斯岛人 芝诺(约前 336~前264年),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由于他通 常在雅典的画廊(英文stoics,来自希腊文stoa) 聚众讲学而得名。晚期斯多葛学派主要流行于罗 马帝国。其代表人物:巴内斯、塞内卡、埃彼克 泰特、马可•奥勒等。
让· 布丹(Jean Bodin,1530-1596 )
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 1576年布丹 发表了《国家六论》,在西方政治、法律 思想史中,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 权学说,被认为是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
让· 布丹的政治思想
1 国家理论
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从家庭发展 起来的; 在社会与国家之上,布丹承认神法与自然法的权 威
没有政府的生活状态, 霍布斯称为“自然状 态”。 1651年出版《利维 坦》,是社会契约论的 第一部杰作。
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

古今西方哲学家简介

古今西方哲学家简介

苏格拉底
1)心灵的转向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 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 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 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 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 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 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 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 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 体。
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 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 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 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 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 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 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 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 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 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 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 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 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 “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 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 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 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 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4,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
• 德谟克利特( 约BC460~BC370年或356年) • 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 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 德谟克利特一生勤奋钻研学问,知识渊愽,他在哲学、逻辑学、物理、 数学、天文、动植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 他的原子论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它是 不可再分的。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原子是永 恒存在的。原子和“虚空”是他提出的最终的现实事物。物质的现象 是由原子组合而产生的。从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了“影 像”,而人的感觉和思想就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而产生 的,这就是他的“影像说”。 • 必然性。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古代中外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

2.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仍能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是“质”和“用”的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和神的关系,正如刀刃和刀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

肯定精神本身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人的形体的一种作用,修正了以前唯物主义者误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佛教神不灭论。

3.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分离,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理是本”。

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到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时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但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4.王守仁(1472—1528)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余姚(今属浙江)人。

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不同派别哲学家的观点

不同派别哲学家的观点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风不起浪”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
“望梅止渴”
“4就是死,8代表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万事如意”
“疑邻偷斧”的故事
“掩耳盗铃”的故事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朱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黑格尔
“绝对观念论”
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大哲学家的例子

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大哲学家的例子

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大哲学家的例子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大哲学家的例子:1.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怀疑论为基础,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观点。

他怀疑了所有的知识,包括感觉和外部世界的存在,最终得出了他自己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结论。

2. 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是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以怀疑理性的限制为出发点,提出了“批判哲学”的思想体系。

他怀疑了人类理性的能力,认为我们的认识只能适用于经验世界,而超越经验的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

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他以怀疑传统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提出了“超人”和“永劫回归”的概念。

他怀疑了传统道德的价值,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4.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他以怀疑存在的意义为出发点,提出了“人是自由的存在”和“存在优先于本质”的观点。

他怀疑了传统的宗教和哲学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对自己行为负责任。

5. 休谟(David Hume)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他以怀疑因果关系和经验的可靠性为主要内容,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

他怀疑了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本身是不可靠的。

6. 罗素(Bertrand Russell)罗素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他以怀疑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为主要内容,提出了“逻辑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怀疑了数学和逻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张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建立知识体系。

7.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是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以怀疑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为主要内容,提出了“潜意识”和“童年经验”的概念。

他怀疑了人类意识的自我认识能力,认为人类行为受潜意识的影响。

8.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卢梭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他以怀疑社会契约和私有财产的合理性为主要内容,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毕达哥拉斯。

这个学派的哲学思想受到了数学的深刻影响,强调数的概念和几何形式在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将介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核心观点。

数的神秘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宇宙的基础规律,万物皆可通过数来解释。

数被看作是神圣的,具有神秘的力量。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通过数的探究和研究,人类可以揭示宇宙的奥秘和真理。

宇宙的和谐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一切变化都可以通过数学规律来解释。

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能通过数字和几何形式来表达,宇宙的运行规律也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万物的数学表达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一切皆数”,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来表达。

他们将数学应用到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认为数学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

数的重要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认识世界和宇宙的基础。

他们认为,通过数学的研究和应用,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规划和控制自己的生活。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科学和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把数学和几何运用到自然界研究的先河,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认识世界和宇宙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哲学家哲学观点大集合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潘海东(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2、“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9、“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10、“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1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12、“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13、“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15、“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16、“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17、“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恩)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2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22、“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马、恩)2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恩)2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2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恩)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马、恩)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2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列宁)2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马、恩)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列宁)3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恩)3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34、“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3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3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

”(马、恩)3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马、恩)(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观点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观点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观点1、“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

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

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

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六)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1、“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4、“心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