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港文学

合集下载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

台港文学论文第一篇:台港文学论文台港文学研究结课作业林清玄的创作研究【摘要】: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散文中充满了佛家的智慧和哲学,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楼肇明先生指出:“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使得其在散文丛中独具一格,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禅思散文”的一系列作品。

他用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林清玄散文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家思想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从小林清玄就受到家人的影响,“每次随着妈妈回娘家,总要走很长的路,有许多小庙神奇地建在那一条路上,妈妈无论多急地赶路,必定在路过庙的时候进去烧一把香,或者喝杯茶,再赶路。

”而林清玄的父亲“出门种作的清晨,都是在庙里烧了一炷香,再荷锄下田的。

夜里休闲时,也常和朋友在庙前饮茶下棋,到星光满布才回家。

”所以林清玄从小对于庙宇“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他,“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除了家庭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大家有关佛学的散文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林清玄说他自己的写作深受丰子恺先生的影响,注意朴素深刻与慈悲的胸怀,但同时他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他“更重视美好的情境”,与“五四”时期的丰子恺、许地山等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追求彼岸解脱的佛学思想迥然不同。

过了而立之年,林清玄“尽管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我总是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没就有写出来,这时我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以三毛为例台港文学祖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台两地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作家。

她们的的作品都广为流传,甚至被搬上荧幕。

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台港文学热潮。

有一句说法是:“文看琼瑶,武看金庸”。

且不问对错,至少可看出其火热程度。

还有温文尔雅的席慕容等等。

他们都是繁盛的台港文学中绽放的耀眼的烟火。

而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是一位孤独寂寞、多愁善感同时又对爱情热烈率真的奇女子——三毛。

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虽然她早早的离开了,但我们对她却依然十分熟悉,熟悉她潇洒飘逸的流浪气质,熟悉她游走在天涯与海角。

初识三毛还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从此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位忧伤率真而极具才情的女子。

在她刚出生时,战火连天,父亲希望世界和平,于是给她起名陈懋平。

可是这个寄托着的美好夙愿的名字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似乎她的一生都在遭遇着不幸和悲痛。

小时候的三毛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

三毛原名陈懋平,可她觉得“懋”字太难写,于是每次写名字时就故意省略只写陈平二字。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妥协,三毛成功改名“陈平“。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5岁半开始读《红楼梦》,后来到了初中更是几乎看完了所有市面上的名著,这无疑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她没有席慕容一样的好运气,遇到一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好老师。

在一次次的羞辱后,三毛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只能退学,于是她陷入了一段长时期的抑郁中。

虽然在家人的悉心帮助下走出阴影,可她最终还是走上自缢的不归路。

她的人生历程用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命途多舛。

三毛是一个对爱情无比执着的人,她曾经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可以说她是一位主情主义作家,她的创作和她的爱情观和爱情生活有着极大的联系。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

我看台港文学——《游园惊梦》人生如梦亦如戏《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界一直对这部作品赞誉有加,欧阳子就曾宣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而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

”就连白先勇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一、作品回顾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由当日的光鲜亮丽到今下的凄凉幽怨的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小说的主角是钱夫人,名蓝田玉。

清唱出生,在南京她是一位昆曲名伶,因唱了一曲《游园惊梦》,让钱将军动了心,而被钱将军纳为填房夫人。

但是这种畸形的婚姻导致了她与将军的参谋长郑彦青私通,而最后,蓝田玉的这位情人却被自己的亲妹妹抢走,自己独具台湾南部。

当她应三阿姐(桂枝香)——窦夫人之邀,到台北赴宴时,面对昔日十分落魄,如今浑身珠玉的三阿姐,蓝田玉不禁感慨万分。

尽管她仍穿着那件绿汪汪翡翠似的旗袍,却永远失去了在秦淮河上唱戏时的姐妹情深,她再不能唱出那折子戏《游园惊梦》了。

二、作品品析白先勇曾说《游园惊梦》写的是“美人迟暮的故事”,又说是“感于昆曲的式微而作”。

作家告诉我们曾经南京城里有名的钱大将军夫人,如今在窦夫人的家宴里备受冷落,昨之盛景与今之落败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今”与“昔”的对比更多的是呈现出钱夫人当下的凄凉。

其次,昆曲这一古典戏曲中的精华,由于曲高和寡 已趋于式微。

在作品里,通过艺名蓝田玉的钱夫人这位昆曲名家的哑喉不能再唱予以象征。

整篇小说充溢着古典文学的韵味,那贯穿全篇的昆曲旋律,那富含古典色彩的人名、地名等等都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篇古典气息十足的小说。

同时这也是一部成功运用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和自如转换叙述视角的杰作。

(一)古典的含蓄优雅与作品的诗情画意相结合小说的行文中时不时穿插进昆曲的情节,无疑这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古典文学的韵味。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篇一台港文学读后感嘿,朋友!你要问我读了台港文学有啥感受?那我可得跟你好好唠唠。

台港文学,就像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宝藏盒子,每次打开都能发现不一样的宝贝。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些文字嘛,能有多特别?可我觉得,这其中的魅力可大了去了!那些文字,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把我一下子拉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那精彩的打斗场面,还有侠肝义胆的人物形象,我天,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我就常常想,要是我也能有那一身绝世武功,该有多酷啊!这难道不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吗?还有白先勇先生的作品,细腻的情感描写,就像一根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我的心尖,让我心里痒痒的。

我有时候会想,他怎么能把人的心思琢磨得那么透呢?不过呢,我觉得台港文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会觉得有些作品的风格太过独特,不太容易理解。

我就曾经读着读着,脑袋里冒出一堆问号:这到底想说啥呀?但也许,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不是吗?需要我们去慢慢琢磨,慢慢品味。

读台港文学的这一路,我觉得真好!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

我可能还会继续在这个宝藏盒子里探索下去,谁知道还会发现什么惊喜呢?篇二台港文学读后感台港文学,这四个字一出现,我的心就开始激动起来,为啥?因为读它的感觉,那叫一个妙不可言!一开始接触台港文学,我觉得可能就是一些普通的故事,能有多特别?可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我才发现,我大错特错!这简直就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奇妙世界。

就说李碧华的小说吧,那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比坐过山车还刺激!我读着读着,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自己就像是置身于故事之中,跟着主角一起经历那些风风雨雨。

我就忍不住问自己:要是我处在那样的境地,我能做出和他们一样的选择吗?还有余光中的诗,哇塞,那优美的语言,就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觉得自己仿佛能触摸到诗中的每一个字,感受到它们的温度和力量。

这难道不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吗?不过,我也在想,台港文学是不是有时候太过于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呢?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毕竟文学这东西,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台港文学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妙小物件的百宝盒,每打开一次都有新的惊喜。

还有台湾的一些诗歌,充满了灵动和自由的气息。

有的诗人像个天真的孩子,把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神奇的情感。

他们写台湾的山,说那山像是大地伸懒腰时拱起的背;写海呢,就说海是天空流下的蓝色眼泪。

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就像一阵清风,吹走了我心中的沉闷。

再讲讲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魔方,每个面都有不同的色彩。

香港的武侠小说那可是相当出名啊。

金庸先生就不用多说了,他的武侠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乐园。

我小时候看金庸的小说,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那些大侠们在江湖里闯荡。

在香港的高楼大厦之间,仿佛隐藏着一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江湖。

大侠们在茶馆里斗智斗勇,在山洞里修炼绝世武功,在大漠里策马奔腾。

金庸把武侠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还特别过瘾。

而香港的一些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呢,又像是一部部快节奏的电影。

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人们行色匆匆,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压力。

作家们笔下的小人物在这个都市里努力生存,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奔波,为了梦想而挣扎。

就像在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在这个看似冷漠的都市里寻找着温暖和希望。

台港文学有时候也让我有点小“头疼”。

因为有些作品里会夹杂着一些方言或者独特的文化表达,就像突然遇到了一个生僻的外语单词一样。

但是呢,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就像一个有点小脾气的朋友,需要你耐心去了解、去熟悉。

总的来说,台港文学就像两座风格独特的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之花。

这些花朵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让我这个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芬芳之旅。

《台港文学选刊》:28年的纯粹坚守

《台港文学选刊》:28年的纯粹坚守

《台港文学选刊》:28年的纯粹坚守《台港文学选刊》至今已走过28载。

它是我国首家专门刊载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目前也是唯一一家仍坚守在这一领域的纯文学期刊。

28年来,期刊先后介绍1700多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并与台港澳及欧美、东南亚等地华文作家和出版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

《台港文学选刊》是两岸文学界交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互相交往唤起了大家对中华文化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也渐渐成为共同探讨研究的主题。

2002年,杂志社发挥资源优势,倡议发起了首届海峡诗会活动。

当年中秋节,在厦门、金门两地同期举办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音乐会,并组团出席金门诗酒文化节。

10年来,该活动已举办9届,在推动两岸四地及海外华文作家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现代诗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会举办了余光中原乡行、诗之为魔——洛夫诗文朗诵会、席慕蓉作品研讨会、郑愁予诗歌研讨会等活动,在海内外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杂志社在推动交流上求深度、求广度、求实效。

由单纯的文学交流深入到学术研讨,由畅叙情谊深入到宏观文化,交流由文学圈拓展到文、诗、音、书画各界。

2010年11月,杂志社与海峡文学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办全球时代华文书写与海西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2011年11月,福建省文联举办首届海峡文学节,杂志社联合其他文艺单位先后在福州、泉州等地承办了两岸诗人诗音书笔会、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闽都)笔会等系列活动,时隔数月的今年5月,又举办了海峡文学节的中心活动海峡两岸作家论坛,两岸作家济济一堂,盛况空前。

长期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者交往,让杂志主任、编审杨际岚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经贸交流是手拉手,那文学交流就是心连心。

通过交往现在我们跟很多人都成了朋友。

”杂志主编宋瑜也深有同感,感慨“文学交流无功利性,更纯粹,更持久”。

“刊登台港文学的期刊已经陆陆续续停刊,现在仅余我们一家还在坚持。

第四讲 通俗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第四讲 通俗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2.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3.艺术上清新高雅的美。 ①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心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 千结。‛ • 《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 :‚超 越了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名家……足 以与20世纪中国纯文学大家比肩。‛ (上 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 冯其庸:‚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 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 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 财富。‛(曹正文《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 将》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金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才华成 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 成者,使本土文学再次发扬光大。‛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金 庸不仅超越了旧派武侠,他甚至突破了武侠 小说的园囿,为整个通俗小说带来革命性的 启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台港言情小说以都市为背景,描写都市男 女的爱情纠葛、婚姻生活,有曲折跌宕的 故事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在通俗的外 衣下表现生活的内涵。 • 主要作家: • 台湾:张漱菡、郭良蕙、云菁、琼瑶、玄 小佛、姬小苔、席绢等。 • 香港:亦舒、严沁、岑凯伦等。
琼瑶
(原名陈喆,1938—)
• 琼瑶小说的价值: 1.理想主义的格调。 • 描写神化的、理想化的 爱情;宣扬男女主人公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宣 扬人性的美好;“和谐” 式的团圆结局。
•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 《翦翦风》——韩偓《寒食夜》:‚恻恻 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碧云天》《寒烟翠》——范仲淹《苏幕 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 • “琼瑶”——《诗经· 木瓜》“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台港文学
以三毛为例
台港文学祖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台两地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作家。

她们的的作品都广为流传,甚至被搬上荧幕。

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台港文学热潮。

有一句说法是:
“文看琼瑶,武看金庸”。

且不问对错,至少可看出其火热程度。

还有温文尔雅的席慕容等等。

他们都是繁盛的台港文学中绽放的耀眼的烟火。

而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是一位孤独寂寞、多愁善感同时又对爱情热烈率真的奇女子——三毛。

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三毛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这位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虽然她早早的离开了,但我们对她却依然十分熟悉,熟悉她潇洒飘逸的流浪气质,熟悉她游走在天涯与海角。

初识三毛还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从此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位忧伤率真而极具才情的女子。

在她刚出生时,战火连天,父亲希望世界和平,于是给她起名陈懋平。

可是这个寄托着的美好夙愿的名字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似乎她的一生都在遭遇着不幸和悲痛。

小时候的三毛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

三毛原名陈懋平,可她觉得“懋”字太难写,于是每次写名字时就故意省略只写陈平二字。

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妥协,三毛成功改名“陈平“。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5 岁半开始读《红楼梦》,后来到了初中更
是几乎看完了所有市面上的名著,这无疑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可惜她没有席慕容一样的好运气,遇到一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的好老师。

在一次次的羞辱后,三毛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只能退学,于是她陷入了一段长时期的抑郁中。

虽然在家人的悉心帮助下走出阴影,可她最终还是走上自缢的不归路。

她的人生历程用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命途多舛。

三毛是一个对爱情无比执着的人,她曾经说过:
“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

可以说她是一位主情主义作家,她的创作和她的爱情观和爱情生活有着极大的联系。

早期的三毛由于长期的抑郁,不喜欢与人交往,终日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性格封闭。

她的创作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例如她写的《雨季不再来》表现的就是一位少女的忧愁、迷惘和苦闷。

这个少女仿佛就是三毛当时真实情感的折射。

她渴望着爱,渴望着被爱,可是她又孤独脆弱。

所以这个时期她的感情和作品抒发的是一种“红花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的情感。

初恋受挫的三毛,飞往西班牙,开始了流浪的岁月。

在那里她结识了不少的男生,也不乏追求者,可是他们都没能唤起她早已枯寂的灵魂对爱情的向往。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归宿”的时候,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就在他们连婚房、家具都准备了的时候,未婚夫因突发心脏病离世。

这使她伤痕累累的心再一次受到摧残,她没有办法在生活在台湾,于是又一次流浪。

这一次,在幸福的另一头等待她的是荷西。

两颗早已相知的灵魂
碰撞后,立刻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爱情使“曾在雨季里走过的少女,终于挥别了踩在雨地里的年头,走进了沙漠,沙漠的阳光和风雨把她结结实实地变换成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

幸福的爱情使三毛再次拿起起十年未动的笔,如实的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想。

而此时快乐的心境决定了她作品的基调不再是苍白忧郁和迷惘,变得开朗豁达、幽默风趣。

这一时期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描写他与荷西的恋爱和婚姻生活。

例如她的《结婚记》就是写她和荷西打鱼,卖鱼的遭遇。

《白手成家》则写的是她和荷西出道沙漠时一步步建设自己的小家庭,而最终造成一个全沙漠最美的家庭的事件。

这些平庸的日常琐事,似乎毫无美感,但是三毛点铁成金之笔把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描述出来便是它们焕发出神奇的光彩。

让读者回味无穷。

受爱情滋润的三毛可以说在个性、修养、品质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由小我上升到大我,由对爱人的爱恋上升到对全人类的爱,对大自然以及对生活
的爱。

例如在作品《哑奴》中描写了一位可怜的哑奴的悲惨遭遇,也表达了作
者对哑奴的尊重。

其实深一步的研究,不难发现三毛索要表达的是对种族歧视
呵呵阶级压迫的愤慨以及对平等自由的美好生活的渴望。

《沙巴军曹》中的军
曹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毫不犹豫地扑向炸弹,救出敌人的孩子。

等等大量
的作品无不流露出对生命的执着、热爱,对美好人性的颂扬,获得了永恒的精神价值。

xx 说过: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而三
毛的创作正是追求的这种境界。

如她自己所说:
“开始写文章时,完全可以说是浑然天成的,我实在不想用技巧去剪裁它,以免宣兵夺主。

”她的作品没有刻意的雕琢,情节的发展完全随感情的波动而书写。

我想这也是三毛的作品为什么么深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正当三毛的爱情和创作都达到巅峰的时候,命运再一次给三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荷西在以此潜水中意外身亡。

爱情能使一个人燃烧,放出奇异的光芒;同样也能使一个人毁灭,沉溺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荷西走后,在三毛的眼中一切事物都被蒙上了一层凄凉、哀婉的色彩。

创作也失掉了那份乐观和平静,从荷西离世后出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就可以看出三毛丧夫后悲痛心情。

这部作品就像三毛本人内心的独白,作者真挚深切的情感在作品里含蓄的表达的“淋漓尽致”。

例如在《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末段写到:
“在那个炎热的午后,花丛里,一个衣着彩衣的女人,一遍又一遍地漆着十字架,漆着四周的木栅栏,没有泪,他只是在做一个妻子的事情——照顾丈夫”。

是的没有泪,也许泪水早已在午夜梦回的时刻流干,只能把那份忧伤深深地埋在心底里。

白天她就幻想荷西没有离开,她做的事就像荷西在时是一样的,如她在书中写到:
“在我心里,荷西你永远是活着的,你一遍又一遍地跑着回家,回家来看望
你的妻•…我渴了,倦了,也困了,荷西,那么让我靠在你身边,在没有眼泪,再没有恸哭,我只是要靠着你,一如过去的年年月月。

”可以想象,失去了荷西的三毛,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悲痛。

她只希望她的荷西还在她的身边,可这却是最大的奢求。

她说:
“记得
那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品最后在这梦幻的情景里结束。

情意绵远,像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地,缓缓地流入人的心中。

这样明媚的感情就像温暖的太阳使你的整颗心都要融化掉了。

也许就在这甜美的梦里她和她的荷西又开始一段全新的流浪。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三毛离开的时候,这位最富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在医院结束了自己生命。

可是她那具有广博真挚的情感,朴素优雅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作品永远是文学画廊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随着长时间的积累台港文学的发展十分的迅猛。

如今台港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成果非常显著。

xx级:2011级汉教2xx
姓名:
xx
学号:9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