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尿激酶溶栓

合集下载

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配置方法

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配置方法

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配置方法
尿激酶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配置方法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

首先,准备10万单位尿激酶粉针一支,生理盐水注射液一瓶,
注射器一支,消毒酒精棉球若干。

其次,取出尿激酶粉针和生理盐水注射液,放在操作台上,用
消毒酒精棉球擦拭封口处,确保无菌。

然后,将生理盐水注射液瓶盖拧松,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瓶口,再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生理盐水。

接下来,将抽取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注入尿激酶粉针瓶中,注射
入后轻轻摇晃尿激酶粉针瓶,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将已配置好的尿激酶溶液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注射液瓶中,再次轻轻摇晃使其均匀混合。

最后,将配置好的溶液放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待用时再次轻轻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即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好的尿激酶溶液应在使用前立即使用,不能长时间存放。

另外,在配置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以上就是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使用,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

握好溶栓的时 机 即愈早及 时溶栓效 果愈
好, 因为 血 栓 形 成 的 时 间 过 长 已 逐 渐 机 脑梗 死 (I C )又 称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发性 梗死 6例 ; S S S评分 : 型 1 轻 6例 , 中
型l 6例 , 型 8例 。 以 上 患 者 皆 无 明 显 重
2 1 1 苏 铜 山 县 中 医 院 2 16江
di 1. 9 9 j i n 0 7 —64 . 0 9 o:0 3 6/. s .10 s 1x 2 0
0 01 5. 3
的神经细胞 功能 , 使半暗 区脑组织恢复正
常。
资 料 与 方 法

般 资 料 :0例 患者 为 20 8 0 5年 1 1月
急 性 脑 梗 死 应 用 尿 激 酶 溶 栓 疗 效 观 察
进行 S S评分 。基本 治愈 :S S S S评分 减少
邵 华
药物在 国内应用较为广泛 , 它是存在 于人 体组织 内的碱性蛋 白水解蛋 白酶 , 无抗原 性, 半衰期短 , 到溶栓 作用 后基本 无 蓄 起 积作用 。尿激酶 能激 活血栓 中 的纤 溶酶 原 , 到表 面纤溶作用 , 起 从而使血栓溶解 ,
梗 塞 血 管 再 通 , 救 缺 血 组 织 , 复 损 害 抢 恢
9 % ~10 , 残 程度 0级 ; 1 0% 病 显著 进 步 : SS S 评分 减少 4 % ~9 % , 6 0 病残程 度 1 3 ~
级 ; 步 :S 进 S S评 分 减 少 8 ~4 % ; 变 % 5 无 化 :S S S评 分 减 少 在 1% 以 内 , 化 :S 8 恶 SS 评 分 增 加 1% 以上 ; 亡 。 基 本 治 愈 、 8 死 显 著 进 步 、 步 定 为 有 效 , 变 化 、 化 及死 进 无 恶 亡定为无效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早期应用中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制订疗效判定标准,然后两组均静脉滴注血塞通、丹参注射液及能量合剂,观察组加用尿激酶,短期应用。

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小剂量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19-02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多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血栓所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致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1],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急性脑梗死,其致残致死率很高,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种重要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

急性脑梗死处理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其早期治疗方法为通畅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降低患者脑部神经受损。

本文针对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某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12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均为突发脑梗死住院,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脑功能损害体征持续1h以上,症状较为严重,经脑ct排除颅内出血,无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

经了解,所有患者无颅内出血病史,无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无颅外伤病史,无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为进行大型手术,不存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无严重的心,肝,肾障碍或严重的糖尿病。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例,每日静脉点滴血塞通0.4,丹参注射液50ml,连续用药14d。

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联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联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所改善 , 但无显著 差异 , 而治疗 1 4 d后较 治疗前 显著 改善 ; 与
治疗 2 4 h 后 相比,治疗 1 4 d后 溶 栓 康 复联 合 组 评 分 较 溶 栓 组
1 . 1 一般 资料
本 组共 1 0 6例 , 男 6 3例 , 女4 3例 ; 年 龄
4 5岁 一 6 5 岁, 平 均年 龄( 5 9 . 6 2 ±6 . 2 1 ) 岁, 均符合第 四届 全国脑 血管病学术会议 制定的《 急性 脑梗死诊断标 准》 [ 1 ] 。纳入标准 :
良性肿块时 ,应避免手术分离组织过程伤及支配乳头 的神经 ,
保持正 常的乳头功能 , 利于 日后哺乳。本研究通 过观察乳 腺 良
性肿块分别应用传统手术和乳晕入路切除 的临床效果 , 明确乳 晕入路切除肿块对于治疗乳腺 良 性肿块患者有显著疗效 。2 组
3 讨 论
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比较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综 上所述 , 对于乳腺 良性肿块患者 , 应用乳晕入路切除肿块 的方法
【 摘要】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
性脑梗死的临床 疗效。方法 将1 0 6例发病在 6 h内的急性脑
脑梗死是 一种高致残率 、 高致 死率 的急症 , 但其是 可 以治 疗预 防的。 本文就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 死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 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推广。
密度改变的患者; ②急性发病, 患侧肢体肌力3 级以 下或失语; ③ 血压: 收缩压 < 1 8 0 m mH g , 舒张压 < 1 1 0 m m H g ; ④意识清醒或嗜 睡者 ; ⑤家属签字同意。排除标准 : ①出血性体质及出血性疾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72小时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病人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iu,每日1次,共7天。

结果:溶栓后各时间点ess 积分逐步上升,第30天以后的ess积分较溶栓前均有显著差异;溶栓后第90天barthel指数≥95分(完全恢复和基本完全恢复)18例。

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目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很多脑梗死病人不能于6小时内得到及时治疗。

对于这部分病人,ct检查未见异常或仅有轻度低密度灶,病情仍处于进展期,溶栓是否有效,其安全性如何,尚不清楚。

我们对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予以小剂量尿激酶连用7天静脉溶栓。

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我院2003~2005年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0~75岁。

开始溶栓至发病时间6~72小时,平均24小时。

30例病人中,18例有高血压病史,7例有糖尿病病史,5例有1次脑梗死病史,7例有tia史,5例有心脏病史。

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35~75岁;②开始溶栓时间不超过发病后72小时;③意识清楚或嗜睡;④头部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改变。

禁忌证:①t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②2次降压治疗后血压>185/110mmhg;③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④患者14日内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7日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等;⑤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小时曾用肝素治疗;⑥病人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质、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史[1]。

溶栓前ct检查结果:16例未见异常,8例轻度低密度灶,6例有与神经官能缺损区不对应的单个或多个梗死灶。

治疗方法:应用尿剂酶30万i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 中静滴,连用7天。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一、疗效分析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及作用机制尿激酶是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酶,其通过溶解血栓,进而恢复血液的循环,改善组织的供血状态。

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尿激酶可以通过溶解血栓,促进血液供应,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从而达到改善脑组织功能,减轻患者症状,防止病情进展的作用。

针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该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

研究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于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尤其是对于大面积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残疾率。

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其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包括: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在3小时内;②明确脑梗死的影像学证据;③排除颅内出血的情况。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包括:①严重高血压,不能控制的高血压;②显著的胃肠道出血或其他内出血的病史;③近期手术或创伤;④有活动性出血倾向的情况等。

二、不良反应分析1. 出血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存在出血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和其他部位的出血。

颅内出血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在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患者,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2. 过敏反应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的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需要及时处理。

3. 其他不良反应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点的出血、局部的血栓形成等。

虽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对于患者的健康状况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体会

急性脑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体会
院时 C O S评 分 为 5分 , 2例 4分 , 1例 3分 , 1例
1 分。
的金标 准 , 但因 P WI的应 用 存 在 着 检 查 时 间长 、 价
格 贵 及 技 术操 作 复 杂 等缺 点 , 故有 学 者 研 究 MR A . D WI 不 匹 配 对 预 测 缺 血 半 暗 带 也 有 很 高 的 特 异 性 J , 能 准确 预测缺 血半 暗带 , 通 过 MR A 临床 诊 断缺 血 半 暗 带
变化 , 1 例 因继 发致命 性 颅 内出血 而 自动 出院 ( 人 院 评分 2 2分 , 溶栓 后评 分 降低 < 5分 , 复查 头颅 C T检 查 时颅 内出血 而未 行 头颅 MR检 查 ) 。3例 患 者 出
配 来指 导静 脉溶 栓 , 可 使 其更 加 安 全 有效 J 。我 们
对 头颅 MR+D WI +MR A均 已检查 的溶栓 病人 溶 栓 前 后进 行观 察 , 发 现 MR I - D WI 不 匹配者溶 栓后 预 后 相 对较 好 , 其2 4 h后 头 颅 M R A复 查 提 示 阻 塞 血 管 再通 , 从 而在 一定 程度 上证 实其 有效性 。 关 于尿 激酶 的用量 , 卒 中指 南推 荐 为 1 0 0—1 5 0 万 单位 , 有研 究表 明 , 尿激 酶 1 0 0万 单位 相 对 于 1 5 0 万 单位 安全 性 更 高 , 且 治 疗 效 果 无 明 显 变化 ¨ , 还
脑 梗死 除 外 ) , 头 颅 MR 可 见 急 性 期 梗 死 灶 。入 院
N I HS S评分 1 2~ 2 2分 。
栓 治疗 J 。例 如本研 究 中溶栓 后发 生 出血转化 1例
( 发 病至溶 栓 时 间 3 h , N I H S S评 分 1 9分 , 尿 激 酶用

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研究

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研究
< 6小 时 的 A I 者 安 全 有 效 。 本 组 C患
尿激酶
超早 期脑梗死
治疗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2 o:0 3 6/. s . 0 7 s 1x 2 1.
级; 进步:D ③ N S减 少 1 % ~4 % ; 无 8 5 ④ 变化 :D N S减 少 1 7左右 ; 恶 化 : D ⑤ N S减
2 1 4 9. 0
能使闭塞 血管再 通 、 迅速 恢复 血流 、 缩
病残程度评定疗效 。①基本痊 愈 : D 减 N S 少 >9 % , 残 程 度 0级 ; 显 著 进 步 : 0 病 ② N S减 少 4 % ~9 % , 残 程 度 1~3 D 6 0 病
小梗死 面积 、 复 神经 元 功 能 的有 效 方 恢 法。有研 究表 明静脉 内溶 栓治 疗对 发病
月对 发 病 6小 时 内 的 急 性 脑 梗 死 ( C ) A I
性脑梗死 , 中 1 病情 恶 化 , 其 例 可能 与该 患者 有高血糖 相关 , 因为高血糖 可使 梗死 面积扩 大 2 5倍 , 出血 机会 增 加 5倍p 。 J
因此 , 溶 栓 治 疗 时 注 意 患 者 的 血 糖 水 在
平。
患者 予以尿 激 酶( K) 脉溶栓 治疗 , U 静 疗 效显 著 , 安全 性高 , 现报告如 下。
资 料 与 方 法
治 疗 前 后 N S评 分 的 比较 : 组 治 D 本 疗 前 N S2 . D 9 1±1. 0 0分 , 疗 后 2 治 4小 时 、 天、 2 3天 、 1周 、 2周 分 别 为 1. ± 79 1. 55分 ,59±1. 1. 64分 、6 1±1. 1. 7 5分 、 1. 4 9±1. 80分 及 1. 5 5分 。治 疗 后 4 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尿激酶溶栓————————————————————————————————作者: ————————————————————————————————日期:ﻩ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3例,对照组27例,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

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和87.8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9.63%和70.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Observation oftherapeutic effectof treatment of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yintravenous thrombolysisWU Qiang,WU Dong,HAO Ying-jun,et alﻫ(The XinxiangCentralHospital,Xinxiang 453000,China)ﻫ【Abstract】Objective:In the earlystages(≤6h)of cerebralinfarction,the e ffects of urokinase(UK)treatment wereobserved.Methods:60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ses were dividedintothrombolytic group(33cases)and control group(27 cases)randomly.Except the injectionof urokinase,the same procedure was done in thetwo groups.Th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fter 2weekstreatment.Results:Inthethrombolyti c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ure rateswere 39.39%(thrombolyticgroup)and 29.63%(controlgroup),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87.88%and 70.37%.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atients with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t anearly stage is safeand effective.【Key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UK;Intravenous thrombo lysisﻫ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均在开展应用溶栓制剂,已有很多临床报道,显示溶栓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我科应用尿激酶治疗发病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科2002年7月~2005年6月经临床诊断及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60例,病程6h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溶栓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2.5岁。

对照组2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2岁。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②头颅CT已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改变;③瘫痪肢体肌力0~3级;④病程在6h内;⑤年龄<75岁;⑥血压<180/100mmHg;⑦无出血性疾病、溃疡病、凝血功能障碍;⑧无心房纤颤,半年内无脑血管病或大手术史;⑨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⑩无严重意识障碍(昏睡或昏迷);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溶栓治疗。

1.3 方法①溶栓治疗前后有关检查: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

②治疗方法:溶栓组采用广州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50ml,30min~2h内静脉滴注,在溶栓过程中全程心电监护,出现再灌注反应及时处理,严密观察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和颅脑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

对照组常规使用脱水、抗凝、脑保护剂、支持及对症治疗。

溶栓组除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4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功能缺损减少90%~100%为基本治愈;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增加18%以上者为恶化。

治疗2周评价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

溶栓组中有6例溶栓后24h内症状完全消失,有2例出现皮肤、黏膜瘀斑,未经特殊处理数日后自行消退;无一例脑出血或内脏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略)]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845,P>0.05)。

3 讨论ﻫ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传统应用活血化瘀、脱水、脑保护剂等药物难以消除已形成的梗死灶,往往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理想治疗方法应该是缺血的脑组织坏死之前使血管再通,恢复供血。

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给这一难题带来了可喜的成果。

1997年美国FDA批准把溶栓治疗作为唯一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3],我国已把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作为“九五”攻关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样本研究。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及早地恢复脑血流可改善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缩少梗死面积,挽救未死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4]。

关于溶栓时间,根据脑血栓形成机制,应该是越早越好。

国内外均将溶栓时间窗界定为6h,实验证实缺血时间超过6h,缺血脑组织中心区即坏死,其周边处于“饥饿状态—缺血半暗带”, 由于缺血半暗带存在的时间有限,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发病3~6h溶栓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持续缺血6h以上,脑肿胀明显,半暗带开始消失和显示不清,缺血脑组织成为不可逆性损害,任何治疗不再有效[5]。

本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33例,都是在发病后6h内开始溶栓治疗。

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率39.39%,总有效率87.88%,而对照组基本痊愈率29.63%,总有效率70.37%,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溶栓组中有6例在溶栓后24h内症状完全消失,证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发病6h内)效果显著。

ﻫ关于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滴注溶栓和局部动脉内灌注溶栓两种。

动脉内溶栓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设备及介入放射技术人员,费时多,拖延溶栓时间,花费昂贵,治疗有创,动脉溶栓在许多基层医院仍受限制,且疗效与静脉溶栓效果相差不大。

静脉栓方便快捷,省时省钱,几乎无创,故静脉溶栓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静脉滴注溶栓和局部动脉内灌注溶栓各有其优缺点,国内以静脉溶栓为主。

国内外资料显示,尚无明确的结论显示哪种方法更有价值。

关于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皮肤、黏膜瘀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有报告脑出血发生率在6%左右[6]。

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性改变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溶栓时机、溶栓药物的选择及剂量、溶栓时合并用药、病例的选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升高、脑水肿控制不佳等有关。

但有报道,与脑卒中后出血性改变的自然发生率比较,似乎溶栓并未明显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本文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时机,各科室通力合作,力争在6h内给药,避免了脑出血的发生,仅3例出现皮肤、黏膜瘀斑。

因此,采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在各级医院应用。

[1]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ﻫ【参考文献】ﻫ[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S].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6-378.ﻫ[3]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3):189.[4]程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系统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0,6(4):205.[5]韦冲.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J].海南医学,2006,17(2):141.ﻫ[6]何世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14):48.急性脑梗死溶栓途径的比较和选择【关键词】动脉溶栓;静脉溶栓;脑梗死;尿激酶脑梗死溶栓治疗可经动脉或静脉给药,目前尚无大型临床试验报道两种给药方法在疗效上的差别,临床实践中对两种方法难以抉择,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最佳途径。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标准:参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①年龄35~75岁;②发病6 h 以内;③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④头颅CT平扫未见出血和低密度影像,但发现与入院时神经体征不相符的陈旧性病灶者仍可入选;⑤瘫痪肢体肌力为0~3级;⑥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⑦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⑧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出血史;②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病史;③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病史;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⑤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⑥妊娠。

严格按照上述标准从起病6 h内的急诊病人中筛选出68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患者,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动脉溶栓30例,平均61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静脉溶栓38例,平均65岁,其中男23例,女15例。

两组病人年龄构成、性别、发病时间和NHISS评分基本相同。

平均溶栓时间为病后(4.5±1.4)h。

1.2 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溶栓前均进行CT检查,未见出血及局灶性低密度灶,16例患者有与临床症状定位不一致的腔隙性脑梗死。

1.3治疗方法1.3.1 动脉溶栓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按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常规术前准备后即送入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在穿刺股动脉成功后静脉注射5000U肝素,实现全身肝素化,首先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导管首先选择插入根据临床表现初判的“责任血管”侧,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血管堵塞的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