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薄层色谱..
【资料】薄层色谱法(2)汇编

其他薄层色谱
• 络合薄层色谱法 AgNO3 • 微乳薄层色谱法 以微乳液为流动相 • 胶束薄层色谱法 应用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所形成的胶束溶液作为流动相 • 反相薄层色谱法 利用化学键合反应,将烃基硅烷键
合到硅胶表面,制成非极性固定 相,用极性较大的液体作流动相 • 手性固定相法 光学活性的天然高分子-纤维素, 纤维素衍生物等
树脂上交换能力的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 离子交换纤维制成的薄层板,用于分离某些亲 水性强、能成离子态的物质。
凝胶色谱:
• 葡聚糖凝胶的分离原理是葡聚糖凝胶在吸水后形成 凝胶粒子,在其交联的骨架中有许多一定大小的网眼。 网眼大,大分子物质能进入网眼内;网眼小,只有小 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网眼;而超过一定限度的大分子物 质,就被排阻在凝胶粒子的外部而不能进入网眼。如 同按照分子大小过筛一样,所以称为分子筛。用于高 分子的非离子化合物的分离,如蛋白质及核酸等。
• 硅胶薄层板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薄层板,有硅胶G板、 硅胶GF254板、硅胶H板和硅胶HF254板等规格。
• 高效薄层板(HPTLC,High Performance TLC)所使 用的固定相较普通薄层板平均粒度小,颗粒分布范 围窄,因此在相对短的展开距离中可以达到更好的 分离效果。
薄层固定相
传统薄层板与高效薄层板的比较
薄层色谱法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色谱 其他薄层色谱
吸附色谱:
• 吸附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 附的能力不同,当用展开剂展开时,不同的物 质因吸附和解吸附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迁移不 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是薄层色谱上最常 用的方法。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硅 藻土等。
分配色谱: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讲义ppt课件

2〕薄层板的制备
将1份吸附剂加3份左右的粘合剂 〔0.2%-0.5%羧甲基纤维素钠〕在研钵中向 一个方向充分研磨,使成均匀的糊状物, 然后再倒入已预备好的涂布器中,在玻璃 板上平稳地以直线方向挪动涂布器,使硅 胶浆均匀平整地涂布。室温枯燥后置烘箱 活化,普通在105-110℃加热30min,置枯 燥器中备用。薄层厚度普通为0.2-0.3mm
增修订工程
项目 类别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
特征
或指
纹图
显微
TLC
HP LC
GC
理化
通则
重金属 有害元
素
毒性 成分
其 他
谱
HPLC
TL CS
UV GC
其 他
10版 新增
259
1818
25
9
54 426
8
中成药
05版 收载
2811144ຫໍສະໝຸດ 1116102 627
8
提取物
10版 新增
05版 收载
21
3
2
5
1
11
16
2〕溶解样品的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洗 脱力,所以在上样的同时,样品在原位置 就呈环形展开,原点直径的分散促进了这 种展开,即所谓“上样环形色谱效应〞。 如样品在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原点将变成 空心圈,这种效应对随后的线性展开呵斥 不利的影响,因此应选择样品在溶剂中溶 解度不宜太大的溶剂。
3〕供试液的溶剂在原点的残留,也会 改动展开的选择性,特别是供试液的溶剂 极性与展开剂的溶剂极性相差较大时更为 明显;因此,上样时同步枯燥或上样后枯 燥以除去原点残存的溶剂。如甲醇点后, 有残存甲醇时,就参与了流动相。所以应 该枯燥除去甲醇。
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章,第三节,色谱分离

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流程
铺
板
点
样
展
开
计算比移值
显色与定位
二、吸附色谱法
(五)操作技术 1.薄层色谱法 步骤:制板→点样→展开→显色→Rf值计算
43
操作步骤
(1)软板的制备
软板:直接将吸附剂(我们有哪些吸咐剂)铺在玻璃板上制 成,不加粘合剂 要求:厚度→随分离要求而定,一般0.25~0.5mm 玻璃棒推动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应停顿→影响厚度均一性
5
植物色素分离图示
一、分离原理和基本概念:
色谱法: 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 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 作用力和亲和力(吸附, 分配,离子交换、分子 筛)的不同,在两相中 作相对移动时,混合物 中各种成分随流动相运 动速度不同,从而达到 相互分离的方法。
7
8
色谱分离
慢 中等 快
淋洗液
Temporal course
适用范围
酸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 对酸稳定的中性成分 生物碱、甾体、强心苷
备注
不适用:醛、 酮、酯、内酯 类成分
中性成分:醛、酮、皂苷、萜 中性 6.5~7.5 类
★
27
常用吸附剂
2.硅胶(应用最多★) 吸附能力决定于硅羟基数,吸附活性取决于含水量。
OH Si O O Si O O O O O OH Si O Si O O Si O O O OH Si O Si O O Si O O O OH Si O Si O O O OH Si O Si O O O
炭。
二、吸附色谱法
(二)吸附剂(固定相) 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是吸附色谱法成功的关键。★ 良好的吸附剂应具备: ①不与样品及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②不溶于流动相 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一定的吸附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细度,颗粒要均匀。
第二章 薄层色谱法

第四节 薄层色谱的应用
一、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1、指导提取工艺的选择: 2、指导分离条件的选择:
3、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中草药和中成药的鉴别及成分分析: 2、在合成药物中的应用:
第五节 纸色谱
纸色谱(paper chromatography, PC) • 1944年Martiu和Synge发现纸色谱,1952年的Noble奖。 • 目前主要应用于亲水化合物的分离,常用的PC是分配纸
2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技术
一、薄层色谱的仪器材料 1、吸附剂: 氧化铝、硅胶、乙
酰化纤维素、聚酰胺等。
2、薄层板和展开缸: 薄层板:玻璃、金属片和
塑料。
展开缸:单层和双层。
a.载玻片作展开缸;b,c. 单层展开缸;d,e,f. 双层展开缸。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技术
二、薄层板的制作
软板:不加黏合剂的干法制板。
(
)
第二章 薄层色谱法
概述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理论基础。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技术
薄层板的制作、点样、展开、定位和显色、薄层板结果的 记录。
定量薄层色谱法和制备薄层色谱 半定量薄层色谱、薄层色谱扫描法、制备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的应用 天然有机化合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 TLC) ;历史 •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 1、不需要特殊设备,固定相一次性使用;
• d、滤纸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第五节 纸色谱
• 2、展开设备:上行展开室、下行展开室等。密闭 • 3、展开剂:一般常含有水。 二、纸色谱操作方法
• 1、点样:2、展开:
经典色谱法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法(分析化学课件)

小
极性
大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2. 流动相展开剂的选择要求
薄层色谱分离中一般要求各斑点的Rf值在0.2~0.8之间,Rf值之 间应相差0.05以上.
3. 流动相展开剂的选择方法
如果单一展开剂分离效果不好,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溶剂按 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溶剂展开,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被测组分、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为:
常用吸附剂的极性顺序为:
增
增
大
大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多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生物碱盐
极 性
苷类(皂苷、黄酮苷、蒽醌苷)
渐 黄酮、蒽醌等苷元、有机酸
小
香豆素、萜类、挥发油等亲脂性成分
烷烃<烯烃
<二甲胺<酯类<酮
<醚<硝基化合物
类<醛类<硫醇<胺 类
<酰胺类<醇 类<酚类<羧 酸类
分离原理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展开(分离)
分离过程:
制板→点样→展开→显色→定性定量分析
固定相--吸附剂
薄层色谱的固定相所用的吸附剂
流动相---展开剂
薄板的底端浸入到适当的流动相溶剂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薄 层 色 谱
点样
展开剂
吸附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
展开剂在毛细管的 浸润作用下,带着 各组分沿着薄板向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一、固定相(吸附剂)的选择
1. 选择原则 根据被分离组分的极性选择吸附剂:
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强——弱极性吸附剂; 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弱——强极性吸附剂;
薄层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
色谱基本知识--薄层色谱ppt课件

薄层色谱法
将固定相于玻璃或铝箔等载板上涂布成 均匀的薄层。展开剂(流动相)借助毛细作 用从薄层板点样的一端展开到另一端时使不 同物质得到分离。 分离原理随固定相不同而 异,可分为吸附薄层、分配薄层、离子交换 薄层 以及凝胶薄层等。
电泳法
电泳: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向异性 电极移动。
电泳法:带电荷的被分离物质在纸、醋酸 纤维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等惰性支持介质上 ,由于粒子的大小不同以及所带的电荷种类 、 数量不同,在一定电场的作用下,向电荷 相反的电极方向以不同速度迁移而得到分 离 。
— — —
。
∆
若加热至1100 C ,则结合水全失,完全失 去吸附能力。 若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以共价键 连接到硅醇基上,则称为化学键合相。按键 合到有机硅烷的官能团不同,又可以分为极 性键合相和非极性键合相。
。
—
—
—
—
—
—
2
Si
—
OH
-H2O
Si
—
O
Si
—
氧化铝
氧化铝由氢氧化铝高温脱水而成。按制备方法不 同,氧化铝可分为三种:
平面色谱独有的优点:
a. 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应用范围广; b. 样品预处理简单,且不会造成检测失落,对未 知试样的分析很有利; c. 可同时平行分离多个试样; d. 对成份复杂的试样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流动相双 向展开,提高分离效能.
2.2滤纸及薄层板
2.2.1滤纸
纸色谱中所用的滤纸性质对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 对滤纸的要求是: 1. 物理性质均匀、 质地均一、厚薄一致,否则斑 点畸形,Rf值改变; 2. 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3. 纤维松紧程度适当; 4. 具有一定的纯度; 5. 纸面洁净,不含有溶于水及有机溶剂的物质。
第二章药物的纯度检查和鉴别方法总结

第二章药物的纯度检查和鉴别方法总结药物的纯度检查和鉴别方法是药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是对药物的纯度检查和鉴别方法的总结。
一、纯度检查方法1.熔点测定法: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来判断其纯度。
物质的熔点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纯品或者是否含有杂质。
2.比旋光度测定法:通过测定物质在旋光仪中的旋光度来判断其纯度。
旋光度是指物质溶液对光旋转的程度,它与物质的结构和纯度有关。
通过测定物质的旋光度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纯品或者是否含有杂质。
3.紫外光谱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光谱仪中吸收或透过的光强来判断其纯度。
不同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或透过有不同的特征波长和强度,通过测定物质的紫外光谱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纯品或者是否含有杂质。
4.固定溶出度测定法:通过测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出度来判断其纯度。
溶出度是指溶液中达到平衡状态时溶质溶出的量,通过测定物质的溶出度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纯品或者是否含有杂质。
二、鉴别方法1.薄层色谱法:通过在薄层上涂抹药物溶液,并与相应的标准品进行对比,在显色剂的作用下,观察药物在薄层上的色谱带的形状、颜色和Rf值的大小来判断其成分和纯度。
2.红外光谱法:通过测定药物在红外光谱仪中吸收或透过的光强来判断其成分。
不同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或透过有不同的特征峰,通过测定药物的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其成分和纯度。
3.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测定药物在核磁共振仪中受到的外加磁场的影响,并记录其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来判断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纯度。
4.气相色谱法:通过测定物质在气相色谱柱中被分离的情况,以及各组分的峰的面积或峰高来判断药物的成分和纯度。
综上所述,药物的纯度检查和鉴别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且判断药物是否为纯品或含有杂质。
这些方法在药学研究和药物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制剂的鉴别技术 理化鉴别法 薄层色谱鉴别法

硅 胶 G( 含 粘 合 剂 煅 石 膏 ) , GF254( 含 254nm 荧 光 剂 ) , 硅 胶 H(不含粘合剂),硅胶HF254
硅胶:常用极性吸附剂,具表面活性中心,略带酸性;
氧化铝:常用极性吸附剂,具表面活性中心,略带碱性;
•硅藻土:中性吸附剂;
•纤维素:液-液分配色谱担体(水为固定液),具一定粘性;
(四)薄层色谱鉴别法
2.仪器与材料
(1) 薄层板 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化学惰性、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
度均匀,价格合理,常用为玻璃板。 玻璃板的常用规格:5cm ×20cm、10cm×20cm、20cm×20cm,
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干燥。
(四)薄层色谱鉴别法 2.仪器与材料 (2) 固定相
荧光淬灭法的GF254薄层板
荧光淬 灭斑点
日光检视
紫外光365nm或254nm下检视
(四)薄层色谱鉴别法
4.注意事项 制备薄层板应清洁干燥后制板; 预制薄层板选择符合要求的产品; 使用新鲜溶剂配制展开剂; 配制多元展开剂时,各种溶剂应分别量取后再混合。
(四)薄层色谱鉴别法
例:首乌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提取方法:甲醇提取 固定相:硅胶G+0.5%NaOH 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 (15:2:1)
首乌丸的薄层色谱
1 大黄素 2 大黄素甲醚 3-4 何首乌对照药材 5 首乌丸
第二章 中药制剂的 鉴别技术
3
理化鉴别
(四)薄层色谱鉴别法 1.概述 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宜的吸附剂或载体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 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在同一块薄层板上点加供试品和对照 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显色剂显色,检出色谱斑点,对比供试 品与对照品的色谱图进行定性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什么是色谱方法(Chtomatography)?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可以说茨维特在色谱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以后的二十几年 并未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直到1931年有人用充填氧化铝粉末的柱管将 性质非常相似的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分离成功(在此之前,人们 一直以为胡萝卜素是一种纯物质),并且得到的纯物质可做C、H元 素定量分析用,这才引起了许多有机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认识到色谱 法在分离混合物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并且研究出许多新技术,例如分 配色谱法、纸上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二、基本原理
2. 吸附色谱原理
吸附色谱的原理是基于样品溶液与固定相表面发生了吸附作用。 吸附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 物理吸附的特点是无选择性、吸附速度快、可逆、吸附热小,
化学吸附的特点是有选择性、吸附速度慢、不可逆、吸附热大。
在吸附色谱中主要发生物理吸附。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在吸附剂固体表面,溶质分子(A)与溶剂分子(S)以占据吸附剂表 面的位置可以互相竞争,A可以顶出S,S也可以顶出A,这种竞争可用 下式表示: A溶+S吸==A吸+nS溶
第二章 薄层色谱
1.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⑵ 氧化铝:
无定形多孔物质,也有氧化铝H、氧化铝G、氧化铝HF、氧化铝GF等型号, 还有酸性、中性、碱性氧化铝之分。氧化铝一般在100-150目。 酸性氧化铝──10%HCl浸泡过夜,水洗至pH值=4,适用于酸性物质的分离。 酸性氧化铝适用于pH4~4.5的酸性有机酸类的分离。
第二章 薄层色谱
现在,人们所说的“色谱”一词的含义已经远不是茨维特所发现的 那种色带,而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流动 相)中的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它亲合能力的差异而设计的分离分析 方法,它集分离与分析于一体,快速、简便、微量,成为分离分析复杂 混合物的理想方法之一。 现在,色谱法所涉及到的领域不仅限于分析化学,而且涉及到许多 其它领域如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近代电子技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 临床分析、考古学、甚至兴奋剂检测等。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优点: ⑤ 样品用量可小(几微克~几十微克)可大(几毫克~几百毫克),
可用于备色谱。
⑥ ⑦ 特别适用于热不稳定及难挥发样品。 技术多样化(如双向展开、多次展开等),可分离复杂样品。
⑧ 不存在样品堵塞柱子而使柱效下降或柱子报废的问题。
第二章 薄层色谱
缺点:① 不适合挥发性样品、 ② 自动化程度低于GC、HPLC。 ③ 分离效果不及GC、HPLC,不能分离过于复杂的样品。
1.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⑶ 聚酰胺:
b. 浓盐酸法:
第二章 薄层色谱
1.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⑷ 葡聚糖凝胶: 凝胶可将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质分离,好象用过筛的方法把大分子与 小分子分开一样。因此凝胶又称为凝胶分子筛。葡聚糖凝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 凝胶,它是由一定分子量的葡聚糖悬浮于有机相中,再加入交联剂表氯醇使葡 聚糖交联聚合而成(可直接购买商品使用)。它适用于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可分离的分子量范围从几百到几十万不等。
第二章 薄层色谱
虽然目前在各种色谱法中茨维特所发现的那种色带已经没有普遍
性,但由于这种名称在中外已沿用很久,众所周知,不宜更改。因此
国家标准中仍定名为色谱法。
第二章 薄层色谱
色谱分离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特点,可以分为: 柱色谱(CC columu chro.) 薄层色谱(TLC thin layer chro.) 纸色谱(PC paper chro.) 气相色谱(GC gas chro.) 高效液相色谱(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 凝胶渗透色谱(GPC gel permeation chro.) 离子交换色谱(IEC iron exchang chro.) …… ……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TLC、GC、HPLC。
第二章 薄层色谱
2.展开技术:
⑴ 展开剂的选择(技术关键,对分离效果影响最大):
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以及吸附的活性等因素来选择展开剂。 原则1:展开剂对被分离物质有一定的解吸能力(否则,不能将A解吸下来, A会待在原点不动),但又不能太大(否则,A不被吸附,而是跟着S一起跑, 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展开剂的极性应略小于被分离物质。 原则2:展开剂对被分离物质有一定的溶解度(否则,被顶出的A不溶于S, 就不会随着S向前移动)。
替过程就构成了色谱法的分离基础。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解吸而溶于展开剂中,并随之向前移动,Rf值较大; 吸附力强的组分不易解吸,也不易随着展开剂向前移动,Rf值较小; 如果样品溶液中有两种溶质A1、A2,其极性不同,因而其吸附能力、Rf 值也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二、基本原理
第二章 薄层色谱
2.展开技术:
⑵ 展开方式:
a. 上升法: 适用于硬板。 b. 倾斜上升法: 适用于软板。 c. 下降法: 此法受重力影响,展开速度较快,但有时前沿不整齐。 d. 双向展开: 使用方形玻板,样品点在角上,先用一种展开剂展开,将玻板转动90°后, 再用另一种展开剂展开。此法适用于较复杂的样品。
第二章 薄层色谱
2.展开技术:
⑴ 展开剂的选择
说明: ①实际工作中,某些溶剂的顺序会有颠倒出入,所以以上顺序只作参考。 ②实际工作中, 更常用到二元、三元混合溶剂作展开剂,这时可参考有关资料。 (例如,分离氨基酸时,可找有关氨基酸分离的资料)利用资料上报导的展开剂试 验时,往往还要经过实验来确定合适的展开剂。
A溶──溶液中的溶质分子; A吸──被吸在吸附剂表面的溶质分子; S溶──溶液中的溶剂分子; S吸──被吸在吸附剂表面的溶剂分子; n──竞争过程中,被溶质分子顶出来的溶剂分子的个数(假定溶质分 子体 积比溶剂分子大)。
第二章 薄层色谱
溶质分子顶替溶剂分子时,过程从左向右进行; 溶剂分子顶替溶质分子时,过程从右向左进行; 一定条件下(如A、S、吸附剂、T、P、…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一、简介
TLC──在铺成薄层的固体上进行色谱的方法。 (简述TLC的操作及仪器)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优点: ① 操作容易,设备简单,易于掌握。 ② 分离迅速(PC需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TLC只需十几分 钟到几十分钟)。 ③ 灵敏度高(可检测10-5μg物质)。 ④ 固定相(与PC相比)、流动相(与GC相比)、显色剂(与PC相 比)均可灵活选用。
最初,1903年,M.C.Цвег把干燥 的叶子用石油醚萃取后,将小量的 萃取液倾入充填有沉降碳酸钙的玻 璃柱子的顶端,然后用石油醚淋洗, 结果叶中的色素在碳酸钙柱上互相 分离,形成不同颜色的色带,分列 在柱上;随着淋洗液的流动,色带 的分离越加明显。他把这种方法叫 做“色谱法”,色谱的英文名称是 chromatograph,它是由希腊文 chromos和grapho两字并合而成,字 面上意义是颜色的记录。
第二章 薄层色谱
1.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⑶ 聚酰胺:
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其分子内存在着许多酰胺基,可与酚类、 酸类、醌类、硝基化合物等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作用,根据样品中组分 的结构不同(如能形成氢键基团的数目、位置以及双键和苯环数目的多
少等)与聚酰胺产生吸附作用的强弱不同,从而使样品达到分离。
第二章 薄层色谱
②分配色谱:利用样品中各组分对固定液与流动相的分配系数
不同,将其分离,原则上与液-液连续萃取相似。
Rf值大──溶质易溶于流动相,不易溶于固定相。 Rf值小──溶质易溶于固定相,不易溶于流动相。
第二章 薄层色谱
③
离子交换色谱:样品中某组分与离子交换剂进行离子交换作用。 这里主要介绍吸附色谱。
…),这种竞争达到平
衡,即A、S的吸附或解吸速度相等。但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如果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溶剂,平衡就会向左移动,然后达到新的平衡。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展开剂(溶剂)是不断供给的。所以,原点上A与S (展开剂)之间的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吸附在原点上的溶质不断解吸,解吸出 来的A溶于S中并随之向前移动,遇到新的吸附剂表面,A与S又建立起新的 平衡,但又立刻遭到不断移动上来的展开剂(S)的破坏,又有一部分A解吸 并随之向前移动。如此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再吸附-……的交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吸附剂与非极性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诱导力; 吸附剂与极性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静电力>诱导力) 所以,溶质的极性越大,与吸附剂的作用力越大,即极性大的样品与固定 相的亲合力大。
第二章 薄层色谱
所以,吸附剂与被吸附物质间的亲合作用遵循下列原则: ① 被吸附物质的极性越大,与极性吸附剂的作用越强,单官能团化合物 与硅胶或氧化铝有下列亲合顺序: 羧酸>醇、酰胺>伯胺>酯、醛、酮>腈、叔胺、硝基化合物>醚> 烯> 卤烷>烷烃 ② 分子中双键数目越多,亲合力越大; ③ 分子中苯环数目越多,亲合力越大; ④ 分子中官能团数目越多,亲合力越大;(有例外:邻硝基苯酚与硅胶、 氧化铝的亲合力<苯酚或硝基苯) ⑤ 被吸附物质的分子量越大,亲合力越大(色散力大)。
第二章 薄层色谱
三、仪器装置:
用以涂布薄层用的载板有玻璃板、铝箔及塑料板
第二章 薄层色谱
四、实验技术
实验技术包括:①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②薄板的制备;③薄板 的活化;④点样技术;⑤展开技术;⑥显色技术。
第二章 薄层色谱
1. 吸附剂的选择和制备: ⑴ 硅胶(Silica gel): 无定形多孔物质,适用于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 硅胶H──不含粘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gypsum)做粘合剂。有时淀粉、CMC等也可用做粘 合剂。 硅胶HF254──含无机萤光(fluoresent)物质,在254nm下观察萤光。 硅胶GF254──含煅石膏和无机萤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