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
第2章气相色谱法ppt课件

• 组分的保留时间受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温度及流动相和固定液的结构与性质),而 色谱峰变宽则受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在两相中的运动情况)。
3! 2! (3 2)!
0.333 (32)
0.667 2
0.444
34
组分B(kB=0.5)在n=5的色谱柱内及出口的分布
N r 0 1 2 3 4 柱出口
0100000
1
0.333 0.667 0
0
0
0
2
0.111 0.444 0.445 0
0
0
3 0.037 0.222 0.444 0.296 0 0
27
6.分离因子
• 分离因子(也称为选择因子)为两物质的调整保 留时间(或分配系数)的比值,可用来衡量两物 质的分离程度,用α表示。
K2 k2 t'R2
K1 k1 t'R1
• 分离因子仅考虑了色谱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而 没有考虑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即色谱峰的 变宽,故不能反映两物质的实际分离情况。
3.1 色谱法概述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 的装置:色谱原型装置.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 各组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 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 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Wb 4 Wb 1.699Y1 2
15
5.色谱峰高和峰面积 定量参数 ⑴ 峰高(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时的检
第二章+气相色谱法

《仪器分析》课程
b. 流出曲线方程式
c c0
t tR
2
2
2
2
e
2-17
c. 由塔板理论可导出n、H、L间的关系
t R n = 5 .5 4 Y1 2 H t 16 R Y L n
2 2
( 2 -1 8 )
( 2 -1 9 )
《仪器分析》课程
分配系数: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
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
K=固定相中浓度/流动相中浓度= CS/CM 在一定温度下,各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是不同的, 分配系数小的组分较早地流出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后流 出色谱柱。由此可见,气相色谱分析的分离原理是基于不同物 质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
准偏差σ的关系是:
Y1/2 = 2.354σ
《仪器分析》课程
3. 峰底宽度Y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如图中 IJ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的关系是:
Y = 4σ
《仪器分析》课程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l)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合组份的最少个数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或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
依据.
(5)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 (和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仪器分析》课程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仪器分析》课程
一、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1. 柱型: a. 填充柱 b. 毛细管柱 2. 分离过程 气固:吸附-脱附-吸附-脱附…… 气液:溶解-挥发-溶解-挥发…… 3. 分配过程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气相)之间发生的吸附、脱附和 溶解、挥发过程,称为分配过程。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2)

二、塔板理论
最早由Martin等人提出塔板理 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 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 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
引入理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
的指标。
该理论假定:
(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
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ii)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 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iii)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 (纵)向扩散可忽略。
m为组分质量,Vr为保留体积,n为理论塔板数。 当V=Vr 时,C值最大,即
Cmax
n m 2 Vr
由流出曲线方程可推出:
tr 2 tr 2 n 5.54( ) 16( ) W1/2 W
而理论塔板高度(H)即:
L H n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色谱峰W越小,n就越大,而H就越
小,柱效能越高。因此,n和H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
分加到第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由于k=1,即ns=nm故
nm=ns=0.5。当一个板体积(lΔV)的载气以脉动形式进入0 号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nm部分组分的载气顶到1号板上, 此时0号板液相(或固相)中ns部分组分及1号板气相中的nm 部分组分,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0号板上所含组分总 量为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相各为0.25而1号板上所 含总量同样为0.5.气液(或气固)相亦各为0.25。以后每
三、速率理论
1956年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在研究气液色谱时,提出
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速率理论。他们吸收了塔板理 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 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 各种因素。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 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第二章讲义气相色谱法

1903 年 发 表 文 章 : On a new category of adsorption phenomena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biochemical analysis ➢1906年Tswett 创立“chromatography”—“色谱法”新名词 ➢1907年在德国生物会议上第一次向世界公开展示显现彩色环带的柱管
液相色谱法
柱色谱法
LSC、SF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平面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 纸色谱PC、薄膜
RHPLC BPC
逆流分配色谱法 LLC
开口:CZE、MECC
毛细管电泳法CE
填充:CGE、CIEF
广义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色谱法CEC 填充 CEC 微流控芯片分析MFC 壁处理 CEC
色谱法的特点
第二章气相色谱法
精品jing
§2-1 气相色谱法历史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装置: 色谱原型装置,如图。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的技术。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 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 分配过程。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流 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混合物最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
➢1930年R.Kuhn用色谱柱分离出胡萝卜素;
➢1935年Adams and Holmes 发明了苯酚-甲醛型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发 明了离子色谱;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作业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一、简答题1.色谱内标法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定量方法。
它有何优点?2.分离度R是柱分离性能的综合指标。
R怎样计算?在一般定量、定性或制备色谱纯物质时,对R如何要求?3. 什么是最佳载气流速?实际分析中是否一定要选择最佳流速?为什么?4. 在色谱分析中,对进样量和进样操作有何要求?5. 色谱归一化定量法有何优点?在哪些情况下不能采用归一化法?6. 试析影响气相色谱仪的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7. 柱温是最重要的色谱操作条件之一。
柱温对色谱分析有何影响?实际分析中应如何选择柱温?8. 色谱柱的分离性能可用分离效率的大小来描述。
分离效率怎样表示?其大小说明什么问题?要提高分离效率应当怎么办?9. 在一根色谱柱上,欲将含 A、B、C、D、E 五个组分的混合试样分离。
查得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大小如: K B> K A> K C> K D,K E=K A,试定性地画出它们的色谱流出曲线图,并说明其理由?10. 色谱固定液在使用中为什么要有温度限制?柱温高于固定液最高允许温度或低于最低允许温度会造成什么后果?11.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了测定下面组分,宜选用哪种检测器?为什么?⑴蔬菜中含氯农药残留量;⑵测定有机溶剂中微量水⑶痕量苯和二甲苯的异构体;⑷啤酒中微量硫化物12. 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分离效果却很差,试分析原因。
13. 根据Van Deemter方程,推导出A、B、C常数表示的最佳线速u opt和最小板高H min。
14. 已知:f i’、f s’、A i、A s分别为待测组分(i)和内标物质(s)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和色谱峰面积,m s、m分别为内标物的质量和待测试样的质量,请推导出计算i组分质量分数的色谱定量分析内标法公式。
15. 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什么常用H 2和He 作载气而不常用氮气作载气? 16. 简述根据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解决那些问题?17. 什么是塔比板理论?它对色谱的贡献和它的局限性是什么?18.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色谱柱有哪些主要差别?Van Deemter 方程式用于这两种色谱柱的表现形式有何差异?19. 气相色谱对用于固定相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 为什么? 20.对于永久性气体的分离为什么常采用气—固色谱? 二、计算题1.若在1m 长的色谱柱上测得分离度为0.68,要使它完全分离,则柱长至少应为多少米?2. 在2m 长的色谱柱上,测得某组分保留时间(t R )6.6min ,峰底宽(Y )0.5min ,死时间(t m )1.2min ,柱出口用皂膜流量计测得载气体积流速(F c )40ml/min,固定相(V s )2.1mL,求:(提示:流动相体积,即为死体积)⑴ 分配容量k ⑵ 死体积V m⑶ 调整保留时间 ⑷ 分配系数 ⑸ 有效塔板数n eff ⑹ 有效塔板高度H eff3. 已知组分A 和B 的分配系数分别为8.8和10,当它们通过相比β=90的填充时,能否达到基本分离(提示:基本分离R s=1)4. X 、Y 、Z 三组分混合物min 5)(=X R t ,经色谱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min 5)(=X R t ,min 7)(=Y R t ,min 12)(=Z R t ,不滞留组分的洗脱时间m in 5.1=M t ,试求:(1)Y 对X 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2) Z 对Y 的相对保留值是多少? (3)Y 组分的色谱柱中的容量因子是多少? (4)X 对Y 的容量因子之比是多少?5. 一试样经气相色谱分析,在6.5min 时显示一个色谱峰,峰的宽度为5mm ,记录纸移动的速度为101min mm -⋅,在柱长2m 的色谱柱中其理论塔板是多少?相应的理论塔板高度是多少?6. 有一气液色谱柱,长2m ,在不同线速时,相应的理论塔板数如下:u /cm ·s -14.0 6.0 8.0 n 323 308 253计算:(1)最佳线速;(2)在最佳线速时,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仪器分析(第四版)第二章

3
塔板高度
H
2 1 A 0
L
L H n
P12例
n>50,对称的峰形曲线 气相色谱中,n约为103-106,呈趋于正态分布曲线
理论塔板数(n)可根据色谱图上所测得的保留
时间(tR)和峰底宽(Y)或半峰宽( Y1/2 )按下
4)k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若流动相在柱内线速度为u(一定时间内载气在柱内
流动的距离,若固定相对组分有保留作用,组分在
柱内的线速度us小于u,两者比值为滞留因子
R S uS / u
也可用质量分数表示:
mM RS w mS m M
1 1 mS 1 k 1 mM
推导:
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所需时间为:
理论上可以推导出:
VS 1 kK K VM
相比,: VM / VS, 反映各种色谱柱柱型及其结构特征 填充柱(Packing column): 6~35 毛细管柱(Capillary column): 50~1500
结论:
分在两相中质量比,均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
1)分配系数是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分配比是组
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 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 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 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常用术语:
基线: 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 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稳定的基线为一直线
基线漂移:基线随时间定向缓慢变化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页)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分离原理。
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
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
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分离系统完成对混合样品的分离过程;温控系统是精确控制进样口、汽化室和检测器的温度;检测和记录系统是对分离得到的各个组分进行精确测量并记录。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m S K V Mk 」一;而——,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m M B V S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5、试以塔板高度H做指标,讨论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提示:主要从速率理论(范弟姆特Van Deemter)来解释,同时考虑流速的影响,选择最佳载气流速(P13-24)。
(1)选择流动相最佳流速。
(2)当流速较小时,可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如N2, Ar),而当流速较大时,应该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如H2, He)同时还应该考虑载气对不同检测器的适应性。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1PPT课件

10
四、气相色谱结构、操作简介
(一)气相色谱仪器主要系统
1. 载 气 系 统 2. 进 样 系 统
1- 载气钢瓶 2- 减压阀 3- 净化干燥管 4- 流量计 5- 压力表
6- 进样器 7- 气化室
5.温控系统
12-温度控制器 (共三个)
3. 分 离 系 统 4.检测记录系统
8- 色谱柱
9- 热导检测器 10- 放大器 11- 记录仪
5
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1906 Tswett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 出色谱概念。
1938 Izmailov, Shraiber 最先使用薄层色谱法。 1941 Martin, Synge 提出色谱塔板理论;预言了气体可
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1944 Consden等 发明了纸色谱。 1956 Van Deemter等 提出色谱速率理论,并应用于气
有关色谱柱性质及其选择见第二节。
19
四、气相色谱结构、操作简介
(一)气相色谱仪器主要系统 4. 检测记录系统
检测元件 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按
检
其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转化成相应
测 记
电信号。 常用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
录
焰离子化检测器。
系
统 放 大 器 电信号放大
显示记录 记录和显示 绘出色谱图
(一)气相色谱仪器主要系统
2. 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
①进样器 ②气化室
专用微量注射器 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
1〜10μL
无催化作用
15
常压气体样品可用医用注射器(100μL-5mL)进样。简单灵活; 缺点:误差大,偏差在5%左右→多用六通阀定体积进样操作方便、 进样迅速、结果准确,偏差较小 六通阀:试样首先充满定量管,切入后,载气携带定量管中的 试样气体进入分离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 tR -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 整保留时间
精品课件
由于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
组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份在
固定相中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tR′实际上
是组份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总时间.保留时间 可用时间单位(如s)或距离单位(如cm)
表 示。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一组 份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此色谱 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等参数进行定性检定.
时的流出曲线。
精品课件
(一)保留值-定性参数
1 死时间tM(或t0):不被保留的样品通过色
谱柱的时间。
L 柱长 μ
tM
流动相 平均线速度
精品课件
2 保留时间tR (或tr )
某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 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它相应于 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精品课件
3 调整保留时间tR′ (或tr′)
5 保留体积VR (或Vr):从进样开始到色谱峰
最大值出现时所通过的流动相的体积,单位mL
VRtRqV,0
6 调整保留体积VR′(或Vr′):保留体积减去
死体积,即组分停留在固定相时所消耗的流 动相体积
VR' tR '或qV,0
VR ' VRVM
精品课件
7.相对保留值r2,1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
• 自上而下运动的一相(一般是气体
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
• 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锈
钢管)称为色谱柱 。
精品课件Biblioteka 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渗透 性等)的差异,使不同组分在作相对 运动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实现分 离的分析方法。
精品课件
色谱法的分类
精品课件
(1)标准偏差():
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 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Y1/2 =2.354
(3)峰底宽(Y):通过流出曲线的拐点所作的
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Y=4
精品课件
(三)峰高与峰面积-定量
峰高h :从色谱峰顶点到基线的距离 峰面积A:峰与基线延长线所包围的面积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
精品课件
2.1 概述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Tswett)创
“立色谱法”
石油醚(流动相)
名称的由来
碳酸钙
(固定相)
色 ▲叶绿素A 谱 ▲叶黄素 带 ▲胡萝卜素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精品课件
• 在色谱法中,将填入玻璃管或不锈 钢管内静止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
体)称为固定相 ;
精品课件
2.3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 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 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 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 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精品课件
(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
1.分配系数K 分配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的分配过程,而吸附 色谱的分离是基于反复多次的吸附-脱附过程 。
这种分离过程经常用样品分子在两相间的 分配来描述,而描述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 配系数K。
精品课件
分配系数定义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
= tR (i) / tR (s)
式中tR(i)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 以总是大于1的。相对保留值往往可作为 衡量固定相选择性的指标,又称选择性因 子。
精品课件
(二) 区域宽度-柱效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 重要参数之一,用于衡量柱效率及反映 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表示色谱 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超临界流体与键 合表面的分配
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色谱图(chromatogram): 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
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 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 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精品课件
基线: 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
气、液 气-键相 气-固
超临界流体色 谱 SFC ( 流 动 相超临界流体)
固体吸附剂 离子交换树脂 凝胶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固体吸附剂 固体表面键合的有机物
精品课件
所用平衡
不同溶液之间分 配平衡 在液体与固定相 表面的分配 吸附
离子交换
筛分
分析物与固定
相间的相互作用 吸附
{ 柱色谱
1.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
平板色谱
平板色谱
精品课件
吸附色谱
2.根据分离机理 分配色谱
可分为
离子交换色谱
排阻色谱
精品课件
3.按流动相不同分类
一般分类
分离方法 固定相
液相色谱LC
液液分配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化学键合相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液固吸附
离子交换
尺寸排阻
气 相 色 谱 GC (流动相为气 体)
A=1.065hY1/2
精品课件
(四)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
1.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所含的最少组 份数。 2.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 离效能的依据 5.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 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 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留值之比,称为相对保留值。
r21
t' R(2)
t' R(1)
V' R(2)
V' R(1)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性质有
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
流速无关,因此,它在色谱法中,特别是
在气相色谱法中,广泛用作定性的依据。
精品课件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 作为标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 这个峰的相对保留值,此时可用符号表 示,即
精品课件
4 死体积VM (或V0)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 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 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 小而可忽略不计时,其值就相当于色谱柱内 流动相的体积。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
体积流速qV,0(mL · min-1)计算:
VMtMqV,0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