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17气相色谱法检验

大连催化剂厂
白色 硅藻土 担体
101 白色担体 101 酸洗 101 硅烷化白色担体 102 白色担体 高分子微球
上海试剂厂
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 经酸碱处理,比表面积 0.02 m2 / g ,可在 较高温度下使用,适宜分析高沸点物质。 由四氟乙烯聚合而成,比表面积 10.5 m2 / g 适宜分析强极性物质和腐蚀性物质
(4)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①桥路电流I : I,钨丝的温度 ,钨丝与池体之间的温
差,有利于热传导,检测器灵敏度提高。检测器的响应值S
∝ I3,但稳定性下降,基线不稳。桥路电流太高时,还可能 造成钨丝烧坏。
②池体温度:池体温度与钨丝温度相差越大,越有利于热
传导,检测器的灵敏度也就越高,但池体温度不能低于分离 柱温度,以防止试样组分在检测器中冷凝。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氢键形固定液)
非聚合醇 聚合醇 聚乙二醇(PEG-20M——2500C)
D.酯类:中强极性固定液
非聚酯类 聚酯类 丁二酸二乙二醇聚酯 (PDEGS或DEGS)
极性分类法:
a.相对极性法规定:角鲨烷(异三十烷)的相对极 性为零, β,β’—氧二丙睛的相对极性为100.
b.固定液常数法(罗氏特征常数法和麦氏常数法)
高分子多孔微球(GDX系列):
新型的有机合成固定相(苯乙烯与二乙烯苯共聚)。
型号:GDX-01、-02、-03等。适用于水、气体及低级醇的分析
气固色谱固定相的特点
(1)性能与制备和活化条件有很大关系;
(2)同一种固定相,不同厂家或不同活化 条件,分离效果差异较大; (3)种类有限,能分离的对象不多;
dw R dt
二、常用检测器的特点和检测原理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在流动相和固定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大小
反映了组分在固定相上的溶解-挥发 或 吸附-解吸的能力。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
力强,因此在柱内的移动速度慢;分配系数小的
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力弱,因此在柱内 的移动速度快。
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别,使
各组分在柱内形成差速移行,达到分离的目的。
空间总和)
当色谱柱载气流速为F0(ml/min)时,它与死时间的 关系为:
V0(M) = tM· 0 F
(VM 大,色谱峰展宽,柱效低)
4. 保留值:定性参数,是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试样中各组分
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它可用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和相对保留值等表示) (1)保留时间 tR (retention time): 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待测组分浓度最大值时(色谱峰顶点) 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如图中tR(1)、 tR(2) 所示,
把这些色 带称为 “ 色谱图 ” (chromatography), 相
应的方法叫作“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 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 流动相
各组分被分离后,可进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经典: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离线的,即 不能连续进行 现代: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在线的,即 能连续进行
p tR tM t 'R k q tM tM
任一组分的 k 值可由实验测得,即为调整保留时间 tR’与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tM 的比值。可将k 看
作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k 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第17章气相色谱法

二、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载气(高压瓶) ,经降压、脱水及净 化,调至适宜的流量而进入色谱柱,经 检测器流出色谱仪。待流量、温度及基 线稳定后,即可进样。液态样品用微量 注射器吸取,由进样器注入,气态样品 可用六通阀或注射器进样,样品被载气 带入色谱柱。
图19-1气相色谱仪示意图
1.载气瓶 2.减压阀 3.净化器 4.稳压阀 5.柱前压力表 6.转子流量计 7.进样器 8.色谱柱 9.色谱柱恒温箱 10.馏分收集口(柱后分流阀) 11.检测器 12.检测器恒 温箱 13.记录器 14.尾气出口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GC)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分类和一般程序 一、气相色谱法分类和特点 1.分类 气相色谱法属于柱色谱法 按固定相的物态可分为 气一固(GSC)和气一液 (GLC)
按柱的粗细和填充情况可分为: 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1)填充柱由不锈钢或玻璃材料制成, 内装固定相。填充柱的形状有U型和螺 旋型二种。内径一般为4 ~ 6mm,长1 ~3m (2)毛细管柱又叫空心柱,分为涂壁、 多孔层和涂载体空心柱。空心毛细管柱 材质为玻璃或石英,呈螺旋型。内径一 般为0.1 ~ 0.5mm,长度30 ~ 300m。
2.噪声和漂移 无样品通过检测器时,由仪器本身和 工作条件等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起 伏称为噪声(noise;N)。噪声的大小用 噪声带(峰一峰值)的宽度来衡量(下图)。 例如,不进样时,记录某检测器的基 线带宽为0.02mV,即噪声为0.02mV。
图19-3检测器的噪声和检测限 基线随时间朝某一方向的缓慢变化称为 漂移(drift;d)。通常用一小时内基线水 平的变化来衡量。
高分子多孔微球有如下优点: ①可以合成各种比表面及孔径的聚合物。 ②无有害的吸附活性中心 ③无流失现象,有利于大幅度程序升温。 ④具有强疏水性能,适于分析混合物中的微 量水分。适于多元醇、脂肪酸、腈类和胺类 的分析 ⑤粒度均匀,机械强度高,具有耐腐蚀性能。 ⑥热稳定性好,最高使用温度为200~300C。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相对极性Px分类:
β,β ' -氧二丙腈:P =100
角鲨烷:
P =0
其余:Px=0---100 分为5级 0—20 0或1 非和弱极性
角鲨烷、甲基硅 橡胶
21—40 2 中等极性 DNP、OV-17
41—60 3 中等极性 氰基硅橡胶
61—80 4 极性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性
R(
n 4
)
r2r,12,1 1
k2k2 1
(a) ( b) (c)
a:柱效项 b:柱选择性项 c:柱容量项
1.提高r21和k
(1) r21 反映了固定液的选择性, r21值越大(即固定液选 择性 好),分离度就越大,分离越好。若r21 =1 ,则 R = 0 ,两组分不能分离。
1. 填充柱
2. 毛细管柱(开管柱)
四、检测系统 1. 热导池检测器 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3. 电子捕获检测器 4. 火焰光度检测器
五、温度控制系统 控制和测量汽化室、色谱柱、检测器温度。
色谱柱温控方式:恒温分析、程序升温。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 高选择性 2. 高效能 3. 高灵敏度 4. 分析速度快 5. 应用范围广 沸点在500℃以下,热稳定好,分 子量在400以下的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对于气体、气态烃等低沸点混合物,柱温选在比平均沸 点低50℃至平均沸点范围内分析。
对于沸点范围较宽的试样,宜采用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里,色谱柱的温度随时 间由低温到高温呈线性或非线性地变化,使沸点不同的组分, 在其最佳柱温下流出,从而改善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
总结:范第姆特方程 H=A+B/U+CU
例题2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1、常用于评价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是否适宜的物理量是:A 理论塔板数B 分离度C 塔板高度D 最后出柱组分的保留时间2、选择程序升温方法进行分离的样品主要是:A 同分异构体B 同系物C 沸点差异大的混合物D 极性差异大的混合物3、在3m长的某色谱柱上,分析苯与环己烷的混合物。
测得死时间为1min,苯和环己烷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7min和15min,苯的半峰宽1min。
求:(1)苯和环己烷的分离度;(2)求要使苯与环己烷完全分离时,所需要的最短柱长?4、将纯苯与组分i配成混合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测得当纯苯注入量为0.435μg时的峰面积为4.00cm2,组分i注入量为0.653μg时的峰面积为6.50cm2,求组分i以纯苯为标准时的相对定量校正因子:()A 2.44B 1.08C 0.924D 0.462(1)试用归一化法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2)如果在色谱图上除了上述三组分峰外,还有其他组分未被检出,是否还能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为什么?若用甲苯为内标物(其相对质量校正因子为0.87),甲苯与样品配比为1:10,测得甲苯峰面积为0.95cm-2,三个主要成分的数据同上表,试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用反相色谱法分离弱极性混合物,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若增加甲醇的比例,则组分容量因子k与保留时间tR将会:A k与tR均变大B k与tR均变小C k变大,tR变小D k变小,tR变大2、在分离阿司匹林和去甲麻黄碱时选用的固定相是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系统,加入正己烷磺酸,调节pH约3.5;而4-氨基苯甲酸的分析同样采用C18柱,但是流动相却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加入甲醇/水=50:50系统中,pH约7.5。
对于阿司匹林的pKa约为3.5,去甲麻黄碱pKa约为9.0,因此在pH约3.5时,弱酸阿司匹林不能解离以分子状态存在,即对阿司匹林为离子抑制机制;而去甲麻黄碱因接受质子而成为阳离子,因此加入正己烷磺酸与去甲麻黄碱阳离子构成离子对使其在C18柱上的保留值增加,从而得以分离。
气相色谱法PPT课件

沿陡峭。如B
A
B
对称因子[ƒs (symmetry factor)]
即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
用来描述峰形对称程度的。
计算公式为:
fs
W0.05h 2A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一)分类 按固定相的聚集状态分: 气固色谱法(GSC),属吸附色谱 气液色谱法(GLC),属分配色谱
按操作形式分,气相色谱属柱色谱.
按柱的粗细不同分:
填充柱色谱法:将固定相填充在金属
或玻璃管中(内径4mm~6mm)
毛细管柱色谱:毛细管柱(0.1mm~0.5mm)
分为
开口毛细管柱
和固体。(沸点在500℃以下,热稳定性 好,分子量在400以下的物质)。 目前气相色谱法所能分析的有机物,约 占全部有机物(约300万种)的20%。
气相色谱两大弱点: a.受试样蒸汽压限制 b.定性困难
二、气相色谱仪 gas chromatographic instruments
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
柱制备对柱效有较大影响,填料装填 太紧,柱前压力大,流速慢或将 柱堵 死;反之空隙体积大,柱效低。
4.检测系统(detection system) 色谱仪的眼睛。包括检测器、控温装 置;若作制备,则在检测器后面接分 步收集器。 作用:按组分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
转化成相应电信号
检测器:
广普型——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
气化室: 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 装置。无催化作用。
3.色谱柱系统(column system) 包括恒温控制装置,是色谱仪的心脏部
分。
柱材质:不锈钢管或玻璃管,内径3-6 毫米。长度可根据需要确定。
《分析化学》(十七)气相色谱法

《分析化学》(十七)气相色谱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分析化学》第十七章,主要讲述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气相色谱法的定义、原理、分类,气相色谱仪的结构、操作步骤,以及气相色谱法在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气相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
2. 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及操作步骤。
3. 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气相色谱仪模型、实验仪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实验试剂、实验仪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介绍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类,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及操作步骤。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绘制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图,突出重点内容。
6. 作业设计:(2)思考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气相色谱法原理图2. 气相色谱仪结构图3. 气相色谱法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掌握气相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分析实际样品。
(2)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实验步骤:气相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4)实验结果及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思考题:(1)气相色谱法在实际分析中的应用有哪些?(2)气相色谱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3)如何优化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介绍气相色谱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学、化学品的检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SHAN

不足:1.模拟假设条件提出,同实际情况有 差异,所以色谱分配定量关系不准确。 2.塔板理论不能解释H与色谱峰扩张关系。 3.忽略了纵向扩散的作用。 4.流速差异所造成不同的塔板数。
热力学理论
假设条件:1.组分很快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 衡(板高H) 2.载气通过层析柱不是连续前进,而是间歇 式的,每次进气是一个板体积。 3.样品都是加在0号塔板上,纵向扩散忽略 不计。 4.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
进样口,以agilent GC 6890为例
衬管 螺母与密封垫
侧面 隔垫
分流与不分流进样口
上表面
衍生化GC
在GC方法分析样品时,对羟基、胺基、羧基等官能团进行衍生化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增加样品的挥发度或提高检测灵敏度。 主要表现在: 1、改善样品的气相色谱性质,如羟基、羧基等气相色谱特性不好。 2、改善样品的热稳定性。 3、改善样品的分子质量。分子量增大,有利于样品与基质的分离。
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的一种,以特制的离子交换树脂为固 定相,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为流动相。
2015/9/4
其他色谱方法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比较简单的色谱方法
凝胶色谱法: 超临界色谱: 高效毛细管电泳: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 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 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 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2015/9/4
五、 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 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 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 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 300
乙醚 苯
0 —
3、硅油
OV-101
350
丙酮
+1
229
各类高 沸点 弱极 性化 合物,如芳烃
4 苯基 10% 甲基聚硅氧烷 5 苯基(20%)甲基聚硅氧烷 6 苯基(50%) 甲基 聚硅氧烷 7 苯基(60%)甲基聚硅氧烷 8、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9‘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 10、 氰丙基(25%)苯基(25%) 甲基聚硅氧烷 11、聚乙二醇
于柱温10度 气化室温度:保证液体试样瞬间气化; 检测器温度:保证被分离后的组分通过时不在此冷凝;
2018/10/13
色谱柱温度:准确控制分离需要的温度。当试样复杂时,
柱温需要按一定程序控制温度变化,各组分在最佳温度下
实现气化分离;
2018/10/13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二节 气相色谱 固定相和流动相
差异较大;
(3)种类有限,能分离的对象不多;
(4)使用方便。
2018/10/13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三节 检测器
一、检测器特性
二、热导检测器TCD
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GC工作过程
2018/10/13
1-载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干燥管;4-针形阀;5-流量 计;6-压力表;7-进样口;8-色谱柱;9-检测器;10-放大 器;11-温度控器(虚线内);12-记录仪 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 温控系统
2018/10/13
检测系统
•
皂膜流量计
调整仪,标 准仪
3. 色谱柱(分离柱) 色谱柱:色谱仪的核心(心脏)部件。 柱材质:不锈钢管填充柱或石英玻璃毛细管柱,填充柱 内径2-4毫米,长1-3m;毛细管柱内经0.2~0.5mm,长2030m。为减少空间常作成螺旋状放置。
柱填料:粒度为60-80或80-100目的色谱固定相。
气-固色谱:固体吸附剂,如分子筛、GDX等
特点及用途
生产厂家
适用于涂渍非极性固定液分析非极性物质 上海试剂厂 由 201 釉化而成, 性能介于红色与白色硅藻 土担体之间,适用于分析中等极性物质 大连催化剂厂 适用于涂渍极性固定液分析极性物质 催化吸附性小,减小色谱峰拖尾 上海试剂厂
非 硅 藻 土 类
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 上海试剂厂 经酸碱处理, 比表面积 0.02 m2 / g ,可在较高 温度下使用,适宜分析高沸点物质。 由四氟乙烯聚合而成,比表面积 10.5 m2 / g 适宜分析强极性物质和腐蚀性物质
常用的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有关检测器原理、结构见第三节。
2018/10/13
5. 温度控制系统 温度是色谱分离条件的重要选择参数,它直接影响色谱柱
的选择分离、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三部分在色谱仪操作时均需控制
温度;一般情况是气化室温度高于柱温50度,检测器温度高
~ 106
0.1-50 g
2018/10/13
4. 检测系统 色谱仪的眼睛, 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
分组成;被色谱柱分离后的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
按其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将其转化成相应电信号,经
放大后记录和显示出色谱图;
检测器:广普型——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如TCD
专属型——对特定物质有高灵敏响应;如ECD
2018/10/13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
载气选择依据
{柱效
检测器
净化干燥管:去除载气中的水、氧、有机物等杂质(可依次 通过硅胶、5A分子筛、活性炭等方法实现) 载气流速控制:减压表、流量计、针形稳压阀,控制载气流 速恒定、压力稳定并符合分析要求。
2018/10/13
2、进样系统
注射器
气-液色谱(最常用型):担体(载体)+固定液
柱制备对柱效有较大影响,填料装填太紧,柱前压力大,流
速慢或将 柱堵死,反之空隙体积大,柱效低。
2018/10/13
色谱柱
柱内径 柱长度
填充柱
2-4 mm 1.0-3m
毛细管柱
0.2-0.5 mm 20-30 m
总塔板数
样品容量
~103
10-1000 g
OV-3 OV-7 OV-17 OV-22 DNP OV-210 OV-225
350 350 350 350 150 250 250
甲苯 甲苯 甲苯 甲苯 乙醚 氯仿
+1 +2 +2 +2 +2 +2 +3
423 592 827 1075
分析弱极性化合物 分析中等极性 分析中等极性 分析中等极性 分析中等极性
担体(载体)
{
硅藻土
{
红色(如6201、201) 白色(如101、102)
非硅藻土
{
氟载体 玻璃微球 高分子多孔微球
红色担体:孔径小,孔穴密集,表面积大,结构紧密,机械 强度好。缺点是表面存有活性吸附中心较多,吸附性较大,
适用与非极性固定液配合来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试样。
白色担体: 煅烧前原料中加入少量助溶剂(碳酸钠)。表面 积小、孔径粗,结构疏松,机械强度差,表面吸附中心少, 吸附性小。适宜与极性固定液配合来分离极性组分的试样。
转子流量计
Setup of Gas Chromatograph
2018/10/13
•
2018/10/13
二、气相色谱仪主要部件及作用
1、载气系统:载气系统是载气连续运行的密闭管路系统,通 过该系统,可获得纯净的、流速稳定的载气。这是气相色谱 分析必需具备的条件。 载气系统包括气源(钢瓶或气体发生 器)、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等部件
Si O Si
载体表面
2018/10/13
二甲基 二氯硅 烷
载体表面二甲基环氧硅醚
担体名称 种类 红色 硅 硅藻土 藻 担体 土 类 白色 硅藻土 担体 201 红色担体 301 釉化红色担体 6201 红色担体 101 白色担体 101 酸洗 101 硅烷化白色担体 102 白色担体 高分子微球 玻璃微球 氟担体
(1)要求如下:
a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均匀,使固定液与试样接触面大 b化学惰性,表面无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与被分离组分不 起反应。 c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d 颗粒大小均匀、适当,有利于提高柱效。一般常用 40~60
目、60~80目、80~100目。
2018/10/13
(2)担体类型
a. 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定液。沸点越低的组分越 早出峰。
b. 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组分越早出峰。
c. 极性与非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的
组分越早出峰。 d. 易形成氢键物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不易形 成氢键的组分先出峰,易形成氢键的组分后出峰。 e. 复杂难分离样品—多种固定液混合
气相色谱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
色谱分析法。
气相色谱分析法是色谱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 应用对象: 适于分析气体、易挥发(450℃下)液体及固体
不适合分析不易气化或不稳定性物质
占有机物20%
2018/10/13
岛津GC-2010
2018/10/13
一 、气相色谱过程及色谱仪结构
谱常用10μL;毛细管色谱常用1μL;新型仪器现在
还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
样、换样等过程能够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
试样。
气化室: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装置。它是由一 金属块制成,要求体积小、热容量大、温度足够高、 无催化作用。气化室温度可从室温升至350~400℃
2018/10/13
2018/10/13
(2) 固定液分类方法
可按化学结构、极性、应用等标准进行分类。在各种色谱手 册中,一般将固定液按有机化合物的相对极性分。
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x
( q1 q x ) Px 100 100 ( q1 q 2 )
t r' (苯) q1 lg ' t r (环己烷)
t r' (苯) t r' (苯) q2 lg ' qx lg ' t r (环己烷) t r (环己烷)
2018/10/13
(3)单体的表面处理 a. 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 b. 碱洗-氢氧化钾和甲醇溶液浸泡,除去酸性作用 基团 c. 硅烷化-除去载体表面的氢键作用力,屏蔽活性 中心,改进载体的性能
CH3 OH OH Si O Si + CH3 Cl Si CH3 Cl O Si CH3 O + HCl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二、气固色谱固定相
2018/10/13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重点掌握) 红色 硅藻土 白色
组成 {
担体(载体) 固定液
{
{
非硅藻土
固定液特点
{
固定液在常温下不一定为液体,但在使用温 度下一定呈液体状态。
固定液种类繁多,选择余地大,应用范围广
2018/10/13
1、固定液
固定液:高沸点难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 (1) 对固定液的要求 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起任何化学反应 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否则组分易被载气带 走而起不到分配作用 挥发性小,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气压,以免流失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对沸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物质有 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 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呈液体状态且不发生分解
a. 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极性固定液柱上分离
极性试样时,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被分离组分极 性越大,与固定液作用力越强,在柱内滞留时间越长。 b. 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极性分子和非 极性分子共存时,在极性分子偶极电场诱导下非极性分子 会产生诱导偶极。在分离非极性分子和可极化分子混合物 时,可用极性固定液诱导效应来分离。如苯和环己烷沸点 很近(80.10℃和80.81℃),若用非极性固定液很难将它们 分离。但苯比环己烷易极化,用中等极性的固定液使苯产 生诱导偶极,苯的保留时间是环己烷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