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ppt
合集下载
余华《活着》ppt

死亡
万二喜和凤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后凤霞有了 身孕,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凤霞生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 分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 那家医院里。巨大的悲伤的阴霾笼罩于这个 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
死亡
福贵与二喜悉心照料凤喜的儿子苦根。苦根 长到四岁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 死。福贵便与苦根爷俩相依为命,一直到苦 根七岁。因为生活条件差,苦根嘴馋,把一 大锅煮豆子吃了,腹胀而死。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书摘
"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书摘
“你打死我,我也不上 学。”
"我要姐姐。"
书摘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 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 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 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 担心谁了。
书摘
“做人不能忘记四 条,话不要说错,床 不要睡错,门槛不要 踏错,口袋不要摸 错。”
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余华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
生命中其实是没 有幸福或者不幸 的,生命只是活 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 意味。
读书心得余华的《活着》ppt课件-2024鲜版

悬念设置
余华在叙事中善于设置悬念,通过留下未解之谜或突如其来的转折,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2024/3/28
19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1 2
内心独白 余华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 真实想法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的内心世界。
情感渲染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人物的情感 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 生共鸣。
2024/3/28
社会影响
小说《活着》自出版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不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还在全 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读者通过这部作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认识。
文学地位
《活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人 至深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同时,这部作品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读书心得余华的《活着》ppt 课件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引言 •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 文学风格与写作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鉴赏 • 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
2
2024/3/28
01
引言
3
作家余华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 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 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 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 《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 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2024/3/28
余华在叙事中善于设置悬念,通过留下未解之谜或突如其来的转折,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2024/3/28
19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
1 2
内心独白 余华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 真实想法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的内心世界。
情感渲染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人物的情感 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 生共鸣。
2024/3/28
社会影响
小说《活着》自出版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它不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还在全 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读者通过这部作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认识。
文学地位
《活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人 至深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同时,这部作品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之一。
读书心得余华的《活着》ppt 课件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引言 •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 文学风格与写作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鉴赏 • 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
2
2024/3/28
01
引言
3
作家余华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 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 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 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 《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 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2024/3/28
余华《活着》赏析ppt培训课件

书 名: 活着 作 者: 余华 类 别: 长篇小说 出版时间: 1993
讲诉了随着内
战、三反五反,大 跃进,文化大革命 等社会变革,徐福 贵的人生和家庭不 断经受着苦难,到 了最后所有亲人都 先后离他而去,仅 剩下年老的他和一 头老牛相依为命。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 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 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 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
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 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 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 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这里。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城里人,搬运工。二
喜为人老实,为了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 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 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 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 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 了一句:苦根。
苦根,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
就死了,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 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 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 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 很少吃的,这一下直接撑死在了家中。
书摘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 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 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 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 担心谁了。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
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越来越 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 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 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 路回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将其接回家中, 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 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后来因为有庆的死不肯 原谅春生,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春生轻生,她 又激励春生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 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在最后,随着她的儿子,女 儿的死去,生命的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 睡不起。
活着ppt课件

活着对当代的意义与启示
人生态度
珍惜生命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过好每 一天,让生命充满活力和意义。
积极面对人生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勇敢面对,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关注内心世界
活着不仅是身体的存活,更是心灵的成长。我们应该关注 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
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描绘生活场景。
叙事结构
03
余华在《活着》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多重视角和时
间跳跃的方式,让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主题思想
命运无常
作品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 人生的无奈,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苦难与温情
作品中描绘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相互扶持、温情 脉脉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小说中运用了讽刺与反讽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刻画,揭 示了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04
活着与余华其他作品比较
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
01
余华的《活着》以现实主义风格为基调,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
,展现了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
独特的语言风格
02
余华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擅长运用简洁的词汇和短句,刻
05
活着评价与影响
读者反馈
感动与共鸣
许多读者表示,《活着 》所描述的人性、命运 和家庭情感深深触动了 他们的内心,引发了强 烈的共鸣。
深刻反思
读者认为,《活着》通 过福贵一家的命运,让 人们深刻反思生活的意 义和价值,重新审视自 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烈的现实感
许多读者认为,《活着 》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和 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现 实感,反映了当时中国 社会的真实面貌。
人生态度
珍惜生命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过好每 一天,让生命充满活力和意义。
积极面对人生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 勇敢面对,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关注内心世界
活着不仅是身体的存活,更是心灵的成长。我们应该关注 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境界。
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描绘生活场景。
叙事结构
03
余华在《活着》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多重视角和时
间跳跃的方式,让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主题思想
命运无常
作品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 人生的无奈,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苦难与温情
作品中描绘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相互扶持、温情 脉脉的场景,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小说中运用了讽刺与反讽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刻画,揭 示了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04
活着与余华其他作品比较
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
01
余华的《活着》以现实主义风格为基调,通过客观冷静的叙述
,展现了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
独特的语言风格
02
余华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擅长运用简洁的词汇和短句,刻
05
活着评价与影响
读者反馈
感动与共鸣
许多读者表示,《活着 》所描述的人性、命运 和家庭情感深深触动了 他们的内心,引发了强 烈的共鸣。
深刻反思
读者认为,《活着》通 过福贵一家的命运,让 人们深刻反思生活的意 义和价值,重新审视自 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烈的现实感
许多读者认为,《活着 》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和 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现 实感,反映了当时中国 社会的真实面貌。
《活着》读书分享ppt课件

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 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可编辑 4
余华!!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可编辑
5
可编辑
6
故事脉络
少年的富贵——纨绔子弟
清末
地主小少爷
娼妓
豪赌
跟龙二豪赌,输净家产 富贵爹抑郁而死 妻子家珍被接回娘家 家破人忙
可编辑
19
咪咪赏析
赏析:这是苦根死去的场景,这个孩子是富贵最后 一个亲人。这个老人亲手埋葬了他生命所有爱的 人,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度过余生。作者的笔 下,老人囔囔自语,有时,活着,是如此艰难的 。
可编辑
20
感悟《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 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又相互 仇恨,他们谁也没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 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 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 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 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为了 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
可编辑
12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 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 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 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可编辑 9
故事脉络
晚年富贵——“我亲手葬了所有的亲人”
文化大革命 短暂的幸福
猝不及防的意外
余华《活着》 ppt课件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余华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 幸福或者不幸的, 生命只是活着,静 静地活着,有一丝 孤零零的意味。
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 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 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 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 更加从容、坚定
余华——《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作者余照华片:照片.
余华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
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 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 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 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 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 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 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 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女婿(二喜) (死得突然)
•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
书中故事回放
外孙(苦根) 吃豆子撑死 (死的离奇)
书中故事回放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 的诅咒,一个荒谬 的宿命。福贵的儿 子,女儿,妻子, 女婿,外孙都走了, 故事的终了只剩下 福贵自己与一头也 叫做福贵的老牛度
过残年。
故事的惊人之处
故事虽然悲惨但是某些时刻也不缺温情脉脉, 和简陋的欢乐。
《活着》赏析课件(共45张PPT)

❖ 小说《活着》从细微处讲述生活,讲述特定 历史时期之下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了一段中 国社会不同寻常岁月中一个平凡家庭活着与 死亡的故事。像一部关于历史的寓言,以意 象直接的叙述方式领悟错综复杂的人生含义 。作者余华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 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虚假人道中剥离出来 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 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 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1987年,余华以一篇 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 《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踏上文坛
发展历程
(二)中期“华丽转身”
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 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 情的关注。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 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 和想象的感觉。
❖ 小说平实的语言将本身虚构的事实讲得如此真实, 将中国人的生活讲得不动声色却着实催人泪下,当 我们被作者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吸引的时候,这部小 说才会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可能在更本质的层 次上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者自序:
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国语 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 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 的责任,去忍受现实所给予我们 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 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表现原先 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也就是我们 通常看到的关于“活着”的故事。
❖ 小说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用老人自己的话将老人 一生的种种曲折的经历娓娓道来,平实自然,引人 入胜。
❖ 2、叙述风格:平静、缓慢
余华《活着》简介PPT

余华照片Biblioteka 内容简介•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 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 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 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 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 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 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 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 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 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 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噎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 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 光下回忆。
•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昔日的牙医 余华不断讲述关于“如何活下来”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过 去经常给患者拔牙,他知道怎样才能让读者忘却现实生活 中的痛苦。余华所编造的种种故事,宛如一本经验丰富的 野外生存手册,它们表明由中国人所构成的社会仍处于 “原野”的状态,生活于其中你必须依靠本能来求生。余 华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事故”来阐释人生的悲剧性, 命运无常的叹息却无法让主人公的故事产生真正的悲剧力 量。余华并不缺少想象力,他缺少的是关于基本的是非的 判断力以及爱与同情。
• 书中语言保持着余华的一贯作风..冷峻而又深刻. 平淡如水,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与韩寒很有几分相似. 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篇无句".所以可以 说没有一句是佳句,又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佳句.这里 仅仅摘取几句个人体会较深的.并不按在小说中出 现的先后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 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 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 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 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 和平庸。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活着》人物关系介绍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 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 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 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 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 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 友的悲欢离合。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 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 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 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 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 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 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谢谢观看!
感悟
当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感觉在那 个年代“活着”太不容易了,它告 诉我们:珍惜现在、珍惜一切;当 我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我们的人 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在 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 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
《活着》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苦多难总得继续, 而活着便是每个生者所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 没有权利去选择来不来这个世界,同时也没有 权利去选择离不离开。既然活下来,便要更好 更努力地好好活着。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生与 死都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但每天能够在匆匆 的步履中看着迎面而来的晨光和那缓缓升起的 朝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一种活着的快乐! 活着,便要笑迎每天的朝阳。
余 华 作 品
余 华
余华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
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 》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后来 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4年,长 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 成电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 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 拍案叫绝。
经典话语——
1. 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活 着
2.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
把钝刀子在砍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 要死来活去。
3.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4.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 活不
福贵人物形象
福贵的苦难史折射出战争的血 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 饥饿与贫穷 。“福贵”老人其实 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 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 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 怨、乐观、坚韧,隐忍。他的 “活着” ,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 威逼与诱 惑,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采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 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 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这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本 性,一种我们比较赞同和欣赏的人生态度。
了。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 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 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当我们内 心的波澜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 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被打碎时,我们 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
余华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
生命中其实是没 有幸福或者不幸 的,生命只是活 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 意味。
书摘
"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书摘
“你打死我,我也不上 学。” "我要姐姐。"
书摘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 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 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 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 担心谁了。
记叙方式——
活 着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 主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 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 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福 贵
妻子
儿子
女儿
女婿
家 珍
有 庆
凤 霞
二 喜
贫瘠、 干涸 依旧挺立…
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 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 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 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 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 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 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 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 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 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 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 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 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 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