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中庸之道(学生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到达 B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适:亲近 C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遵循,遵从 D .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B.⎩⎪⎨⎪⎧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 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D.⎩⎪⎨⎪⎧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适也,无莫也B .乡原,德之贼也C .然则师愈与D .不得中行而与之4.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 .博.我以文B .孰能为之大.C .曾皙后.D .风.乎舞雩 5.名句填空。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中行而与.之与:跟从B.小大由.之由:遵从C.乡原,德之贼.也贼:盗贼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7.关于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不得中行而与之.礼之.用,和为贵(2)狂者.进取恶称人之恶者.A.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之”不同,两个“者”相同C.两个“之”相同,两个“者”不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者”也不同8.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中庸之道(教师版)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中庸之道(教师版)

十四、中庸之道(一)梳理积累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无适也,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读juàn,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智慧,聪明)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恭顺。

)实词: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

(xiǎn,少)3.然则师愈.与?(胜过)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①亲近;②并列,挨着。

)5.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①交往,结交;②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6.斯为美,小大由.之。

(遵循,遵从。

)7.恶.称人之恶.者(①wù,憎恶;②è,丑,坏,不好的)8.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①声称,宣传;②shàn,毁谤;③阻塞不通,固执不通。

)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①jiāo,强取,掠夺;②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虚词:1.中庸之.为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君子之.于天下也(助词,衬音节。

)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代词,它)5.不得中行而与之.(代词,代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6.义之.与比(助词,提宾的标志)7.礼之.用,和为贵(结构助词,的)8.先王之道,斯为美(结构助词,的)9.师与.商也孰贤(连词,跟,和)10.然则师愈与.(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11.义之与.比(介词,跟,同)12.不得中行而与.之(动词,交往)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连词,表转折)1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连词,表承接)15.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介词,用)16.恶讦以.为直者(介词,把)17.狂者.进取(助词,……的人)18.恶称人之恶者.(助词,……的人)古今异义: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庸之道强调人的完善和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理念,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本节课将通过探讨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的偏差并调整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中庸之道。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故事,引起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2.学习新知识:a.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分析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c.解读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d.培养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力。

3.活动设计:a.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和展示出自己的观点;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演示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c.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思考其中是否存在中庸之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拓展延伸:通过讲解中庸之道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思考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

5.总结归纳: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并归纳运用方法。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庸之道的作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2.学生的表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以及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够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中 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 (2)讪.(shàn) (3)徼.(jiāo ) (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2)民鲜.久矣:少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 (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 (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1)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学案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它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它动人的魅力。

1.字音字形(1)狂狷.( ) (2)讪.( ) (3)徼.( )(4)乡原.( ) (5)攻讦.( ) (6)椟.( )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鲜.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义之与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大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恶讦.以为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必也狂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乡原,德之贼也.:(2)与⎩⎪⎨⎪⎧ 师与.商也孰贤: 义之与.比: 然则师愈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5.特殊句式 (1)然则..师愈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原,德之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犹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之用,和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十四中庸之道》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十四中庸之道》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论语》选读《十四中庸之道》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背诵ll.l6、13.23、13.24、17.13章。

2.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重点难点
1、理解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涵,掌握文中讲到的交友、修身的原则——“义”,以及治国的原则——“礼”
2、理解“中”字的含义,即恰当的、正确的原则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论语>选读•中庸之道》学案
一、初读课文,梳理知识,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1、字音字形
2、通假字
二、导入文本
一群无业游民寻衅闹事,殴打居民。

一名受害者已经奄奄一息,很多人看着,却没有人制止,甚至没有人报警。

随后赶来的一名警察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就眼睁睁地看着,如果受害人出事了你们心安吗?如果受害人是你们的亲人呢?只顾自己的利益,真是够‘中庸’的。


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警察用“中庸”来批评无动于衷的围观者可以吗?为什么?
(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提示:1、明确中庸内涵 2、阅读文本,从中寻找答案
三、文本探究
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要求用原文回答。

(一)过犹不及
1、朗读11.16则,请问:“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能否再举例说明?。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欣赏视频,初步感知。

二导入课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

同学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课《中庸之道》。

三、字词处理无适也。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音wù,厌恶。

讪:shàn,诽谤。

徼:音jiǎo,窃取,抄袭。

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原文]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那么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

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中庸之道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然则师愈与.()2.无适也,无莫.也()3.必也狂狷.乎()4.乡原.,德之贼也()5.恶徼以为知.者()6.恶不孙.以为勇者()实词(解释加点的词)1.其至.矣乎!()2.民鲜.久矣。

()3.然则师愈.与?()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5.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6.斯为美,大小由.之。

()7.恶.称人之恶.者()8.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9.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中庸之.为德也()2.君子之.于天下也()3.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5.不得中行而与之.()6.义之.与比()7.礼之.用,和为贵()8.先王之.道,斯为美()9.师与.商也孰贤()10.然则师愈与.()11.义之与.比()12.不得中行而与.之()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5.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6.恶讦以.为直者()17.狂者.进取()18.恶称人之恶者.()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且窒者。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1.乡愿,德之贼也()2.义之与比()3.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固定句式(解释加点的词语):1.有所..不行。

()..不为。

有所2.乡人皆好之,何如..?()相关成语(解释下列成语):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和而不同: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民鲜.(xiǎn)久矣必也狂狷.乎(juān)B.恶称人之恶.(wù)者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C.恶果敢而窒.(zhì)者恶徼.以为知者(jiāo)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jiē)【】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B.有所不行..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不可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C.恶居下流..直者(把…当作)..而讪上者(卑鄙无耻)恶讦以为D.恶果敢..(懂得道理)..而窒者(果断而勇敢)人不学,不知道【】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然则师愈.与(严重)B.过犹.(如同)不及无适.(亲近)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近)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7.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狂者”流于冒进,敢作敢为;“狷者”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这两种人的作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因此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

B.“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既指处事的调和、协调,也指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中“礼”是目的,“和”是手段。

C.孔子认为,被乡民视为忠厚老实的人,只会妨碍中庸之道的实行,因此应对他们给予否定。

D.子贡和孔子所厌恶的人尽管不尽相同,可是这些人都是不合“礼”“义”的要求,违背了中庸之道的人。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⑶“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1分)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

(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

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100字左右)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3分)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不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中庸之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㈣参考资料◆《中庸之道》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

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

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之道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

例如本课ll.16章和l3.21章就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再如第六课7.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学习本课,还应该让学生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讨论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

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也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探讨,以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把握《论语》的重要概念。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此题可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附文“晏子论和与同”内容与本课关系密切,如有条件,最好让学生阅读,至少给学生做些介绍。

二、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论语》相关内容加深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

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的下列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均无贫”(一课l6.1章)患恕之道 (五课4.15章、5.12章)文质关系 (六课l2.8章)“周而不比”(八课2.14章)“群而不党”(八课l5.22章)“以直报怨”(八课l4.34章)“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章)三、此题重点在于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