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访问研究方法

深入访问研究方法
深入访问研究方法

深入訪問研究方法

一、「深入訪問法」(deep interview)的定義與內容

一般而言,深入訪問法是指研究者希望透過訪談發現影響研究主題,或是以解釋研究對象的一些因素。這些因素,不是從表面的現象資料和普通的訪問可以獲得的。深入訪問屬於「無結構的訪問」,即事先不預定表格、問卷或定向標準程序,由訪者與受訪人自由交談,訪問可以提出任何問題,受訪人可以任意表示自己的意見,不論訪員問的是什麼。

上述所謂「無結構的訪問」是相對於「結構式的訪問」。後者有結構型問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這種問卷是一般大樣本研究的抽樣問卷,研究者配合研究題材、目的、假設、理論而設計的,具有具體的結構和項目內容。

而「無結構的訪問」則是由訪者就研究的主題對受訪人訪問,而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訪者在引導受訪者就某些問題,深入的表達他的意見。所以,結構式或無結構式的訪談,區別的標準就在於有沒有事先設計問題。不同的研究對於結構式或無結構的訪談有不同的看法與取拾的判斷。

例如,民族誌(ethnograth)的深入問題,比較上反對事先設計出完整條列式的問題。根據Hammersley及Atkinson的研究,他們認為俗民誌的深入訪談不是結構與非結構的分別,而是訪談需具有標準化及彈性。(standardized and reflexive interviewing)。在這個原則之下,並未設計出條列式的問題,隨訪談者興之所至的聊下去。研究者的問話方式,有時是有方向性的,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方向,研究者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有技巧的調整方向。

這種俗民誌的深入訪談,是在既定的範圍內作探測性的研究,研究者在訪談過程要保持敏銳的觀察,注意受訪人的非語言行為,因為這些行為也可能提供一些寶貴的訊息。

但人類學家經常採行的方法,有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事先扣緊在研究的主題,只是受訪者在回答時,並不給予結構式的答案限制,而讓受訪者自由的表示意見。因此,可以說是結合了有結構式和無結構式的訪談,乃是一種綜合的深入訪談。從質的深入訪談,分成四類來看,它們是:1.非正式會話訪談,2.訪談導引法,3.標準化開放式訪談,4.封閉式,固定反應的訪談。

二、結合「訪談導引法」與「標準化開放式訪談」

(一)訪談導引法

訪談導引法是指訪談所要含括的主題係於事先以綱要的形式明定;訪談者於訪談進行中決定問題的順序及字組。這種訪談的優點是:綱要可增進資料的綜合性,並使對每一位反應者所作的資料蒐集較有系統。在資料之中的邏輯性鴻溝,能被事先預測且將之消弭。訪談維持了相當的會話性和情境性。但是也有它的弱點:重要的且實顯的主題,可能會因疏忽而遺漏。訪談者在問題呈現的順序

和字組上的彈性,而能會導致本質上從不同關照取向所發生的不同反應,因而減低了反應的可比較性。

(二)標準化問放式訪談

標準化開放式訪談則是問題呈現精確的字組和順序,係於訪談事前所決定。所有受訪者均被詢問以相同次序呈現的相同的基本問題。問題係以完全開放的形式來擬定。它的優點是:反應者回答相同的問題,因而增進了反應的可比較性。每一位受訪者在訪談中依據所陳述的主題而反應的資料是完整的。當使用數個訪談者時,可減低訪談者的效應和偏差。容許評鑑使用者能看到和評論評鑑中採用的方法。促進資料分析和組織。這個方法的弱點是:訪談對於特殊個人和環境所具有的彈性極小,問題的標準化字組,可能限制了問題和回答的自然性和關聯性。

結合這兩個訪談的方法,由訪員在既有的設計問題範圍內,引導受訪者自由的回答。即是事先拫據「標準化開放式」的訪談精神設計相關的問題一在訪談過程中,再將這些問題由訪員自己判斷引導受訪者自由的回答,期望從受訪者口中得到一手的資料。

三、深入訪談問題的設計原則與內容

(一)、問題設計的原則

1、詢問確實的開放式問題。

此為讓受訪人能自由的開放的回答,而非「是」與「否」的二分法回答。例如:「你對此案的感受如何?」、「你對此案的意見如何?」、「你對此案有何想法?」

2、詢問單一的問題。

問題單一,不要一個問題當中包括幾個小問題。每個問題都非常具體,避免像:「為了協助工作人員改進方案,我們想請你說說你對方案的意見。你認為本方案的長處與弱點是什麼?你喜歡什麼?你不喜歡什麼?你認為什麼可能被改進或保持原貌?」這種複雜的問題,既讓受訪人緊張、混淆,又無法清楚的回答。

3、中立(neutrality)的問題。

訪者對受訪人的回答不會有任何的情緒性反應,兩者之間是種「共融」(rapport)關係,訪者要讓受訪人清楚,他的回答不會影響到訪者的情緒,即訪者對受訪人的回答內容保持中立的立場,與受訪者的關係是尊重的共融關係。

(二)、問題設計的內容

就內容來看,任何主題都可以涵蓋在下列六類問題當中。

1、經驗/行為問題。這是有關該人做或已經做了什麼的問題。係在獲得被詢問人的有關經驗、行為、行動和活動的描述。

2、意見/價值問題。係在求得訪人的目標、意圖、期望和價值。受訪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想法、意見等。

3、感受問題。人們心中的看法,對發生在他們身上或周遭的事物的一種自然情緒反應。

4、知識問題。不是意見、感受,而是一個人對問題瞭解的事實程度的多寡。5、感官問題。指受訪人眼見、耳聽、鼻聞、觸摸到、品嚐到了些什麼的問題。6、背景/人口統計學問題。係指辨認受訪人的特徵,問題包括受訪者的年齡、教育、職業、居處、流動性等標準背景問題。此有助於訪者將受訪人安置在與其他人的關聯。如果加上時間的因素,上述問題可以製成下列表格。

表1:訪談問題內容設計表

(三)、訪問題目設計

問題的序列:

a. 不具爭議性的經驗問題,擺在前,其餘的擺在後。

b. 受訪者的主觀感受可以優先處理,如此不容易讓受訪者發揮。

c. 訪者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後,再問「事實」的問題。不然,受訪者

會對訪者保持戒心與敵意。

d. 先問現在的問題,因為記憶比較深刻;再問過去與未來的問題,如此

受訪者才較容易回答。

e. 背景問題最後處理。

的設計:

a. 單一問題:每次只問具體的一個問題,而不是幾個問題糾纏在一起,

語言清楚,受訪者也才能瞭解問題而後回答。

b. 開放式問題:不給予受訪者「是」與「否」的回答,而給予自由的沒

標準答案的回答。

c. 共融(rapport)與中立(neutrality):共融是訪者受站在受訪者的立

場,尊重受訪者的知識、態度、經驗與感受。中立則是訪者對受訪者的反應內容要保持中立,不可附和,也不可生氣、尷尬、悲傷、反對。只能順勢引導受訪者回到訪問的設計問題。

四、訪員訓練

(一)訪員條件

為使深入訪談順利,特別對訪員施予訓練,以期在訪談過程降低訪談的偏差。因為成功的深入訪問是相當困難的。除非受過特殊的深度訪問的訪員訓練,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因為它須要訪員熟悉被訪者的專業知識、表達方式及相關的訪問技巧。

而訪員的基本條件更要一致,在個性方面要符合下列要求:

1. 記錄誠實。

2. 可信賴。

3. 態度客觀。

4. 儘可能詳細記錄。

5. 對人感興趣。

6. 為對方設想。

7. 使受訪者輕鬆作答。

8. 穿著舒適整潔。

一般而言,訪員的特質會影響訪問的結果。所以,如何使訪員在進行深度訪談前的訓練工作確實,共同擁有類似的條件,應是比較成功的深入訪問的條件。

(二)訪員資料閱讀與準備

任何訪員在進行深入訪問前都應熟悉訪問的主題,訪問的問題。

訪問的題綱要事先準備,清楚正確的把預定訪問內容寫下來。也就是說在訪問之前,訪員應該將訪問的問題一項一項的逐條列出來,而且對這些問題要非常了解。

訪員要事先對「標準開放式訪問表」中的有關各個問題都非常熟悉。甚至於也要了解什麼是「標準開放式」的深度訪問,及要明白相關議題和資料。

(三)訪員訓練內容

所有研究成員中參與訪員的訓練與討論,在計劃主持人的指導之下,進行為期約14天(每週1~2個半天,共5個月,合計14天)的訪員訓練。包含訪員對訪

問題綱的討論、整個研究計劃的討論、參與整個活動方案的訪員間的互動及與計劃主持人間的互動、最後是訪談技巧的學習等四個部分。

除了問題討論已如前敘外,其餘的分別為:

A.對方案的總體看法:

a.能提供的服務功能,

b.生涯規劃,

c.訪問技巧,

B.活動方案,

C.特殊訪問時,有沒有持續的過程?

a.和案主見面和寒喧,

b.簡介,

c.讓案主很輕鬆,

d.解釋會談目的,

e.瞭解案主來會談的原因。

a.眼神的接觸,

b.身體的姿勢,

c.間斷性的正向表情,

d.放鬆。

a.不做判斷,

b.回饋前先稍停一下,

c.做適當的簡述語意,

d.鼓勵案主說出來,

e.要有察覺文化差異或種族差異的敏感度,

f.要表達同理心和溫暖,

g.用自然的、不做作的、真誠的態度。

a.了解問題的歷史,

b.由不同觀點檢視問題,

c.評估情境因素和其他有系統的因素。

a.用簡明和清楚的問題詢問,

b.以不帶偏見的態度探查問題,

c.用開放式的態度探查問題,

d.開放式問題,閉鎖式問題交替使用,

e.用中立的態度繼續追蹤重要的細節,

f.不能用太多問題砲轟,

g.用一系列邏輯的問題,

h.對隱私的事項保持敏感度。

總括來說,訪員訓練可分幾個階段:

1.讓訪員瞭解研究計劃的意義與目的:從研究計劃的主題,相關資料的閱讀與理解,資料搜集等,此為準備階段可以提昇訪員的士氣。

2.訪問時訓練階段:包含如何穿著,如何與人見面介紹自己,寒喧,態度如何?眼神如何?如何口語表達?如何增加自己的對文化種族差異、隱私探求的敏感度?

3.問卷議題的討論階段:包含每一個問題的發問與記錄,如何作到儘量詳實的程度。

4.訪員模擬訪問階段:訪員彼此模擬練習在外出訪問之前,研究計劃主持人應在訪員練習時指導,觀察模擬的過程,在訪問結束後,再作一討論訪員的經歷與感受,是否有其他問題。

5.真實訪問階段:先預選3~5人訪問,訪員在訪問後應向研究計劃主持人報告訪問情形與訪問結果,經由詳細檢查確定沒有誤解和錯誤之後,才大量進行訪問。

研究計劃主持人應在研究進行過程當中不斷督導訪員從事訪問工作,不要在所有訪問結束後再作檢查,而是在訪員訪問20-30人後,即檢查訪員的問卷,與訪員作討論,確定沒有問題,再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訪問。

狹義的說,訪員在真實訪問階段結束之後,訪員訓練即告結束;廣義的說,在整個研究計劃進行的過程,主持研究計劃者不斷的與訪員討論、磋商、指導,直到研究結束為止。

(四)訪員的物品準備

對訪員的下鄉前準備,議題熟悉只是條件之一,另一條件是物品的準備。

進行實地深入訪問,訪員應有一類似一般問卷調查的訪問袋,裡面裝有:

1. 筆記本

2. 受訪名單、人數。

3. 當地地圖及交通工具狀況

4. 訪問表(應多準備)

5. 介紹信或公函証明的訪員身分

6. 各種訪問時需要的圖表。

7. 給受訪人的禮物

8. 車馬費

9. 鉛筆、原子筆、橡皮擦

10. 訪員配戴的識別証

(五)訪員訓練的評估

對於訪員下鄉前的訓練愈週全,對整個研究計劃的資料收集愈有幫助。這時對訪員的訓練內容應是愈詳盡愈好。

可設計下列五項議題,可以評估訪問訓練是否確實:

1. 訪問訓練活動和作業是什麼?受訓者做了沒?

2. 受訓後,訪員覺得訪問技巧有沒有進步?

3. 有什麼服務功能?受訓者的感覺是較好?還是較差?

4.訓練方案會對受訓者的生涯規劃影響嗎?如果是,是如何影響?

5.受訓者喜歡還是不喜歡這些訓練方案?有何優缺點?如果要改變?有何

建議?

(六)訪員訓練的課程內容與時間配置表

在以上所說的訪員訓練,可以詳細分六個階段來實行:準備階段、訪問訓練階段、討論問卷階段、模擬訪問階段、真實訪問階段與追蹤考核階段。如下表:

表2:訪員訓練課程內容時間配置表

五、深入訪問的困難

分為訪問前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訪問過程、訪問後實際面臨的困難三項。(一)訪問前可遭遇的困難:

1、訪問對象連絡不易與問題的克服

提出兩點補救辦法:

a. 鍥而不捨的電話邀約關鍵性領袖,直到對方接受訪談為止。

b. 如被拒絕,尋找其他替代人選。

2、訪員訓練不易與問題的克服

基本上,良好的訪員-如良好的精神分析師,是非常難得,他必須在訪問前,熟悉整個研究的主旨、研究議題的相關背景、資料、既有研究成果及本研究的目標與方法即是訪員要具備一般問題的專業知識與訪員訪問時的特殊技巧。

為克服此困難,每週花週五、六2次半天的時間,與研究計劃主持人不斷的接觸、討論、修正與學習。在訪問之前的準備功夫,即已至少討論了14個工作天以上的時間。訪員訓練已如前述,茲不再贅述。

(二)訪問時遭遇的困難

1、受訪對象不針對問題回答或拒答

面臨這些困難,訪員當場的臨場反應就顯得相當重要,看是否能再從其他較易回答的問題著手,及重新在訪談的過程取得受訪者的信任,打開受訪者的疑慮,才可能獲得受訪者的資料。

2、受訪者的時間限制

有時因為受訪者的身份關係,給訪員的時間非常少,所以訪員在非常少的

時間內,如何贏得受訪者的信任回答關鍵性的題題,就顯得相當重要。

(三)訪問後的資料處理的困難

1、遺忘的問題

訪員只能在受訪者的同意下,馬上摘要記錄,或受訪者連這樣也拒絕的情形下,事後馬上記錄。在這種情形(沒有錄音),訪員只能儘量:

a.贏得受訪者的信任,如他不希望錄音,應絕對配合。

b.訪員如可以現場記錄,應儘可能詳細,如果可以,兩人一組分頭記錄,事

後相互對照彼此遺漏之處,不失為可行辦法之一。本研究有些訪問都是兩人一組著手進行,就是希望遺漏降到最低。

c.現場不准記錄,事後馬上補記。

d.訪談過程,隨時聯想下一個問題應如何發問引導,如果兩人一組,可由一

人主導發問,另一人以記錄為主。

2、資料處理問題:

受訪者拒答的情之下,當然就顯現資料殘缺不全。在此種情形,只能依有限的資料進行比對分析。

所以在已有的資料處理的原則是:

a.求真:有多少資料,就作多少分析;如果還有下一個階段的深入訪談研究,

再逐漸補充。

b.詮釋(verstehen):在已有的資料中,閱讀再閱讀相關的有意義的字句、

概念,歸納出比較重要的概念,進行對已有現象的註釋。

c.訪問資料不作量化:在有限的深入訪談的資料中,是個人經驗與見解,不

宜作普遍化的推論。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doc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 篇一:超详细开题报告模板及写法 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规范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通过撰写(转载自:小草范文网: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开题报告,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课题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1)选题的背景、意义 论述所选课题的依据、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综述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可借用文献综述中相关内容) ①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 ②正文部分 第一,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

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第二,介绍课题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③总结部分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或应用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 (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①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即做什么。它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

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转发) 一、对个人课题的认识 1.个人课题的定义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相对于过去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及学校课题在内的“集体课题”不同。个人课题研究主体就是教师个人,而非集体。 2.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的区别 集体课题群策群力,人多智慧大,能解决重大问题,支撑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等;但集体课题协调困难,缺乏针对性。关键是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没有太多作用(评职称作用不大),因而参与程度不高,而个人课题由个人承担,具有灵活性,有利于行动研究;特别是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 二、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选题要“小”,切口要“巧”。 适合自己“个人课题”选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选题具有针对性。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是切口要小巧。一个小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成为“个人课题”。 我今年研究的个人课题是《基于自主性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去年研究的个人课题是《探究性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两个课题都是个案,因为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理论专业知识不很精深,因而选择课题一定要小,要从小的角度、从身边教学中去发现,寻找研究的内容。 三是内容要适合自己。题目再好,但如果不是自己专长,不是自己喜爱,也难以研究。 自主性教学与探究性教学都是当前新课改理念集中强调的观点,是相对于当前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革命。因此,本人觉得研究这样的课题,确实是身边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困扰的难题,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两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乃至真正转变,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转变,肯定会是一个大的突破。 2.弄懂课题研究的方向。 课题的界定在课题研究中相当重要。弄懂课题主要关键词,也就是抓住课题研究的方向,对结题至关重要。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关键词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范式”与“个案”二者的结合,因为本人研究的学科领域是地理教学,因而在课题界定中,不仅要阐明自主性学习、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主要突出说明个案研究是在地理教学中的个案研究,不在其他领域,这样研究的方向就明确了。 探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单指利用探究性教学的范式,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畴。 “探究式教学范式的个案研究”就是指课堂教学中,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学范式所组织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个案的研究。 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令狐采学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大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选择适当的符合课题研究工作需要的科研方法,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观察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中心小学 宋春光

《小学低年级写作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二、我校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我们对我校学生的作文情况作了深入地调查、了解。其结果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抄(抄袭习作选上的作文)、编(胡编乱造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临(即像临帖练字般地仿写作文,事件一样,只变换了人物)。而在考试时,他们的方法就更为简单了,那就是“默”——将平时背好的优秀作文有选择地默写在试卷上,以换取高分。造成这些写作现状的主要因素

有以下几个: 1.我校学生视野狭窄,见闻不广。 虽然他们有较自由的支配时间,但活动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单调性、肤浅性,缺乏有意识的指导。象写“秋天的景物”,我校学生都源自农村,许多学生不愿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而是胡编乱造,所以写出的文章语言贫乏,选材不当,描写不具体。 2.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家长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由于学生未能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阅读面窄,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作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急功近利。 由于“应试”的压力以及我校教学的相对封闭,作文教学单一、枯燥,作文指导机械化。作文教学形成了“两周一次作,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教师批改”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押题、猜题、套题;让学生读背范文,忽视了系统、有规律的作文教学,于是,出现了“应试作文教学”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作文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究法. 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 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 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 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 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 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 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 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 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 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 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 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 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栏目填写方法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1.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 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课题选择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教育科研案例-课题选择的策略与方法课题选择的策略与方法 近年来,“科研兴校”已成为上海众多中小学、幼儿园创特色、促发展的自觉行动。不少有一定教改基础的学校希望能有一个统领各方面工作的核心课题,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选择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课题,如何解决目前基层学校课题选择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科研人员有什么有效的指导方法和成功的范例……就上述问题,笔者与本市从事普教科研工作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归纳整理如下。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几位专家强调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学校自身的经验和特点;二是教育发展有价值的因素。基层学校应该在二者的联结中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

专家认为,一些学校在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复研究。其一表现为从“口号”出发,盲目地“赶时髦”、“一窝蜂”,造成与他人研究重复,缺少特色;其二表现为从学校本身所处的位置和直接经验出发,造成未能在原有教改和科研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分析其原因:一是缺少情报信息研究,捕捉不到最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对自己原有成果和经验的特点提炼不够,难以形成有创意的特色。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专家对基层学校进行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情分析 校情分析是基层学校做好选题的首要环节,学校科研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科研为先导,解决学校发展方向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合并满足这个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校情分析就是从 学校实际出发,了解自己学校的主要经验和优势,发现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不足,扬长补短,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课题。专家指导选题的主要方法如下:

在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着眼于学校已有经验,视学校向 现代化高层次发展目标为有价值因素,在两者的联结中寻找满足学校“最近发展区”的课题。 实例一:某学校向专家说明学校已有的经验和选题的初步设想,以求选题的指导。学校比较成熟的经验有:艺术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教育、健体教育和学校管理。学校选题的初步设想有二:一题目为“进入精神世界的德育研究”,感到此 题目容易打动学生的心;二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专家提出形成课题思路可以有两条:一是单项突破,二是综合突破。如何确定其中一条思路,应先分析学校的现状条件:首先,学校已有优势是各项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市和区的前列,单项改革都有现代化教育理念超前的成分和因素,具备了单项突破的条件,也具备了向综合突破的可能性。其次,学校的不足是研究现代学校办学模式及运行机制不够,要从单项改革成功和实现综合发展的联结中找生长点,于是确定了学校走综合突破的思路,提出了“走向现代化学校的实践研究”,“走向”的定位便是寻找到较好的研究生长点。此题目既涵盖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弹性,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2)改革作业内容研究: 一般数学作业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内容,课外的内容较少,学生比较厌烦。作业的内容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改革作业形式: 小学生的作业自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大多是填空、计算、解答应用题为主,加以少量的画线段图、画几何图等题,形式单一,非对既错,缺少生机,缺乏创新。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于课外作业具有更高的兴趣去完成,在作业形式上我们也将做一些改革的尝试。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pdf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 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 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 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 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 的效率与效益。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用热情和兴趣点燃智慧,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框架和理论体系; 3、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掌握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 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注意区分并整理出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类别及各个类别的特点? 教学策略定义: 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这三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或称为变通性)。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而第三种观点则把教学策略归结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教学策略的一些特征及其基本含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分类: 对于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又有好多种。但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三种。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并将其组织安排好,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没有主动性。 生成性教学策略是指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希尔斯提出来的。为了发挥前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加涅又提出了指导性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邹淑萍 二OO七年十一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3146664.html, 教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是基础理论科学,又是实际应用科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需要科学的方法。只有根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研究,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教育现象,得出使人信服的准确结论。 步骤九:修正假设 步骤八:结论 步骤七:资料分析 步骤六:资料收集 步骤五:工具设计和抽样 步骤四:研究设计 步骤三:形成假设 步骤二:文献综述 步骤一:定义研究问题 阶梯式研究设计模式 (一)选择课题 课题的来源:一是从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是教育科研课题最基本的来源,研究这些问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它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从理论文献中找课题。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现矛盾,寻找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它明显地具有理论意义。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主要是从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当然,从理论高度认识,作理论上的研究也是十分需要的。 各个子课题的选择,应在总课题规定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中选择。

查阅资料:在选择课题的前后,应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所要从事研究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哪些方面还需要研究。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就能使研究工作在新的水平上进行,保证研究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完成课题的可能条件:选择研究课题,首先要考虑需要。但是,需要的不一定都是可以研究的,还要考虑条件。如必要的资料、设备、经费、时间、地点、协作等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自己的水平、能力、经验、专长是否能够与课题研究相适应。 进行观察和调查:为了使课题选得更准确,有时立题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根据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论证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最大 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 面的内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分析研究问题的存在,解 决此问题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说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 趋势,以及自己研究本课题的先进性和创造性,阐明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课题的说明:除了说明课题研究的范围与程度之外,还要列出具体的研究项目,规定明确的解决要求。如果是教育实验,必须提出研究问题的假设,也就是研究者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和原理,提出暂时性或尝试性的实验措施和条件,得出推测性或预见性的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变化;如果是行动研究,要表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行动计划以及实施该计划后可能获得行动结果。 研究对象:主要是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取样的数目,也就是选怎样的对象,取样人数是多少。样本需要有代表性,这是取样的基本原则。所以,取样时除不能超出规定的取样范围之外,还需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目的确定样本规模。 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

课题研究中主要问题及对策

课题研究中主要问题及对策 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韩文萍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思考,在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掌握适当的方法技能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作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性的东西,如何提升学习速度加速优化认知水平,无疑成为众目注视的焦点。 然而,从我们前期对几所学校的走访与调研中发现,在大家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对学法重要性认识都比较到位,且能关注随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却关注不多――表现在学法指导研究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但缺少深入探讨与研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不少学校在学法指导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研究目的任务不明确、研究过程不规范,成果认定不清楚,导致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无法有效展开。 以斑窥豹,就目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下列分析 一、认识上的问题: 1、对理论认识层面的问题 A、概念不清 在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理论名词,不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对所研究的内涵外延没有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就草率行事。于是便出现我做了我就是“行动”了,我照着别人的所谓的经验做了,就是“应用”了,于是把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堆积到科研这个大筐里。也有很多人说,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写了大量的论文、案例,我们也装订了很多的成果集子,搞了各种各样的比拼大赛,结果却并不是专题研究应有的效果。更有甚者是不少人认为科研就是写文章、要材料,认为科研就是搞活动。

任何问题、任何形式的研究都有其独特性,必须弄清楚他们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的路子才不至于走偏,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是不符合规律的研究,也就是无意义的研究,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B、理论学习与培训不具有针对性 基层学习的理论材料、学习材料、培训材料随意性很大,没有围绕专题研究选择理论依据作为学习材料或者与专题没有关系,材料的来源比较杂,想到哪里,学到哪里,培训到哪里,找点学习资料,大家做做笔记,留个学习的痕迹。就误作为研究理论的学习了,对学习理论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这些只能算是浏览性、阅读性的对研究来说是无效的学习,实质不会有学习的效果。将“指导、培训,参与研究”等同于做做报告、看看授课、评评效果,误认为做这些就是做科研工作了。事实上这些行为就是一种敷衍的作风。 2、实践操作中的主要问题 A、研究目标不明确 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是由于研究者在不清楚研究目的的情 况下参与的研究,甚至觉的反正学校要求围绕问题研究,随便可以找到一个问题坐下来就研究,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要达成一个什么目的他们思考的很少。误以为研究就是领导看课、群体诊评、自我反思。 B、研究过程“有形无神” 毋庸置疑我们的课题研究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我们的课题培训指导过程中也提倡研究概括流程,我们认为这种,“问题、学习、设计、实践、反思、调整、再学习、再设计……”操作比较科学,绝不是一种浅层次的重复。 经过我区“十五”的历练和科研实践,有了问题就要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而我们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的学习,至于学的内容前面已经提到与课题有无关系没有人去思考。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方式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大新庄小学王苹苹 确定研究课题或取得批准立项课题后,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这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课题研究做法多样,课题研究常用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寻得到的可以通用的一些方法! 一、观察法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明确观察目的 2.选定观察对象 3.制订观察计划 4.实施观察并记录 5.整理观察记录 6.分析观察资料 7.撰写观察报告 二、调查法 教育研究中的调查法,是指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

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教育研究中的实验法(简称教育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按照理论假设的定向,主动操作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观测被试因变量情况,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揭示因果关系为直接目标,以条件控制为基本特征,以重复验证为检验手段。 其实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众多,以上也只是冰山一角。而方式方法再多,最重要的还是实际的应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适合实际的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上不能过分的迷信权威,要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能起到作用的方法! 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以上的方式方法怎样的实施! 1、观察法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弹性,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2)改革作业内容研究: 一般数学作业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内容,课外的内容较少,学生比较厌烦。作业的内容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改革作业形式: 小学生的作业自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大多是填空、计算、解答应用题为主,加以少量的画线段图、画几何图等题,形式单一,非对既错,缺少生机,缺乏创新。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于课外作业具有更高的兴趣去完成,在作业形式上我们也将做一些改革的尝试。 (4)改革作业评价: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要在评价中进一步体现这种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