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军历次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解放军经典战术之“围城打援”

解放军经典战术之“围城打援”“围城打援”在解放军军语中叫做“围点打援”,是指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或要点,诱敌增援,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目的不在于打被围之敌,而在于打援敌。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支军队能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将这种战术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特别是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场都留下了“围城打援”的经典之作,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有两个被歼于此,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战术。
一、“围城打援”是解放军野战强于攻坚的战术需要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初创时的红军、八路军开始到现在武器装备始终不如对手,除了79年对越反击作战感受了一把强大武器装备带来的优势外,几乎没有一场战争不是同优势敌人作战,解放军的战史可以说是一部以劣胜优的斗争史。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技术决定战术”,不同的武器装备造就了一支军队不同的战术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军的装备基本上是以轻武器为主,技术的劣势迫使解放军在“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上想办法,凭借红军时期扎实的游击战功底,解放军将运动战发挥的淋漓尽致,今天再看解放军的那些经典战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将敌人调动起来,迫敌分散,选择恰当时机和有利地形,力求限制敌装备优势,然后,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对敌实施贴割围堵、近战歼敌,以数量弥补质量不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解放军依靠灵活的战略战术、过硬的军事素质、顽强的战斗作风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装备”。
但是我们在承认人的能动性可以弥补武器装备差距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这种弥补是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
攻坚作战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对坚固城市或是既设阵地实施攻击是非常困难的,兰切斯特战斗方程可以从数学角度解释“人海战术”的合理性,但是却无法将这一结果运用到攻坚作战中,历史上有许多战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

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我国的近代历史可谓是一波三折。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解放军凭借和他们成熟的战略技术是任命得到了自由,并且著名的秀水河子战役还被列入了西方军校的教学案例之中。
今天就来为大家列出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
一、穿插迂回迂回穿插绝对不止是游击队战术,经常用在大兵团作战上面.比如二战初期德国闪击法国,德国人就是绕开马其顿防线,迂回到法国军队后方,再从身后攻击法军防线,直接干掉了一个军事实力与自己相当的对手。
但是迂回穿插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后勤补给的问题。
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如果补给跟不上,装备就全趴窝,更不用提速度了,深入敌军腹地,补给就会有问题.所以闪击战不能持久,当苏联使用大纵深防御战术的时候,德军闪击部队无法一次完全突破防线,在得不到有效补给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实施迂回穿插。
详细介绍:穿插迂回是我国著名的战术行动,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到敌人的后方作战。
而这种战术也是在解放军的个大战役中被广泛的应用,在最早的红军时期一直到建国后的反击作战中,都充分的将解放军的优势所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取得了多次的胜利。
二、一点两面详细介绍:在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中,一点两面值得是,在进攻敌人的时候,要从它最重要的那一点开始,然后在从两面进行包围夹击。
主要就是要将自己的兵力主要集中在一个点上,从这一点来进行开口,从而能更加充分的打垮敌人,使其成为困兽之斗。
三、四快一慢详细介绍:四快一慢的中心思想就是它的慢字,将敌人的各种地形和敌情以及兵力、火力等情况都充分的观察清楚,使队员做好最充足的准备,避免因为不清楚敌情而造成战争伤亡。
而这一战术也是借鉴了当时四平战争实力的经验总结,由于总攻过于匆忙,从而使得大批的战士牺牲在战争之中。
四、三三制以三人为一战斗小组,选择已有经验战士为组长。
冲击时以倒三角队形。
避免人员集中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详细介绍:在解放军七大经典战术中,三三制是在抗日时期所研发出的一种作战技术。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术与策略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术与策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术与策略,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战术与战略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
一、战术方面1. 游击战:由于中国在抗日战争初期实力相对薄弱,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战术。
游击战是以小部队为主,灵活机动,采取袭击敌人的辎重和后方基地,而避免正面作战。
这种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中国军队在实力上并不占优势,但通过游击战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与日军的直接对抗,降低了自身的损失。
2. 连续作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长时间连续作战的能力。
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坚持延长战线,以死守阵地的方式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
这种连续作战的战术对于消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无法迅速取得胜利。
3. 深入敌后: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还采取了深入敌后的战术。
在游击战之外,中国军队组织了一系列的敌后抗战,破坏日军的后方交通线和补给线。
这种战术使得日军在长时间内无法得到充分的补给与支援,对其形成了巨大的打击。
二、战略方面1. 中国战略防御: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实行了以战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
由于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实力不济,所以其主要目标是尽量保住领土并消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
采取防御的战略方针,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积蓄力量以待反攻。
2. 渡江作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渡江作战的战略。
渡江作战是中国军队反攻的重要战略步骤,其战术要点是突破敌人的水防线,顺利渡过江河,并迅速占领对岸敌人的据点。
中国军队通过渡江作战,打破了日军的长期进攻,极大地提振了民族士气,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3. 敌后抗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的后期,采取了敌后抗战的战略策略。
敌后抗战是指中国军队在占领敌人的后方地区进行持久的游击战和游击根据地建设。
通过发动地方群众参加敌后抗战,中国军队有效地消耗日军的战力和物资,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

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华民族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军事策略与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灵活机动的战略布局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力量相对薄弱,面对日军的进攻,我们的主要战略是以“避实就虚”为原则,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布局。
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避开敌人的主力,选择敌我力量悬殊的地方进行游击战,以小部队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资源。
这种战略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还为我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积蓄了力量。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我军力量远远不及日军,但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持久战的核心是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和耐心,以时间换取空间,以伤亡换取胜利。
这种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军能够坚持抗战,逐渐扭转了战局。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实施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是人民战争的实施。
人民战争的核心是充分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积极开展军民合作,组织民兵队伍,发动地方武装,形成了军民鱼水关系。
人民战争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也为我军提供了广泛的后方支持。
四、运动战的战术运用在战术层面上,我国在抗日战争中广泛运用了运动战的战术。
运动战的核心是灵活机动和迅速突击,以迅猛的攻击打乱敌人的阵线,制造混乱,从而取得战斗的主动权。
我军在抗日战争中以小部队进行游击战,经常采取运动战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给予了敌人沉重的打击。
五、阵地战的巧妙运用除了运动战,我国在抗日战争中也巧妙地运用了阵地战的战术。
阵地战的核心是依托地形和工事,以坚固的防御体系抵挡敌人的进攻,并通过火力压制和反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在抗日战争中,我军经常利用山地、河流等地形进行阵地战,有效地抵挡了日军的进攻,为我军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总结起来,我国在抗战胜利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革命是一段曲折而激荡人心的历史,其中军事战略与战术在革命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革命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别是:军事战略的构建、战术演进的历程以及军队在革命中的作用。
一、军事战略的构建军事战略的构建是革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强调革命的首要根据地便是军队。
为此,他在若干革命战争中一次次锤炼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认为,中国要想从日本侵略中挣脱出来,必须要有全民族的团结和全面的抗战。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三三制”保卫我们的家园,即“三个主力军、三路骑兵”。
他制定了整个战争的战略,以歼灭日军为主要目标,并在战役中实现了“大小康、打鬼子”的增员战术。
二、战术演进的历程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权的过程中,军队的战术也在不断演进。
早期,共产党没有经验,战术极为简单,往往是简单的夜袭或骑兵作战。
然而,后来随着马列主义的发展,毛泽东的政治路线逐渐得到大规模实践。
他提出了“持久战、游击战”的策略,将战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由我方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消耗敌人的兵力,耗尽敌人的精力、物质和人力,并扩大我方力量。
同时,毛泽东强调要保证内部的一致性,注重政治上的斗争,以贯彻指导思想,并确保战术的实施。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毛泽东发挥了军队的作用,从而实现了铁索连舟、百折不挠的战略目标。
三、军队在革命中的作用毛泽东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是中国革命军队的典型特点和最大优势之一。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军队中汲取了最多的力量和信心。
军队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革命也在训练中磨砺了军队。
军队不仅是革命力量,而且具有极强的组织潜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军队是一个能够完美执行计划、团结和加强革命力量的工具。
总之,军事战略与战术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和战略,以有效地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文将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方式。
一、战术层面1. 游击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战术。
游击战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游击战的主要策略包括袭击敌人的补给线、阻击敌人的后续部队以及进行破坏敌人基础设施等。
这种战术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后方部署时难以捕捉到中国军队的踪迹,给予了中国军队有力的反击。
2. 地道战中国军队还采用地道战的战术来对抗日本军队。
地道战是指在地下修建通道和阵地,利用地道进行伏击和防御。
地道战可以有效地降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并且给予中国军队一个较为安全的避难所。
在这种战术中,中国军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使得日本军队在攻打中国阵地时面临重重困难。
二、战略层面1. 人民战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以人民为基础的战略。
人民战争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全方位、全民族、全时期地开展反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中国军队积极发动民众参与抗战,组织民兵和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持久的游击战争。
这种战略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内的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抗日的统一战线。
2. 歼灭战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军队主要采取歼灭战的战略。
歼灭战是指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战略。
中国军队通过围歼敌军并迅速发起决定性的攻击,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在长时期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多次决战,迫使日本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
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的意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术与战略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军队的游击战和地道战战术给予了日本军队强烈的反击,迫使其无法有效地占领中国的地区。
其次,中国军队的人民战争战略使得抗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国内战线。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策略与战术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策略与战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用了一系列的作战策略与战术,以有效应对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些战略与战术的部署和执行在中国抵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为中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策略与战术。
一、战略部署1. 主动防御战略中国军队采取了主动防御战略,以应对日军的侵略。
主动防御战略以抵御敌人的攻击为主,同时注重使用狡猾的战略手段来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
中国军队在战略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行动,以确保其在军事行动中能够以主动权来应对日军的挑战。
2. 农村游击战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广泛采用了农村游击战略。
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和敌军的优势占领策略导致正规军队难以对抗日军的规模和装备。
因此,中国军队将游击战术与土地革命和农民斗争相结合,建立了许多抗日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在游击战中以小股兵力的灵活性和奇袭战术,在抵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术手段1. 歼灭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以歼灭敌军为主要目标的战术。
这是因为日军侵略势力的规模庞大,无法通过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来解决。
中国军队采用分割和歼灭敌军的战术,对日军进行分散攻击,并通过连环包围的方式逐步削弱和消灭敌军。
2. 偏师突击战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还采取了偏师突击战术。
这是一种以分散敌军注意力为目标的战术,通过出其不意的偏师行动来攻击日军。
偏师突击战术有效地扰乱了日军的部署和行动,为中国军队创造了有利的战斗条件。
3. 远征作战战术中国军队还采取了远征作战战术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这种战术涉及到跨越长距离,密集配合和抓住时机等因素。
通过组织力量,在远离自己领土的地方与日军进行战斗,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迫使其分散兵力。
4. 人民战争战术中国军队还采用了人民战争战术。
这种战术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非正规军队和游击队的方式进行作战。
人民战争战术有效地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对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后勤支持和情报来源。
中国10大战术

中国10大战术包括:
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地雷战:利用地形地物埋设地雷杀伤敌人。
麻雀战:小股部队分散活动,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破袭战:对敌方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进行破路和伏击的作战方式。
围困战:长期坚持围困孤立敌人或城市、乡村的作战方式。
阻击战:以阻止敌人前进为目的的作战方式。
阵地战:在固定阵地上进行的作战方式。
运动战:依托有利地形,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作战方式。
歼灭战:以消灭敌人为目的的作战方式。
消耗战:通过消耗敌人力、物力来削弱其战斗力的一种作战方式。
这些战术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歼敌 120余万人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一 ) 采取偷渡、强渡与打小歼灭战的方 法 , 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1949年 12月西南战役胜利结束后 , 国民 党军剩下的 50余万部队退守东南一带的海岛 上。渡海作战成为人民解放军面临的最重要和 难度最大的作战任务。国民党陆军此时虽已溃 不成军 , 但其海空军还基本完整。守岛的国民 党军占有海、空军的绝对优势 , 他们依恃岛上 的坚固阵地工事 ,建立了完整的岛屿防御体系。 而我军当时只有单一陆军 , 既缺乏现代渡海工 具和空中、海上掩护以及远程炮火支援 , 又不 熟悉海情水性 ,没有渡海作战的技能和经验。针 对这一新的作战情况 , 担负渡海登陆作战的部 队 , 把积极准备、稳扎稳打和偷渡与强渡相结 合的手段 , 作为其行动方针。把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 和利用夜暗进行近 战歼敌的作战方法 , 创造性地运用于渡海登陆 作战中 , 取得了以单一陆军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的胜利经验。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 我军通常以分批偷 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手段和近战夜战的方法 , 实 施渡海登陆作战。根据多数岛屿幅员狭小 , 地 形起伏 , 守军多点守备 , 有较坚固的防御阵地 , 不便用大部队机动作战的特点 , 登岛部队采取 先击弱敌、后打强敌、逐点围歼的战法 , 以连、 营或团为基本战术单位 ,大胆向守军侧后穿插 , 或分进合击 , 打小歼灭战。解放厦门岛、海南 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的实践证明 , 这种打 小歼灭战的方法 , 对于海岛作战十分有效。以 木船为航渡工具而实施攻岛作战 , 这是解放军 战争史上作战的又一重大胜利 , 在世界近代战 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二 ) 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 , 强行渡海登 陆作战。
四、边境自卫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 ,遵 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先礼后兵和 “针锋 相对 , 寸土必争”的边防斗争方针 , 对侵犯中 国领土、领海、领空的外国军队 , 进行了英勇 的还击 , 积累了边境自卫作战的丰富经验。在 斗争策略、战役指导、战术动作、指挥协同等 方面 , 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 ) 坚持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战略方 针。 1956年 3月 ,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保 卫祖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人民解放军坚 决执行这一战略方针 , 粉碎了外国军队的多次 武装入侵 , 取得了历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 保 卫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安全。 从 1951年开始 ,印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 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在我多次发出和平解决边界 争端问题的倡议后 , 印度当局仍坚持用武力改变边 界现状 , 不断在我边境制造流血事件。中国边防部 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 , 才被迫进行自 卫还击作战。又如前苏联边防军在一个时期内 , 不 顾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 无视中国领土主权 , 一再挑起事端。为了不使边境紧张局势继续发展 ,
— 16 —
朝鲜战争结束后 , 美帝国主义为最终完成 其对华的新月形包围圈 , 加紧了对台湾当局的 扶持。台湾方面则加紧 “反攻大陆”的叫嚣 , 以 浙江、福建沿海的岛屿组成其外围防御体系 ,作 为其反攻的前哨阵地。为统一祖国 , 保卫沿海 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粉碎国民党军对东南 沿海地区的袭扰破坏活动 , 必须拔掉国民党军 的这些 前哨阵地。这 时的我军已 在 “边 打边 建”中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军兵种比较齐全的合 成化军队 , 具备了实施三军协同、强行渡海作 战的条件。 1955年 1月 , 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部 署 , 组织了步兵 1个团又 1个营、炮兵 9个营、 海军舰艇 137艘、空军 22个大队共 184架飞 机 , 对一江山岛实施陆海空联合攻岛作战。这 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参 战部队首先以海空军夺取战区的制空权、制海 权。尔后 , 严密组织以步兵为主的陆海空三军 的协同动作 , 强行实施渡海登陆突击。在组织 航渡前 , 海、空军和炮兵火力对主要登陆地段 首先实行了猛烈的突击。当登陆部队航渡编队 接近一江山岛时 ,各种火力开始第二次急袭。当 登陆舰艇编队向登陆地段冲进时 , 又以火力支 援登陆部队上岸突击。歼击航空兵轮番巡航警 戒 , 迫使对方的飞机军舰始终未敢出动 , 整个 登陆突击作战中 , 步兵、炮兵、海军和空军之 间 , 协调一致 , 衔接自如 , 形成了压倒对方的 整体力量 , 使守军无还手之力。渡海登岛部队 , 实施多点同时登陆突击 , 击守军于不意 , 顾此 失彼。登岛部队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 , 采取 多路迂回战术 ,迅速攻占了守军的核心阵地 ,最 后全歼守军 , 解放了全岛。陆、海、空三军一 江山岛联合作战的胜利 , 使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宝库中 , 又增加了三军协同作战的新内容。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一、战略追击中的战略战术
建
国
后
我
军
历
次
作
战
中
的
邓 礼
战峰
略
战
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在指导 中国革命战争中 , 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人民战争 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后 , 我 军根据战争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 针对不同 的作战对象、地域和性质 , 创造性地运用这些 战略战术的理论原则 , 指导新的战争实践 , 赢 得了每一次战争的胜利。
1949年 4月 , 渡江战役结束之后 , 溃退到 中南、西南的国民党军主力仅剩下白祟禧、胡 宗南两个集团。在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下 , 这 两个集团有如惊弓之鸟 , 竭力避免与解放军决 战 , 企图保住老本 , 他日卷土重来。对于这样 的作战对象 , 如果采取常规的正面突击和尾后 猛追的打法 , 很有可能促敌窜逃 , 无法实现将 其全歼的作战目标。为此 , 毛泽东审时度势 , 提 出战略追击作战的方针 , 即: “对白祟禧及西南 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 , 插至敌后 , 先完成包围 , 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 部本 ) , 342页 ) 这是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在新 条件下的发展。 第二、第四野战军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方 针 , 把迂回、包围由战术、战役的范围扩大到 了战略的范围 , 把近距离的迂回包围 , 发展到 跨越上千公里地域的远距离包围 , 采取战略上 的大迂回动作 , 首先抢占敌后方要地 , 迫敌最 后在内线同解放军决战。四野和二野一部 , 对 白部采取了远距离迂回包围和分三路进击的作 战布势。经过衡宝、广东两战役 , 相继切断白 祟禧集团西向云贵、南向中越边境和海上逃跑 的道路 , 达成了对白祟禧集团的合围。与此同 时 ,西南地区外围的我军部队作了一系列佯动 , 一野十八兵团于北线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岭地 区。二野主力则从南面由苏、皖、赣入湘西 , 尔 后以大迂回动作 , 分别进占川东、川南 , 切断 胡宗南集团退往云南的道路 , 割裂了白、胡两 大集团的联系 , 迫使胡宗南集团在茫然中撤往 四川腹地。接着 , 二野主力又迂回到成都以西 , 堵死了胡宗南集团向西退入西康的道路 , 与向 南推进的北线兵团一起 , 达成了对胡宗南集团 四面合围的战役态势。这样 , 两大作战方向上 各个战役兵团作战行动 , 组成为始终围绕总的 战略意图的一个有机整体 , 使国民党军队最后 残存的两大集团 , 完全失去战场行动自由 , 不 可避免地陷入被围歼的境地。结果 , 我军最终
后 , 对小股或分散活动的土匪 , 采取分兵驻剿 , 分片包干的办法 , 军事打击、政治攻势、发动 群众三者密切协同 , 加强对面的控制 , 加强交 通要道的控制 , 加强重点地区的控制 ; 以集中 对集中、分散对分散的灵活战术 , 打击土匪。同 时发动群众 , 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 , 对匪属、匪 众和匪首 , 进行争取和分化瓦解工作。对潜散 匪特 ,深入发动群众和组织捕捉小分队或小组 , 清除潜入深山密林、藏入地洞、逃往边沿山区 隐伏隐散的匪特分子。全国大规模的剿匪肃特 斗争 , 到 1953年下半年基本结束 , 先后共歼灭 匪特 268万余人 ,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和物资。这 场斗争 , 其规模之大 , 斗争之激烈 , 战术之高 超 , 战果之辉煌 , 为世界罕见。
— 17 —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中国方面耐心地进行了说理斗争 , 规劝他们停止挑 衅。1969年 3月 , 苏边防军公然出动部队 , 侵犯中 国珍宝岛。在这种情况下 , 我边防部队才被迫还击 , 将其击退。1979年 , 中国南部边界自卫还击战 , 亦 是在多次规劝对方无效的情况下 , 才实施有限还击 作战的。 几次边境自卫作战 , 不论是驱逐对方武装人 员、收回被侵占领土 , 还是对侵略者进行还击 , 其 目的只在于惩戒入侵者 , 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由 于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 , 做到了师 出有名 , 还击有理 , 因而既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 又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在军事上和政治上 均处于有利地位。 (二 ) 针对外国军队入侵各种情况 , 灵活运用 战法。 边境自卫作战 , 政治性很强。同时 , 由于作战 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入侵者的情况各异 , 给我边 防部队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针对这些新情 况、新课题 , 我边防部队在作战实践中灵活运用战 法 , 不断总结经验 , 有效地歼灭了入侵者 , 取得了 一个又一个胜利。 1、对入侵境内的外军据点 , 采取就地围歼的 打法。侵入中国境内的外军据点 , 大致有 3类: 一 是跨越国界线 ,在中国一侧修筑阵地工事 ,设置各 种障碍 , 组成防御要点。这类据点 , 一般均居高 临下 , 易守难攻。二是侵入中国境内浅近纵深地 区 , 占据有利地形 , 建立据点 , 设置前进阵地 , 作 为与其主阵地联系的要点。三是越过传统习惯边 界线 , 侵入中国境内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的深远 纵深地区 , 占据有利地形 , 屯兵布阵。中国边防 部队 , 针对以上不同情况 , 采取断其退路、先围 后歼的作战原则 ,逐次拔除侵略据点。即对沿山脊 设防的据点 , 采取多路攻击或多梯次波浪式的攻 击战术 , 实行多路向心突击 , 置侵略据点之敌于多 处挨打、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 , 使其欲抗无力 , 要 逃不能 , 终被歼灭。 2、在战役、战斗上采取大胆分割包围 , 各个 击破的方针。中国边防部队在反击作战中 ,依据入 侵者各自的作战特点不同 , 在战术运用上 ,把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