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河流和湖泊》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教学设计名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执教者白书录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四节,共三个课时,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

本节共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河流湖泊”,简单介绍了分水岭和流域的概念。

第二部分“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位置。

我所教的七年级学生共 160 名,四个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也产生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对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接受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课外多查阅资料,在指导学生读图方面下大功夫,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知识与能力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目标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

情感态度与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价值观目标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难点外流河的流向、主要湖泊的位置。

我的设计理念依据我校的“五步导学”教学法即导学、自学、助学、测学、延学。

一、导学,即确定目标、引导学习。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问题或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学,即带疑自学、合作探究。

分两步: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其次,教师深入学生加强指导。

三、助学,分两步:首先,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动,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其次,教师点拨助学、释疑解难。

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切入,有效点拨,做到“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接受学习”的有机结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和湖泊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GIS软件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空间分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答案: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解决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和监管,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practices,加强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长度/面积和重要性。

2. 理解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区分河流与湖泊,并解释它们在地理上的不同特征。

4.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和尊重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 引发学生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兴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

- 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知识介绍(15分钟):- 通过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如长江、黄河、松花江、西湖、青海湖等。

- 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每个河流和湖泊的地理位置、长度/面积和重要性。

- 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增加学生对这些河流和湖泊的视觉理解和印象。

3. 比较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对不同河流和湖泊进行比较,例如长江和黄河的地理特征、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等。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河流和湖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4. 情感态度培养(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强调它们对环境的重要性。

- 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倡尊重和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生态资源。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切身经历或策划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5. 小结与评价(5分钟):- 简要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可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或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教学辅助工具:1. 中国地图2. PPT或教材资料3. 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讨论活动材料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目标: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无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教学过程: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1、主要的河流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转折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

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

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

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

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

“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一.知识要点:外流区和内流区(界线);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含沙量、有无冰期、有无汛期及长短、枯水期);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危害、解决的办法);长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洪涝灾害成因)。

主要支流、水电站分布;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断流成因、凌汛)。

海河(淮河)洪涝灾害的成因;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水电站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南水北调);二.重难点知识分析:1.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温度带亚热带暖温带一月均温大于00C 小于00C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小于800㎜结冰状况冬季河流不结冰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耕地类型水田旱地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大豆、棉花2.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及根治措施(长江荆江河段、淮河、辽河等)⑴海河泛滥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海河的主要支流都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从气候上看,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结果使海河含沙量很大,当进入入平原后,泥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从水系特点来看,海河是一典型的扇状水系,各条支流来的洪水,只从一个河口入海,无法顺利渲泄,常常造成泛滥。

⑵根据海河的措施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使天津、河北等地免受洪水的灾害。

在海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干流的流量;汛期可以拦蓄洪水,减少下游水量,有利防洪;旱期可以将水库蓄水下排,以利灌溉。

在海河下游开挖入海新河,汛期时支流的洪水可以分流入海,不像过去那样奔流到天津入海,对天津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黄河下游若只开挖入海新河,而不治理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则新挖河道若干年后又将淤高,成为“地上河”,不能根治。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通过对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地理要素的研究,初步建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

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看,初一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因此要多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导入:播放《江山多娇---江河篇》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江河流淌千古,穿越时光,对炎黄子孙的影响。

-新课讲授:-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讲解内流河、外流河的概念,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

-介绍我国主要的湖泊,了解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湖泊的作用。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绘制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

2.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湖泊的作用。

-新课讲授:-以黄河为例,详细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

-分析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贡献和忧患。

-探讨黄河的治理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治理河流。

-课堂小结:总结黄河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治理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黄河治理的小论文。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教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教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分布;2.学会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分布。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介绍中国河湖概况: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概念识别: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水文特征——河流中水的特征。

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汛期等方面的情况;水系——由河流干流和支流组成的水网系统。

水系特征是指河流河道的特征。

2.我国的河流①流量:大、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②水位:汛期(春汛、夏汛)、枯水期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③含沙量:大、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长、短)、无决定于最冷月月均温,中国一月份0℃ 等温线以北有冰期;东北——纬度高,中温带,寒温带,结冰期长;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结冰期短;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O℃以上,无结冰期。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分析?①东北地区河流特征:流量小,汛期短(有春汛、夏汛),含沙量小,冰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河流河流和湖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情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并通过这两条大河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研究一条河流。

二、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3. 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三、教学难点
1. 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 黄河的综合治理。

四、教学过程
1.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并判断其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如果是外流河,它又流入哪个大洋?
2.引导学生探讨河流水位、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水文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1).水位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来水的影响,而河流的水源
主要来源于降水、地下水及高山冰雪融水;
(2).含沙量的大小受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3).外流河汛期的长短主要受雨季时间长短的影响
(4).河流是否结冰以及结冰期时间的长短受气温高低的影响。

3.归纳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4.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开发、治理措施比较:
5.学习湖泊
1.在“中国地形图”中学习湖泊分布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概括。

哪些地形区湖泊分布比较集中?这个地区的湖泊是外流湖还是内流湖?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
课堂练习
1.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B.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C.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南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我国汛期最长和水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
A.珠江、雅鲁藏布江B.长江、淮河C.珠江、长江D.黄河、松花江3.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水力资源丰富B.含沙量大C.有冰期D.流量小
4.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是()
A.上游和中游的各一部分B.中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C.下游的一部分D.上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二、综合题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________。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____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____特点;春季在____河段易形成凌汛。

(3)黄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上游地区相比较,下游地区尤甚,这是因为上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___
_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____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长江流域图,回答有关问题。

(1)填注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水电站,②____市。

(2)长江源头光照资源丰富,但终年积雪,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____,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既有利于开发长江的________,也有利于防御____。

(4)为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国家在流域内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营造防护林工程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构成了水陆交通运输网,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1.D 2.C 3.A 4.D
5.(1)雨水是主要补给源季风
(2)暴涨上游河套和下游河口
(3)流量大,水利枢纽多,起调节作用,人口少,工农业生产需水量较少(4)引黄灌溉下游中游水土保持,发挥水利枢纽的调节功能下游加固大堤
6.(1)二滩宜昌
(2)地势高,气温低
(3)防洪水能资源旱涝灾害
(4)防止水土流失
(5)沟通内地和沿海,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