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精神。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

- 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 生物学特性: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适应性强。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提问: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发酵、防腐、生物制品等。

- 药物微生物:抗生素、疫苗等。

- 环境微生物: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微生物学》教案(共6)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年级:XX年级授课班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实验技能。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实验技能。

2. 教学难点:- 微生物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2. 演示法:演示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步骤。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实验法: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概述1.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节:微生物的培养1. 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2. 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3. 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第三节: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1.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 微生物的结构特点3.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态与进化1. 微生物的生态位和生态关系2. 微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与应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演示微生物培养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小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关注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微观世界特点。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实验器材、观察样本等。

2. 学生:观察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如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微生物的认识。

三、实验观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显微镜观察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特点。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交流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复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 教师简要回顾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药品、环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微生物的生态环境?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如何关爱微生物。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

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 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培养皿、培养基、无菌操作工具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纸、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

a. 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等。

b. 讲解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等。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a.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b. 讲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分布等。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2.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四、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材:《微生物学》;2.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20分钟):a.通过多媒体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b.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生物?它们有哪些特征?2.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0分钟):a.解释微生物学的定义;b.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细菌、真菌、病毒等。

3.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0分钟):a.介绍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根据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b.分别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特征和分类;c.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0分钟):a.介绍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物质分解中的作用;b.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加工、工业生产等;c.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科学实验(20分钟):a.分组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微生物;b.确定实验步骤和材料,并进行实验;c.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6.练习与总结(20分钟):a.提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b.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可能的错误和改进方法;c.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活动参与度;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邀请微生物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2.鼓励学生进行微生物相关的科研项目;3.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生物工程企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教学内容和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在实验环节,应确保实验条件的安全性,并提前做好实验的演示和讲解,以免出现意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7—10 次课
第 10—13 次课
第 13—15次课
第 15—17 次课
第 18—20 次课
第 21—24 次课
第 24—26次课
第 27 次课
合 计
绪论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微生物的培养、控制和保藏技术。
难点: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以及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及其育种。
教学进程
第 次课
授课章节
学时
备注
第 1-2 次 课
第 2—7 次课
微生物学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教案编写时间2012年1月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代码
总学时 90
讲课:54 学时
实验:36 学时
实习: 0 周
学分
5
课程性质
必修课(√ )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任课教师
熊元林
职称
讲师
授课对象
09级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作业
1、酵母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有何关系?
2、霉菌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有何关系?
3、荚膜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哪些应用。
4、如何检测细菌鞭毛的存在?
5、细菌细胞具有哪些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主要参考资料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2]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
[3]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一、分布及与人类关系
二、酵母菌的形态和构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四、酵母菌的菌落
第二节 丝状真菌——霉菌 (3课时)
一、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关系
二、霉菌的形态和构造
三、霉菌的孢子
四、霉菌的菌落
第三节 藻类 (0.5课时)
第四节 原生动物 (0.5课时)
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真菌细胞的基本构造,掌握真菌的繁殖结构和繁殖方式。
第六节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1课时)
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举例
第七节蓝细菌(1课时)
一、蓝细菌的细胞结构
二、蓝细菌的主要类群
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掌握细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作业
1、何为菌落,试述细菌菌落的共同特征及其具有特殊构造的细菌的菌落特征。
2、试述芽孢的特点及其抗热的机制。
2.理解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微生物学的分科;
3.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难点:微生物特点的理解。
教学进程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本章重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激起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因此需采用大量实例教学。
第二节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 (2课时)
一、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二、原核微生物的命名
三、原核生物的分类据和方法
第三节 古细菌 (1课时)
一、古细菌与真细菌的区别
二、古细菌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变形细菌 (0.5课时)
典型变形细菌举例
第五节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0.5课时)
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举例
备注
章 节
第2章真核微生物本章 6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酵母菌及霉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常见的酵母和霉菌;
2.掌握真菌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以及真菌的菌落特征;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教学进程
第一节 酵母菌 (2课时)
2.理解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原核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3.掌握细菌的特殊构造及细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细菌细胞的构造及细菌的菌落特征
难点:细菌细胞的结构
教学进程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课时)
一、细胞壁
二、细胞壁内的结构
三、细胞壁外的结构
[5]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6版
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第十章 微生物的应用
11章
3学时
10学时
6学时
6学时
4学时
5学时
6学时
7学时
5学时
2学时
64学时
由于微生物形态多样,种类繁多,其代谢途径复杂,所以必须辅以大量图片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章节备课)
章 节
绪论 本章 3 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及微生物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促进;
教材

主要参考
资料
[1]赵斌,陈雯莉,何绍江.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教材]
[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3]吴柏春,熊元林主编.微生物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4]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
作业
1、简述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2、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有那些重要科学家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3、试述微生物学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2]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
[3]黄秀梨,许宝孝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备注
绪论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个全局的认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布赫纳)。
章 节
第1章原核微生物本章 10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即繁殖方式,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