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遗传病与优生优育》教案1

《第四节 遗传病与优生优育》教案1
《第四节 遗传病与优生优育》教案1

《第四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2)识别近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2、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知识,关注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有关健康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家长帮助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学习,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2)让计划结婚的男女青年懂得要先作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这样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提高国人素质,利国利民为社会作一分贡献。

(3)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体会到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

1、遗传病的危害与预防;

2、近亲结婚及其危害。

3、近亲结婚及其危害原因

三、设计思路

1、问题引入,从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的回顾,直接引入遗传病的概念;

2、列举几种遗传病,从学生对色盲的调查,引入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两个论证是重点,展开学生讨论,进一步了解其危害及生成的原因。)

3、如何预防?措施这之一为禁止近亲结婚,措施之二为进行遗传咨询。

四、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遗传病和近亲结婚危害健康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用多媒体软件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文字图表的形式串联起来,以利于师生对本课主要知识点的清晰归纳与整合。

2、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以对本课知识点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求知欲望。

3、有可能的话可以请相关部门的人士或本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举行报告会。

五、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传授新知识

[问题引入]

1、大家知道,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请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会不同呢?

提示:因为不同人种的肤色基因组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也不同。

2、什么叫做可遗传的变异?请举一例说明。

提示: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组成的改变产生的。

例: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因而在患者家系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发病比例。如色盲、血友病等。

(展示多媒体色盲案例)

据调查,某班色盲男同学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皆色觉正常,则此男同学的色盲基因来自祖辈中的外祖母……

〔展示多媒体列举几种遗传病〕

一、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

1、根据病因的不同,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

2、遗传病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能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因而在患者家系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发病比例。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和人口素质有严重的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

(1)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

(2)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展示多媒体案例引入如何预防?)

二、近亲结婚危害大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1、近亲:指两个人在几代之内曾有共同的祖先。

2、近亲结婚: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

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源而出的男女,如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为二代以内,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三代以内。

4、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遗传咨询

1、预防遗传病

2、禁止近亲结婚、提倡优生优育

(展示多媒体案例引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表3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表4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 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 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关于细胞的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引入 (二)资料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三)细胞核的结构 (四)小结(五)练习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 活动呢?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科学发展 历史: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 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 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 胞中的细胞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 展示在屏幕上。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 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借助ppt,讲授DNA的结构以及细胞 核中的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以 让学生看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图片 借助P54 旁栏部分,提出问题:“一 个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核中的蓝图是 否都一样的呢”?简单揭示同一生物 其组成的细胞的多样性的原因。因此 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物质 组成 (略) 学生活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资料分析”,讨论,并回答、 交流后面的讨论题。 理解细胞核的结构以及物质组 成。在老师引导下,讲出DNA和 染色质、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就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 四、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4.约分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1) 人教版

4.约分 第1课时最大公因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和12公有的因数。 小结: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4是这几个数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完成。 方法一:列举法:先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分别有哪些,找出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公因数。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从中找出哪些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3×3=9。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最大公因数是所有公因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3题。(师生共同合作) 五、拓展提升 如果A=2×3×3×5,B=2×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30 )。 六、课堂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引入,让他们体会一下学习细胞的好处。 〖板书〗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生答师提示〗1. 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及问题〗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 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小结〗让学生思考之后看第四页第一二段。(第一课时完) 〖复习引入〗略。 〖板书〗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问〗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那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一) 引入新课以“病毒是不是生物,”问题引 入,简单复习病毒的结构(没有细胞 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核心, 但是能复制)。举引起SAS的冠状病 毒为例,提出问题,病毒在细胞外不 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 复制的呢,……冠状病毒在那些细(二) 分析细胞胞里面复制呢, 是生命活 动的基本小结上面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 单位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的特 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为 什么呢,)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 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

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 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提出问 题:细胞能表现出那些生命活动呢,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开展讨论。 小结:(幻灯片展示提纲)细胞(三) 生命系统为什么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的结构层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次(难点) 多细胞生物是在在细胞生命活动基 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举出一 些实例)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谓 是恒河沙数,但是这些生物,小到组 成它们身体的细胞,大到一个生物个小结体,一个物种、甚至一个生态系统、课后练习整个生物圈,都可以一个一个的生命 1 系统(什么是系统学生活动 呢),而且这些生命讨论、思考问题: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在系统之间还有层次细胞内) 的关系。(以一只龟汇报冠状病毒的相关的资料 为例分析) 单一个心肌细 胞就是一个生命系 统,(为什么呢,) 因为细胞各个部分阅读资料并讨论:

2019届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 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 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出图形与特征的正确连线方法,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要求学生观察各排图形排列的顺序,找出规律,接着画下去。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1)教案 (优选.)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记、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分与合。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读、写5以内各数,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指导】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苛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8课时: 1~5的认识………………………………………………………………1课时比大小……………………………………………………………………1课时第几………………………………………………………………………1课时分与合……………………………………………………………………1课时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0……………………………………………………………………………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的内容及课后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要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奶奶的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难点: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已整理)教学文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节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进行简单的估计。 2.在摆、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拐弯数的数法、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数呀?对,0-20。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些更大的数。 (二)新授 1.数人数 (1)同学们,这是兴趣小组美术组的同学,老师用一个小图片代表一个人,我们来数数有多少人? 图1 (2)这是音乐组的同学,请你以美术组为参照,估一估音乐组大约有多少人? 图2 你们估得对吗,我们一会儿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数出的结果怎么摆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我们就把10个人排成一行,一起来数一数音乐组的人数。 图3 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把10人排成一行,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 一行有10人,3行是30人,加上剩下的4人就是34人。那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4里面有3个十和4个一 (3)这是航模组的同学,请你们看看有多少人? 图4

对,33人。能说说33的组成吗? (4)这是我们刚才数的3个小组的人,老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请你10个10个的数一数共多少人? 5 图 一行有10人,有这样的10行,共100人。板书:10个十是一百。 图6 教师小结:你们真棒,在数人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数小羊 (1)你们看,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羊,多少只呀? 图7 (2)草原上又来了一些羊,请你以这十只为参照估一下现在有多少只羊?估完后数一数,看看估得对吗? 图8 教师小结:数出10只圈一圈,10个十就是100,所以共100只羊。刚才都有谁估对了? 3.数学具 (1)请你摆一摆小棒 图9 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 (2)请你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图10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 (3)请你摆出10捆小棒(出示动画视频1) 小结:10个十是一百 (4)请你看动画说说35的组成。(出示动画视频2) 对,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5)请你看动画接着往后数。(出示动画视频3) (三)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 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册教案及答案 第1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自学学案】 2.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急性和稳态5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运动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之上的。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 ______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8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精练】 例1.下列事实中,没有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例2.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 A.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例3.观察“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接受火刺激的结构是, 发生缩手动作的器官是。 ⑵参与感觉和控制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 ⑶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体位于, 若这类细胞受到病毒侵染、破坏,则可能患 病。 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⑸从整个过程看出,对多细胞生物说,完成某种生命活动,需要细胞的配合,而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在功能上有和。 【后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蛋白质B.核酸 C.细胞D.器官 2.人体胚胎发育是从下列哪项开始的() A.卵巢B.输卵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