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逢入京使》,理解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蓬莱”、“碣石”、“瀚海”等,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课文翻译: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5.背景知识:介绍作者岑参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6.思想感情:探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蓬莱”、“碣石”、“瀚海”等。
-举例: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汇。
(3)句子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举例:分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的比喻手法,理解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课文翻译: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能准确翻译课文。
2.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实例分析和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逢/入 京 使
岑参
岑(cén) 参(sh塞诗人。代宗时, 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 。风格与高 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 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 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
读诗正音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提示: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读诗入味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提示:注意停顿、轻重、缓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诗人从 长安远赴千里之遥的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库车县)任职。在这漫长的征途路上写下的 这首诗。
谢谢指导
录制单位:新疆伊犁新源县则克台镇中学 录制时间:2019年6月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仿文填诗 qì
译文:
诗句: 碛中作
走马向西行,将欲来到 走马西来欲到边, 这天际边,
辞别离家以后,只见过 辞家见月两回圆。
两回月圆。 今夜不知到何处去投宿,
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阔的沙漠莽莽,绝无 平沙莽莽绝人烟。 人烟。
读诗悟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读诗会意 想象画面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读诗悟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教学设计

a.查找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比较其与岑参的《逢入京使》在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b.创作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所学古诗词知识,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作业:
a.各小组共同探讨边塞诗的特点,选择一首喜欢的边塞诗,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二)教学难点
1.诗歌中边塞特色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战乱中的思乡之情。
3.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应用,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创作中。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边塞风光,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朗读、解析诗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3.课堂讲解与示范: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通过示范朗读、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逢入京使》,提高他们的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逢入京使》的基本内容、背景及意义,体会作者岑参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平仄等古诗词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解析等古诗词学习技能,提高文学素养。
2.解析练习:挑选几名学生,现场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3.创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
(五)总结归纳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2、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3、背诵并默写此诗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诵读并背诵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方法:知、划、读、悟、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岑参的一首边塞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还能背诵出来吗?学生尝试回忆出古诗,教师协助校正。
二、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因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这年34岁的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亲人,奔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相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回京当官,不免有些感伤,于是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划(节奏)提示:七言绝句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分这首诗的节奏。
四、读(古诗)1、音频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根据节奏,学生齐读五、悟(诗句)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明确: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1)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逢入京使》岑参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岑参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逢入京使》教学ppt课件

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 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 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 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
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 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 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 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 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
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 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 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 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 《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 ,甚 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 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
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
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 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
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 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析古诗:
1、1、2句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通过描写看到塞外漫天的黄沙,自己又远离 故乡时苦闷、难过的心理。 2、3、4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思乡、思亲人/思乡怀亲的情感!
五、作业——考点
1、 《逢入京使》中,表达出诗人思乡怀亲 之情感的句子:
♦♦♦
逢 入 京 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作者介绍:
岑参: ♦♦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
二、边塞派
边塞派是唐朝时期诗歌的一个派别。 这类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及风土 人情为主要体裁的诗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翻译:
1、回头向东看故乡,已经走了几千里,路 途遥远迷漫; 2、眼泪沾湿了两袖,现在还没有干。 3、(此时)途中遇到了一个友人,想写一 封家书,可是没有纸和笔; 4、只有托友人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