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优秀7篇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优秀7篇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优秀7篇九年级下册化学教学计划篇一本学期是初三下学期,学生面临中考,身感责任重大。

怎样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如何高效、快节奏的完成教学复习计划,更好的迎接中考,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深造或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二个单元的教学,和进行中考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本单元教材是初中化学知识较综合的一个单元,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

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实际应用中。

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本单元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课题,但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当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二个单元的教学,和进行中考总复习。

通过本期的教学以达到下列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探究活动。

(2)认识H2SO4、CuSO4、Na2CO3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要的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用途。

(3)能进行涉及不纯物参与反应或生成的计算。

(4)认识了解常见的盐和化肥及化肥运用常识。

(5)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社会中的有关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

(6)起学生的化学思维,化学素养,化学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等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2)通过活动与探究及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和不易,从而养成刻苦努力,不谓艰险,急流勇进,不懈努力去达到目的的作风;(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略有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危机意识并进而产生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计算- 第四章:金属与非金属- 第五章:溶液与晶体- 第六章:空气与氧气- 第七章:酸、碱与盐- 第八章:化学实验与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

- 实验教学:安排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 课堂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记录。

- 综合测验:每章结束时进行测验,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 实验报告:对实验操作和实验思路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 课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 每周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

- 每章内容预计需2-3课时完成。

- 定期安排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化学反应与能量- 酸、碱与盐教学难点是:- 化学方程式与计算- 金属与非金属八、教学参考参考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参考资料:教学辅助资料、网络资源等以上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课时的安排和实施,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通用13篇)教师如果想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做好教学计划。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领精神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20xx年理综考纲》,仔细分析近四年高考化学试卷,广泛收集贵州省高考信息,以最新考纲和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备考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复习扎实高效地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照镜子本学期,我任教高三(1)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及化学实验室实验员的工作。

高三年级化学学科使用步步高作为一轮复习材料。

高三(1)班是本届的珍珠班,但是成绩还是不够理想。

虽然我已在这个岗位任教5年,还带过一轮高三,但还是感觉有一定的压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认真的、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三、看学生高三(1)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一轮复习时速度较快,内容多,部分学生对复习过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

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析教材注重回归课本,不留知识死角,利用好复习资料,编写高质量学案,注意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着力构建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构建知识系统化。

在复习过程中要回归课本、依靠资料、学案认真落实。

作业和测试要全批全改,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尽量对尖子生进行面批;注重评讲,评讲时适当做到前后关联,对复习过的内容实行往复式测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部分习题要根据高考要求,高考不考的要大胆舍弃,避免做无用功。

五、定目标熟悉高考化学的题型和命题趋势,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

通过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备考,争取让化学成为理科生的强势科,争取理综多出尖子。

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酸碱中和反应、电流与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有机物的构成。

以下是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安排和进度安排。

一、第一模块:物质的变化(教学时间:4周)1. 课程简介:介绍物质的性质、状态和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基本单位。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周:固体的变化- 第三周:液体的变化- 第四周:气体的变化3. 学习目标:-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的基本概念- 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变化规律-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变化现象二、第二模块: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教学时间:4周)1. 课程简介: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并了解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化学方程式的表示- 第二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第三周: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第四周:化学计算的应用3.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 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化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三、第三模块:酸碱中和反应(教学时间:3周)1. 课程简介:介绍酸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判断能力。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酸与碱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周:酸碱中和反应- 第三周:常见的酸碱实验和应用3. 学习目标:- 能够区分和描述酸、碱的性质和特征-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掌握常见的酸碱实验和应用四、第四模块:电流与化学(教学时间:3周)1. 课程简介:介绍电流与化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能力。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周: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二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电解- 第三周:电化学的应用和实验3. 学习目标:- 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能够观察和验证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电解现象- 了解电化学的应用和实验五、第五模块: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时间:4周)1. 课程简介:介绍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能力。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掌握物质的分类以及其之间的联系。

(2)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状态、溶解性、可燃性等,掌握物质的主要变化现象(熔、沸、溶、发热等)及其原因。

2、物质的构成(1)掌握原子和分子概念,学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特征。

(2)学习表示物质构成的各种方法:如晶体结构、图解化学结构、Kekule结构式,并能运用相应的方法表示一般的离子式和分子式。

3、化学稳定性(1)了解可燃物和毒药的含义,界定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和放射稳定性。

(2)领会法布尔定律和判断物质有机地稳定性的重要性。

4、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1)掌握各种化学反应与反应机理,如溶解、氧化还原、水合、分解等反应,以及写出化学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

(2)学习催化反应原理,运用催化反应降低反应能量。

二、教学目标1、基础目标(1)学习有关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物质的构成,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表示相应的物质结构。

(2)掌握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和放射稳定性,了解物质有机地稳定性的重要性。

(3)学习普通断步反应和催化反应机理,掌握催化反应的降低反应能量的作用。

2、进阶目标(1)运用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现象、现象及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2)了解化学知识、技能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背景,加强科学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以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讲解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2、有效运用网络和学习软件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会鼓励网络学习,利用计算机软件加深学习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养成实验有规律平时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步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地记录实验过程,从而提高技能熟练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学考核(1)在课堂教学期间,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测验,定期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掌握化学下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研究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 教学时间:2周-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2. 第二单元:溶液的性质与浓度- 研究目标: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理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和浓度单位的转化。

- 教学时间:2周- 教学内容:溶液的性质、溶解度、浓度计算3. 第三单元: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 研究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教学时间:3周- 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平衡4. 第四单元:金属与非金属- 研究目标: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常见金属元素的特征和应用,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方法。

- 教学时间:2周- 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金属腐蚀与防护5. 第五单元:碳的化合物- 研究目标:了解碳的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常见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及应用。

- 教学时间:2周- 教学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分类、结构6. 第六单元: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利用- 研究目标: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应用,了解空气的组成和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

- 教学时间:2周- 教学内容:常见气体的性质、应用、空气的组成、气体的制取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和相关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现象。

3.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讨论课: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3篇)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3篇)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原则遵循化学新课程标准,紧密衔接学校教学计划,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巩固基础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二、现状评估1、基本状况:____学年度的高二年级共有____个班级,其中前____个班级为重点班,其余____个班级为本科班。

同组备课教师包括朱海燕、邵朋朋和吴玲珑,共计____人。

本学期每周课程安排为____节,教学内容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一、教学目标1、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精确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确保学生牢固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基于上学期的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1、完成理科选修班的选修(4)教学任务。

2、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理解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策略1、迅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期进行个别谈话。

3、创新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4、关注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5、联系实际生活,如介绍先进的科技应用(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确保学生学习的落实,全批全改作业,对部分学生可采取个别面批的方式进行辅导。

____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随着____年____月的炎炎夏日的消退,新学期的帷幕已拉开。

在遵循学校教学计划的指引下,我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一、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秉持“常教常新、教无定法”的理念,我计划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探索适合各班学情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内容第九单元溶液主备人教材分析内容特点: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课题9-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时编号 1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展示: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3、什么是乳化现象?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生1:均一、稳定。

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生答: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小组展示: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溶剂溶质现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活动与探究(三):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小组试验后展示:现象试管内加入物质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洗涤剂教师精讲:1、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诱思1: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小结:①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诱思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五、巩固训练、反馈矫正:《练习册》P23/3、5、16、17、18题六、自我提升、归纳总结: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系统归纳。

课后反思课题9-1溶液形成(第二课时)课型新课 2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演示实验: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小组讨论: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展示)演示实验: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精讲: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

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M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择优精讲,并描述实验结论)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多媒体演示: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小组展示:(分析原因)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三、点拨诱思,拓展探究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投影: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与展示: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方案一: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

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方案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四、巩固应用,反馈矫正:《练习册》P26/23 P27/25五、总结反思,系统归纳:学生谈通过本节课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通过再设计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课后反思课题9-2 溶解度(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编号 3学习目标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学习重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集体备课个性设计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自学:阅读课本第33页到35页,明确以下问题: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3、结晶的概念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实验探究: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小组讨论: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质疑:“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补充实验:10ml水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质疑: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